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冗長的過往,如何洗練地勾勒,殊非易事。也許可理解為三點,一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其間偶有波瀾;二是全球財政貨幣刺激濫觴,財赤和發鈔不遑多讓;三是資產價格膨脹,權益資產尤其矚目。現狀為何如此?有何內在機理?暗示未來何往?
有人戲言,在上世紀的韋爾奇時代,即便是韋爾奇家的狗做Quattroporte,通用電器也會是偉大的公司。這樣的評論雖然苛刻,確指出了時勢使然。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增長放緩趨勢明顯,在2010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之後,則可謂愈發明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增速在過去二十年大約打了六到七折。長期增長的趨勢性放緩,折射出全球經濟新舊動能的接續不夠順暢,一個全球化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分工接近潛力耗盡。
考慮到短記憶性使人類習慣於活在當下,因此不同時點給出不同答案是很自然的。在2001年之際,人們會將網際網路泡沫視為最重大的經濟事件,而美國次貸危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則極有可能充當2008年和2020年最正確的答案。這些本質上都不是答案而只是事件衝擊,答案仍是全球增長的趨勢性放緩,這些事件衝擊至多是帶來了巨大短暫波動,甚至事後使全球增長疲弱越發凸顯。新世紀以來,每一次危機都跟隨新一輪更失衡疲弱的增長,2010-2019年美國經歷了二戰之後最長的經濟景氣,而經濟增速卻從克林頓新經濟時期的4.3%掉到了2.4%。中國經濟同樣不復2010年之前動輒10%的高速成長。
人們在困境中,也許會幻想提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面。在持續疲弱增長和頻仍危機的挑戰下,尤其是以保守、孤立、勒索為主要特徵的“特朗普主義”衝擊下,人們加速了宏觀刺激政策的長期化,尤其是現代貨幣理論MMT應運而生。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負擔率從本世紀初的不足60%,到現在實現翻倍;美聯儲不得不持續使用量寬政策和零利率政策;財政赤字貨幣化也日益流行。一言以蔽之,增長弱加之危機多,迫使許多發達經濟體差不多淪落到“發鈔度日”了。無論冠以現代貨幣理論、基本國民收入政策、危機應對方案等各種說辭,本質上,一些主要經濟體發鈔約束已廢弛,已被長期化的財政貨幣刺激,暫時看不到回到常態或有序退出的可能性。
至此,一個大分流時代昭然若揭,也即全球化之後的碎片化,它以族群撕裂和資產泡沫為兩大特徵。大分流折射在諸多領域,例如國家體系的分流,冷戰詞彙和氣息不再陌生,在一些問題上人們很難做到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族群的撕裂撲面而來,貧富分化在區域和族群之過於懸殊,不要輕易地斷言衝擊美國國會的、幾乎代表半數民意的“暴徒”不美國,因此美國國內的“特朗普主義”不會輕易隨著特朗普的離去而離去。
大分流在金融層面的標誌性表達,是資產價格膨脹。抗蕭條和反危機的廉價流動性,只有少部分推動企業增加研發和資本支出,卻有大部分流入股市推升資產價格。你很難說蘋果、谷歌或亞馬遜變得更具創新精神,但你很難不說它們都變得出奇得貴。
資產價格膨脹放大貧富分化。富裕群體擁有絕大部分金融資產,資產膨脹使新冠疫情以來全球頂級富豪財富增長了15%,而中低收入民眾的工作和收入都堪憂。全球富人財富增長很大程度上不源自於創新創造,而可歸因為發鈔。貧困族群的擴大卻使有效需求越發低迷。差不多有七成美國中年人認為,他們子女的未來不會好過他們這一代。
