回覆列表
  • 1 # 緣起緣落4946

    因為這是中國戲曲的傳承。過去,京劇靠自己的表演和票房就能自己養活自己,而且過得不錯。特別是名角兒更是有巨大的票房號召力。反觀現在,角兒們一個個嬌滴滴,自視清高,卻毫無票房,不能靠演出養活自己。還有現在的娛樂方式多了,加之電視京劇的衝擊,更使京劇不斷衰落。如果國家不養活,就有滅失的可能。

  • 2 # 白鹿原下吼秦腔

    隨著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隨著傳播手段巨大的變化,戲劇已經不能適應大眾對文化的需求了,當今社會,有幾個人願意花兩三個小時去看一本戲?但作為文化的一個載體,還是有保留的必要的。國家花錢是國家基於文化政策的需要,是對藝術的尊重,是社會福利利及於民的提現。感謝我們偉大的國家吧!

  • 3 # 5513842785101

    京劇是中國傳統舞臺藝術的經典,歷經二百多年蒼桑,曾經有過輝煌,素以國粹著稱。隨著時代變化,現在萎縮不景氣,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保障京劇不至於絕種消亡,國家花錢養幾個京劇院團是必要的,這是保護國家非物質遺產。

  • 4 # 老超58

    京劇作為中華文化的藝術標誌傳承悠久,源遠流長。京劇以其獨特的文化美,音樂美,為一代代中華兒女所鍾愛,生命力永久不衰。京劇劇目以其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形象,優美的皮黃之韻,程式化的演繹引人入勝,蕩氣迴腸。且寓理於劇,教化啟迪人們思想,弘揚正能量,彰顯真善美。

  • 5 # 隋林聚

    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過去沒有電視、電影、手機這些東西。娛樂方式單一,除了看戲、聽書沒有別的娛樂活動,這樣京劇及其他地方劇種也都有市場。所以才有了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云等不同流派的名角。各個行當都有名角。京劇得到了快速發展。現在受科技產品衝擊,娛樂形式的多樣性替代了單一的看戲模式。不是現代人水平不如前面所述的名角,其實象李勝素、張火丁、丁曉君、史依弘等角兒水平與前者比較也差不了多少。聽聽四大名旦的唱段,再聽聽現代這些角兒唱的,我個人覺得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現在從電視、手機上就能觀賞這些名角的表演,誰還願意花錢去劇院看戲?這樣國家若不花錢養活京劇院團,這一國粹藝術就沒有人傳承下去。為使這一項國粹藝術得以傳承,國家必須重視這些藝術人才的培養。才能不斷的將這門國粹藝術傳承下去。

  • 6 # 小貓鬍子103240101

    我很少(看)聽京劇,只知道是國家文化國寶,北方比較盛行,出了很多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作為國粹級的文化遺產,不能丟了,應該儲存發展,必然要採取措施予以支援。

  • 7 # 13820423593

    京劇博大精深,稱之為國戲。是中國戲劇典型代表之一。懂它,必須有功夫。現代社會青年人多數無時間研究安。要想傳承下去必須釆用手段讓它發揚光大。

  • 8 # 海上戲單

    任何國家都要保護本國文化,京劇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國家有責任出資保護。

    但是,保護京劇和供京劇院不能劃上等號。其實文藝院團模式,有可能還阻礙京劇的發展。比如觀眾要看梅蘭芳和楊小樓的《貴妃醉酒》,頭牌配頭牌,棋逢對手。但現在院團模式,演員基本不流動,長三角還好的,但是想看角兒自由搭配,起到1+1大於2的作用,目前是行不通的。有的院團武生好,花旦差一點,有的院團醜行特好,但其他不行…但是一個劇團嘛,只能將就用,這樣戲的藝術效果就差,更吸引不了觀眾。

    另外,如果京劇院是事業單位性質, 就還有資源浪費的問題,養演員和文武場也算了,至少是藝術人才。但事業單位啊…有工青婦嗎,有組織部統戰部嗎…有…

    國家供京劇院表達了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但方式方法上有待商榷。美國是投戲不養人,各文藝基金,政府私人的很多,他們如果對劇本看好,就給投稿者一筆錢,資助戲劇上演。上演過後資助就結束了,如果演出受觀眾歡迎,自然會有其他劇院發出邀約,這時劇組就又有資金維持了,更甚者,戲劇被百老匯製作人看中,那就中彩票了。這種模式會逼著美國戲劇人才不斷推陳出新,在戲劇藝術上求新求精。比我們供幾個京劇院要好。

