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王陽明之所以會輸的很慘,我的理解就是因為他提出的主張是“致良知”。他認為人的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於人心中的天理。人的良知被後天的各種慾望所矇蔽了,所以要去除人慾,恢復良知。

    或許在王陽明看來,人之所以要打仗,正是受了各種誘惑,矇蔽了內心深處的良知,於是他會說:放下你的慾望吧,請回歸你的本心——良知。

    而朱熹則不同,他認為人性是本惡的。他的主張是“明天理,滅人慾”。假如他和王陽明打仗,他可不會苦口婆心同你講什麼良知,他是要滅人慾的!

    題主的問題將朱熹的理學與王陽明的心學巧妙地、形象地加以區分。二者雖然都是唯心主義,但朱熹是客觀,王陽明是主觀。朱熹講究格物致知,由外及裡。王陽明則是致良知,強調修心。

    好了,以上僅僅是本人的一知半解,不對之處請高人指正!

  • 2 # 平丘月初1

    朱熹不論是文的還是武的都會被王陽明玩死吧。稍微跟朱熹聊聊他的生平,什麼尼姑,兒媳的,估計他自己都會羞愧難當,自裁了吧

  • 3 # 阿斗不傻

    荒唐至極的妙論啊??

    荒唐如何稱作妙論,因為奇思妙想腦洞大開。

    我不知道你們老師題這個問題是不是開玩笑,如果是開玩笑,那就是作為學生的你,理解力需要加強,如果不是開玩笑,那麼我想說,你們歷史老師是個逗逼啊。你別跟他學啦。

    我既然這麼說,自然有我的道理。下面一一求證。

    首先我們要綜合分析這二個人

    第一個我們看王陽明,聖人立言有三不朽之說,立功,立德,立言,此所謂聖人之道!

    三不朽何解?以下摘自我原來自己的文章!

    於立功:平流賊,滅叛亂,治政安民,教化民眾;

    於立德:入聖道,悟聖意,終圓聖果,德昭後世;

    於立言:建書院,廣授徒,解疑答惑,名傳後世;

    由上所述,瞭解歷史的不用我多說,不瞭解歷史的我補充幾句,王陽明做過什麼事情!簡單說出將入相,德昭後世,言傳千古!

    立功:與為將平定宸濠之亂,為相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可謂文武雙全!

    立德:首創明代心學,知行合一成萬古儒學經典,而且這個儒學不僅僅只是哲學,而是經世濟國之學,引來無數華人學習還遠傳日本,成明治維新精神核心!(媽蛋日本人最會偷師)

    立言:傳播學問,門徒遍佈天下,王陽明之後大明知名首輔如張居正,徐階,申時行等等不計其數,皆是心學門徒。就算時間到了近代,溪口月亮,韶山太陽也是心學追隨者。這種影響力,無與倫比。

    第二我們看南宋大儒朱熹,毋庸置疑,孔廟十二賢者之一,還是後世禮遇進入之第一人。

    可是他真的是名至實歸嗎?在我看來中國元明清三代,最後的歷史趨勢一直往下前進,核心關鍵點就是朱熹所代表的“程朱理學”所霍霍的!

    那麼程朱理學如此不堪為何還廣受好評,廣受推廣成就理學傳奇,併成儒學經典,原因無他統治階級需要而已。程朱理學核心,“存天理,滅人慾”,看看,存天理,天理是什麼,是萬事萬物規律,滅人慾,人慾是什麼,內心的慾望。

    行吧,問題核心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驅動人類進步的是什麼?內心的慾望,慾望來自哪裡,衣食住行!來自人內心向上的動力!於是一個原本豪言壯語的民族再也沒有了慷慨激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絕跡事件可能,剩下的都是遵紀守法,懂事的小民,在封建專制下瑟瑟發抖,如不是近代的堅船利炮,開啟民智,很難想象,沉淪還要到什麼地步。

    那麼程朱理學的大行其道,還用說為什麼嗎?統治者需要!他們需要順民,需要愚民,需要聽話的人,需要見人就跪的人!極致滿清到達極點!讀書人的風骨蕩然無存,小民的抗爭寥寥無幾,除了極致的忍耐和忍無可忍的爆發,還有抗爭嗎?

    留下的唯一上升空間,就是程朱理學基礎上的科舉制度,所有人嚮往變成科舉之途,社會發展停滯,精神慾望停滯!結果就是穩定了,安全了!世界太平了!最後也沉淪了!

    以上是二人簡短介紹,下面回到問題本身,打仗誰能贏!

    看看這二個人生平經歷,帶腦子的都知道打仗誰贏,不用問必定是王陽明!

    一個強調“知行合一”所學所用必須言符其實的人和一個強調“格物致知”只講道理不重應用的人如何能比!