資產價格膨脹扭曲了股債收益關係。上世紀機構投資者習慣於30/60配置,即大類資產配置中,60%為固定收益類,30%為權益類,另10%為商品或衍生品等其他類。這建立在權益/債券的收益率之比大致穩定在1.5倍、且債市回撤較小的基礎上。格林斯潘時代之後,美國國債收益率從5%降至3%以下,新近則更低,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徘徊在1%,而美國股市則屢創歷史新高。這給養老金和年金壽險機構的資產配置帶來空前挑戰。看起來除非增長逆轉、負利率蔓延或通脹抬升,否則全球債市的廿年牛市已經到了重大拐點。當下極高的股債比,以及債市的動盪,都使得機構投資人更偏重於權益配置。或者說,
資產價格膨脹凸顯了資本的喜新厭舊,即創新的昂貴稀缺,和傳統行業的沉淪。記得我在參與早年CCTV的《對話》節目時,當時一位買了40多塊一股中石油的小按摩店主說,如果股價下跌到20多,老婆就要和他離婚,記得我當時給他的忠告是要做離婚兩次的預案。看看今日之石油石化,12年前小按摩店主尚安否?如何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故事,對描繪資產膨脹有重大意義。隨著中國空前規模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走到中後期,這帶來了不可不察的市場變遷。一是支撐工業化的初級產品風光不再,人們在可預見的將來,將不會看到類似中國這樣空前體量的工業化,人們不難觀察到2010年底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拐點形成以來,石油石化標的市值持續縮水,股價低迷。而新經濟的若隱若現,則給傳統工業初級產品帶上了濃重陰影。二是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穩定宏觀的挑戰,以大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風光不再,2011年以來,五大銀行的市值增長僅約25%-50%,投資者無情地下殺其估值,使銀行業長期處於破淨狀態,這冰火兩分,離銀行“掙錢得都不好意思說”也僅五年而已。三是傳統的開發銷售式地產商,在中國也光環消褪。儘管還有個別重點城市新房價格堅挺,但樓市大致已是市場屬性弱化的買方市場。人們看到2011年以來,大致維持在行業前10位的頭部地產商,市值總體也就增長約3倍。而在2011年之前的萬科,比之如今的茅臺曾更為耀眼。
這些變化並不侷限於中國A股,如今還有誰去爭搶加拿大的含油砂石呢?歐美銀行家誰家還光鮮呢?地產商還在雄霸富豪榜嗎?投資人不留戀其以往的輝煌甚至今日的穩健,而是擔憂其未來的蒼白。
全球經濟增速越乏力,發鈔越無度,創新和成長就越發稀缺矚目。否則你就無法理解,董小姐在微店的努力,和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的冒險,是全然不可比的事件。
我們不妨梳理A股近二十年、十年和五年的大牛股,以此摸索足夠長的雪道和足夠多的雪究竟何在?
2001到2010年是中國經濟增長最迅捷的“現代化十年”,2011年則是中國經濟長期增速的拐點,2016年則是中國發展和安全並舉的拐點。一是從2001年以來,股價漲幅最大的20家公司,股價上漲在46倍到415倍之間,漲幅超過10倍的公司多達168家,主要分佈在醫療生物、電子、食品飲料、化工、計算機、機械裝置這六大行業。二是從2011年以來,漲幅最大的前20家公司,都上漲了至少19倍,多則50倍。2011年以來,漲幅超過10倍的公司有67家,行業分佈在醫療生物、電子、食品飲料、機械裝置、計算機、化工。三是2016年以來,漲幅最大的前20家公司,漲幅在13倍到54倍之間。2016年以來,漲幅5倍的公司有93家,行業分佈在醫療生物、電子、食品飲料、機械裝置,化工、通訊。我們大致可以看到,以5年、10年、20年的視角觀察,A股出現大牛股的機率始終不低於5%,牛股有九成以上,出沒於不超過六個行業,即便進一步考慮到在境外掛牌的中國公司,以上結論也仍然大致成立。
