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伯泣

    用千古奇才、舉世無雙等詞形容蘇東坡一點也不為過,像他這般擁有睥睨天下文人墨客之才情的人物,如果單論教育,其實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的,他靠的是一種天賦,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這種天賦能讓他出口成章,這是一種文人特有的天賦。所以教育對他的影響應該只有三分,而天賦則達到了七分。

    蘇東坡做為宋代詞壇的代表人物,當然作詞對於他來說只是眾多天賦中的一個而已,在他的身上很好的詮釋了能者無所不能的意義。他除了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之外,他還在書、畫、散文等等方面有著不菲的成就,可謂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當然了,拋開蘇軾的天賦不談,他的家庭本來就是一個書香門第,蘇氏一門三傑,除蘇軾外,還有蘇洵、蘇轍。而蘇東坡在父親的影響下可以說達到了一種新的高度,遠遠的超於了他父親以及弟弟蘇轍在文學上的成就,當然了,在他一生的創作之路上,也離不開那些曲折離奇的人生經歷。

    蘇東坡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對於現實是充滿不甘的,他一心向往的是他理想中的世界,在他的巔峰之作赤壁懷古中他這樣寫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這無疑是他對英雄的憧憬,他渴望自己也成為這樣的英雄,但卻因為自己和王安石的政見不合,最終成為了一個流浪者。這是他的不幸,卻是中國文化的幸運,因為這造就了一個千古奇才,他為人們留下了不朽的經典。

    蘇東坡一生的高度他人確實難以企及,他可以說窮盡了中國詞人的筆墨,他創作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了生命的極限,他的偉大不言而喻。

  • 2 # 文史小茶館

    “黃荊條子出好人”——東坡先生小時候也沒有少捱打啊...(玩笑了,說正題)

    蘇軾的文學成就不用贅述,為人也灑脫親民,多才多藝又情感細膩。那讓我們看看他小時候都經歷了些什麼,才被教育成如此的人傑吧。(文章較長,涉及古今少年兒童的教育問題)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祖父的經歷——良好家風

    話得從蘇軾的祖父蘇序說起。這是一個生活在北宋初年,慷慨善良計程車人。

    蘇序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只略略看個大意就丟在一旁,倒是很樂意各處頑皮。長大以後相貌生的英俊雄壯,良好的基因後來傳給了孫子蘇軾。

    蘇家的田地在當地並不多,都栽種水稻。每次收穫,蘇序就用自己家打好的大米去市場上換成稻子,然後貯藏起來,後來竟存到三四千石的大數目。遇到災荒年,蘇序就拿出自己儲藏的稻子,分給族人,孃家人救急,然後還分給自家的佃戶,以及周圍的窮苦鄉親,讓大家都能一起吃飽,平安度過災年。久而久之,,這樣的善行讓蘇家的名聲在眉州(今眉山)越來越好。

    祖父蘇序年長以後,開始喜歡上了作詩,他往往憑一時興致就能下筆成文。雖然都是通俗詩,幾十年下來卻有幾千首之多,只可惜沒有流傳到現代的。不然我們也能看到這個和藹可親的老人是何種風格啊。

    父親的例子——後起發奮

    後來蘇序的兒子蘇洵誕生,也許是遺傳的緣故,青少年時的蘇洵也不喜歡讀書。換做其他的父親,定然會焦急的不行。但蘇序卻不然,對這事放縱不問。他大概認為世間萬物的生長都自有其時,到了時機,自然生長髮芽吧。

    後來蘇洵結了婚,依舊每天到處遊玩,他不僅去了成都,還走遍了四川盆地的各處名勝山川。直到母親去世後,25歲的他才開始正經讀書。蘇洵一直覺得自己聰明,讀書算不得什麼難事。結果兩年後第一次鄉試,自己居然落第。從這失敗以後,他終於猛醒,於是奮發圖強,把過去的舊作全都付之一炬,每日在家中潛心研讀。他不光讀書,還不斷思考,從六經百家之言中考證古今以來的治亂得失。後來又到荊州一帶遊學,終於學業大成。《三字經》裡的“二十七,始發奮”,就是指這個故事。