    一個是明儒,一個是腐儒誰能贏?

    況且王陽明可是有實際戰爭經驗的,敢問朱熹老師,你帶過兵嗎?你打過仗嗎?除了讀書,除了教人“存天理,滅人慾”你還做過什麼?

    一個以自身為信仰,教授所有人開智,一個以自身為信仰,教授所有人閉眼!

    這二個人別同日而語了!

    朱熹就如現在很多公知一樣,拿錢辦事那種,需要什麼灌輸什麼,研究什麼!說他是腐儒都是看得起他,就死狗一條!

  • 4 # 潘不安講究史

    本來這種高深的問題,學生水平有限不敢隨便比較王陽明和朱熹兩人,但是看到很多回答和評價裡面,弄混弄亂甚至根本沒有理解兩人的思想。我只有不得不說說我的一些理解了。

    很多人現在沒有親自學習過儒家思想,只是從其他文章裡面來了解儒家,從而產生了一種儒家害中國兩千年,是一種腐朽思想的錯覺。但是如同古人將儒家定義為顯學一樣,儒家是一種實用哲學,他一直探討的是人類社會應該如何存在的問題,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國與國之間如何相處的學問。

    當時時代發展,社會和人也是在不斷的進步,認為一種思想如果不發展就會因為不適應,逐漸被淘汰。所以孔子當年創立的儒家就是一種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思考方式,就如辜鴻銘認為的,儒家就像1+1=2,不管多久都正確,但是後人學藝不精,算錯了帳,就去怪兩千年前的古人。

    儒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吸收了法家、道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甚至兩晉南北朝時期還吸收過佛家思想,所以中國有一句話釋道儒三教一體。

    但是到了宋朝,中國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最頂峰,同樣遇到了瓶頸,如果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要有新的指導思想。

    這時候朱熹出現了,他的解決辦法是從古人的經典中去找尋答案,所以他的理論又叫做義理之學,就是理學。他透過《大學》中的“格物致知”領悟出了自己探索真相的方法,並認可人的善惡二元論。

    其實無論格物致知還是善惡二元論都沒有什麼明確的錯誤,但是他在根本上走錯了方向,忽略了人本身的作用,想要尋求變革卻從過去的故紙堆中去找。

    於是後面,就開始走偏了,他認為人本身存在著善也存在著惡,為了控制惡,我們就需要透過各種外界的各種約束去消除惡,扶正善,就是後世說的“存天理,滅人慾”,同時反覆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煉方法。

    總結來說,朱熹是一種透過外部尋找答案,抑制人本身慾望的一種客觀唯心主義,但是他希望透過建立“三綱五常”等各種封建禮教來尋求變革,反而加固了封建政權的通知,被統治階級所喜歡,卻也阻礙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和轉型。

    其實當時,很多儒家有志之士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問題,希望進行改變。比如王陽明年輕的時候就曾按朱熹的方法去格竹子,格了好幾天格不出什麼來東西來,便發現了朱熹理學存在的漏洞。後來才有了王陽明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種充分發掘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主觀唯心主義,他認為人人可以成為聖人,不應該拘泥過去的思想,轉而從實踐中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關於核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應該合起來理解,很多人把良知理解為我們現在認為的良知即一種善心,我認為是錯的。良知其實是一種正確的認知,是非觀,這種正確的認知如何獲得?就需要我們去致,就是我們從實踐中學習瞭解,也就是陽明先生說的要從事上去磨,從而達到我們的行動和我們的思想一致,便是知行合一。

    而至於你歷史老師說的,我覺的是非常荒謬的,我們很難從兩個人的思想去判斷,兩個人打仗誰強誰弱,這是一種關公戰秦瓊的笑話。

    而且兩人都是帶過兵,打過仗的,朱熹曾經鎮壓過湖南瑤民的起義,雖然當時起義基本已經失敗,但是朱熹用招撫的懷柔政策,使得起義領袖來降,也不是以一般意義上認為的腐儒。

    至於王陽明更是久經沙場,不僅有江西親自剿匪的的戰績,更是輕鬆平定寧王叛亂。

    如果真說起來,從實際例子中看,王陽明用兵更具詭道,變化多端,狡詐無比,而且非常善於用攻心戰,反而是王陽明的勝算更高。

  • 5 # 夢露居士

    你的歷史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只能去問你老師了。但是我猜測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朱熹也學過兵書。朱熹理學主張“格物致知”,也就是透過研究外物來獲得對宇宙最高真理——理的認識,所以朱熹無書不讀,廣泛研究各種事物,也包括兵法。

    二,朱熹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比王陽明高。朱熹的學說包羅永珍,是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

    三,可能你的歷史老師更喜歡朱熹。

    但是我認為你的歷史老師的這種說法是不靠譜的。

    因為讀過兵書不代表就會帶兵打仗,不然就不會有“紙上談兵”的說法了。

    而哲學上的成就更與軍事才能無關,中國歷史上那麼多大哲學家,帶兵打仗的寥寥無幾。而那麼多比王陽明厲害的百戰名將,又有幾人研究過哲學?

