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第一天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剛見面的人稱呼彼此的時候都省略掉姓直接稱呼名字。聽起來很親密的樣子,但是我常常意識不到別人是在叫我,總要花幾秒鐘反應一下。我花了很久都沒有適應,覺得奇怪,也常常懷念中學時候扯著嗓子直呼大名甚至外號的同學們。雖然心裡隱隱感覺這種時刻非常難再有了。
每個人周圍都逐漸生長出兩個世界,一個在手機裡,數量飛速增長的微信聯絡人讓刷朋友圈的時間越來越長。另一個在生活裡,如果描述一下的話比高中生活還要乏善可陳:喝熱咖啡上專業課泡圖書館,連記憶都被壓縮成薄薄一張紙片兒。我的生活有多乏善可陳呢,有一天香港掛了八號風球,學校的星巴克沒開門,於是我的生活裡只剩下圖書館,為此心情低落了百分之六十。
剛上大一的時候我還熱衷於約飯,來到一個新環境大一新生們都忙著抱團。後來吃了大大小小的很多頓飯,飯桌上熱絡寒暄,加了很多的好友。但是我現在連大部分人的名字也記不清了,包括樣貌。我手機裡最近的聯絡人是我的發小們,我們有一年沒見了,其中一個剛剛發了美食的照片,遭到了其餘人等的一眾聲討。
冬天到了,真想跟他們一起吃頓火鍋吶,省去寒暄直接把頭髮隨便一紮直接開吃的那種。
我跟J去吃川菜,水煮牛肉一上來就把被各種ddl折磨的七零八落的心治癒地差不多了。我咬著凍奶茶的吸管跟J聊天,聊了一圈兒發現大部分還是高中的事兒。
高中那個物理特別好的男生報志願的時候因為喜歡的女孩子學了醫,當初因為一道數學題彼此爭論的面紅耳赤。
五年級就在一起的發小依然樂此不疲地給我喂著狗糧,我們高考結束的那個夏天一起去雲南旅行,單單火車就坐了三天。但是那三天好開心,聊八卦打撲克打麻將,火車上的泡麵真好吃。
四川小館子裡的燈光暖暖的,我們吃完了坐在窄小的桌子前不願走,喝著被冰塊稀釋了凍奶茶繼續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我說真希望在這個小館子待到地老天荒吶,畢竟一出去就又要面對讓人頭疼又疲憊的現實世界。
我知道逃避不好,但我就是想逃,逃一秒也成。
如果說成長最大的特徵是什麼,我會回答“沉默”。
一開始會因為難以交心的人沮喪,後來反倒泰然處之了。沒有了中學時期青蔥歲月的情感積累,在這個越來越快速的時代逐漸見過了一些所謂的世面,形成了自己初具形態的審美,再遇到一群完全陌生的人的時候,是會多多少少失去了一些想要講話的慾望。
畢竟要從頭交代一遍自己的人生,是多麼浩大的工程。
熱情而盲目的少年時代,對被阻隔在高考那道門後面的未來滿懷期待,坐在一起肆意幻想著未來的樣子有點蠢,又有點可愛。無知者無畏,所以我們聚在一起,嬉皮笑臉,不用面對人生的難。
後來走了一些彎路,吃了一些苦,心氣被打壓,被現實澆了一盆冷水。想安於生活,但是懸於內心,當人生面對越來越多的岔路口的時候,竟是不確定了。
而我們正在漸漸明白,這種不確定感,將貫穿一生。
所以我理解了,大學之後再難碰到交心的人是正常的。三觀一致又能作息一致得以交談熟稔的人少之又少。每往前一步,就又勾畫了一個子集,交集裡的人自然數量遞減。再加上插科打諢的能力一天天熟練,知道有些話不能當真。
長此以往,才發現那個恆久的主題,人生不過就是一個人的晚餐。
最近在看一部叫《三萬英尺》小說。
律師陳墨剛叫的外賣被公司的事務打斷,等到事情告一段落,飯菜已經冷了,她也倒了胃口。第一次發生這樣的情況,恰逢她來月事,她咬了一口冷硬的意麵,站起身來關上辦公室的門伏案哭了一場。然而幾回以後她已經能要麼拿上冷飯去茶水間加熱,要麼面不改色地全部扔進垃圾桶。作者加了句話,人心總是漸漸變硬的。
我還沒開始工作,站在晚上異常空曠安靜的地鐵站看這一段的時候,笑了一下,突然覺得懂了。