    (圖為蘇家舊宅)

    家庭的氛圍——引起興趣

    1037年1月8日的眉州,蘇軾出生了。得子的欣喜並沒有讓蘇洵忘記自己的職責。他知道自己年輕時浪費了太多時間,便繼續苦讀,希望自己能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妻子程氏出自書香門第,也默默支援著丈夫。於是,蘇軾便在這樣濃厚的求學氣氛中長大。

    六七歲時,蘇軾已經生的聰明可愛。一位90多歲的老尼姑很喜歡他,就給他講歷史說詩詞。老尼姑提到自己跟隨師傅去過前朝蜀主孟昶的宮殿。當時,天氣炎熱,孟昶和美麗的花蕊夫人在摩河池納涼,這位君王有感而作:“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詞曲柔美,被在場的老尼姑暗地背誦下來。這首詞的意境腔調吸引了年幼的蘇軾,給他開啟了一扇大門。

    儘管這首詞已經失傳,但成年後的蘇軾還是用自己記憶中的頭兩句重新補全為新的一首《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由於他的舉動,花蕊夫人的美麗身影留在了歷史畫卷上。

    基礎知識的學習——找到榜樣

    八歲時,家人考慮到要及時讓蘇軾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就安排他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進入天慶觀北極院鄉校讀書。道士張易簡成為他們的老師,教他們啟蒙知識和道家基礎。

    這一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開始“慶曆新政”。全國各地都在討論這次政治事件,眉山也不例外。一個從東京回鄉計程車人把讚揚范仲淹,歐陽修等人品行的《慶曆聖德詩》給張道人,大人們就此事正相互交流。小蘇軾覺得好奇,就從旁邊偷偷觀看,不一會就能背誦詩的內容了。

    他向張道士問道,“這些都是什麼樣的人呢?”

    張道士回答:“小孩沒必要知道啊。”

    小蘇軾卻說:“如果這是天上的神仙,那不敢去了解;如果這些只是普通人,去了解一下又怎麼會不可以呢?”

    張道士聽了驚歎不已,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他,還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真算得上人傑啊“。

    就是這時,小蘇軾的頭腦中漸漸有了幾個模糊的榜樣。他以後也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母親的教育——互動式學習

    在鄉校裡學習了兩年,小蘇軾已經掌握了許多基礎的知識。這時開始回家就學。家裡沒有請私塾老師,由母親程氏來親自教育他。知書達理的母親給他選擇講解四書五經和前代的史書。像《論語》、《孟子》、《漢書》、《後漢書》之類,母親不僅講給他聽,還讓他抄寫這些經典和正史。

    大量的記憶和講解深深刻入小蘇軾的腦中,大大增加了他的知識儲備。以至於日後和人談論時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晚年的他都還能背誦其中的內容。

    和母親的交流也有助於小蘇軾的理解。讀完一些文章後,母親就會問他對故事中成敗的個人意見,小蘇軾敏銳的分析能力得到更好的鍛鍊。母親談論到《後漢書》里黨錮之禍時期,範滂(音旁,pang)捨身取義,訣別自己老母毅然赴死的故事,忍不住嘆息。

    小蘇軾問母親:“我長大如果作了範滂,那您能捨得我去死而作範滂的母親嗎?”

    母親平靜的答道:“你若是能成為範滂一樣的人,我又怎麼會不和範滂母親一樣深明大義呢?”

    小蘇軾當時就“亦奮厲有當世之志”,已經下決心要努力幹出一番事業。母親也很欣慰,說道:“這真是我的孩子啊!”不僅學業,中華傳統的精氣神也潛移默化的浸入小蘇軾的血液。

    父親的指點——模仿與提升

    父親蘇洵雖然時常出外繼續遊學,一有空閒也在家中過問兩個兒子的學業。一次,蘇洵在屋裡誦讀歐陽修的一份謝表。這是歐陽修感謝君主的奏章,用詞造句很是考究。考慮到這是很好的模板,蘇洵就讓在旁的兒子試著模仿寫一篇。結果十歲的小蘇軾很快就完成了這篇作業。雖然只是模仿,但並非空洞無物,其中一些對仗工整的句子還頗有含義,讓父親很是高興。