    打仗靠什麼?靠實際的經驗。王陽明為什麼能打勝仗?不是因為他的心學,而是因為他從小就在積累經驗。

    王陽明少年時就有報國之志,因為當時明朝受北方遊牧民族侵擾,所以他研究兵書。王陽明隨父親居住在北京時,曾騎馬出居庸關遊歷,考察山川地形,與自己所學兵法相印證。

    王陽明還曾下功夫練習騎射,騎射功夫相當了得。

    後來王陽明中舉做官,朝廷派他去修威寧伯的陵墓。王陽明把工匠們編成行伍,實行軍事化管理,積累了練兵的經驗。

    所以王陽明雖無行軍打仗的經驗,但是卻熟知兵法,並對練兵有一定經驗,不是紙上談兵之人。

    王陽明的第一個對手,是江西的盜匪。其實那些盜匪不是正規軍,軍事實力並不強,正好給王陽明練手。正是在打擊盜匪時積累了經驗,王陽明才能夠大破寧王。

    王陽明一生征戰,最終在出徵的軍中去世。他積累了很多軍事經驗,絕不是在書齋中讀書的朱熹可以比的。

  • 6 # 肥嘟嘟的小不理

    這個問題我以前在知乎上見過,但那是帶有描述的,悟空這個把描述捨棄了。那個問題裡,題主是高三學生,歷史老師區別陽明和元晦(後來把老師起的字改為仲晦)的理由是唯心主義(陽明)和唯物主義(元晦)——前者代表著空想後者代表著實踐,但我之前就在一些問答裡面提到了,唯心和唯物的二元絕對對立出自於前蘇聯學者日丹諾夫,九十年代以後大陸就拋棄了這種二元對立模式,這一點趙敦華在他的《西方哲學簡史》裡面提到過。過於,學界喜歡以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各個領域,所以出現了很多問題,八十年代以後,這種情況已經成為了歷史。

    元晦的學說究竟是不是唯物主義,大家爭議很大,哲學史裡面給元晦定下的其實也是唯心主義,但屬於客觀唯心主義,這跟陽明不同。另外,也有些學者認為元晦是唯物主義,因為元晦的自然科學成就很高,這是陽明沒法比的,胡適講科學的時候,元晦是正面,陽明是反面,包括一些西方哲學的學者,都將自然科學成就的關注焦點集中在元晦身上。總的來說,笛卡爾的後學馬勒伯朗士對元晦有個評判,他覺得元晦該是“唯物主義者”,萊布尼茨則認為前者完全沒有理解元晦的思想,而認為元晦和自己一樣,都是唯心主義陣營的人士(萊布尼茨批判的是唯物主義)。所以,國內學界對萊布尼茨和馬勒伯朗士的劃分也有借鑑。

    這個高中歷史老師的話對不對呢?這個學生先提出了異議,因為他覺得陽明有實戰經驗,至少在打過的戰爭裡面戰無不勝——這個說法比較準確。元晦的功勞主要是賑災,即洪水的災後工作上面,這方面的功勞要高過陽明,還有自然科學的成就,元晦的許多研究同樣也是遠早於西方數百年的。至於變法,元晦沒有王安石那樣支援他的“神宗”,而皇帝也確實兩次想要聽從元晦的意見進行變法,但最終被王淮駁了回去——他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變法牽扯太多,太麻煩了。

    阿斗不傻這個答主我認識,他提到元晦是要人聽話,這完全錯了。陽明和元晦比,其實元晦的性格更殺伐果決一些。元晦自己斷過案,也抗過命(經常抗命),後來給元晦羅織罪名的時候,六大罪裡面有一條就是皇帝讓他當官,他拒不從命,地方官員去找到從政,他就把這些找他做官的人罵走。據考證,當年的討秦檜檄文就出自年輕的元晦之手,元晦一個老師輩分的人曾跟秦檜在朝堂上爭論,秦檜辯才不行,最後只得遮蓋了金國爸爸的詔書兩頭,挑出金國爸爸歸還的土地史實說了一句名言——不求而得,可謂大恩。元晦的父親這批人上疏痛斥秦檜,都被秦檜逐一罷免。後來岳飛大捷,朱松就給元晦講劉秀他們議和不成被迫以少勝多的事例,因為金兀朮此刻也撕毀了協議,南宋小朝廷偏安而不得,岳飛又如劉秀一般神勇,南宋豈不是要如漢朝一樣中興了?但差別在於,劉秀自己做了皇帝,而岳飛卻處處遭到掣肘。再說賑災,朝廷也跟對待岳飛一樣處處搗蛋,但最後元晦這些實幹家賑災成功後,功勞卻成了皇帝和右相王淮的,朝廷上下都在馬屁不斷,唯獨元晦公開批評皇帝和右相不知體察民情,錯誤多多。所以,元晦彈劾唐仲友時,王淮就專門幫唐仲友,這不但因為二者是親戚和唐仲友整個大家族都在朝廷做官而令唐家根深蒂固,還因為王淮對先前元晦批評自己的事情非常不滿——即使滿朝壓力,元晦也沒有放棄對唐仲友家族的彈劾。故綜合來看,元晦所教絕不是讓人聽話,這一點上,陽明不如元晦。

