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並源垚燕

    致良知。這三個字是使人內心強大的本源,無論面對任何人、任何事,只要用良知這把標尺去衡量,無論結果如何,至少可以讓自己從容心安。事實上,本著良知為人處事,其結果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陽明先生彌留之際總結:“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用自己的一生對致良知做出的註解。

  • 2 # 乘風破浪—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是陽明先生在贛南剿匪時總結出來的關於人性的最基本的概括。還有對於善惡的總結: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去惡揚善是格物。陽明先生去世時,他的學生贛南推官周稽問陽明先生有什麼要說的,陽明先生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些都是陽明先生的經典絕句。

  • 3 # 質躍

    多了不知道,就知道王陽明的這幾句話,“知行合一”知道的早些;還有句挺順口的詩“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詩還是偶然間看到就記住了。

    那麼,從這幾句話中選一句,這明擺著的是選擇題,已經有答案提示了,“知行合一”還是適合欣賞的。當然,也得看知行合一咋解釋。知行合一,良知與踐行要相一致。這就很好了。因為如真能按著這個要求嚴格努力做去,放空話的賣場不大了,朝令夕改的賣場也會小了,說一套做一套的賣場也不那麼名正言順的立足了,空手套白狼的事也不該那麼好意思做了,不接地氣的空放政令也該是少了的......

    好了,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4 # 愛芮閱館

    聖人之道,吾心自足,向外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闡述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天道不在外,而在吾心。

  • 5 # 鯤鵬國學

    心即理,心外無物

    這是王陽明內心強大,一直堅持下來,經歷一次次的劫難,沒有死掉的最大的原因!

    王陽明在來到龍場驛之前就經歷了幾次死亡的威脅,第一次就是被劉瑾打板子,應該說打的是很重的,王陽明的身體本身是比較孱弱的,一直有肺部的毛病,一直咳嗽!如果是其他的人的話,可能就真的死掉了!

    第二次是,他在貴州龍場這個地方的時候,這個地方,當時人煙稀少,瘴癘之氣非常的厲害!很多的中原人士都在這裡住不了,活不下去,病死了很多人!劉瑾就是要讓王陽明死在這裡的!王陽明到了這裡之後也的確大病了一場,他的隨從也是,大病了一場!這是王陽明還要照顧他的隨從,非常的慘的!他也看到了其他的中原人士過來的,死掉的!

    最後他悟到了,他能一直堅持下來就是靠著他的堅強的心,強大的求生的意志和精神,這就是他的心,心的強大是一切的根源和基礎,否則當你的心沒有了強大的求生慾望的時候,可能早就撐不下去了!就像現在我們被打擊後,不管是挫折還是病痛,能讓我們堅持下來的就是我們強大的內心!只有擁有了強大內心!才有了度過一次次挫折和病痛的能力!

    心外無物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就是你要把人和事關在你的心裡,你能關在心裡的人和事越多你就越強大,我心既宇宙宇宙即我心,這個時候就是最強大的的!古代官員就是要把一方百姓關在自己的心裡,你的心外是沒有東西的,心外的東西是你關心不到的!心外就是寂靜!是沒有關心!

  • 6 # 深度分析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此心不動,比較通俗的講就是指心的定力。有從容淡定的修養,遇事沉穩,不慌不亂,不急不躁,即便下一刻影響到生命的安危,也不會影響處理事情的分寸。

    隨機而動,指的是在心不亂的前提下,根據局勢的發展而採取的正確應對措施。

    陽明先生《心學》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當下的心是“空”的,不受一絲一毫雜念的影響,不會因事物產生波動,但是外在事物的變化,我會感知到,也會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虛妄,並對虛妄做出正確的應對措施。”

    針對“空”來說,心學的空(此心不動)和佛學的空是有區別的。佛家講究禪定,心學的空則有事上練的功夫,即對事物的深謀遠慮,胸有成竹而臨危不亂。

    先生曰:心之本體,原本不動。心之本體即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

    先生說的此心不動,是指致良知到自然不動。我們的心是命中註定不該動的,如果心不動,而心即理,那理也不會動。我們的心主宰著理,所以有什麼樣的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理。

    由於習俗所染,我們遇事常常躁動、騷動、欲動。

    很多時候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外在事物所影響,導致情緒激動,慌亂,懼怕,對心智產生干擾,思緒出現較大波動,方寸策略就會亂,應對措施也會出問題,最後結果往往是一團糟。

    要想遇事不亂,就要恢復心之本體,即致良知。

    先生曰:“忿懥幾件,人心怎能無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且如出外見人相鬥,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雖怒,卻此心廓然,不曾動些子氣。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意思說:如今,對於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

    情緒來時,我們只需知道情緒來了,覺知著它,然後就隨它去,情緒自己就會慢慢平復。這跟佛家修行的觀照法一脈相承,而不要強行壓住,而且透過覺知來體驗、順應它,當你有覺知後,情緒就難以綁架你!

    心學的很多內容,是從佛家、道家借鑑而來,但先生反對佛家、道家只一味求“靜修”!先生認為靜以養心,動以磨性,才是最最好的修行。

    先生言: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先生認為“靜修”作用很大,但是一味追求靜修,而缺乏致良知的功夫,遇到事一樣會六神無主、失魂落魄!

    陽明先生平定寧王叛亂,以臨時拼湊的部隊僅用了35天就摧毀了寧王的十萬大軍。

    有弟子問先生:“用兵有術否?”先生回答:“用兵能有什麼術?只是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罷了。”弟子沾沾自喜道:“那我也能用兵。”

    先生看向該弟子,弟子臉上充盈著自信的光:“只要臨戰時讓此心不動,不就如您一樣談笑間擊敗敵人了?”

    先生笑問:“你怎樣讓自己的心不動?”

    弟子:“我用心控制它啊。”

    先生:“你的心被你全力控制著不動,那你用什麼運籌帷幄呢?”

    弟子啞然。

    的確,戰爭中運籌帷幄非常重要。智謀決斷,軍記,情報,心理戰,糧草等等每一樣都是重要因素。只要有克敵制勝的心,就一定會有克敵制勝的一番道理、技巧出來,面臨戰事時自然能做到此不動心。

    此心不動,就能在面對各種情境時方寸不亂,應對自如。

    欲養得此心不動,須自信、學養深厚,具備謀事的大局觀,用孟子的說法就是“集義”,在現實生活中做符合道義的事,積累善行和善念,心胸坦蕩,才能隨應事物的變化做到隨機而動。

  • 7 # 小螞蟻推倒大象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很欣賞他的這四句真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8 # 梅迪68933759

    在今天的人看來,我認為知行合一最為有用,而且簡單明瞭。這個知包含了你一切對事物認知心智並形成框架和邏輯思維及系統思維,這個知後人可以加入很多過去沒有知識,而可以廣泛被人接受。而王的其他話成為他表達思想意境的定語如致良知,如果加入現代知識那就不是王明陽了。如果佔在更科學邏輯更具廣泛的指導作用上看知行合一可以說是千古智慧遠遠流長。他是哲學是科學是邏輯思維學是認知行的框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含碳量多少為低碳鋼、中碳鋼、高碳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