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反而被滿清入主中原。
7
回覆列表
  • 1 # 嬴小波

    前提!明末為什麼會爆發農民起義!因為明朝官方已經失去民心了!加上國內各種分離主義和利益集團以及大金的挑撥!願意為朱家戰鬥的老百姓屈指可數了!正因為大部分人都保持著這樣的朝廷不為老百姓想!老百姓就覺得誰執政都無所謂了!甚至期待變化!好不容易期待的李自成打進北京了所作所為也大失所望!導致了老百姓的麻木!這也是大金能夠順利入駐中原的先決條件!明朝是亡在自己手裡的! 再說南明朝廷!對於當時的南明統治下的老百姓來說!不過是一個不得民心苟延殘喘的朝廷而已!何來戰鬥力!清軍入關當時戰鬥力最強的反而是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 2 # 再拜陳三願

    我認為,漢人亡於內鬥,導致滿清撿漏。當時的中原,主要有三個漢族政權,大明(弘光)政權,大西政權,大順政權,大西算是個地方政權,對時局影響不大,就不談,接下來就談談大順和南明這兩個漢族政權是怎麼作死的。

    一、大順政權敗在無節制、無原則,丟民心

    由於李自成節制不了他手下的將士,導致農民起義軍在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徹底原形畢露,土匪本質暴露無遺,這樣一來讓當時西北、中原這些原先支援李自成的上層地主階級、下層黎明百姓開始迷茫了,對大順政權感到失望,尤其是大順對待前朝官僚集團的這種態度,更是讓那些原本想歸附大順的明朝官員更是望而卻步。如果說大順在北京的燒殺搶掠讓其形象大跌,那一片石之戰就是讓大順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節點了。後來李自成被滿清打得落荒而逃,最後逃到湖北還是被老百姓給殺了!可想而知大順是完全失民心了。

    二、南明無政權核心,敗在內鬥

    很多人把南明滅亡歸咎為腐敗貪汙,其實,南宋的貪汙腐敗不比南明差,南明滅亡的原因是無政權核心。這也就要從崇禎說起了,崇禎最大的敗筆是沒有讓太子難逃,導致南方的藩王各個想當皇帝,當時主要是璐王朱常芳(東林黨支援)和福王朱由松,其實此時的東林黨選擇是正確的,他們的標準是賢能,而朱由松就不符合。但是朱由松很聰明,他去聯絡江北四鎮,最後的結果就是軍方介入,朱由松如願以償,但是!問題來了,尾大不掉,江北四鎮總兵以擁立之功,再加上有兵權,就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完全不受南明朝廷控制,清軍打過來的時候,竟全部投降。史可法這個寡頭的兵部尚書也就只能帶著一群老弱病殘戰死在揚州,儘管後來還有隆武和永曆政權,但那些基本上都是些小規模的地方政權,對於滿清統一中原基本上沒有阻礙。

    最後,還得說說滿清,滿清很聰明,知道明朝還是得民心的,所以他們消滅李自成就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獲得了當時很多地主百姓甚至北方部分還沒投降重鎮的支援,故輕而易舉徹底擊垮了擁有強大兵力的大順政權;而滿清對待南明完全靠武力鎮壓,畢竟南明由於一盤散沙,實力在內鬥中不斷削弱,所以只需要武力鎮壓即可,最後也的確如此,滿清以秋風掃落葉一般滅了南明。

    所以說,明末漢人亡於內鬥!這也直接導致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倒退,也就有了後來近代百年恥辱。教訓是慘重的,希望要以史為誡。

  • 3 # 惜花公子

    真正的歷史都活在歷史的長河裡,從現代人的較多為你解說,滿清入主中原的幾大原因:

    一、陳舊的封建思想

    在大明朝為難之時,腐敗的王公大臣不想怎樣報效國家。反而卻危害邊關重鎮家屬,禍害同僚官員。各自都無心效忠國君,都各自為著私利來回奔波。官上不理天子之國事,下不管黎明百姓之疾苦。國破後,甘願俯首稱臣,再無屈原之忠臣。都是一群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大才人”。

    二、無以明志之君

    清軍入關,各類諸侯並起。聲勢浩大卻無一有能之士,個個心比天。從闖王李自成到後期的三藩之亂,都屬於宵小之輩無一可登大堂之殿之人。從聯合、各自軍務、地區統治管理等都以魚肉百姓、迷戀與花花之地。