  • 9 # 書生124240573

    京劇如果沒人聽(看),國家就不應該‘供’著!京劇是傳統文化屬於‘國粹’,可以保留劇目小範圍演出,也可以在電視臺播放,就是不可以普及(沒多少人愛好)。幾十年的實踐(振興)正明,越振興(演出)越賠本,因為京劇藝術是屬於小眾文化,不可能再創造‘樣板戲’那樣的輝煌!我們要懂得:優勝劣汰,自然規律!再優美的唱腔和韻味沒有多少人欣賞就是跟不上歷史的步伐,消聲滅跡不必可惜!

  • 10 # 斧頭他爹

    不行了就是不行了,無論把這些沒有市場的東西說得多麼高深,多麼美好,失去了生存空間,費再大的心血,耗費再多的資源,也挽救不了。這叫趨勢,趨勢的力量無法改變。有少數人留念這些劇種,願意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掙扎,去維繫,儘可讓他們去努力和掙扎。但國家繼續無休止的投入大量資金是不明智的,也達不到目的。

  • 11 # 清風起碧波

    京劇曾經號稱國粹,其實就是北京的一個地方劇種,抬到了國粹的高度就成了臉面,就算不好看,也不能揣兜裡。所以只能養著了。

    現實是脫離群眾的東西必被群眾遺棄,任何文化失去了傳播途徑,就只能進博物館了。花錢養起來看似是一個解決傳承的好主意,實際上就好比把野生的狼圈養起來,我們得到的只能是。。。還不如抓緊時間做好影片檔案記錄,儲存在博物館。至少後人能看到真正的狼。

    曾經相聲也面臨同樣問題,但被郭德綱解決了,方案很簡單,就一個字,俗。俗到群眾喜聞樂見。又比如東北二人轉,俗到了少兒不宜,俗到了難登大雅之堂,俗到都不讓上電視了,但在東北民間的各種鄉村大舞臺,各種演藝廳還是扛把子,還誕生了很多喜劇明星。這兩種文化除了俗,還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就是自我更新快,群眾喜歡什麼我就做什麼內容,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

    一個強盛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文化輸出的國家,我們現在面臨的是文化內卷,電視劇只能扎堆拍,(曾經也有一段時間是百花齊放),後來開始辮子戲,民國戲,苦情戲,宮鬥戲,神劇,一直到現在的修仙,盜墓,已經開始不知道拍什麼好了,更誇張的是一部劇不停的翻拍,越拍越爛。已經很久沒看過中國產劇了。無力吐槽了。

  • 12 # 快樂老人210707407

    既然國家供養那麼多京劇院,就應該讓他們發揮作用。不能搞商演,只能搞義務演出。規定每月制訂演出計劃不少於多少場。或送戲下鄉,送戲到基層。不能只看見養雞不見雞下蛋,培養人民群眾對戲曲的興趣必須培養人民的欣賞能力。否則弘揚京劇文化藝術將是空話!

  • 13 # 大樹影像

    問的太好了,德雲社對傳統戲劇的引用雖然是碎片式的,但能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傳統戲劇的精典片斷,乃至愛上傳統戲劇;郭德綱對傳統戲曲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的傳承雖然不是“名家”,但他是盡心盡力的,而且是捨得投入的,其創辦的麒麟劇社的上座率也是不錯的。相反,那些專業的相聲、戲劇的“名家”和團體為傳統戲劇的弘揚又做了什麼呢?不能都歸究為政府給的經費不足、後繼無人、年輕人不喜歡等等,傳統戲劇的傳承離不開創新和融合,八部現代京劇就是很好的京劇創新,雖然是四十年前的作品,到現在仍有許多人能夠大段的唱出來,如果靠一些所謂的名家和傳承人顧影自憐、自我欣賞、自以為是,是弘揚不了傳統戲劇的。

  • 14 # 東方白542

    京劇也沒有多少人看了,演出沒有賣座率,養不活劇院(團)演、職人員。京劇是傳統文化,是國劇,需要傳承,如果國家不花錢養這些京劇(院)團,就只有作鳥散狀,京劇這一傳統劇種將會消失,這一傳統文化也就會失傳。

