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峰140962183

    詩格律詞樂譜,都是當時社會的語言coding system數學化過程,隨世道變遷,斗轉星移,各成其天!殊不知,語言與文字結合,是人類文明起源的開始。由“變”到“易”,不斷髮展。“變”者,說唱藝術也。人類群居,互通訊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意,皆源於此,可稱“初創”,也稱“下里巴人”。詩詞歌賦,則稱“陽春白雪”。絕唱之音,必稱“高山流水”,“繞樑三匝而不絕,終日號而不嘎和之所致也。和諧唯美,數理成章,便是藝術,一種超於混沌的勝利!詩詞的動物比興要低於植物比興,因此,劉勰的文心雕龍、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阿格桑德羅斯的拉奧孔、司空圖的二十四品等等,就成了文藝評論傑作。不同時代,體現不同風格的演進,不同民族各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因,古代樂府,到處採風,就是為了“禮樂失,求助於野”,不使自身孤立,逐漸退化,而相容幷蓄,成就太人類,“中庸”而“為己”,“天行健自強不息”。成物造物九五至尊,人類在於創新發展,超越自我,死守成歸,自取滅亡!數典忘祖,忘了中華精髓~易理。詩詞亦然…

  • 2 # 亦有所思

    這和貪官受審時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是一個原理,其本質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無知。

    當然,這和那些失足女子胸前的矽膠物體同樣是一個原理,其本質上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先天不足。

    或者可以這樣形容,這和那些公開道歉如同一轍,管他是劈腿還是佔座,總之潛臺詞就是,儘管我作惡多端,但我本質上是一個好人。

    我勒個去!

    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就是過嘴癮,我明明是一個小人,但也有高舉正義大旗的權利。我明明是一個廢物,可並不妨礙我大談物聯網亂吹P2P。明明我就是不懂詩詞,可那又怎樣,海棉裡的水那麼多,憑什麼我不可以用“意境說”和“神韻說”來掩蓋自己的狗屁不通?

    誰能?誰敢否定意境和神韻呢?這豈不是證明我先天立於不敗之地麼?在這些阿貓阿狗的眼裡,意境和神韻是不需要努力就可以達到的境界。其潛臺詞就是,我,不用什麼平仄格律寫出來的詩詞照樣充滿了節奏感和音樂屬性,陰陽頓挫,婉轉空靈,堪稱神作。

    你們看不到我作品中的音律之美,那是你們眼瞎!

    按照他的這個理論來推算,他一定是天下第一奇才,不需要學加減乘除就會做微積分,不懂得土木工程就會蓋樓房,不懂得調色原理照樣畫出向日葵,不懂得五線譜照樣彈出第九交響曲,甚至沒有小雞雞照樣可以生孩子!

    天才哪!

    這種人應當被國家重點保護起來!一點閃失都不能有!

  • 3 # 湖畔悠悠心

    古典詩歌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仍有鮮活的生命力

    一.格律詩在當今仍有強大生命力。

    關於這個問題文壇上曾爭論了相當長的時間。現在仍然爭論得這麼激烈就說明了張小笨提出這個問題很有必要。

    對這個問題最有意思的對話當在1957年。這一年6月的一個晚上,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對詞學有專門研究的冒廣生先生。冒廣生談了他對三百年來詞人提倡填詞必墨守四聲的不同意見。他說:拘泥太甚,則作繭自縛。作詩填詞豈能桎梏性靈,何苦在高天厚地之中,日日披枷戴鎖作詩囚。宋代是詞的鼎盛時期,那時還沒詞譜、詞律和詞韻。冒還說,他作《四聲鉤沉》,即在提倡詞體的解放。

    我們看毛澤東的意見。他說:“舊體詩詞的格律過嚴,束縛人的思想,我一向不主張青年人花偌大精力去搞;但老一輩的人要搞就要搞得像樣,不論平仄,不講叶韻,還算什麼格律詩詞?掌握了格律,就覺得有自由了”。