    三、軍力差距

    滿清自統一以後,內部一直穩定祥和、各類戰備無一停止過,士一日不鬆懈操練,將一日不卸甲收兵。整日枕戈待旦,上下一心,所到之處片甲不留。而管內各類諸侯,聲勢之好大,卻都是一群烏合之眾。兵無兵樣,將無雄心。面對身經百戰、行動迅速的虎狼鐵騎只有潰敗。

    四、入關策略

    在攻破山海關後,成功拿下明國渡後。對於當時的各階級的政策安撫到位,很快的將各類利益群體綁架在統一戰車上,對於一些反抗,壓制非常到位,使其各類勢力有反之心,卻無反抗行。使其對於統治區域非常到位。

    總之,在軍事實力上、管理制度、經濟基礎、地方統治等各方面都不佔據優勢。造就了清王朝獨大的局面,使其成功入駐中原及後期問鼎大一統之基業。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很多人將滿清入關歸結為一個偶然事件,比如吳三桂不開啟山海關放清軍進來,滿清就是再有20年也入不了關!

    真的是這樣嗎?清軍入關,建立少數民族政權真的是偶然事件嗎?

    當然不是!清朝入關取得天下,如果沒有吳三桂,可能會晚,但是絕對是必然事件!這就是明朝之後為什麼沒有建立起來一個漢族政權的原因!

    1、中原北部生靈塗炭,徹底荒廢

    中原北部指的是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

    這一地區的興衰,決定了新王朝的性質。

    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這個王朝是歷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西晉時期,爆發了綿延北方的八王之亂,整個中原北部地區生靈塗炭。

    八王之亂結束後,北方經濟遭受巨大破壞,人口大量減少,自東漢時期內附的少數民族,包括匈奴、鮮卑、羯、羝、羌等少數民族紛紛叛亂,中原北方陷入“五胡亂華”的危險境地。隨後,北方陸續出現前秦、北魏等少數民族政權。

    崇禎繼位後,明朝西北地區爆發罕見天災,乾旱席捲陝甘地區,好多地方几年滴水未降,老百姓走投無路,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農民起義後,經歷了短暫的招撫,明朝開始了和農民起義軍長達16年的拉鋸戰。因為農民起義軍主要在山西、河南、山西等北方活動,因此這裡是拉鋸戰的主戰場。

    長期的戰爭徹底摧毀了北方的經濟,很多地方千里無人煙,百里無雞鳴。因為戰爭,人口大量減少,形成了大量的“真空區”,這給了周邊少數民族可趁之機。

    2、遊牧民族完成大規模整合,力壓中原

    明朝的遭遇和宋朝的遭遇很相似,都是後面緊接著一個少數民族王朝。

    那麼,元朝和清朝在完成統一前,有什麼相似點呢?那就是完成了對長城以北遊牧民族的整合。

    元朝消滅了西夏、金國等,順便征服了吐蕃、消滅了大理。而清朝於1635年徹底征服漠南蒙古。

    完成北方遊牧民族整合使得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形成巨大優勢,比如後金征服漠南蒙古後,對明朝薊遼北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從此明朝需要應付的不只是遼東,還有北方。而後金則可以繞過寧錦防線,從古北口等北部直接南下中原,所以吳三桂作用並不大,後金南下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除非李自成有朱元璋這樣的雄才大略,否則根本就無法改變最後被清朝搶奪消滅明朝的勝利果實!

    3、遊牧民族完成了封建化改革,佔據先手

    女真準確說來,應該是漁獵民族,而不是遊牧民族。

    清朝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在於皇太極對後金進行了系統的封建化改革,使得後金具有了和契丹一樣的先發優勢。

    什麼是先發優勢?在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時,契丹已經建國53年;在李自成推翻明朝的1644年,清朝已經建立了8年。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先發優勢,在李自成推倒明朝還未完成新政權建設而一片懵逼的時候,清朝已經制定好了進軍全國的成熟的路線圖。相比之下,上天留給李自成的時間真的不多,只有42天!

    所以,可以這麼說,在明朝滅亡到清軍入關之間的42天,在整個中華版圖內,有且只有清朝一傢俱備重新組建大一統王朝的條件。所以,捨我其誰?