    其次,黃宗羲對元晦、陽明有個評價,即同植綱常、共扶名教,因為陽明本身就很尊重元晦,所以他才區分個早年元晦和晚年元晦出來。

    最後再說存天理、滅人慾,可能那個年代的“儒法鬥爭”宣傳久了,大家就以為“滅人慾”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但滅人慾相比於古代,是很開放的。“滅人慾”有兩個批評物件:一個是學術上的,針對佛老的“無情慾”說,理學認為“情慾”也是人的一部分,不可能“無”,這在古代是自先秦儒家之後的又一次重要認識,因為他肯定了情慾的合理性,即氣質之性,所滅的,乃是過分的慾望(沒有天地之性而只放縱氣質之性的慾望);一個是當時士大夫階層的三妻四妾、朱門酒肉臭現象,所以理學的訴求在於,士大夫階層應該粗茶淡飯而不應山珍海味,一夫一妻而不應三妻四妾——這自然會引起士大夫階層的反對,後來沈繼祖拿胡紘的奏摺來當搖錢樹,胡紘就專門羅列了一些香豔故事給元晦,但他知道這些東西不可靠,故而不列入六大罪中。六罪裡還有一條大罪是元晦不孝,因為胡紘當年找元晦拜師時體驗過粗茶淡飯,他覺得老師應該給自己好酒好肉的招待,那麼他就記住這個仇了,養尊處優的胡紘不清楚,當年水災連連,當地百姓很多連陳米都吃不上,何況元晦還是跟學生們在山上自耕自種,哪有閒錢給胡紘弄酒肉?

  • 7 # 元初靈心

    首先,這是歷史老師說的,我們不能不讓歷史老師說話,說話是他的權利;

    其次,歷史老師說的,是基於他對王陽明和朱熹的認知作出的個人判斷,我們無法阻止別人的想法;

    再次,每個人的判斷都是他本人過去認知和記憶的重新播放,在他的認知範圍內就是這個結論,這是很正常的;

    最後,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你不能解釋這個合理性,是因為你沒有和他的理在一起。

    這樣的回答,不知您是否滿意?

  • 8 # 獅子都是孤軍奮戰

    其實是這樣的,王陽明和朱熹打仗,還沒開打,王陽明就會被欺師滅祖的輿論罵死……然後,兩軍剛擺開陣勢,朱熹就會報警……看起來不了了之,其實媒體已經開始宣傳朱熹不戰而勝,王陽明不戰而敗。最後王陽明祖上三代都會被罷官。因為機關高層都是朱熹的信徒……所謂王陽明會輸的很慘,大概就是這麼回事……

  • 9 # 古今通史

    開玩笑,王守仁的軍事家頭銜不是白掛的,不要把心學套在他的軍事能力上說事,不是說隨便打幾場勝仗就是軍事家,如果那樣天知道有古至今會多出來多少個軍事家,按軍事能力來說,王守仁真能把朱熹擺出九九八十一個姿勢來。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首先,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理論,朱熹自己都做不到,即便能做到,於打仗又有何益?朱熹學識淵博,但是學識淵博就能打仗,就能打勝仗麼。

    我們來看看王守仁的抱負以及軍事能力:

    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如同陰影一般的,始終籠罩在王守仁心中。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定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據說,訊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當時的王守仁在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此緩兵之計。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設計令猛虎出籠,疏於後防。

    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此,攻其必救,令寧王最終功虧一簣。

    而朱熹這個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一生並無戰績,即便有可能涉獵軍事專著,也無非紙上談兵,學問好軍事能力就強,就能打勝仗,這也太牽強附會了。

  • 10 # junma9562

    我也來湊個熱鬧,你們歷史老師是個書呆子,在中國專門就有這麼一群是別有用心的去胡說八道,並不是想讓明白,只能讓你暈菜。

  • 11 #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王陽明之所以會輸的很慘,我的理解就是因為他提出的主張是“致良知”。他認為人的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於人心中的天理。人的良知被後天的各種慾望所矇蔽了,所以要去除人慾,恢復良知。

    或許在王陽明看來,人之所以要打仗,正是受了各種誘惑,矇蔽了內心深處的良知,於是他會說:放下你的慾望吧,請回歸你的本心——良知。

    而朱熹則不同,他認為人性是本惡的。他的主張是“明天理,滅人慾”。假如他和王陽明打仗,他可不會苦口婆心同你講什麼良知,他是要滅人慾的!