這些變化意味著資本市場的錢是“聰明錢”,資本會有諸多泡沫式的喧囂,也會終究有往往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脫穎而出、引領未來。“於變局中開新局”已隱約可見。例如,中國走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漫漫長路上,而新能源長足的技術進步,使其發電成本逐漸具有不依賴政府補貼的競爭力。汽車電動化、智慧化和聯網化,則和現今中國汽車銷量中僅佔比約5%的電動車銷售形成強烈反差,電動車甚至很可能是在未來全球競爭中,中國從並駕齊驅到箇中翹楚的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潛力企業已經“擁擠”在你的智慧手機上。資產價格膨脹的新舊分水嶺恰在於此,因此在新經濟行業中,遴選市值400億-2000多億的標的,適當放棄羸弱小企業的成長之痛,也部分放棄龐大笨拙老企業的夕陽紅,恐怕就是投資人的少年中國觀吧。
資產價格膨脹含有疑慮發鈔之意。在耶倫辭任美聯儲主席時,評價比特幣是“高度可疑的數字資產”,而當越來越多的央行加入到超低利率和量寬行列中時,很自然地會有對央行發鈔約束疑慮甚至不滿者,這給了比特幣等強勁刺激。私人數字貨幣將始終是各國央行背上隱隱的芒刺。
全球經濟長期增長好嗎?不好;宏觀政策的“苟且”到什麼程度?MMT下資產價格何處去?它將日益具有獎勵冒險、懲罰懦弱,獎勵富人、懲罰韭菜,獎勵創新成長、懲罰因循守舊的味道。考慮到過去二十年來,A股超級牛股有超過5%的機率,這也可能使場外私募也更注重精研二級市場標的。所謂牛市,也許是不努力也掙錢;所謂熊市,也許是越努力越賠錢;所謂結構市,也許是別人掙錢你賠錢。看起來無論有怎樣突如其來的大小事件衝擊,創新發展的少年企業始終受到青睞。必須讓投資穿越這紛擾與疲弱增長的時代,哪國越能穩定經濟增長,常態宏觀政策,管控系統性風險,激發創新成長,哪個國家就越能贏得投資者的長久信心。
對於冗長的過往,如何洗練地勾勒,殊非易事。也許可理解為三點,一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其間偶有波瀾;二是全球財政貨幣刺激濫觴,財赤和發鈔不遑多讓;三是資產價格膨脹,權益資產尤其矚目。現狀為何如此?有何內在機理?暗示未來何往?
有人戲言,在上世紀的韋爾奇時代,即便是韋爾奇家的狗做Quattroporte,通用電器也會是偉大的公司。這樣的評論雖然苛刻,確指出了時勢使然。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增長放緩趨勢明顯,在2010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之後,則可謂愈發明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增速在過去二十年大約打了六到七折。長期增長的趨勢性放緩,折射出全球經濟新舊動能的接續不夠順暢,一個全球化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分工接近潛力耗盡。
考慮到短記憶性使人類習慣於活在當下,因此不同時點給出不同答案是很自然的。在2001年之際,人們會將網際網路泡沫視為最重大的經濟事件,而美國次貸危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則極有可能充當2008年和2020年最正確的答案。這些本質上都不是答案而只是事件衝擊,答案仍是全球增長的趨勢性放緩,這些事件衝擊至多是帶來了巨大短暫波動,甚至事後使全球增長疲弱越發凸顯。新世紀以來,每一次危機都跟隨新一輪更失衡疲弱的增長,2010-2019年美國經歷了二戰之後最長的經濟景氣,而經濟增速卻從克林頓新經濟時期的4.3%掉到了2.4%。中國經濟同樣不復2010年之前動輒10%的高速成長。
人們在困境中,也許會幻想提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面。在持續疲弱增長和頻仍危機的挑戰下,尤其是以保守、孤立、勒索為主要特徵的“特朗普主義”衝擊下,人們加速了宏觀刺激政策的長期化,尤其是現代貨幣理論MMT應運而生。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負擔率從本世紀初的不足60%,到現在實現翻倍;美聯儲不得不持續使用量寬政策和零利率政策;財政赤字貨幣化也日益流行。一言以蔽之,增長弱加之危機多,迫使許多發達經濟體差不多淪落到“發鈔度日”了。無論冠以現代貨幣理論、基本國民收入政策、危機應對方案等各種說辭,本質上,一些主要經濟體發鈔約束已廢弛,已被長期化的財政貨幣刺激,暫時看不到回到常態或有序退出的可能性。