    顯然毛主席不同意冒廣生的看法。他覺得要寫就要講規矩 ,不講規矩“算什麼格律詩詞。”重要的是後面那句話“掌握了格律,就覺得有自由了”。1965年夏天的一個夜晚,在武昌,梅白(湖北省委幹部)聽毛澤東談起舊體詩時,向毛提了個問題:“主席為什麼說怕謬種流傳,貽誤青年”?躺在藤椅上,仰望著點點繁星的毛澤東回答:“那是針對當時的青少年說的。舊體詩詞有許多講究,音韻、格律,很不易學,又容易束縛人們的思想,不如新詩那樣自由”。“但另一方面,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們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造,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華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哀而不傷,溫柔敦厚嘛!”

    毛主席以他自己的詩詞創作的輝煌成就證實了古典詩歌創作是完全可以反映現代生活的喜怒哀樂。至今無論是主流媒體的社論還是老百姓平常用語,常常用主席詩詞裡的詞語比如“從頭越”“只爭朝夕”“換了人間”等。

    我同意毛主席的“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造,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華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哀而不傷,溫柔敦厚嘛!”的觀點。

    在這段話裡主席分明說了“舊體詩要發展,要改造”但是“一萬年”

    也打不倒”。在另外的一次談話中主席做了更有力的論證他說:“中國的詩歌,從《詩經》的四言,後來發展到五言、七言,到現在的民歌,大都是七個字,四拍子,這是時代的需要。一種形式經過試驗,發展直到定型,是長期的有條件的。譬如律詩,從梁代沈約搞出四聲,後又從四聲化為平仄,經過初唐詩人們的試驗,到盛唐才定型。形式的定型不意味著內容受到束縛,詩人喪失個性。同樣的形式,千多年來真是名詩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沒有妨礙詩歌藝術的發展。新詩的改革最難,至少需要50年。找到一條大家認可的主要形式,確是難事”

    事實勝於雄辯,新詩的發展歷程

    已經告訴我們:

    從1917年胡適的《白話詩八首》開始,新詩已走過百年的歷程,在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有成績,

    打破了古代詩歌一統天下的局面

    是一個進步。但是再看看新詩的成就——能拿出讓人朗朗上口,讓人過目不忘,讓人回味無窮的有多少?最主要的是詩即為詩歌應是能唱的。可是至今能唱的請問諸位誰能記住幾首?倒是主席詩詞,許多古典詩詞已經被當代的作曲家配上歌譜許多歌星搶著唱。

    我沒有貶低新詩的意思。新詩要發展而且是大趨勢。(我在下面要談這一問題 ,持不同意見的稍安勿躁。)

    但是這個發展是個很長的時間。

    毛主席在57年說:“新詩的改革最難,至少需要50年”到現在50年早就過去了。現在新詩發展如何?一萬年太久還是要“只爭朝夕”呀!

    所以我同意戰略家偉人毛澤東的大局觀:古詩詞形式與新詩二者並存的大格局。

    而且我也同意主席所說的:“新詩的發展,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繼承傳統詩歌的傳統,包括古典詩歌和五四以來的革命詩歌的傳統,另一方面要重視民歌。詩歌的形式,應該是比較精煉,句子大致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也就是說具有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內容應該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立統一”(1957年1月14日,在與詩人臧克家和袁水柏談話)

    (二)打破格律是想創新出新體詩嗎?還是隻寫古風或樂府體詩。

    中國古典詩歌以格律來區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古體詩又稱古風或古詩,每首沒有一定的句數,也不拘平仄,不講對仗。雖要求押韻,但並不嚴格。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指唐代才成熟的嚴格按照一定格律寫成的詩。由於近體詩對於句數、字數、平仄、押韻、對仗都有嚴格的要求,所以人們把這種詩叫做律詩。

    律詩發展到唐朝至今千年。律詩講究平仄,注重對仗,注意押韻,有自己的聲律美和形式美,出現了不少的傳頌名篇。這是我們古典文化的瑰寶。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遺產。毛主席說:“多年來真是名詩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沒有妨礙詩歌藝術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