    題主的問題將朱熹的理學與王陽明的心學巧妙地、形象地加以區分。二者雖然都是唯心主義,但朱熹是客觀,王陽明是主觀。朱熹講究格物致知,由外及裡。王陽明則是致良知,強調修心。

    好了,以上僅僅是本人的一知半解,不對之處請高人指正!

  • 12 # 平丘月初1

    朱熹不論是文的還是武的都會被王陽明玩死吧。稍微跟朱熹聊聊他的生平,什麼尼姑,兒媳的,估計他自己都會羞愧難當,自裁了吧

  • 13 # 阿斗不傻

    荒唐至極的妙論啊??

    荒唐如何稱作妙論,因為奇思妙想腦洞大開。

    我不知道你們老師題這個問題是不是開玩笑,如果是開玩笑,那就是作為學生的你,理解力需要加強,如果不是開玩笑,那麼我想說,你們歷史老師是個逗逼啊。你別跟他學啦。

    我既然這麼說,自然有我的道理。下面一一求證。

    首先我們要綜合分析這二個人

    第一個我們看王陽明,聖人立言有三不朽之說,立功,立德,立言,此所謂聖人之道!

    三不朽何解?以下摘自我原來自己的文章!

    於立功:平流賊,滅叛亂,治政安民,教化民眾;

    於立德:入聖道,悟聖意,終圓聖果,德昭後世;

    於立言:建書院,廣授徒,解疑答惑,名傳後世;

    由上所述,瞭解歷史的不用我多說,不瞭解歷史的我補充幾句,王陽明做過什麼事情!簡單說出將入相,德昭後世,言傳千古!

    立功:與為將平定宸濠之亂,為相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可謂文武雙全!

    立德:首創明代心學,知行合一成萬古儒學經典,而且這個儒學不僅僅只是哲學,而是經世濟國之學,引來無數華人學習還遠傳日本,成明治維新精神核心!(媽蛋日本人最會偷師)

    立言:傳播學問,門徒遍佈天下,王陽明之後大明知名首輔如張居正,徐階,申時行等等不計其數,皆是心學門徒。就算時間到了近代,溪口月亮,韶山太陽也是心學追隨者。這種影響力,無與倫比。

    第二我們看南宋大儒朱熹,毋庸置疑,孔廟十二賢者之一,還是後世禮遇進入之第一人。

    可是他真的是名至實歸嗎?在我看來中國元明清三代,最後的歷史趨勢一直往下前進,核心關鍵點就是朱熹所代表的“程朱理學”所霍霍的!

    那麼程朱理學如此不堪為何還廣受好評,廣受推廣成就理學傳奇,併成儒學經典,原因無他統治階級需要而已。程朱理學核心,“存天理,滅人慾”,看看,存天理,天理是什麼,是萬事萬物規律,滅人慾,人慾是什麼,內心的慾望。

    行吧,問題核心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驅動人類進步的是什麼?內心的慾望,慾望來自哪裡,衣食住行!來自人內心向上的動力!於是一個原本豪言壯語的民族再也沒有了慷慨激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絕跡事件可能,剩下的都是遵紀守法,懂事的小民,在封建專制下瑟瑟發抖,如不是近代的堅船利炮,開啟民智,很難想象,沉淪還要到什麼地步。

    那麼程朱理學的大行其道,還用說為什麼嗎?統治者需要!他們需要順民,需要愚民,需要聽話的人,需要見人就跪的人!極致滿清到達極點!讀書人的風骨蕩然無存,小民的抗爭寥寥無幾,除了極致的忍耐和忍無可忍的爆發,還有抗爭嗎?

    留下的唯一上升空間,就是程朱理學基礎上的科舉制度,所有人嚮往變成科舉之途,社會發展停滯,精神慾望停滯!結果就是穩定了,安全了!世界太平了!最後也沉淪了!

    以上是二人簡短介紹,下面回到問題本身,打仗誰能贏!

    看看這二個人生平經歷,帶腦子的都知道打仗誰贏,不用問必定是王陽明!

    一個強調“知行合一”所學所用必須言符其實的人和一個強調“格物致知”只講道理不重應用的人如何能比!