至此,一個大分流時代昭然若揭,也即全球化之後的碎片化,它以族群撕裂和資產泡沫為兩大特徵。大分流折射在諸多領域,例如國家體系的分流,冷戰詞彙和氣息不再陌生,在一些問題上人們很難做到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族群的撕裂撲面而來,貧富分化在區域和族群之過於懸殊,不要輕易地斷言衝擊美國國會的、幾乎代表半數民意的“暴徒”不美國,因此美國國內的“特朗普主義”不會輕易隨著特朗普的離去而離去。
大分流在金融層面的標誌性表達,是資產價格膨脹。抗蕭條和反危機的廉價流動性,只有少部分推動企業增加研發和資本支出,卻有大部分流入股市推升資產價格。你很難說蘋果、谷歌或亞馬遜變得更具創新精神,但你很難不說它們都變得出奇得貴。
資產價格膨脹放大貧富分化。富裕群體擁有絕大部分金融資產,資產膨脹使新冠疫情以來全球頂級富豪財富增長了15%,而中低收入民眾的工作和收入都堪憂。全球富人財富增長很大程度上不源自於創新創造,而可歸因為發鈔。貧困族群的擴大卻使有效需求越發低迷。差不多有七成美國中年人認為,他們子女的未來不會好過他們這一代。
資產價格膨脹扭曲了股債收益關係。上世紀機構投資者習慣於30/60配置,即大類資產配置中,60%為固定收益類,30%為權益類,另10%為商品或衍生品等其他類。這建立在權益/債券的收益率之比大致穩定在1.5倍、且債市回撤較小的基礎上。格林斯潘時代之後,美國國債收益率從5%降至3%以下,新近則更低,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徘徊在1%,而美國股市則屢創歷史新高。這給養老金和年金壽險機構的資產配置帶來空前挑戰。看起來除非增長逆轉、負利率蔓延或通脹抬升,否則全球債市的廿年牛市已經到了重大拐點。當下極高的股債比,以及債市的動盪,都使得機構投資人更偏重於權益配置。或者說,
資產價格膨脹凸顯了資本的喜新厭舊,即創新的昂貴稀缺,和傳統行業的沉淪。記得我在參與早年CCTV的《對話》節目時,當時一位買了40多塊一股中石油的小按摩店主說,如果股價下跌到20多,老婆就要和他離婚,記得我當時給他的忠告是要做離婚兩次的預案。看看今日之石油石化,12年前小按摩店主尚安否?如何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故事,對描繪資產膨脹有重大意義。隨著中國空前規模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走到中後期,這帶來了不可不察的市場變遷。一是支撐工業化的初級產品風光不再,人們在可預見的將來,將不會看到類似中國這樣空前體量的工業化,人們不難觀察到2010年底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拐點形成以來,石油石化標的市值持續縮水,股價低迷。而新經濟的若隱若現,則給傳統工業初級產品帶上了濃重陰影。二是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穩定宏觀的挑戰,以大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風光不再,2011年以來,五大銀行的市值增長僅約25%-50%,投資者無情地下殺其估值,使銀行業長期處於破淨狀態,這冰火兩分,離銀行“掙錢得都不好意思說”也僅五年而已。三是傳統的開發銷售式地產商,在中國也光環消褪。儘管還有個別重點城市新房價格堅挺,但樓市大致已是市場屬性弱化的買方市場。人們看到2011年以來,大致維持在行業前10位的頭部地產商,市值總體也就增長約3倍。而在2011年之前的萬科,比之如今的茅臺曾更為耀眼。
這些變化並不侷限於中國A股,如今還有誰去爭搶加拿大的含油砂石呢?歐美銀行家誰家還光鮮呢?地產商還在雄霸富豪榜嗎?投資人不留戀其以往的輝煌甚至今日的穩健,而是擔憂其未來的蒼白。
全球經濟增速越乏力,發鈔越無度,創新和成長就越發稀缺矚目。否則你就無法理解,董小姐在微店的努力,和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的冒險,是全然不可比的事件。
我們不妨梳理A股近二十年、十年和五年的大牛股,以此摸索足夠長的雪道和足夠多的雪究竟何在?