    格律詩至今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毛主席的詩詞內容涉及革命戰爭、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大國外交,世界風雲。格律詩的舊酒瓶裝了新酒從而發揮到了極致。為律詩開闢了新天地。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我們後輩應研究、借鑑、繼承、發揚光大。

    中國的現代詩發展只不過一百多年。和千年的律詩豈可相比。所以對現代詩不可苛求。但是不可妄言打破“格律”。宋詞是講究格律的,打破“格律”意味著你別按詞牌填詞了。“唐詩宋詞”,宋詞佔半壁江山。打破格律意味著抹掉祖宗留給我們的半壁遺產。豈非笑話!

    誠然,律詩規矩太多,不能寫律詩可以寫古風詩。樂府詩更寬鬆

    它和古風一樣也是章無定句,句無定字,字無定聲。雖然多是五言、七言但其它雜言也有。雖然要求押韻,但不太嚴格,可以換韻。因此樂府詩是古代的自由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出現許多新事物與新詞彙。有些事物很複雜,詞彙比較長,用律詩可能無法表達,但用古風和樂府則可以。李白的《蜀道難》不就是用十幾個字的長句嗎?

    其實在律詩盛行的唐代有許多詩人既寫律詩也寫古風和樂府詩。

    詩鬼李賀傳下來的二百四十多首詩,其中樂府詩佔一半以上。當時盛行七律他一首也不寫。五律只有十幾首。仗著樂府詩開一代詩風。

    到了宋代盛行填詞但是蘇軾也寫了許多律詩絕句。

    寫什麼愛寫什麼。要根據自己抒發感情的需要。

    我以為在現代詩仍在發展過程中不妨可以各種體式的詩齊頭並進。百花爭豔,百家爭鳴。

    最後我要說,文學作品的外在形式是要為內容服務的。說不要妄言打破格律,不是不可打破。這裡有個“常法與變法”的問題。

    何謂常法?魏禧說:“規圓矩方,謂之常法。”常法是經多少年的積累沉澱的果實。對於初學者來說是登堂的臺階,入室的柺棍。不掌握常法什麼也學不會。但是在學習運用常法的時候又要懂得變法。不能把常法變成死法。杜甫的《登高》: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沈德潛說:“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也”(《說詩啐語》)

    形式為內容服務,不能為了形式而傷害了內容。

    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打破格律”

    似乎有理。所以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王國維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個觀點:

    “四言弊而有《楚辭》,《楚辭》弊而有五言,五言弊而有七言,古詩弊而有律絕,律絕弊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

    儘管此論仍有爭議,但是他以詩體變更的歷史為依據,亦有可信之處。我以為這種變化,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甚至不可用幾百年而論。

    毛主席說:舊體詩要改造,要發展,一萬年也打不倒。一是說要變化,二是“一萬年”不是確指,他的意思主要是說千年積累的傳家寶自有他的道理。豈可一日廢掉。他說青年以寫新詩為主,老人寫律詩就要講規矩。二者並舉,是從大局出發,是發展的觀點。他說自己的詩詞怕“謬種流傳”有自謙之意。

    以上回答管窺之見。就談到這吧!

  • 4 # 窮光旦

    其實這個格律在古時都已經打破了,現在爭執還這麼大。

    平仄寫出的格律詩也是在古詩上的一種進步,俱有高低波動的美感,但在實際操著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又提出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還拗救,變格,即使這樣,也還不能滿足一些特殊情況的需要,如名詩人陸遊的“一身報國有萬死”犯孤平,難道說陸遊不懂得平仄犯孤平嗎,決定不會,他是把意放在平仄之上,如果認為是陸遊犯錯,你能按平仄把這一句改動嗎?

