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蹤旅跡
-
2 # 日常刷下線
都說張居正挽救危在旦夕的明朝?這危難在哪?是缺錢了嗎?老張接的是隆慶皇帝和高拱的班,隆慶皇帝才弄了個隆慶開關,政府財政極大充裕。後世說的隆慶中興就這一段。是有人打明朝?倭寇由於放開海禁大量減少,也沒聽說張居正當政期間有什麼大戰役。除了為自己爭權奪利,搞到了高拱。哪裡看出來危機了?
都說張居正挽救危在旦夕的明朝?這危難在哪?是缺錢了嗎?老張接的是隆慶皇帝和高拱的班,隆慶皇帝才弄了個隆慶開關,政府財政極大充裕。後世說的隆慶中興就這一段。是有人打明朝?倭寇由於放開海禁大量減少,也沒聽說張居正當政期間有什麼大戰役。除了為自己爭權奪利,搞到了高拱。哪裡看出來危機了?
1582年6月20日,當國十年的張居正病逝,不到二十歲的萬曆皇帝心頭五味雜陳。
十年時間,他需要老師張居正支撐起一方可以遮風擋雨的屏障,需要老師來拯救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廷。也確實是因為老師棄家為國、鞠躬盡瘁,才讓皮包骨頭般的大明變得飽滿起來。大明國庫裡囤積的四百多萬兩黃金和能夠供給十年之需的存糧,見證了張居正的功績。正因為這些,才讓危在旦夕的大明政權化險為夷,才讓邊境安寧。
然而,張居正走了。
當初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已經二十歲了,當初在他眼睛裡高大威嚴的老師不過是朱明政權的一枚棋子,他已經完成了過河翻山的使命;或者說他不過是朱明政權的一枚利劍,他已經完成了刺殺貪腐者的使命。他已經對自己的學生和他的政權失去了意義。
輟朝弔唁老師之後,他給老師追贈了上柱國,賜予諡號“文忠”。
很快,在萬曆皇帝的腦海中,張居正威儀剛正的首輔形象、一絲不苟的帝師威風、秉公用權的權臣作為、以身作則的重臣身影,猶如迅速隱退的潮汐,悄無聲息地淹沒在與日俱來的權利旋渦之中。
時間過去了一年十個月(1584年四月),明神宗朱翊鈞做了一道讓滿朝文武瞪大眼睛的決定——查抄張居正的家產。
萬曆皇帝為什麼要這麼幹?
我們今天來看看這件事情。
1525年(嘉靖四年),在湖北省荊州市的一個書香家庭,張居正出生了。在秀才父親的栽培下,張居正聰穎過人。1537年,十二歲的他參加童試,荊州知府對這個孩子喜歡的不行,於是給他改名為“居正”。1540年,張居正中舉。而1547年,考中進士的張居正被封為“庶吉士”(相當於宰相人選),這成為他進身大明高層社會的關鍵一步。身為庶吉士的張居正,認真思考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民生現狀,上奏《論時政疏》,系統提出了自己對社會治理的看法。雖然沒有引起皇帝的重視,但是這個奏疏卻切中了大明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
明穆宗朱載垕上位之後,張居正進入內閣班底,有了施展抱負的舞臺。1572年,明穆宗去世,年僅十歲的神宗繼位,是為萬曆皇帝。
神宗年幼,母親李太后把張居正任命為首輔,全權負責朝政。走在朱明政權的前臺,可以說張居正幹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大刀闊斧地革除時弊,恢復大明政權的肌體,讓了無生機的機制出現中興。
然而,改革本身就是刀刃向內。張居正以破冰的精神改革賦稅特權,挖斷貪腐之路,讓皇權不再浩浩蕩蕩,觸動特權階層利益。
他結怨於天下,他結怨於皇權。
大明政權走到了嘉靖時代,官員“朝事取索”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行賄多少成為進階的依據。那時候,錢能通天、錢能通官、錢能通神——送錢已經不是潛規則了。腐敗的濁氣正在腐蝕大明的肌體,危機四伏。
首輔張居正總攬朝綱之後,開始了一個新的張居正時代。
農村豪強擁有賦稅減免特權,老百姓承擔了大量的轉嫁過來的賦稅。張居正實施“考成法”,對豪富勢力沉重一擊,開闢國家稅源。“財裕民足,四海晏然”,張居正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條鞭法” 取消豪紳避賦偷稅特權,從而緩釋了貧民之困,堵死了豪民之奸。改革驛遞,遏制驛站私用,堵死官員肥私之路,老百姓歡呼雀躍。改革學政,煞住找路子、拜門子的進士歪風。
倡廉肅貪歷來是治政的要害所在。張居正獎廉抑貪、正本清源、自持其身。
誰都不願意別人動他鍋裡的肉,張居正改革遭到了強烈反彈。但是大權在手,他堅守“棄家忘軀,以殉國家”。
他自己明明白白知道,這種做法結怨於不少人。他也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只有走下去。他比誰都明白,以後自身難保。
果然,張居正生前的擔心成為現實——被他懲處過的貪賄者抱團反擊。他成了“萬古之罪人”“亂政之權奸”。
查抄太監馮保家的時候,搜出了200多萬兩黃金白銀和無數珠寶。一個太監富可敵國,萬曆皇帝大驚失色。
既然抄家能得財,加上又有人不斷彈劾上奏張居正,萬曆皇帝下詔查抄張居正。
1584年四月,張居正的老家被挖地三尺。張家家財黃金兩千兩,白銀一萬七千兩。萬曆皇帝心裡空落落地,這就是輔佐自己十年的老師。
他勃然大怒,下令嚴查張居正的親屬。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也在嚴刑拷打後不堪受辱,留下絕筆後自縊身亡。張居正的三子張懋修則是投井自殺不成,絕食自殺也沒成功,最終被髮配邊疆而死。張居正的親屬十幾人被困死。張居正的母親也差點丟了性命。
萬曆皇帝以怨報恩,有良知的人出來說話。左都御史趙錦上疏提出“張居正從無二心,不該如此待他。”
于慎行(官至左諭德)給負責抄家的刑部侍郎丘寫信說,張居正辦事剛正,依法治國,不會貪賄。儘管他結怨於上下,而他在位時都說他的好話,今天又尋找他的罪行,你三思而後行。
然而,求情的聲音是微弱的。萬曆皇帝哪裡顧得上這幾個人的奏章。刑部侍郎丘更沒有理會於慎行的勸誡。
追仇張居正,再無張居正。明帝國的敗亡是誰也沒辦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