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佳的慧慧

    “言者不知知者默”這一句來源於《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理解第一種解釋在於提倡道家“韜光養晦”的精神。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一直處在常空的狀態。要不斷地把自己或美好或醜陋的思想傾出,才能保持大腦常空。不管是善思想,還是惡思想,蓄積在腦中都會憋壞的。(我們認為是善的,不一定是善的;我們認為是惡的,不一定就是惡的。本無善惡。所謂: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所以,道佛常強調要“空”。  人生的遭遇,成功與失敗都有它的原因。引用莊子“覆虛舟”的典故,我們只看到世上富貴人家多財潤飾華麗的房屋,仍會被大火燒燬。卻從未見到空船在水上被風浪吞沒的,裝了東西的船,遇到風浪才會沉沒,而且裝得愈重,沉沒的危險愈大。虛舟本來就是空的,縱會翻覆,亦仍浮在水面,這是說人的修養,應該無所求,無所得,愈空虛愈好。   我喜歡後一種解釋:知者貴行不貴言。“知”是用來“行”的,而不是用來“言”。“駟不及舌,多言多患。”行不言之教,行動是最好的證明。  看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覺得:若把寫作也看作是一種言語的話,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任何樂於把自己點滴思想記錄下來的人,都知道:“寫出來,會讓自己的思路更加明晰。”同樣任何樂於敞開心扉放下偏見進行交流的人,都知道:“說出來,一起探討會產生更妙的想法。” 書寫的過程,像是一個擠牛奶的過程,又是一個用牛奶進行創作的過程,在不知不覺間創造出更加美味的酸奶、乳酪。若我們認為自己是真正的智者,而不說話寫作的話,那我們就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人。那不是智者,而是自大者。天下最可悲的,莫若自大了。這時,可不可以這樣說:“愚者不言,知者常言,言者愈知。”  最後,送給在這個世界上愛我的我愛的人:在這個娑婆世界裡,快樂的生存必須破除眾生相。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前人們其實保留了一片最初的赤子之心,你至少能從他們的字裡行間讀出真誠,學會思考、學會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姓孟,母親姓邱,生個女兒叫什麼名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