    在律詩平仄格式中有一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果一三五不論,豈不又變孤平了嗎?所以,靈活才是要領。

  • 5 # 待曉兒

    沒有規矩,不能成文。

    一種文體有一種文體的寫作規則,我們根據它的特徵來判斷一個作品是什麼種類。比如小說要有情節有人物,沒有情節和人物不能算小說;散文要有真切的情感,沒有真情實感不能算散文。為什麼到了詩歌的創作規則這裡,有人卻要無視格律呢?

    格律是詩歌的框架,超出了這個框架就不是詩了

    稍懂格律的人很少去反對格律,往往都是不懂格律還不想去學習的人,不遺餘力得鼓吹打破格律。這讓我想起來知乎裡一個問題的回覆。

    知乎上有人提問:

    別逗了,數學就是為了把這70%的人篩選出去的。

    詩歌的格律也同此理。一個文體必須要有一個文體的規矩,所有的自由都是在一定範圍內的自由。

    有人說意境、佳句大於格律。沒錯,所以有時候一首詩歌不是每一句都符合格律。

    然而,詩歌的格律不是一種死板的、必須遵守的規定,它也有例外的情況,於是就出現了不合普通規定的方法——拗救。

    這是解決律詩當中因為內容表達而不符合格律規範時候的應急措施,有在當句拗救的,也有在次句拗救的,一切都是為了聲律的和諧順暢。

    打破格律的人,必須要先懂得格律。

    郭德綱曾經說道“公式相聲”的問題,提出來一個很犀利的觀點。他說雖然很多藝術的進步,都是在打破原有束縛的基礎上進行的。但人們忽略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舊有的規則必須要由內行來打破。

    道理確實如此。連格律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又何談去打破格律呢?先了解才能理解,然後在談改進的問題。倒在了第一步“瞭解”之上的人,還要妄談去改變,這樣的話語能有多大的分量呢?又怎麼可能讓人信服?

    那些妄談打破格律的人,其實只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一個藉口。

    看看他們的說辭,最多的就是打破束縛,以前舊有的東西不適合新時代發展,更有甚者直接扣一頂封建餘孽的帽子,沒有一點實際的建設性意見。

    說白了,就是為那些自己胡謅的拙劣詩句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而已。

  • 6 # 雨燕疏桐

    詩格詞譜是古人長期總結出來能讓詩詞更有韻味的智慧,但是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人可以將古體詩改成律詩,象八股文似的有嚴格的填寫體制,什麼頜頸必須對仗,一韻到底,不能出韻湊韻,平仄不能失對失黏,拗必救,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些規定確實讓詩有詩韻,詞有詞聲,可是也將束縛了創作。古人可創新格律詩,創造詞牌,為什麼我們就不可以有所改變,有所突破?還死拽著一千多年前的東西不放呢?

    我們的文化和語言體系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和與各種文化語系吸收融合,多數文字早已不是當初的意義和發音了,有些詩詞創作平臺卻非死守著《平水韻》為正統,以《詞林正韻》為主用這就有點死搬教條了。

    我們都是學著普通話長大的,《中華新韻》更符合現在的語系,還有平仄,只要詩有思想有內涵,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聲有美音,詞有美感,意景優美就行了,畢竟我們所堅守的傳承也是古人改革創新的結果,同時古人可以創作那麼多的詞牌和曲調,為什麼我們不行?我們也可以突破,也可以創作新詞牌新曲調,只要符合詞的特點,可讀可唱,有韻味有美感有內涵。

    當今社會都在提倡轉型升級,詩詞也是如此,詩詞必須順應社會的發展變化,順應潮流的變革,接受改革創新方能再創輝煌。

  • 7 # 王西坡

    論詩

    至於詩格的問題,我先來簡單地講一下詩的發展過程,特別是格律詩的起源。

    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遇到“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很多人從字面意思認為,用文言詞句寫的就是古體詩,用白話文寫的就是近體詩(實際上,我們稱為現代詩)。那麼,究竟如何劃分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呢?

