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衿書法
-
2 # 狂喜淡墨a
刀法與筆法有何書法矛盾?說清楚?
首先理解刀刻與筆法沒有書法矛盾之關係,從書法角度,筆法屬於漢子書寫的一種技巧,從篆刻角度,刀刻是石刻木雕的一種方式,其中也有刀刻之技巧,即技法。
在舉辦書展一般稱書法篆刻展。把書法與篆刻分開單列來說,由此篆刻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特指以筆(軟毫硬筆)在宣紙上書寫漢字的表現形式。刀刻是篆刻漢字或圖案的一種表現形式。
由此分析書法藝術與刀刻藝術為了增加書法作品的完整之趣味,把篆刻作品置於書法作品裡面,章法上需要有刀刻印章。稱之為雅章。
也有的是單純刀刻作品。那麼石刻碑,都是經過書法形式表現出來,然後刀工巧匠,刻出來,能工則有惟妙惟肖,甚至遊絲都有形象表現出來。證明刀刻有其刀法,也有其各種技術含量。
筆法寓字中,刀刻肯定是重複修飾或循筆法的印跡,但是僅僅是刀法使然,不是按照筆法方法去實現作品的真實性。而是透過刀刻更加完美或更加敗壞原來形狀。巧匠使其更美,劣工則有破壞書之魅力。
因此書之筆法與篆刻(刀刻)刀法有關係,但應該說絕對不是相互排斥之矛盾體。
在此就不論筆法與刀法的技巧,也不知道說清楚了沒有?淺見。
-
3 # 綠野萍蹤01
從書法的角度講,刀法和筆法包括書法與篆刻兩類(篆刻也歸類於書法)。其中,篆刻寫印稿屬於筆法技巧,刻石則屬於刀法範圍。我想,提問主要是想了解書法中的刀法和筆法的關係或者矛盾。
(趙之謙書法)
實際上刀法和筆法的矛盾,就是碑學和帖學之間的關係。
所謂刀法,是指龜甲、摩崖、碑刻,以及在碑板、金屬等質地相對較硬的材料上,用堅硬的“筆(刀、鑿)”刻畫文字。筆法則是用較軟的工具書寫,書寫的材料從書法歷史來看,也是多種多樣的,秦以上的書法統稱“簡帛書法”,書寫材料以簡帛為主,也以質地較硬的材料作為書寫材料。秦以後,逐漸以紙為書寫材料。紙發明於西漢,以“霸陵紙”為標誌,蔡倫只是對紙的製作工藝進行了改進。
秦漢時期,摩崖石刻和碑刻興起,留下大量的刻石書法。比如秦朝李斯的《繹山碑》、漢代的《西峽頌》、《石門頌》、《乙瑛碑》、《曹全碑》、《張遷碑》、《鮮于璜碑》,等等。
(西峽頌)
南北朝時期,北魏大興佛事,碑刻盛行,最為著名的就是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北朝碑刻另闢蹊徑,與當時東晉及南朝書法風格分流,史稱“北碑南帖”。比較著名的《龍門二十品》,是書法愛好者學習北碑的首選。而稍後的《張猛龍碑》、《張玄墓誌》,以及《元氏墓誌》、《司馬氏墓誌》等,逐漸向楷書演化,至隋代文化大融合時期,北碑書法基本上完成向楷書的過渡。《董美人墓誌》、《龍藏寺碑》等隋代碑刻中,依然保留了北碑的書法風格。
(龍門二十品·孫秋生造像)
南方書法雖然以帖學為主,但云南曲靖的《爨龍顏碑》、《爨寶子碑》獨領南方碑學風騷,與北碑南北呼應,交相輝映。南北朝時期的碑學,也是中國書法的一座豐碑。明末以後,書家引碑入帖,至清中晚期蔚然成風,一直影響到現在。這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張瑞圖、王鐸、倪元璐、黃道周、何紹基、鄭燮、趙之謙等。
