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琦蔭殤蒔

    對於“近半投資者無法接受銀行理財出現虧損”這個問題,

    根據我對於理財的經驗,我有一下幾點看法。

    其一,銀行對於我們來說,應該是可靠的,所以我們才會願意把錢存入銀行,並且把錢交給銀行進行投資,讓它為我們“錢生錢”,從而進行理財。

    其二,我想決定多數人,願意把錢放在銀行進行理財是因為相比其他理財產品,把錢放在銀行是風險更低的。

    綜上,總結出我們認為銀行會給我們帶來收益,而不是虧損,基於心理預期與實際的落差,所以當然無法接受銀行理財出現的虧損。

    所以,無論是什麼,只要是投資就會有風險,只是相對於其他的理財產品,銀行風險更低更可靠罷了!

  • 2 # 中立者

    我在銀行上班,經常看到一些大叔大媽到銀行找銷售經理,詢問收益。如果收益過低,大叔大媽會比較激動,經常會和銷售經理大吵大鬧。聽得多了,他們的心情也就能理解了。看到你的問題,正好回答下。

    首先,你想哪類人會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一般都是大叔大媽。因為他們雖然不太懂理財,但也知道通貨膨脹,錢越來越不值錢了。所以,他們會想辦法讓錢生錢。但因為他們不太懂理財,所以會選擇一些保本的專案,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這些大叔大媽,因為本身就不太懂理財,當理財出現虧損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感覺被騙了,就會在銀行找銷售經理,大吵大鬧。

    其次,大家選擇銀行理財,就已經做好了低收益的準備。因為是保本,所以接受低收益。現在低收益無法滿足,還出現了虧損。禍不單行的感覺,大家肯定接受不了。

    最後,銀行在我們心中的印象,是服務態度很好。因為大家都知道,銀行最怕被投訴,不管客戶有沒有道理,只要投訴到了銀監會,銀行就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解決。所以當理財虧損的時候,先去銀行鬧一下,看能否理賠。如果能理賠最好,如果不能理賠,就去投訴,這樣沒有花多大的本錢,還能有效解決問題。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銀行理財虧損的人,態度非常強硬。

  • 3 # 小雨點xuan

    個人認為,在這個網際網路資訊發達的社會,大部分中年人和年輕人已經不會接受銀行的理財產品了。只有老年人傳統思想還是覺得銀行有保障,因為他們堅信銀行,始終抱有很大的信心,如果銀行出現理財虧損,他們最後的心裡防線出現崩潰,自然就接受不了。

  • 4 # 千秋此意

    銀行的理財產品在對外宣傳時往往都是以“保本”為噱頭,也正是這個噱頭才會吸引相對保守的人們到銀行買理財。相信大家在接觸到銀行理財時最多的字眼就是“保本”了。

    購買銀行理財的人群大都為中年、老年人,他們認為存錢只有銀行是最安全的,而存死期的利率實在有點跟不上時代。所以不論世面上有多少五花八門的理財平臺他們也不會選擇,只會在銀行理財。

    人們對銀行的固有思維就是:我存錢,你給我利息,因為我們最相信你,我們對你銀行掏心掏肺,你必須對我也是要相對的坦誠,最起碼保證我的本金不收損失!銀行在中國樹立了千年之久,這種思想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

    有了這種思想,“投資者”們怎麼會接受銀行理財虧損的現象呢?這裡的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基本為0,否則也不會選擇“安全”性最高的銀行了。

    還有就是銀行自作自受,保本理財只不過風險很低,一般不會出現虧損,但是他們打著保本的旗號吸引了人們購買,如果出現虧損了他們的承諾呢?人們還會再相信銀行嗎?

  • 5 # 快樂每一天39701

    你好,因為理財產品有推廣時間存上以後到期有的拖幾天就的去5--6天怎樣就少了不少錢,使用者喜歡理財,因為理財比存款高點所以存理財,理財有期限一個一月的,有幾個月的,有半年的,有一年的,隨你選,也算方便,我門就存理財了就這樣。

  • 6 # 看金庫的老喬

    在很多人眼裡,銀行給人的印象都是有錢、安全,講信用。

    不管是定期存款,還是活期存款銀行都會按時足額支付利息,從不拖欠儲戶的任何利息,所以人們也就形成了銀行不會不履行承諾的印象。

    當銀行理財出現虧損的時候,一方面是投資者無法接受資金損失,另一方面,那就是投資者難以相信銀行的理財也會出現虧損的事實。

  • 7 # 鍾加勇的財經頻道

    1,這主要是人的思維慣性以及銀行傳統風控帶來的信譽造成了。因為過去銀行由國家信用隱性擔保,短短二十多年,銀行體系由所謂的技術性破產轉變成目前的大國金融模樣,雖然現在銀行大部分都上市了,但這種慣性還在,所以才提出要打破剛性兌付,畢竟整個銀行業體制完全變了。而且銀行體系一直以來是風險控制做的最好的,進入銀行體系的理財產品一般被銀行篩選了一遍,風險基本定位較低,同時老百姓到銀行買理財在主觀上的預期也跟炒股不同,都是想獲取一個較低的固定收益水平,所以相應的也就接受不了銀行理財出現虧損。