    一般地,我們較為常用的區分方式有兩種。其一,就是按照時間劃分。所謂“近體詩”是開始於初唐時期,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格律詩”。在初唐之前,像先秦的《詩經》、漢樂府、建安詩詞、魏晉南北朝的山水田園詩等等,都是屬於“古體詩”的範疇。

    所以,問題又來了。是不是初唐之前的詩歌都屬於古體詩呢?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與此同時,是不是初唐之後的詩都是“近體詩”呢?那當然不是,即使進入到了“近體詩”的時代,許多大詩人,還是經常寫“古體詩”的,比如,白居易的長篇《琵琶行》、《長恨歌》;杜甫的“三吏三別”等。

    那該怎麼進一步區分呢?這裡就涉及到“格律”的問題。近體詩的格律一般是固定的,無非就五言、七言兩種,包含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絕句、律詩都是講究平仄、押韻的,而“古體詩”對這兩方面沒有一定的要求。

    至於如何平仄、押韻,這裡我就不多贅述。我們回到題主問題的本身,為什麼有人要去打破格律,我只能說這是我們後世之人的無知。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有些事物是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改進的,而有些已經優秀到巔峰的事物,我們需要做的只能是繼承與弘揚。

    品詞

    談及詞之詞譜,我多推薦學詞的朋友看一看《欽定詞譜》,這裡面詞譜比較全面,詞格也相對完整,平仄、韻律標識清楚、詳盡。

    後人有人會問,詞屬於長短句,我是不是就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改造?面對今天的我們,我還是要呼籲大家,不要試圖去打破它的寧靜,不要兇殘的去迫害它們了。

    其實,在詞之鼎盛時期,的確有詞人在原有詞格的基礎上,加以微改。舉一例說明,原先有一個詞牌名叫做“浣溪沙”,後來在此基礎上,有出來一個“攤破浣溪沙”。這個“攤破浣溪沙”實際上就是“浣溪沙的別體”。

    “浣溪沙”的正體格律:

    中仄平平仄仄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攤破浣溪沙”的格律則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這就是古之詞人在詞之格律上做出的調整例項。再次迴歸到我們題主的問題上,我們今天為什麼很多人都嚷著要打破格律?

    我認為原因有二:

    其一,他們根本不懂格律,那寫詩寫詞來故意標榜自己具有很高的文化造詣。這裡,我認為人大可不必如此虛偽,做真實的自己其實挺好。

    其二,有些詩人的確也很喜歡寫詩詞,也確實有一定才華。但是,他們在現代漢語語境中,很難去遵循古代漢語對詩詞格律的要求。所以,為了重新衡量自己的創作水平,他們就試圖去找一些捷徑,所以,就想到了打破格律的方法。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古人也有寫詩詞很痛苦的,他們也沒有隨意打破格律啊!唐朝的“郊寒島瘦”,著名的“苦吟詩人”,他們不也遵循格律來寫詩嗎?

    打破詩詞格律,就是文化之殤

    多元的文化,優秀的文化都需要我們後輩人來繼承。有些特定時期形成的事物,已然是達到了歷史最高峰,挑戰不能的事物,不是體現很高的文學素養,而是表現出一種愚昧無知。

    詩詞,是我們文化歷史長河中的日月,它們的光彩即使是眾星相融,也不及它發出的耀眼光芒。與其試圖打破它,不如好好地傳承它。

    我是喜歡詩詞文化的嘉偉,也是什麼破詩詞學會會員,但是,我真的很少寫詩,因為我知道我們今人的詩詞已經達不到唐宋的高度。與其在創作中迷失自己,不如在現實中去好好品味古人們的詩詞作品。所以,我喜歡寫點古詩詞鑑賞的文字。

  • 8 # 梧桐樹邊羽

    基本上可以斷言,嚷著去打破格律的人,都是不懂格律的人。

    古詩詞包括古體詩、近體詩、詞牌。

    其中近體詩和詞牌是格律體,需要遵守平仄格律。

    詩包含按格律寫(近體詩)和不按格律寫(古體詩)的兩種,之間互相併不衝突。是否好詩,最主要的是看他寫的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反映了什麼。即便是在唐朝,是否按格律寫詩也並非詩的標準,何況在新文化衝突,日新月異的今天。

    那麼你不愛格律,就寫古體詩、現代詩、歌詞就好了,只要有詩心,又有文字功力,一樣可以出精品。為什麼一定要突破別人的規矩,還強求別人的認同?