發小給我轉了最近朋友圈引起熱議的關於985,211的文章,說北京上海的高校都炸了,就差香港了,你也寫啊。坦白講到了大三這個階段,對這種文章基本處於免疫狀態,就是無論傳播度和討論度再高,也沒有興趣點開來看一看。我說可能我過得更慘,慘一百倍,所以寫不出來。
早就過了比慘的時代,這個社會已經把門檻提高了。高中時候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定律早就不再適用,畢竟慘淡困頓的生活人人都有。很多事情本質上,結果比過程就是來的更重要。這個社會確實更偏愛聰明人,那種高效準確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至於努力了半天沒出結果紅了眼眶的人,別人會拍拍你的肩膀說沒關係,但是沒結果就是沒結果。要麼擺平自己的野心,要麼退出。
之前受了委屈默默地紅了眼眶,等著有人來摸摸你的頭說沒關係。後來再遇到的時候,咬緊牙關,反正過了也就過了。
ddl爭先恐後壓過來,長時間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鬆懈下來的一瞬間只想腦袋放空發發呆,連啟動語言系統也變成了勞神費力的事兒。所以乾脆不說了,我不說我的煩躁,你也不說你的困擾,利用有限的時間儘快恢復,然後再奔赴下一條路的開始。
隨著所謂不再談心的“成熟”,以及日益凸顯的“獨立”,有一些情緒是會被壓在心底。這種情緒被外界的壓力包裹,被周圍人身上的光環擠壓,孤獨是一定的。但也沒必要因此斷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然後讓所謂的“慘”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示弱的人的確值得同情,但示弱的人往往走短短一段就停。
所以,其實交心的人越來越少也沒關係。
畢竟有些交了心的人,永遠不會走。
上大學第一天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剛見面的人稱呼彼此的時候都省略掉姓直接稱呼名字。聽起來很親密的樣子,但是我常常意識不到別人是在叫我,總要花幾秒鐘反應一下。我花了很久都沒有適應,覺得奇怪,也常常懷念中學時候扯著嗓子直呼大名甚至外號的同學們。雖然心裡隱隱感覺這種時刻非常難再有了。
每個人周圍都逐漸生長出兩個世界,一個在手機裡,數量飛速增長的微信聯絡人讓刷朋友圈的時間越來越長。另一個在生活裡,如果描述一下的話比高中生活還要乏善可陳:喝熱咖啡上專業課泡圖書館,連記憶都被壓縮成薄薄一張紙片兒。我的生活有多乏善可陳呢,有一天香港掛了八號風球,學校的星巴克沒開門,於是我的生活裡只剩下圖書館,為此心情低落了百分之六十。
剛上大一的時候我還熱衷於約飯,來到一個新環境大一新生們都忙著抱團。後來吃了大大小小的很多頓飯,飯桌上熱絡寒暄,加了很多的好友。但是我現在連大部分人的名字也記不清了,包括樣貌。我手機裡最近的聯絡人是我的發小們,我們有一年沒見了,其中一個剛剛發了美食的照片,遭到了其餘人等的一眾聲討。
冬天到了,真想跟他們一起吃頓火鍋吶,省去寒暄直接把頭髮隨便一紮直接開吃的那種。
我跟J去吃川菜,水煮牛肉一上來就把被各種ddl折磨的七零八落的心治癒地差不多了。我咬著凍奶茶的吸管跟J聊天,聊了一圈兒發現大部分還是高中的事兒。
高中那個物理特別好的男生報志願的時候因為喜歡的女孩子學了醫,當初因為一道數學題彼此爭論的面紅耳赤。
五年級就在一起的發小依然樂此不疲地給我喂著狗糧,我們高考結束的那個夏天一起去雲南旅行,單單火車就坐了三天。但是那三天好開心,聊八卦打撲克打麻將,火車上的泡麵真好吃。
四川小館子裡的燈光暖暖的,我們吃完了坐在窄小的桌子前不願走,喝著被冰塊稀釋了凍奶茶繼續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我說真希望在這個小館子待到地老天荒吶,畢竟一出去就又要面對讓人頭疼又疲憊的現實世界。