廣義上講,碑學不特指北碑,也應當包括秦代及兩漢的摩崖石刻和墓碑誌銘、磚刻等。俠義上講,就指北碑。而刀法與筆法的關係以及矛盾,也主要體現在北朝碑刻中。兩漢之前的石刻雖然也是刀刻斧鑿而成,但在臨習時很容易體會到筆法情趣,不會因為石刻的痕跡而出現用筆的“火氣”,基本上屬於“筆法”的技法。北碑就不一樣了,入筆講究方切,出筆也講究方收,行筆則如行刀,需用力推送方可寫出力道。這就是碑刻書法所謂的“化筆為刀”。
(張瑞圖書法)
既然是化筆為刀,就涉及到筆法與刀法的相融合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把字寫得很生硬,缺乏筆墨情趣。本人在書法實踐中往往遇到這樣的矛盾,臨帖而不臨碑,字容易浮滑無骨,碑寫得過多,則又下筆太猛,尤其影響草書的飄逸和靈動。還遇到一些書法朋友從北碑入手,寫到一兩年後,學帖比較困難,書法路數難以拓寬。其實,這類矛盾是“化筆為刀”,以筆法表現刀法的基本技法掌握得不太好所造成的。
解決這類矛盾的做法,應當首先得有個取捨,也就是說要搞清楚以帖學為主,還是以碑學為主。假若以碑學為主,就直接從北碑中學習,按照方起方收、方行方折的用筆方法,行筆過程中講究推送力道,寫出斬釘截鐵的氣勢出來。同時,也要借鑑帖學的用筆,從東晉行書中吸取營養,不要把字寫得太死板。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沿著北碑的發展脈絡,寫一寫接近楷書的碑刻,比如《張黑女墓誌》等。以這樣的練習方式,解決用“刀”中出現的尖、薄、片的病筆,防止把字寫得太死板而失去書法的情趣。
若以帖學為主,則需先以晉法為主,把帖學的筆法練到手,打下厚實的帖學基礎。那麼,在學習北碑的時候,就以晉法行筆,不刻意作方,行筆稍加流暢,用腕放鬆而加強指力。這方面,可以學習張瑞圖、何紹基、趙之謙的用筆方法,把魏碑刀法融入帖學,增加字的骨力和厚度,又不影響行草書飄逸灑脫的靈動之美。
(張遷碑)
總而言之,北碑和南帖是中國書法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二者之間雖然風格迥異,但也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北碑並非是毫無根源的憑空出現,而是經歷了兩漢書法的演化。三國時期的《天發神讖碑》就把筆畫寫得很剛勁,很有點“刀法”的味道。漢隸之中,也不乏方剛的筆法,比如《張遷碑》、《鮮于璜碑》等。正因為如此,刀法和筆法也是相通的,並不存在絕對的矛盾。碑刻的“刀法”首先是筆法,刻碑得先寫字,只是用筆時的技法稍有區別而已。只要基礎紮實,多加實踐,多參與書法交流,就能體悟到北碑與南帖之間的內在聯絡,解決刀法和筆法之間的矛盾。
-
4 # 陳天哲
筆法與刀法的書法矛盾是有的,而且不少!
圖一至圖三為禇遂良的楷書,墨跡本,自然用的是筆法!圖四至圖六還是褚遂良的楷書,碑刻,自然是褚寫完後工匠用刀刻上碑石的,用的是刀法!我們來比較!
一,看圖一、二,注意點聚焦在“施”字的右部首第一筆,“賊”字的起筆,“理”字右部第一筆,“殺”字左部“木”第一筆,這些筆畫的起筆動作非常精彩,細微處有豐富的動作。
再看圖四至六,相對而言,找不到一個這樣的起筆入筆動作!為什麼?我不認為是褚遂良的問題,一定是刻工的問題,精簡也好,偷工減料也好,豐富精彩的細節與動作全部少了!
如果你是評委,面對同樣功力、字法、章法的兩幅作品,前者如圖一二中諸字筆法細膩、動作豐富,用一股狠勁的力量動作殺入紙面再書寫主要筆畫,你會選誰?
