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由來簡介故事一: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由來簡介故事二: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重陽節的由來簡介故事三:
在傳統意義上,日月併為陽九的重陽,強調的是避邪消災。據說,晉朝時,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區,有個名叫桓景的學道的人,他的師傅費長房真人對他說: “九月初九,你家有難,你趕快回去,叫家裡的人用絳紅色布做成香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處,喝菊花酒,就可消禍。”桓景依照師傅的指點,是日舉家登上座落在蔡國故城西面城垣的一處叫做名岡山的至高處避禍。傍晚歸來,發現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費長房知道後說:“這些雞鴨牛羊狗已經替你們受災了。”2003年重陽節,國家郵政局專門發行了一套特種郵票來紀念這個傳統的節日,並把《重陽節》特種郵票的首發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縣舉行,這時,民俗中重陽節的源頭地才為我們所知道。2005年年底,中國民俗協會正式將上蔡縣命名為“中國重陽之鄉”。
唐宋開始,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人們生活狀態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本質的祈求。長生與延壽,逐漸代替了消極的避邪消災與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兩千年的流傳中,經過不斷的傳承、選擇、最佳化和賦予,它形成了中國乃至華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區,獨具特色的宣洩思鄉思親和祈壽的民俗活動。從陳樹填詞、朱德榮作曲、歌手陳少華唱紅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中,我們同樣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思親之情,它同樣不知道牽動了多少遊子的羈旅之心。
今天的重陽節又有了新的含義,1989年,中國把重陽節定為“敬老日”,取九乃大數,寓意健康長壽,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賦予重陽節敬老愛老的新內容。作為傳統佳節,古往今來,人們都在這一天,開展敬老祝壽和登高遠望的活動。
重陽節的由來簡介故事一: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由來簡介故事二: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重陽節的由來簡介故事三:
在傳統意義上,日月併為陽九的重陽,強調的是避邪消災。據說,晉朝時,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區,有個名叫桓景的學道的人,他的師傅費長房真人對他說: “九月初九,你家有難,你趕快回去,叫家裡的人用絳紅色布做成香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處,喝菊花酒,就可消禍。”桓景依照師傅的指點,是日舉家登上座落在蔡國故城西面城垣的一處叫做名岡山的至高處避禍。傍晚歸來,發現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費長房知道後說:“這些雞鴨牛羊狗已經替你們受災了。”2003年重陽節,國家郵政局專門發行了一套特種郵票來紀念這個傳統的節日,並把《重陽節》特種郵票的首發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縣舉行,這時,民俗中重陽節的源頭地才為我們所知道。2005年年底,中國民俗協會正式將上蔡縣命名為“中國重陽之鄉”。
唐宋開始,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人們生活狀態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本質的祈求。長生與延壽,逐漸代替了消極的避邪消災與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兩千年的流傳中,經過不斷的傳承、選擇、最佳化和賦予,它形成了中國乃至華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區,獨具特色的宣洩思鄉思親和祈壽的民俗活動。從陳樹填詞、朱德榮作曲、歌手陳少華唱紅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中,我們同樣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思親之情,它同樣不知道牽動了多少遊子的羈旅之心。
今天的重陽節又有了新的含義,1989年,中國把重陽節定為“敬老日”,取九乃大數,寓意健康長壽,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賦予重陽節敬老愛老的新內容。作為傳統佳節,古往今來,人們都在這一天,開展敬老祝壽和登高遠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