    你跑到高階餐廳,卻看不起吃大餐的人,說你們被大餐限制了自由,大家一起來吃鍋盔吧,可笑不?

    反對用格律寫詩的人分為兩種。

    第一種,根本不清楚平仄格律。因為在當今時代,寫詩這種事情,特別是寫格律體的詩,已不能謀生,連提高自己的逼格也不如有錢二字來的簡單暢快。寫詩本來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何況詩歌中比較讓人頭痛的平仄韻律。

    平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知識,統治了近體詩壇近千年。既然我懶得學,又想寫詩裝逼,那就反對平仄格律好了。白話文、新詩的突起更加給了這些人藉口和理由,因為不想學而反對,這種人很多,他們並不清楚平仄關係是如何處理,如何運轉,他們也不想學。

    這種人就是嚷嚷著要打破格律的主力。他們信仰“格律是詩歌的鐐銬”,卻不知道是曲解了聞一多先生的“詩是帶著鐐銬的舞蹈”,沒有規矩,不成舞蹈,甚至連詩都稱不上。

    第二種,清楚地學會了平仄格律,但在個性上確實不喜歡格律詩的眾多限制。他們偏向於古風自由浪漫地表達,感情奔放輸出不限定在個別字詞上的斟酌,看重整體詩的意境營造。

    這種人是真正的詩歌高手。

    李白就是如此。他們的古風作品,看似長短不齊,隨性而為,其實在單獨的句子中都暗合平仄,保障了每一個句子的音律完美。

    他們的“隨心所欲”,是建立在規則之上的遊刃有餘。而不是自以為是,橫衝直撞,然後再搬出“不以詞害意”來遮羞。

    說意境高於形式的,看看自己的詩,真那麼有意境?一字都不能動?

    大機率只是不知道改或者懶得改吧。

    真正懂格律,懂詩的人,就算不喜歡用格律來限制自己,也不會到處嚷嚷。

    為什麼?因為他們清楚什麼是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平仄格律是輔助詩人對漢字發音有正確認識,快速進入近體格律詩門檻的一套輔助工具。入門之後是否使用,看個人喜好。杜甫用得多,李白就不怎麼用,僅此而已。

    詩作的最終目的是言情表志,而不是輔助工具。

    你不寫格律詩詞,格律就跟你一分錢關係沒有,打破什麼?

    你要寫格律詩詞,卻被個輔助工具給限制了自由,不努力靜下心來學習突破,還好意思嚷嚷?

  • 9 # 黎好人

    曾經輝煌的五筆輸入法淘汰了,當年花了大量時間去背字根的人,肯定是嘲笑一番去輕賤拼音輸入法。聽慣了上世紀歌曲的主流們,會嘲笑今天的學貓叫……辛辛苦苦程式設計搬磚,幹不過人家拍幾個影片。然後清高的騙自己,丟人!!

  • 10 # 木頭奶奶

    我個人認為,只要想學習近體詩,懂格律、懂詞譜,按照格律寫詩,按照詞譜填詞,這是必然的過程。之所以有人會嚷著要打破格律,我想主要有幾種情況:

    一種是初學者。因為學習起來比較麻煩,有時候常因為一個字不合格律,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字代替,使一首看似就要完成的詩功虧一簣,所以感覺到沮喪,也對寫詩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另一種是已學會寫格律詩的人。這些人經過一段時間後,為了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他們會考慮到寫詩的整體意思,放棄嚴格的格律。但這僅僅是一種嘗試。