注意,三個關鍵詞:細膩精緻,動作豐富、狠勁殺入!
二,看一、二、三圖,一圖的“賊”字(畫了圈的)的貝旁最後兩筆的牽絲引帶,二圖“物”字第一筆與第二筆的牽絲引帶,三圖“天”字第一筆收處處的牽絲,第二筆起筆前的牽絲……
再看四、五、六圖,那麼多字,基本少有,當然,刻工還是有良心的,六圖“潛”、“況”字三點水有牽絲。
總結:筆法的要求無非是動作豐富精微,殺筆入紙有力道,再就是連貫性,一個字中上一筆的最後收筆與下一筆的起筆是連貫的,上個字最後一筆收筆與下一字第一筆有連貫性!顯然,筆法做到了,筆法忽略了!同樣如上,你是評委,你選誰?
三,上述揭示了兩處矛盾,另外的矛盾在這篇文章中可能無法形容,行筆中的矛盾,相背、相擫的矛盾,等!
-
5 # 瀚墨無極
刀法是刻石、是雕琢,筆法是書寫;筆法在先,刀法其後,筆法是基礎石,刀法是結晶,兩者是毛筆書家和刀刻書家精心合作而形成一種藝術載體。
就碑學來說,大家知道先由筆家丹書石上作為底稿,然後,由刀工按筆畫進行刀刻。
筆法,揮灑自如,線條流暢,一筆之中起伏多變。
刀法則多以迅起急收,稜角分明;刀法由於受工具限制,結字自然天成古拙,粗獷。
因此,刀刻更具生命力也深受人們欣賞、探求而成為書法藝術審美情趣。
在一幅作品中,無論多精細的刀工很難保障其筆畫不受損傷,或刀刻不到位。
總之,碑學的筆法必然由刀法來規範,盡而達到書法藝術之魅力。
刀法、筆法工具不同,結字各異。
-
6 # 讀書耕田人王七
都說書生百無用,唯有手中筆如刀。
前半句忘了,是從《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歌詞中摘了頭一句,關鍵是後半句,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指書生一百都羸弱,但卻有犀利的文辭如利刀力剜時弊。而另一層則指作用於書法的刀功和筆工。
刀工之美,貴於衝直線,貴於迅疾麻利和精準,我們常談到吳昌碩和齊白石書畫的金石氣,我的理解就是刀走石的感覺,走筆爽利,以畫入書,以書入畫,真正體現了書畫同源。
不論是書法和繪畫,其筆法的爽快硬朗與健碩,其格調總勝過筆力的綿軟冗長。刀法總是筆法的類似於長輩,雖然有些時候在表象上會有所超越,但力道上只會接近,而很難超越。
為了生計忙東忙西,過年以後從未握筆,忽然有種危機感,忙這這那那,不能靜心畫了幾筆,心浮氣躁,見笑見笑!
回覆列表
刀是硬的,毛筆是軟的。刀法是雕刻,筆法是書寫。清楚了嗎?
刀刻的書法作品,包括印石,碑文,匾額,摹崖,器物等。有直接刻的,也有書丹後再刻的。大多數是先書後刻的。精品都是出自這一部分。如唐代諸家的傳世碑刻名帖,《九成宮》《多寶塔》《玄秘塔碑》《集王聖教序》《雁塔聖教序》等等。刀刻的字帖如宋代的《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等。金石篆刻自不必說。魏碑自然也是刀刻之作。
刀刻的書法作品,只能保留原書法家的大致形體。筆法中的精妙之處,再高明的刻工也雕刻不出來。用筆的執行線路,折轉頓挫,在墨跡中能夠清晰的看見。刀刻的碑帖卻不能把這些東西刻畫出來。還有毛筆書寫時的墨色枯潤,也不是刻刀所能完成。所以說,學習書法,要得筆法,不學墨跡,就無法得到古人之精髓。
筆法的精妙,就在於運筆時機分寸的掌握上。突出在一個“寫”上。因筆毫的柔軟,提按頓挫而產生出千姿百態的變化。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東漢書法家蔡邕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