    一個是明儒,一個是腐儒誰能贏?

    況且王陽明可是有實際戰爭經驗的,敢問朱熹老師,你帶過兵嗎?你打過仗嗎?除了讀書,除了教人“存天理,滅人慾”你還做過什麼?

    一個以自身為信仰,教授所有人開智,一個以自身為信仰,教授所有人閉眼!

    這二個人別同日而語了!

    朱熹就如現在很多公知一樣,拿錢辦事那種,需要什麼灌輸什麼,研究什麼!說他是腐儒都是看得起他,就死狗一條!

  • 14 # 潘不安講究史

    本來這種高深的問題,學生水平有限不敢隨便比較王陽明和朱熹兩人,但是看到很多回答和評價裡面,弄混弄亂甚至根本沒有理解兩人的思想。我只有不得不說說我的一些理解了。

    很多人現在沒有親自學習過儒家思想,只是從其他文章裡面來了解儒家,從而產生了一種儒家害中國兩千年,是一種腐朽思想的錯覺。但是如同古人將儒家定義為顯學一樣,儒家是一種實用哲學,他一直探討的是人類社會應該如何存在的問題,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國與國之間如何相處的學問。

    當時時代發展,社會和人也是在不斷的進步,認為一種思想如果不發展就會因為不適應,逐漸被淘汰。所以孔子當年創立的儒家就是一種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思考方式,就如辜鴻銘認為的,儒家就像1+1=2,不管多久都正確,但是後人學藝不精,算錯了帳,就去怪兩千年前的古人。

    儒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吸收了法家、道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甚至兩晉南北朝時期還吸收過佛家思想,所以中國有一句話釋道儒三教一體。

    但是到了宋朝,中國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最頂峰,同樣遇到了瓶頸,如果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要有新的指導思想。

    這時候朱熹出現了,他的解決辦法是從古人的經典中去找尋答案,所以他的理論又叫做義理之學,就是理學。他透過《大學》中的“格物致知”領悟出了自己探索真相的方法,並認可人的善惡二元論。

    其實無論格物致知還是善惡二元論都沒有什麼明確的錯誤,但是他在根本上走錯了方向,忽略了人本身的作用,想要尋求變革卻從過去的故紙堆中去找。

    於是後面,就開始走偏了,他認為人本身存在著善也存在著惡,為了控制惡,我們就需要透過各種外界的各種約束去消除惡,扶正善,就是後世說的“存天理,滅人慾”,同時反覆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煉方法。

    總結來說,朱熹是一種透過外部尋找答案,抑制人本身慾望的一種客觀唯心主義,但是他希望透過建立“三綱五常”等各種封建禮教來尋求變革,反而加固了封建政權的通知,被統治階級所喜歡,卻也阻礙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和轉型。

    其實當時,很多儒家有志之士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問題,希望進行改變。比如王陽明年輕的時候就曾按朱熹的方法去格竹子,格了好幾天格不出什麼來東西來,便發現了朱熹理學存在的漏洞。後來才有了王陽明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種充分發掘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主觀唯心主義,他認為人人可以成為聖人,不應該拘泥過去的思想,轉而從實踐中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關於核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應該合起來理解,很多人把良知理解為我們現在認為的良知即一種善心,我認為是錯的。良知其實是一種正確的認知,是非觀,這種正確的認知如何獲得?就需要我們去致,就是我們從實踐中學習瞭解,也就是陽明先生說的要從事上去磨,從而達到我們的行動和我們的思想一致,便是知行合一。

    而至於你歷史老師說的,我覺的是非常荒謬的,我們很難從兩個人的思想去判斷,兩個人打仗誰強誰弱,這是一種關公戰秦瓊的笑話。

    而且兩人都是帶過兵,打過仗的,朱熹曾經鎮壓過湖南瑤民的起義,雖然當時起義基本已經失敗,但是朱熹用招撫的懷柔政策,使得起義領袖來降,也不是以一般意義上認為的腐儒。

    至於王陽明更是久經沙場,不僅有江西親自剿匪的的戰績,更是輕鬆平定寧王叛亂。

    如果真說起來,從實際例子中看,王陽明用兵更具詭道,變化多端,狡詐無比,而且非常善於用攻心戰,反而是王陽明的勝算更高。

  • 15 # 夢露居士

    你的歷史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只能去問你老師了。但是我猜測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朱熹也學過兵書。朱熹理學主張“格物致知”,也就是透過研究外物來獲得對宇宙最高真理——理的認識,所以朱熹無書不讀,廣泛研究各種事物,也包括兵法。

    二,朱熹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比王陽明高。朱熹的學說包羅永珍,是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

    三,可能你的歷史老師更喜歡朱熹。

    但是我認為你的歷史老師的這種說法是不靠譜的。

    因為讀過兵書不代表就會帶兵打仗,不然就不會有“紙上談兵”的說法了。

    而哲學上的成就更與軍事才能無關,中國歷史上那麼多大哲學家,帶兵打仗的寥寥無幾。而那麼多比王陽明厲害的百戰名將,又有幾人研究過哲學?