    蘇洵時不時給兒子佈置一些寫文章的作業,完成後再給予討論和分析。有一次他讓小蘇軾寫《夏候太初論》,即對曹魏時期儒學玄學大家夏侯玄作個人分析。這個題目實際是比較困難的,對古代大文學家的分析通常流於表面,很難切中要害,何況這還是讓一個十歲多的孩子做題。

    結果小蘇軾再次讓父親吃驚,他運用自己學到的歷史資料,發揮掌握的分析能力,寫下了寓意深刻的答案。“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博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也就是說“人有時候能夠摔碎價值千金的玉璧不覺得可惜,有時候弄破了砂鍋卻心痛不已;人有時候敢於和猛虎近身搏鬥,有時候被蜜蜂蟄了一下都膽怯萬分。”這是指人在不同狀態不同決心下,做事有極大的不同。從一個孩子筆下能出現這種發人深省的警局,實在是難得。結果父子兩人對此都十分滿意。

    蘇洵作為父親,一面提升自己,一面教授兒子,兩代人在學習中進步,得到了共同的提升,也成就了後來名滿天下的“三蘇”。

    雛鳥將飛——紮實基礎上的發揮

    小蘇軾12歲時,75歲的祖父去世。這個善良可愛的老人儘管離開了大家,卻在小蘇軾的腦海裡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很久以後,他都還記得祖父如何為人做事,如何寫詩作詞。

    除了讀書學習,小蘇軾也有愛玩的天性,他和弟弟蘇轍在閒暇時,常常去野外玩耍爬山。看到好的景色,每次都興奮不已。勞逸結合沒有壓制小蘇軾的天性,更讓他的眼界心胸得以開闊。

    一年後,小蘇軾和弟弟又一起進入西壽昌院,跟從教書老師劉巨學習。以文史為主的課程已經完全難不倒他了。作詩之時,連劉老師都自嘆不如,說道:“我不是你的老師,你才是我的老師啊。”

    1057年,21歲的蘇軾出川赴京城趕考,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震動東京,主考官歐陽修對他讚歎不已,評價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

    這時,之前所有父母老師的教誨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蘇軾,將用他的文章和神采給世人留下千年的印象。

  • 3 # 聶作平

    蘇東坡出身於四川眉山一個大約算是小康的家庭,其父蘇洵青年時頗為浪蕩,民間有所謂“蘇老泉,二十七,始讀書”的說法。所以,蘇東坡早年受到的家庭教育,主要來自他的母親程夫人。

    相夫教子,這是傳統中國對一個女人的一般要求,程夫人在這方面堪為楷模。雖然丈夫屢試不第,程夫人依然對他一往情深。當丈夫離家漫遊後,她充當了兩個兒子的教師。

    一天,程夫人教蘇東坡讀《後漢書》中的《範滂傳》,範是東漢時著名的清流人士,因反對宦官被捕,與名士李膺和杜密等人一同處死,刑前與其母訣別,請母親不要悲傷。其母說,你今天得以與李膺、杜密這樣的貞節之士齊名,死有何恨!

    蘇東坡讀書至此,忽然停下來認真地問他的母親:如果我也像範滂那樣,母親您願意嗎?程夫人神色莊重地回答:你能夠像範滂,難道我就不能像範滂的母親嗎?

    就個性而言,蘇東坡不像他的父親蘇洵,更像他的爺爺蘇序。蘇序是個文盲,但豁達,樂觀,富於生活情趣。他常常帶著酒和簡單的菜餚,邀約相好的親友跑到城郊的草地上席地飲酒,酒酣耳熱之際則高談闊論。

    蘇東坡的啟蒙老師姓張,叫張易簡,是個道士,他主持著眉山城裡具有相當規模的一座私塾,平時有學生近百人。張易簡先生喜歡向他的弟子們講述白日飛昇之類的道家故事。這種早年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蘇東坡性格中飄逸出世和灑脫不羈的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情況不用交物業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