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a不會愛的小笨蛋

    重陽節的來歷: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有個青年叫恆景,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習俗:1、登高: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2、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3、插茱萸、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解除兇穢,以招吉祥”。4、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5、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周琦被交易到勇士會更有前途嗎,會不會更多地打空間形4號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