    因此清朝入關建立大一統王朝絕非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5 #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比清朝更殘暴的是明朝,至於什麼揚州、嘉定,都不是旗兵屠殺的,區區二十萬兵,幾乎不正面作戰,因為會減員的。靠的是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合作的統一戰爭。戰爭肯定是要死人的。那時沒有滿族也沒漢族。用現代人的思維講,只是漢奸狗咬狗,自己殺自己而己。中華是漢族嗎?中華民國是漢族民國。要說他們辮子與漢人的辮子有啥區別?? 區別: 只不過是漢人辮子全留、頭髮多一點,旗人辮子留一半、頭髮少一點。砍頭時,人頭都可提起來,掛在城讓。多一點、少一點,用處相同。做一個人要懂得什麼野蠻的封建制度,心裡就不會有障礙,頭腦就不會變態。

  • 6 # 季我努學社

    南明政權的內部紛爭一直伴隨著各南明政權的始終。弘光政權從其成立之始,就一直被內部官僚的嚴重衝突所困擾。朝廷內部異常腐敗。皇帝“深居禁中,惟漁幼女,飲火酒,雜伶官演勸為樂。”馬士英當國結黨營私,濁亂國是。弘光小朝廷不僅沒有實行減輕賦稅的諾言,反而勒派軍餉,增國鹽、酒等稅,加重人民負擔,甚至公開標價賣官,賄賂公行。當時就有民謠諷刺說:“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蔭起千年塵,拔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南明疆域圖

    離京南下官員中多為“東林”、“復社”分子,把持當時南明弘光政權的馬士英、阮大鋮輩為了能獨當朝政,在黨爭中取得勝利,打擊對手東林黨的官員,嚴令禁止北來的官員進入南京,並且還以“從逆”罪名追究曾經投降“闖賊”的北來官紳。史可法曾對北來所謂“從逆”官員給予戴罪立功的機會,但沒有成為主流意見。南明的這種政策使相當一部分官紳不得不另尋出路,最終倒向了清朝的懷抱。

    馬士英

    與南明政權對曾經降闖政權的前明官員嚴厲處分態度相反,清朝則竭盡所能拉攏各類在京的前明官員,並且不分闖閹,只要投順,一概予以重用。清朝的靈活政策使許多原與起義軍有關係而形勢變化後欲投向弘光政權的人,轉而投降清廷,使清廷的力量壯大。此外,清廷還盡力為一些自視清高或受傳統忠君意識較強官員的解除心理障礙,在對他們尤加禮遇的同時,並反覆重申“復爾君父之仇”,這種強調這既為自己的政權提供合法性理論依據,也對解除一些官員的顧慮具有重要意義使他們在入仕新朝時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另外,南明政權的抗清鬥爭並不十分堅決。在清保官保爵的投降政策誘大事惑之下,許多南明官吏紛紛降清。清軍至南京“城內官民迎降,其沿途來歸者.興平伯高傑之子高元照……等二十三員,監軍道張健、柯起鳳二員,副將四十七員,參將遊擊共八十六員,馬步兵共二十三萬八千三百。”

    清朝疆域圖

    如果南明君臣能上下一心,重振旗鼓的希望是很大的;即使不能恢復中原,至少也可如東晉、南宋一般留住半壁江山,維持一個偏安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不少遺民寄望於抗清復明。但是,弘光朝內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可以有效執行的政治、軍事核心,能承擔續絕存亡之任:這個被漢族士民寄予了無限希望的政權覆亡於短短的一年之間。此後,政治混亂在繼起的幾個南明朝廷中延續下來。無論是監國浙東的魯王,還是登基閩中的隆武帝,或者播遷於兩廣、雲南、緬甸的永曆帝,都未能掌握實權,其膽識、心胸與才能且不足以撥亂反治。追隨南明政權,從事抗清活動的明遺民遭遇了各種尷尬,經歷了各種痛苦的心靈掙扎。

    參考文獻:

    1、 劉麗:《甲申之際明朝士人心態與選擇》

    2、 李瑄:《南明抗清運動中明遺民的失落》

    3、 翁潔:《試論南明政權抗清的性質》

    4、 楊光歧:《南明抗清失敗原因初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ate系列如果要從頭看到尾的話應該按什麼順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