我知道逃避不好,但我就是想逃,逃一秒也成。
如果說成長最大的特徵是什麼,我會回答“沉默”。
一開始會因為難以交心的人沮喪,後來反倒泰然處之了。沒有了中學時期青蔥歲月的情感積累,在這個越來越快速的時代逐漸見過了一些所謂的世面,形成了自己初具形態的審美,再遇到一群完全陌生的人的時候,是會多多少少失去了一些想要講話的慾望。
畢竟要從頭交代一遍自己的人生,是多麼浩大的工程。
熱情而盲目的少年時代,對被阻隔在高考那道門後面的未來滿懷期待,坐在一起肆意幻想著未來的樣子有點蠢,又有點可愛。無知者無畏,所以我們聚在一起,嬉皮笑臉,不用面對人生的難。
後來走了一些彎路,吃了一些苦,心氣被打壓,被現實澆了一盆冷水。想安於生活,但是懸於內心,當人生面對越來越多的岔路口的時候,竟是不確定了。
而我們正在漸漸明白,這種不確定感,將貫穿一生。
所以我理解了,大學之後再難碰到交心的人是正常的。三觀一致又能作息一致得以交談熟稔的人少之又少。每往前一步,就又勾畫了一個子集,交集裡的人自然數量遞減。再加上插科打諢的能力一天天熟練,知道有些話不能當真。
長此以往,才發現那個恆久的主題,人生不過就是一個人的晚餐。
最近在看一部叫《三萬英尺》小說。
律師陳墨剛叫的外賣被公司的事務打斷,等到事情告一段落,飯菜已經冷了,她也倒了胃口。第一次發生這樣的情況,恰逢她來月事,她咬了一口冷硬的意麵,站起身來關上辦公室的門伏案哭了一場。然而幾回以後她已經能要麼拿上冷飯去茶水間加熱,要麼面不改色地全部扔進垃圾桶。作者加了句話,人心總是漸漸變硬的。
我還沒開始工作,站在晚上異常空曠安靜的地鐵站看這一段的時候,笑了一下,突然覺得懂了。
發小給我轉了最近朋友圈引起熱議的關於985,211的文章,說北京上海的高校都炸了,就差香港了,你也寫啊。坦白講到了大三這個階段,對這種文章基本處於免疫狀態,就是無論傳播度和討論度再高,也沒有興趣點開來看一看。我說可能我過得更慘,慘一百倍,所以寫不出來。
早就過了比慘的時代,這個社會已經把門檻提高了。高中時候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定律早就不再適用,畢竟慘淡困頓的生活人人都有。很多事情本質上,結果比過程就是來的更重要。這個社會確實更偏愛聰明人,那種高效準確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至於努力了半天沒出結果紅了眼眶的人,別人會拍拍你的肩膀說沒關係,但是沒結果就是沒結果。要麼擺平自己的野心,要麼退出。
之前受了委屈默默地紅了眼眶,等著有人來摸摸你的頭說沒關係。後來再遇到的時候,咬緊牙關,反正過了也就過了。
ddl爭先恐後壓過來,長時間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鬆懈下來的一瞬間只想腦袋放空發發呆,連啟動語言系統也變成了勞神費力的事兒。所以乾脆不說了,我不說我的煩躁,你也不說你的困擾,利用有限的時間儘快恢復,然後再奔赴下一條路的開始。
隨著所謂不再談心的“成熟”,以及日益凸顯的“獨立”,有一些情緒是會被壓在心底。這種情緒被外界的壓力包裹,被周圍人身上的光環擠壓,孤獨是一定的。但也沒必要因此斷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然後讓所謂的“慘”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示弱的人的確值得同情,但示弱的人往往走短短一段就停。
所以,其實交心的人越來越少也沒關係。
畢竟有些交了心的人,永遠不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