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32581697609

    乙太網的集線器和交換機都是資料傳輸的樞紐。Hub 是將訊號收集放大後傳輸給所有其它埠,即傳輸線路是共享的。而交換機能夠選擇目標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衝突(Collision)的發生,為通訊雙方提供了一條獨佔的線路。  另外,現在的交換機大多還具有第三層(網路層)的路由功能。所以說,使用交換機能大大改善網路的傳輸效能。  我們今天就為大家從技術和應用兩個方面分析一下低端交換機(中、高階交換機用於大規模專業組網)和集線器的區別:  先從技術上分析: 我們現在使用的乙太網採用的工作方式是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衝突檢測),對於傳送端來說,它每傳送一個數據信息時,首先對網路進行監聽,當它檢測到線路正好有空,便立即傳送資料,否則繼續檢測,直到線路空閒時再發送。  對於接收端來說,對接收到的訊號首先進行確認,如果是發給自己的就接收,否則不予理睬。  於是,網路資料的傳輸中存在著共享和交換這兩個概念--共享式網路是一種無管理疏導的無序工作狀態,每個客戶端都會盡可能的搶佔通訊通道,所以幾個客戶端一起搶佔通道時就形成網路堵塞的局面,當資料和使用者數量超出一定的限量時,就會造成網路效能的嚴重衰退。  而交換式網路則避免了共享式網路的不足,交換技術的作用便是根據所傳遞資訊包的目的地址,將每一資訊包獨立地從埠送至目的埠,避免了與其它埠發生碰撞,提高了網路的實際吞吐量。  共享式乙太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所有使用者共享頻寬,每個使用者的實際可用頻寬隨網路使用者數的增加而遞減。  這是因為當資訊繁忙時,多個使用者都可能同進“爭用”一個通道,而一個通道在某一時刻只充許一個使用者佔用,所以大量的經常處於監測等待狀態,致使訊號在傳送時產生抖動、停滯或失真,嚴重影響了網路的效能。  交換式乙太網中,交換機供給每個使用者專用的資訊通道,除非兩個源埠企圖將資訊同時發往同一目的埠,否則各個源埠與各自的目的埠之間可同時進行通訊而不發生衝突。  所以,集線器就是一種採用共享式工作狀態的裝置,由於這種技術比較容易實現,所以集線器的價格也比較便宜,當然速度方面的缺陷也就難以避免;  而交換機是採用交換式技術的裝置,技術含量比集線器高一些,當然價格也就貴一些了,不過交換機可以克服網路阻塞的弊病。  概括起來可以這麼說: 集線器上的所有埠爭用一個共享通道的頻寬,因此隨著網路節點數量的增加,資料傳輸量的增大,每節點的可用頻寬將隨之減少。  集線器採用廣播的形式傳輸資料,即向所有埠傳送資料。 交換機上的所有埠均有獨享的通道頻寬,以保證每個埠上資料的快速有效傳輸。交換機為使用者提供的是獨佔的、點對點的連線,資料包只被傳送到目的埠,而不會向所有埠傳送。  集線器是一種共享裝置,本身不能識別目的地址,當同一網內的a主機向b主機發送資料時,資料包在以hub為架構的網路上以廣播方式傳輸,由每一臺終端透過驗證資料包頭的地址資訊來確定是否接收,同一時刻網路上只能傳輸一組資料幀的通訊。此方式共享頻寬。  交換機基於mac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資料功能的裝置。  交換機可以學習mac地址,放在內部地址表中,透過在資料幀的始發者和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資料從源地址到達目的地址。  看完上面,大家應該理解為什麼有些商家會直接跟你說“交換機比較快,集線器比較慢”了(這個說法很通俗易懂吧)。我們再從應用上去分析: 由於集線器無法克服大資料量和多使用者時候的堵塞問題,所以它無法同時連線太多的客戶端,一般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很多幾十塊的集線器都是5口的(以前16口的網咖集線器也很流行,不過現在都被交換機取代了),而且只有10M;  而交換機5口或者8口都有(24口的都有,但是價格比較貴而且家用確實沒什麼必要),速度基本都是10/100M自適應。  所以以後大家再看到文章裡面有提到使用交換機或集線器都可以,那麼最好還是選擇交換機吧,雖然稍微貴一點,不過確實比集線器好用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建投中信為什麼轉型A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