    打仗靠什麼?靠實際的經驗。王陽明為什麼能打勝仗?不是因為他的心學,而是因為他從小就在積累經驗。

    王陽明少年時就有報國之志,因為當時明朝受北方遊牧民族侵擾,所以他研究兵書。王陽明隨父親居住在北京時,曾騎馬出居庸關遊歷,考察山川地形,與自己所學兵法相印證。

    王陽明還曾下功夫練習騎射,騎射功夫相當了得。

    後來王陽明中舉做官,朝廷派他去修威寧伯的陵墓。王陽明把工匠們編成行伍,實行軍事化管理,積累了練兵的經驗。

    所以王陽明雖無行軍打仗的經驗,但是卻熟知兵法,並對練兵有一定經驗,不是紙上談兵之人。

    王陽明的第一個對手,是江西的盜匪。其實那些盜匪不是正規軍,軍事實力並不強,正好給王陽明練手。正是在打擊盜匪時積累了經驗,王陽明才能夠大破寧王。

    王陽明一生征戰,最終在出徵的軍中去世。他積累了很多軍事經驗,絕不是在書齋中讀書的朱熹可以比的。

  • 16 # 肥嘟嘟的小不理

    這個問題我以前在知乎上見過,但那是帶有描述的,悟空這個把描述捨棄了。那個問題裡,題主是高三學生,歷史老師區別陽明和元晦(後來把老師起的字改為仲晦)的理由是唯心主義(陽明)和唯物主義(元晦)——前者代表著空想後者代表著實踐,但我之前就在一些問答裡面提到了,唯心和唯物的二元絕對對立出自於前蘇聯學者日丹諾夫,九十年代以後大陸就拋棄了這種二元對立模式,這一點趙敦華在他的《西方哲學簡史》裡面提到過。過於,學界喜歡以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各個領域,所以出現了很多問題,八十年代以後,這種情況已經成為了歷史。

    元晦的學說究竟是不是唯物主義,大家爭議很大,哲學史裡面給元晦定下的其實也是唯心主義,但屬於客觀唯心主義,這跟陽明不同。另外,也有些學者認為元晦是唯物主義,因為元晦的自然科學成就很高,這是陽明沒法比的,胡適講科學的時候,元晦是正面,陽明是反面,包括一些西方哲學的學者,都將自然科學成就的關注焦點集中在元晦身上。總的來說,笛卡爾的後學馬勒伯朗士對元晦有個評判,他覺得元晦該是“唯物主義者”,萊布尼茨則認為前者完全沒有理解元晦的思想,而認為元晦和自己一樣,都是唯心主義陣營的人士(萊布尼茨批判的是唯物主義)。所以,國內學界對萊布尼茨和馬勒伯朗士的劃分也有借鑑。

    這個高中歷史老師的話對不對呢?這個學生先提出了異議,因為他覺得陽明有實戰經驗,至少在打過的戰爭裡面戰無不勝——這個說法比較準確。元晦的功勞主要是賑災,即洪水的災後工作上面,這方面的功勞要高過陽明,還有自然科學的成就,元晦的許多研究同樣也是遠早於西方數百年的。至於變法,元晦沒有王安石那樣支援他的“神宗”,而皇帝也確實兩次想要聽從元晦的意見進行變法,但最終被王淮駁了回去——他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變法牽扯太多,太麻煩了。

    阿斗不傻這個答主我認識,他提到元晦是要人聽話,這完全錯了。陽明和元晦比,其實元晦的性格更殺伐果決一些。元晦自己斷過案,也抗過命(經常抗命),後來給元晦羅織罪名的時候,六大罪裡面有一條就是皇帝讓他當官,他拒不從命,地方官員去找到從政,他就把這些找他做官的人罵走。據考證,當年的討秦檜檄文就出自年輕的元晦之手,元晦一個老師輩分的人曾跟秦檜在朝堂上爭論,秦檜辯才不行,最後只得遮蓋了金國爸爸的詔書兩頭,挑出金國爸爸歸還的土地史實說了一句名言——不求而得,可謂大恩。元晦的父親這批人上疏痛斥秦檜,都被秦檜逐一罷免。後來岳飛大捷,朱松就給元晦講劉秀他們議和不成被迫以少勝多的事例,因為金兀朮此刻也撕毀了協議,南宋小朝廷偏安而不得,岳飛又如劉秀一般神勇,南宋豈不是要如漢朝一樣中興了?但差別在於,劉秀自己做了皇帝,而岳飛卻處處遭到掣肘。再說賑災,朝廷也跟對待岳飛一樣處處搗蛋,但最後元晦這些實幹家賑災成功後,功勞卻成了皇帝和右相王淮的,朝廷上下都在馬屁不斷,唯獨元晦公開批評皇帝和右相不知體察民情,錯誤多多。所以,元晦彈劾唐仲友時,王淮就專門幫唐仲友,這不但因為二者是親戚和唐仲友整個大家族都在朝廷做官而令唐家根深蒂固,還因為王淮對先前元晦批評自己的事情非常不滿——即使滿朝壓力,元晦也沒有放棄對唐仲友家族的彈劾。故綜合來看,元晦所教絕不是讓人聽話,這一點上,陽明不如元晦。

