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複利無聲

    第1個需要規避的風險就是知識匱乏的風險;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第2個風險就是人身意外的風險;不斷的加強鍛鍊,提高警惕性,避免人身意外的發生。第3個風險就是不知道幸福為何物的風險;要知足,要常樂,一切順之。

  • 2 # 螞蟻聊股市

    我覺得作為一個普通人,有以下三種風險需要回避:

    1.健康風險。人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生病就要去醫院,去醫院就要花錢。小病幾百塊,大病上不封頂。咋辦啊?鍛鍊身體,從我做起。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價值千金。

    2.養老風險。計劃生育以來,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吧。獨生子女結婚後,上沒有四個老人,下面有1個以上的孩子,壓力大啊,咋辦呢?這個風險必須提前想辦法,不可能迴避,儘量減少吧。

    3.教育風險。孩子教育問題是個難題。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祖國的未來在下一代,但是如何教育呢?還不能輸在起跑線。

    以上就是未來的時代,我們需要規避的風險!

  • 3 # 四棲職場—山海客

    不知從什麼時間起,VUCA(volatile 動盪, uncertain 不確定, complex 複雜, ambiguous 模糊)成為了一個時髦詞,VUCA開始成為進入21世紀的一個標籤詞彙了。

    其實,VUCA不是一天來到的,看似是個漸進的過程,其實潛流在一直醞釀和積聚,量變到了一定階段,“突然顯現”,質變發生,變幻的巨大浪花撲面而來而已。

    對未來的預見,一種主流聲音是“正變得不可預見”。變是主旋律,變化成為常態、常量。

    在“變與不變”的時代潮流中,理性、均衡、主動把握,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難中之難。

    一、先說說形而上的事情。

    (一)、絕對不變與相對不變:

    A、什麼是絕對不變的?

    真不好回答!

    筆者多年前看康德傳記時,讀到過他的一段話,“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璀璨的星空和心中高尚的道德定律。”

    這句名言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他的墓碑上。這也是筆者對“絕對不變”的理解和最好註腳。

    B、 什麼是相對不變的?

    人生的主要目標——成為什麼樣的人?

    科學家、文藝明星、文學家、工匠、職業經理人、行業專家、技術大牛、攝影家、美食家…..不勝列舉。

    成為什麼不重要。因人而異。重要的是“什麼是你自己非常想成為的?”。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重要!

    複雜問題簡單化,直入主題。筆者認為要把握住兩點,一是自己真正喜愛,二是對他人有益(至少是無害)!

    把握住這兩點,自己就能夠安身立命。人成年之後,不能、不應再(過多)依靠父母生活和財務資助,否則就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失敗。

    人生目標可以調整,適當變化(筆者的“相對不變”)。不同年齡段,心智成熟度不同,追求的目標有變化,有調整,再正常不過。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變來變去,心性不定。

    先哲們講過,“定能生慧、明心見性”。因靜而能定,定有助靜,定靜融合,智慧圓融。人生也罷,職業生涯也罷,時不時停一停、靜一靜,回過頭看看走過的路,經歷的人和事,再決定下幾步怎麼走。“以退為進、以靜待動、動靜結合”,未嘗不是一種好狀態!

    一般規律,人如果過30歲不能立、40歲就難“不惑”、50歲就很難“知天命”——這輩子基本就荒廢了。

    (二)、快速變化的科技之影響

    當下及未來,變化最快的是科技。

    科技影響生活、改變生活、塑造生活。科技、如同武器和金錢一樣,是中性的——自身沒有道德判斷,沒有好壞,看落到誰的手裡,用於什麼目的,這個差別就大了去了!

    舉三個例子。

    一是核聚變。 它既可用於製造威力巨大的氫彈核武器,也可用於為人類提供清潔、持久、不竭的能量源——可控核聚變。

    二是網際網路。 它一方面極大地推動了資訊交流、創新步伐、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被很多心術不正的人用來坑蒙拐騙、實施犯罪行為。

    永生科技,這裡面還是有個悖論。

    不變:初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彷彿航行在茫茫大海中“指南針”的作用)。英文中有“Listen to your heart”這種表達,異曲同工!

    變:方式方法、路徑、程式等等。

    二、再說說形而下的事情。

    出發點(也是“迴歸點”)是想明白關鍵的兩件事——自己咋回事、自己與周邊環境啥關係。

    (一)、自己:主要是四樁使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是基礎,是人生之旅的錨,是一輩子都要進行的。其他三件使命無論是否達成,修身都是不能、不可停止的。

    修身關乎個人命運、福祉——“這輩子過得怎麼樣”之關鍵所在,別人不可替代,只有自己去面對、去踐行。人生可能百態,繽紛多彩也罷,平淡無奇也罷,要自己去體會其中的甜酸苦辣。

    自己的風險:主要是健康、能力、心智三項。

    健康風險:一靠科學鍛鍊;二是降低(遮蔽)風險,比如訴諸恰當的保險品種,理性編織防護網。 能力風險:只有靠持續學習、不斷實踐、動態調整。一個組織要基業長青,就只能成為學習型組織;一個人要抵禦能力恐慌,只有終身學習。 心智風險:筆者給出的良方是陽明先生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行為與道德律的高度契合、和諧圓融。

    在這裡,我們找到了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精髓的共鳴和交融。

    以上三方面,都可以展開來談。限於時間和篇幅,待筆者以後再與朋友們交流。

    (二)、自己與周邊的關係:

    確定好優先次序(priority)——做好最大的資源(時間)的分配。

    筆者給出“三步走”建議——做好自己(be yourself)、正向地影響他人(make positive impact on others)、力所能及地回報社會(pay back to society at large)。

    通常情況,這三步就是這個次序,也待筆者未來騰出時間梳理、與大家分享。

    最後一句話結尾,在VUCA時代,如何有效應對“風險和未知”——做好準備、積極調整、主動迎接、安心知命。

    從今天開始,從當下做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颱風來臨如何做好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