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媽的幸福小滋味

    答:與陸上交通相比,明初的中西海路交通曾一度大放光彩。這就是1405~1433年的鄭和下西洋活動。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雲南晉寧)人。他出生在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去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所以被尊稱為“哈只”。鄭和從小就聽父親講述漂洋過海去朝聖的故事,神秘的海洋早已成為他心目中憧憬的地方。明朝平定雲南的時候,鄭和才12歲,被俘到宮中作了太監,並被分給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作侍童。後來,朱棣在北平起兵,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鄭和在戰爭中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從此得到了朱棣的特別賞識。朱棣即位後,擢升他為內官監太監,並賜姓鄭。

    鄭和第一次出航,是在永樂三年(1405)六月。他率領的遠洋船隊共有大型寶船62艘,各種人員27000多人。這種大型寶船,每艘長44丈,寬18丈,配備有航海圖和羅盤針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裝置。船上滿載著絲綢、織錦、瓷器、金銀、銅錢和鐵器等貨物。另外還有小型海船百餘艘。這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東瀏河鎮)啟程,泛海到福建長樂,然後借海上信風,由閩江口的五虎門揚帆出海。先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後遍歷爪鄭和像哇、舊港(今印度尼西亞巨港)、滿刺加(今馬來半島馬六甲)、蘇門答臘,接著向西駛向印度洋,赴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柯枝(今印度柯欽),最遠到達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古裡當時是中西海上交通的一個重要港口。鄭和在那裡建立了一座航海紀念碑。然後返航,利用季風在永樂五年(1407)秋天回到中國。

    鄭和第二次航行是在1407年至1409年。船隊的航線和所到的地方大體與第一次相同。1911年,在斯里蘭卡的加勒發現了一塊鄭和當年樹立的航海紀念碑。碑文用漢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寫成,清楚地記述了鄭和船隊在斯里蘭卡時的活動。

    第三次航行在1409至1411年。這一次鄭和的船隊有船48艘,人員27000人。航行的路線及所到達的地方與前兩次仍大致相同。在這次航行中,鄭和在地處海上交通要衝的滿剌加建立了柵欄圍牆,蓋了倉庫,作為明朝海上貿易的中間轉運站。

    第四次出航距上次歸國也僅有一年的時間。船隊於1413年冬出發。到達占城後,駛向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吉蘭丹)、彭亨、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山、溜山(今馬爾地夫)、柯枝、古裡;最後到達忽魯謨斯(今伊朗霍爾木茲)。忽魯謨斯是13世紀下半葉興起的波斯灣口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也是東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同時,在蘇門答臘,鄭和派出了分遣船隊。這支分遣船隊向西航行,訪問了非洲東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馬利亞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馬利亞布拉瓦)、麻林(今肯亞馬林迪)等城邦,又抵達阿拉伯半島的阿丹(今南葉門亞丁)、剌撒(今北葉門薩那)、祖法兒(今阿曼佐法爾),再到忽魯謨斯後返航。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第五次出航是在1417~1419年。這次鄭和的主要使命是護送各國使節平安回國。所以上次航行所經各國必然是這次的所到之處。阿拉伯方面的歷史資料裡,記載了這次航行中鄭和船隊的分遣船隊到達亞丁的訊息。

    第六次下西洋是在1421~1422年。這一次出航時間較短。航線和到達的國家和地區與前一次大致相同。分遣船隊再一次訪問了東非海岸,到達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今索馬利亞朱巴地區)、麻林、慢八撒(今肯亞蒙巴薩地區)等地。

    鄭和第六次出航回國不久,永樂皇帝死於親征蒙古途中。鄭和航海活動暫時停止下來。直到1430年,宣德皇帝才又派鄭和率領船隊出海。這次航海規模龐大,所到的地方有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山、小葛蘭(今印度奎龍)、柯枝、古裡、忽魯謨斯、天方(今麥加)、秩達(今沙烏地阿拉伯吉達)、祖法兒、阿丹、木骨都束、卜刺哇、溜山等地。返航途中,鄭和在古裡病逝。

    鄭和下西洋,擔任了中國的友好使者。遠航船隊滿載絲綢、瓷器、鐵器、金幣等貨物。每到一地,就以絲綢等物贈送給各國君主或地方首領,邀請各國到中國進行貿易活動。船隊所到之處,受到友好接待。回國時,有大批使臣隨同到中國來。隨船帶回各地的土特產品,如象牙、香料、寶石,等等。七次出航,遍訪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架起了一座通商、友好的橋樑。同時,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溝通了東西方海上交通。舉世聞名的《鄭和航海圖》,記錄了鄭和經南海、印度洋,直到東非海岸的詳細航線,是中國在15世紀初對世界海洋地理學的重大貢獻。

    鄭和下西洋的活動,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永樂時期,各國來中國的使節和商隊絡繹不絕,永樂二十一年(1423)忽魯謨斯等國來到中國的使臣達1200人。鄭和遠航後,明代出國到海外移民的人數也開始明顯增多。他們把中國文明帶到各國,促進了那裡的社會發展與進步。透過鄭和遠航,享譽世界的中國絲綢與瓷器大量流播到亞非各國,成為亞非廣大地區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當時從亞非各國運到中國的貨物也琳琅滿目,達180多種。

    隨同鄭和出航的馬歡,著有《瀛涯勝覽》,費信著有《星槎勝覽》,鞏珍著有《西洋番國志》。這三部著作,是鄭和下西洋歷史事蹟的真實記錄,已被澤成多種文字,流傳海外。鄭和的豐功偉績,受到亞非各華人民的尊敬和紀念。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有重要商埠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三保廟三寶壠,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有三寶城和三寶井、泰國有三寶廟、三寶塔,等等,都表達了對這位傑出的Nautilus的永恆的懷念。

    在鄭和大規模航海活動進行的前後,西方地中海世界和歐洲對東方的交通與聯絡卻再一次遇到了複雜的情況。當時,從西方前往東方和中國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從小亞細亞由陸路沿黑海、裡海到中亞地區;一條是從地中海東岸敘利亞一帶由陸路經兩河流域到波斯灣,再改走海路到中國廣州、泉州等地;第三條是由陸路過埃及,到達紅海沿岸,然後改海路到中國。這時的東西方交通與貿易,紅海以東主要掌握在阿拉伯人手裡,而地中海一帶則由義大利人壟斷。在欽察汗國滅亡後,帖木兒帝國的短暫崛起一度阻斷了從陸路到中國的交通。此後,15世紀時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張,1453年滅亡了拜占庭,佔領了西亞,吞併了埃及與北非,控制了紅海、波斯灣和黑海通往地中海的交通線,向過境的各國商人大肆勒索。這種情況,使得中西交通與交流出現了某種梗阻現象。因此,當時的歐洲國家熱切地希望開闢一條到達東方的新途徑。馬可?波羅筆下遍地是金銀財寶的東方,吸引了西方君主、貴族、商人和Nautilus投身航海事業,期望從海上開闢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鄭和航海活動結束後半個世紀,葡萄牙人迪亞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率領的一支由四艘船組成的葡萄牙船隊,從里斯本啟程,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岸北上,在一位阿拉伯海員的引導下,向東橫越西印度洋,到達印度南部的卡利庫特港,終於成功地開闢了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此前不久,出身於義大利的Nautilus克利斯多夫?哥倫布率領的西班牙船隊,也於1492年從西班牙南端的巴羅斯港出發,向西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1519年,葡萄牙貴族麥哲倫率領的西班牙船隊,開始了為時兩載的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新航路的開闢,奏響了資本主義時代的序曲,也揭開了中西交通與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複製被限制複製的網頁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