    其次,黃宗羲對元晦、陽明有個評價,即同植綱常、共扶名教,因為陽明本身就很尊重元晦,所以他才區分個早年元晦和晚年元晦出來。

    最後再說存天理、滅人慾,可能那個年代的“儒法鬥爭”宣傳久了,大家就以為“滅人慾”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但滅人慾相比於古代,是很開放的。“滅人慾”有兩個批評物件:一個是學術上的,針對佛老的“無情慾”說,理學認為“情慾”也是人的一部分,不可能“無”,這在古代是自先秦儒家之後的又一次重要認識,因為他肯定了情慾的合理性,即氣質之性,所滅的,乃是過分的慾望(沒有天地之性而只放縱氣質之性的慾望);一個是當時士大夫階層的三妻四妾、朱門酒肉臭現象,所以理學的訴求在於,士大夫階層應該粗茶淡飯而不應山珍海味,一夫一妻而不應三妻四妾——這自然會引起士大夫階層的反對,後來沈繼祖拿胡紘的奏摺來當搖錢樹,胡紘就專門羅列了一些香豔故事給元晦,但他知道這些東西不可靠,故而不列入六大罪中。六罪裡還有一條大罪是元晦不孝,因為胡紘當年找元晦拜師時體驗過粗茶淡飯,他覺得老師應該給自己好酒好肉的招待,那麼他就記住這個仇了,養尊處優的胡紘不清楚,當年水災連連,當地百姓很多連陳米都吃不上,何況元晦還是跟學生們在山上自耕自種,哪有閒錢給胡紘弄酒肉?

  • 17 # 元初靈心

    首先,這是歷史老師說的,我們不能不讓歷史老師說話,說話是他的權利;

    其次,歷史老師說的,是基於他對王陽明和朱熹的認知作出的個人判斷,我們無法阻止別人的想法;

    再次,每個人的判斷都是他本人過去認知和記憶的重新播放,在他的認知範圍內就是這個結論,這是很正常的;

    最後,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你不能解釋這個合理性,是因為你沒有和他的理在一起。

    這樣的回答,不知您是否滿意?

  • 18 # 獅子都是孤軍奮戰

    其實是這樣的,王陽明和朱熹打仗,還沒開打,王陽明就會被欺師滅祖的輿論罵死……然後,兩軍剛擺開陣勢,朱熹就會報警……看起來不了了之,其實媒體已經開始宣傳朱熹不戰而勝,王陽明不戰而敗。最後王陽明祖上三代都會被罷官。因為機關高層都是朱熹的信徒……所謂王陽明會輸的很慘,大概就是這麼回事……

  • 19 # 古今通史

    開玩笑,王守仁的軍事家頭銜不是白掛的,不要把心學套在他的軍事能力上說事,不是說隨便打幾場勝仗就是軍事家,如果那樣天知道有古至今會多出來多少個軍事家,按軍事能力來說,王守仁真能把朱熹擺出九九八十一個姿勢來。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首先,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理論,朱熹自己都做不到,即便能做到,於打仗又有何益?朱熹學識淵博,但是學識淵博就能打仗,就能打勝仗麼。

    我們來看看王守仁的抱負以及軍事能力:

    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如同陰影一般的,始終籠罩在王守仁心中。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定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據說,訊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當時的王守仁在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此緩兵之計。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設計令猛虎出籠,疏於後防。

    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此,攻其必救,令寧王最終功虧一簣。

    而朱熹這個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一生並無戰績,即便有可能涉獵軍事專著,也無非紙上談兵,學問好軍事能力就強,就能打勝仗,這也太牽強附會了。

  • 20 # junma9562

    我也來湊個熱鬧,你們歷史老師是個書呆子,在中國專門就有這麼一群是別有用心的去胡說八道,並不是想讓明白,只能讓你暈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退出Word2003應用程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