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既然恐龍分很多種,有的恐龍個頭也很小,為什麼也跟著大塊兒頭們滅絕了而沒有像蛇、烏龜那樣生存至今?
3
回覆列表
  • 1 # BlueWanderer2002

    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鳥類活下來了。

    大型恐龍作為大型動物面對環境異常波動本來就很脆弱,所以滅絕了很正常,應該是滅絕事件最初就被秒殺了。

    但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其它恐龍究竟為什麼會跪得那麼徹底,畢竟有很多恐龍和鳥類其實差不多。不過,鳥類和哺乳類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大腦發達。很有可能因為最初的滅絕事件導致恐龍讓出生態位,使鳥類和哺乳類有了壯大的機會,然後在後續競爭中失利才導致徹底滅絕的。

  • 2 # 非可拗死

    恐龍與人不同,它不會耕種,也不懂得計劃生育,完全依靠生物鏈來維持生存,但是恐龍又沒有天敵,所以必然導致失衡,當食物不夠吃,自然恐龍就會減少,但不至於滅絕。只有當它們把能吃的食物全吃完了,導致環境的巨大改變,比如土地荒漠化,病毒細菌滋生,疾病蔓延,最終導致恐龍滅絕。這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次幾乎完全破壞,大部分的的大型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從發現的化石等資料來看,地球曾存在過比現存絕大部分生物都大一個數量級的生物體---都滅絕了,只剩小型的生物,然後地球生態系統又經過緩慢的重建,最終人類佔據了統治地位。所以如果人類不停地攫取自然資源而不顧及地球能夠維持穩定的底線,恐龍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鑑。

  • 3 # 每日速看

    地球上曾發生過至少20次明顯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有5次大規模的叢集滅絕事件,即奧陶紀末期、泥盆紀末期、二疊紀末期、三疊紀末期和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規模絕滅。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因恐龍的滅絕而受到廣泛關注,不過二疊紀生物絕滅事件卻是規模最大、涉及生物類群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

    五次大滅絕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發生在奧陶紀晚期或奧陶紀與志留紀過渡時期,4.50億年前至4.40億年前,約27%的科與57%的屬滅種。從滅種的生物分類的屬的數量,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三位。直接原因是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影響全球環流變化,導致全球冷化,海面大幅度下降。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接近泥盆紀-石炭紀過渡時期。這次主要是海洋生物的滅絕,陸地生物受影響不顯著。約19%的科、50%的屬滅絕。這次大滅絕事件持續了近2000萬年,期間有多次滅絕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節石類、腕足動物的3個目、四射珊瑚10多個科滅亡。由於滅絕事件持續時間很長,其根源很難辨識。可能的生物學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紀陸生植物大量繁育,導致地球大氣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減少,地球進入冰河時期所致。陸生植物進化出發達的根系深入地表土之下數米,加速了陸地岩石土壤的風化,大量鐵等元素釋放進入地表水,造成了水系的富營養化大爆發,導致了海底缺氧事件。海洋表層的繁盛的有機物的沉降,使得全球碳迴圈中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大量進入海底沉積層,也加強了地球冷化。泥盆紀也是陸地上生成大煤田的時期。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過渡時期。這是已知的地質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許多動物門類整個目或亞目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全部滅亡。曾普遍分佈的舌羊齒植物群幾乎全部絕滅。早古生代繁盛的三葉蟲全部消失。䗴類原有40多個屬,該世結束時完全消失。菊石有10個科絕滅;腕足類之前有140個屬,在該事件後所剩無幾。總共約57%的科、83%的屬(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屬、大約96%的海洋生物的種),估計有70%的陸地生物包括昆蟲的物種滅絕了。對於植物的影響較不明確,但新植物類群在此次滅絕後開始佔優勢。全世界幾乎沒有三疊紀早期形成的煤田。這次大滅絕事件的可能成因包括西伯利亞大規模玄武岩噴發造成的附近淺海區可燃冰融化大量釋放溫室氣體甲烷,盤古大陸形成後改變了地球環流與洋流系統等等。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2.0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過渡時期。約23%的科與48%的屬(20%的海生生物科別與55%的海生生物屬別)共 70-75% 的生物滅絕。,包括當時大多數非恐龍的主龍類、及幾乎所有大型兩棲類,其原因尚無定論。這次大滅絕事件使得恐龍失去了許多陸地上的競爭者,而非恐龍的主龍類與雙孔亞綱則繼續主宰海洋。離片錐目的大部分物種雖然都滅絕了,但有一支(酷拉龍)一直在澳洲存活到白堊紀後才滅絕。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恐龍大滅絕):6千5百萬年前,約17%的科、50%的屬、75%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事件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僅次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其成因一般認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隕石撞擊,從此恐龍從地球消失。有專家預測大滅絕時間上呈現出週期性大約2700萬年會經歷一次。至於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之前的假說認為是太陽有一顆未被發現的伴星,其橢圓軌道非常扁,會擾動奧特雲中的彗星, 令大量彗星造訪內太陽系,導致地球上撞擊事件更頻發。但是科學家一直沒有找到這顆伴星的存在證據。直到2011年,科蘭·拜勒-瓊斯研究地球上的隕石坑,發現所謂隕石撞地球的週期性只是偽像,打擊了太陽伴星說的真確性。美國宇航局則指出近期研究顯示大滅絕並非有周期性的,因此太陽伴星在解釋週期性大滅絕時,已失去存在價值了。

    另一方面,有研究顯示,恆星掠過對海王星外天體軌道的影響可能性比太陽伴星高。週期性大滅絕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太陽存在伴星,並提出可能是因為太陽系在銀河系平面上下襬動,並會攝動內奧特雲。其影響與伴星存在的假設相似,但其上下襬動週期仍有待觀測。總之大滅絕是否具有周期性現在還無法得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圈有哪些媲美“四大名士”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