    2,但是這個局面發展至今也恰恰侷限了銀行理財本身的發展和投資者的需求,銀行想發展成理財超市,投資者想找到適合自己多樣風格的產品而不得,因此,目前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僅佔20%左右,剩下的是非保本的,其中大部分是屬於固定收益型別的,這類虧損機率不大,而高風險的股票型的產品則是少數。將來,這個現狀會隨著國民理財素質的提高以及打破剛性兌付而改變,就是銀行可能提供越來越多的高風險高收益產品,對相對專業的老百姓提供。當然,這中間投資者要做好風險評測,確保自己不懂或者風險承受力不夠的情況下胡亂買理財產品。

    3,最後,相信這個市場是足夠理性的,終究大家會一致接受“理財有風險,投入須謹慎”的概念。

  • 8 # 坤鵬論

    首先,所有虧損都不那麼容易讓人接受,包括很多已知的高風險投資,比如股票,比如房地產。所以才有房價下跌老房主去鬧開發商的情況發生,如果大家都能主動自負盈虧,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其次,大家對銀行理財的概念一直就是安全可靠的感覺,虧錢這種事情怎麼會輪到銀行理財產品呢?完全沒有這樣的預期和心理準備,所以當聽到銀行理財產品虧錢時,心理上就接受不了。再加上銀行理財經理為了拉使用者,一般也會承諾使用者理財產品的安全性,但這種口頭承諾完全沒有任何依據,同樣也沒有任何法律競爭力。

    再次,能夠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使用者,大都也是相對保守的,至少對購買理財產品這部分資金的安全性是相對保守的。就是因為不想虧錢才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呀,如果虧錢那還不如購買一些收益更高的產品了。 最後,能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很多也都是年紀相對比較大的人,至少也是已退休的。年齡越大,承受風險的能力越低。

    幾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就不難看出,不管是從心理預期上,還是從自身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上,大家都接受不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

    但銀行理財產品並不都靠譜,甚至很多都不靠譜,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就像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從來也不知道自己的資金被用於什麼地方了。

  • 9 # 商務新觀察

    這主要還是大多數人沒有轉變理財觀念,一直都是沉浸在過去銀行理財的保本保息時代!

    也就是說,之前人們將錢存入銀行或者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就可以從此做甩手掌櫃了。但自從今年“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後,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被打破,即保本型理財產品逐步退出市場。

    那麼,就要求所有普通投資者必須提高自己的風險防範意識,尤其是轉變銀行理財的觀念。不要以為銀行就是最安全,甚至千萬不要以為銀行必須要負責,請大家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仔細閱讀產品知識,簽署理財合同的時候也要搞清楚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的計算等。

    如果說,你買入的理財產品本身就是不能保本型的,那麼出現虧損本金的現象就是正常的。針對資管新規,銀行也推出了個人大額存單以及結構性存款等較為火爆的產品,這兩者都屬於一般性存款,本金百分之百安全。而且結構性存款的收益會有一定的浮動。

    總之,大家今後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也要分清楚理財產品的概念,尤其是在保本保息上面已經完全不存在了!因此,對於可能出現虧損本金的產品一定要小心。

  • 10 # 龍門山財經

    首先,這裡必須糾正一個概念,即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僅僅是指不再作出保本的承諾,當有風險發生時需要自己承擔,這只是一種可能性與風險提示。換句話說,並非每款產品都一定有風險,也並非每款產品都一定虧損。然而,很多人卻理解為是銀行在甩包袱,只顧賺錢,卻不願承擔風險,企圖將風險完全轉嫁給投資者。殊不知,理財產品的銷售是在銀行充分告知風險的前提下,雙方自願買賣,並不存在強買強賣。如果投資者是一位保守型投資者,不願意承擔風險,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產品,比如零風險的一般性存款或者其他。如果想獲取高收益,卻又不願承擔風險,這就不在理了。

    其次,對於銀行的理解還沉浸在傳統思維中。在一些人的思維中,銀行是什麼?都是國有企業,其職責就是為人民服務,拿著政府的薪水,理所應當為百姓辦事。老百姓投資到銀行,銀行理所應當竭盡全力去為來百姓賺錢。我們把錢投進來,怎麼還會虧本呢?肯定是銀行失職,對老百姓不負責任。其實,不論是國有、股份制或民營銀行,你把它理解為一個企業就夠了。他就是一個信用中介,只不過其產品是貨幣而已,既沒有政府薪水,也不僅僅是為人民服務。在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原則下,必須賺取利潤才能生存下來,再謀發展。

    第三,對銀行產品期望過高。過去幾十年來,人們的投資渠道是很單一狹窄的,大部分人透過儲蓄來完成購房、結婚生子和就醫就學。而中國的儲蓄與國外相比,不僅長期處於正利率,高利率時代,而且保本付息,這些都是老百姓長期與銀行打交道形成的概念,尤其是老年儲蓄朋友。包括理財產品從誕生到近期,一直都在銀行的襁褓中保本付息,現在突然要打破剛性兌付,一時從心理上難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其實,自改革開放以來,銀行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異常迅猛,一家銀行產品少則幾十支,多則幾百支,但其中保本的少之有少,比如基金、黃金、白銀和代理保險產品等,除了儲蓄存款外,其他產品照樣有人選擇。這不僅需要一個教育過程,還需要一個客戶認知與適應過程。

    其實,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有可能出現虧本,使很多人不願接受虧損的關鍵並不在於如何說服投資者,更重要的是銀行如何全面履行好“賣者盡責”職責,任何注入水分的盡責,都有可能導致曾經的像代理保險亂像的發生,值得高度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蓮花洞木逢災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