2001到2010年是中國經濟增長最迅捷的“現代化十年”,2011年則是中國經濟長期增速的拐點,2016年則是中國發展和安全並舉的拐點。一是從2001年以來,股價漲幅最大的20家公司,股價上漲在46倍到415倍之間,漲幅超過10倍的公司多達168家,主要分佈在醫療生物、電子、食品飲料、化工、計算機、機械裝置這六大行業。二是從2011年以來,漲幅最大的前20家公司,都上漲了至少19倍,多則50倍。2011年以來,漲幅超過10倍的公司有67家,行業分佈在醫療生物、電子、食品飲料、機械裝置、計算機、化工。三是2016年以來,漲幅最大的前20家公司,漲幅在13倍到54倍之間。2016年以來,漲幅5倍的公司有93家,行業分佈在醫療生物、電子、食品飲料、機械裝置,化工、通訊。我們大致可以看到,以5年、10年、20年的視角觀察,A股出現大牛股的機率始終不低於5%,牛股有九成以上,出沒於不超過六個行業,即便進一步考慮到在境外掛牌的中國公司,以上結論也仍然大致成立。
這些變化意味著資本市場的錢是“聰明錢”,資本會有諸多泡沫式的喧囂,也會終究有往往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脫穎而出、引領未來。“於變局中開新局”已隱約可見。例如,中國走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漫漫長路上,而新能源長足的技術進步,使其發電成本逐漸具有不依賴政府補貼的競爭力。汽車電動化、智慧化和聯網化,則和現今中國汽車銷量中僅佔比約5%的電動車銷售形成強烈反差,電動車甚至很可能是在未來全球競爭中,中國從並駕齊驅到箇中翹楚的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潛力企業已經“擁擠”在你的智慧手機上。資產價格膨脹的新舊分水嶺恰在於此,因此在新經濟行業中,遴選市值400億-2000多億的標的,適當放棄羸弱小企業的成長之痛,也部分放棄龐大笨拙老企業的夕陽紅,恐怕就是投資人的少年中國觀吧。
資產價格膨脹含有疑慮發鈔之意。在耶倫辭任美聯儲主席時,評價比特幣是“高度可疑的數字資產”,而當越來越多的央行加入到超低利率和量寬行列中時,很自然地會有對央行發鈔約束疑慮甚至不滿者,這給了比特幣等強勁刺激。私人數字貨幣將始終是各國央行背上隱隱的芒刺。
全球經濟長期增長好嗎?不好;宏觀政策的“苟且”到什麼程度?MMT下資產價格何處去?它將日益具有獎勵冒險、懲罰懦弱,獎勵富人、懲罰韭菜,獎勵創新成長、懲罰因循守舊的味道。考慮到過去二十年來,A股超級牛股有超過5%的機率,這也可能使場外私募也更注重精研二級市場標的。所謂牛市,也許是不努力也掙錢;所謂熊市,也許是越努力越賠錢;所謂結構市,也許是別人掙錢你賠錢。看起來無論有怎樣突如其來的大小事件衝擊,創新發展的少年企業始終受到青睞。必須讓投資穿越這紛擾與疲弱增長的時代,哪國越能穩定經濟增長,常態宏觀政策,管控系統性風險,激發創新成長,哪個國家就越能贏得投資者的長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