    就我個人認為,寫詩還是要把詩意放在第一位,如果你寫不成格律詩就寫古詩,這樣要求相對會寬一些,畢竟現代人沒有了當時的語境,有些仄聲字現在已經不用了,需要認真去查對,比較麻煩,這個小節倒真不必太苛刻。

    當然,只要你想學習寫格律詩,就該認真按照格律的要求來練習,等到你出神入畫了,成名成家了,自然也就不同了。所謂返樸歸真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 11 # 海浮山頑石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就認識到了詩和聲律的關係。只有兩者完美的結合才是一首好詩。而現今,蔑視聲律的人往往斷章取義,只看到了“詩言志”這三個字,而選擇性的忘記了後邊這九個字。說格律是糟粕,是束縛詩詞發展的那些人,我可以肯定說那些人根本不會煉字組詞,認為寫詩詞不需要下功夫不需要反覆錘鍊。那些真正的詩人會將格律和自己的感情熟練的毫無痕跡的融合在一起,毫無做作之感。古代那些詩人的作品既能符合格律又能體現自己的情感,這才是我們需要學習、追求的方向。不能因為難就認為是糟粕!就好比下象棋,只有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戰勝對手才是真正的高手。好比游泳你不能為了贏得比賽用蛙泳、自由泳的泳姿去和仰泳比速度。所以寫詩詞就要在基礎上不斷的提高,努力的提高自己,才能使作品被別人認同為佳作。

  • 12 # 標叔696

    關於詩,自詩經已來言論,理論很多,最有份量當屬孔子:可以興,可以覌,可以群,可次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這可算得是詩的總概括。現在的問題是怎樣來表迖?其實最好,最直接,最有效的是不拘一格,自然流暢,自由奔放。但當我們讀多,寫多又覚得俗不可耐,這時就需要提升,需要苦學。散文詩追求修辭,追求層次感,追求精煉。詩詞要嚴守格律,詞譜,做到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結合。孔子說得好: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寫文作詩填詞都一樣。

  • 13 # 飛火流雲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詩格?什麼是詞譜?

    詩格就是詩的格式,體例與詩的風格,格調。古人強調,作詩四法,起承轉合。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是起因,承是過程,轉是轉折,合是結論。這些,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金針詩格》中有著詳盡的表述。

    詞譜,就是每一詞牌的格式,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以及其它的格式來寫詞,也叫填詞。留傳下來的詞牌大約有一百多種,每個詞牌的句式,字數,平仄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以《憶江南》為例,句式是七字句一對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平仄格式為: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這麼看來,詩格與詞譜對詩詞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這是詩詞寫作的基礎。背棄了詩格與詞譜,就像是脫僵之Mustang,出軌之列車,要麼一發而不可收拾,要麼走不了多遠。

    也許有人說,古人這麼寫詩詞,豈不太麻煩?其實不然,詩格與詞譜,己將詩詞格式化了,稍有詩詞素養的人,張口便來,只是在優劣上見高下。這就是古人能出口成章而我們不能的主要原因。

    古人把寫詩叫賦詩,作詞叫填詞,就像對著應用程式中的模板,發揮聰明才智去填充就行了,從而事半功倍。只有遵循詩格和詞譜,才能使詩詞讀來朗朗上口,更好地體現出中華文字的韻律美。

  • 14 # 永秋

    只要自己喜歡,想寫什麼就寫。按格律也好,不按也罷,隨心落筆,隨意所描。只要真情溶入其中,對自己而言,那便是大作。如果為了應付讀者,只把詩詞表面塗得光鮮華麗,而其實是無病呻吟,無哀裝悲,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別人寫什麼,什麼寫,那是個人愛好和看法。你不喜歡,可以選擇不去看,但不能妄自菲薄。

    李白有很多古風詩也千年流傳,為何沒有人說他不會格律?

  • 15 # 濟源高魁

    平仄格律是詩的意境很高的表現形式,有很大的優越性,必須下大力氣才能學好,為什麼說是基礎知識?我認為基礎知識是生活,實踐,是順口留是打油詩,不會走就想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喜歡的人你通常用什麼方法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