    從國家層面來看,這是正確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是為了京劇藝術能得以傳承下去。但依我看,京劇處於這種現狀,如果不隨著社會的進步創新發展,不跟上時代的節奏反映現實生活,謳歌時代的精神風貌,一味地以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為題材塑造舞臺藝術形象,固步自封,那麼京劇這一傳統劇種,最終將會失傳。而且不僅僅是京劇,任何傳統文化,包括其它地方傳統劇種,如果不思創新,不求發展,依然會逐步走向衰落,最終失傳,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所決定的。因此,京劇以及其它傳統劇種不能完全依賴於國家的扶持和保護,必須變革,保留其戲劇藝術形式,摒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內容和舞臺形象,以現代題材反映現實生活,謳歌時代精神,展現時代風貌,讚美頌揚時代英雄,塑造現代藝術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將傳統戲劇藝術傳承下去,煥發戲劇的青春,實現傳統文化的復興。

  • 15 # 尤夫1

    一個京劇,靠國家養活從事京劇這幫子人,暫時這樣做是可以和應該的,總要給這幫子人有飯吃。但是,長時期地這樣做,“吃官飯,打官鼓,官鼓破了無人補”,總也不是個辦法。一個傳統劇種,稱為國粹,傳統文化,如何做到不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斷層歇息,並且能夠傳承發展下去,作岀歷史的交代,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相關方面及從事京劇的人們總要挑起這個擔子,負起歷史責任,想出一些辦法,可否借鑑上世記六十年代八個樣板戲的做法,做好傳承和創新工作,選擇當今的一些現實題材,利用京劇的式樣,加以創新發展?這叫做推陳岀新,培養和吸引觀眾,提高觀眾的欣賞能力,有了觀眾的興趣愛好,就有了京劇市場的生命力!歸結一句話,京劇題材與京劇觀眾,首先要解決好京劇題材,有好的京劇題材才能吸引觀眾。相信京劇界的同仁們一定不願意讓京劇的這種現狀再這樣延續下去,一定會做好京劇的傳承和創新工作,關鍵是要有領頭的部門、有領頭的人,做好這方面的組織引領工作,以搶救的責任和姿態,切實地抓起來,抓好它!但願經過幾年的努力,讓京劇這個劇種在文藝這個百花園中開岀秀麗的花朵!

  • 16 # 晨明571

    早晚要放棄。任何事物都要遵從客觀規律,不能人為強求。縱觀歷史,有多少藝術形式已經失傳消失,又有多少新的湧現,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人為冠以國粹桂冠也是徒勞。

  • 17 # 直率海子

    。人民不喜歡,就應進博物館!孔夫子聞紹樂三月不知內味,今聞之否?京劇是為滿清皇上祝壽娛樂而產生的,被滿清醜化花臉服飾不群不類,如鬼怪模樣嘲諷漢人...奇腔怪調早脫離黎遮,成宣封建帝王專治愚味民眾工具……一種封建文化形式存在,在中央保持一個團體足矣!在過去孤陋寡聞時無可選擇...如今開放那些哼哼呀呀,一張卓子兩個橙子翻兩跟頭,裝腔作勢晃頭擺腳你看?寶貝希有,遍地非……

  • 18 # 北山寓公

    京劇和所有的戲劇,和所有的事務一樣,都逃不掉經歷由產生,發展,以至最後消失的規律,人為特意干涉是解決不了最後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過去沒有電影,電視,它為人類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娛樂作用,現在這個作用已經完成了,儘管還有一部分人痴迷於它,但必竟是極少數一小撮,待這些人的漸漸過世,不管是京劇還是別的劇種,撤底滅亡是註定無疑了。國家掏錢挽救只是迎合少數有權有勢人的願望而已。說這話肯定會遭噴,但不管你咋噴,也難以挽救京劇的命運。

  • 19 # 使用者470185222610987

    戲曲這玩意兒無關國計民生,就應該交給市場去運作,一味依賴國家供養,絕無前途。一個戲種存續多長無足輕重,清朝繼承了多少元朝的?明朝繼承了多少宋朝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愛好和趣味,大可不必為了一種過時的娛樂方式而去勞民傷財。

  • 20 # 一鳥

    如今京劇等戲曲單位由文化旅遊部門管理,其變革——結合文化旅遊發展開闢新的道路。也許是時間的因素,目前還未有根本性轉變與解決。

    當然,該精減的去,走市場,留下精華由上述(央、省視)單位供給。不知可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BS塑膠盛極必衰?危機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