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翅目包括蜂、蟻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12萬種,中國已知2300餘種,是昆蟲綱中第3個大目、最高等的類群。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以熱帶相亞熱帶地區種類最多。植食性或寄生性,包括各種蟻和蜂。也有肉食性的,如胡蜂等。部分種類營合群生活,是昆蟲中最進化的類群。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如蜜蜂、熊蜂、胡蜂和螞蟻等都是熟知的種類。也有危害農作物的小麥葉蜂、梨實蜂等。 一、形態特徵 [編輯本段] (一) 頭部 頭部明顯,正面觀橫形,有時幾成球形,頸部細小,可自由轉動。觸角形狀多變化,有絲狀、棒狀、膝狀、櫛狀和扇狀等,通常以雄性為發達,多為13節,雌性較短,多為12節,少數種類節數減少到6—8節。複眼1對,較發達,位於頭部兩側。單眼3個,位於額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數種類單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為咀嚼式,各組成部分的形態構造以及下顎須和下唇須的節數、形狀、長短常可作為分類特徵。蜜蜂總科的口器為嚼吸式,下顎、下唇延長成喙,用以採食花蜜。 (二) 胸部 胸部包括前、中、後胸及並胸腹節。前胸一般較小,橫形或不明顯。頭與前胸之間有頸,有的前胸前緣明顯鋒銳,將前胸與頸分開,有的前緣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無溝縫,有的則有1對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縱溝,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圓形、三角形、卵圓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長或具叉狀突起。並胸腹節是由腹部第1節併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狀、大小、長短、傾斜度等變化很大。許多種類(細腰亞目)腹部第2節縊縮成細柄狀,稱為腹柄或“腰”。 多數種類都具有兩對正常的膜質翅,且前翅顯著大於後翅,僅少數種類的翅退化或變短。前翅前緣通常有翅痣,其形狀多有變化。多數種類的翅脈較複雜,縱脈多癒合或變形,並與橫脈圍成若干翅室。對脈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學者意見不一,較常用的為康氏系統(Comstock和Ross系統)。有的種類翅脈極為退化,翅脈在膜翅目分類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胸足3對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種類的轉節為2節;有的前足腿節膨大,如腫腿蜂;有的後足腿節特別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種類;蜜蜂總科的後足則特化成攜粉足。跗節2—5節,末端具爪1對。 (三) 腹部 腹部通常l0節,少的只可見3—4節。細腰亞目的第1腹節已併入胸部形成並胸腹節,第2節通常很小,或呈柄狀。雌蟲第7、8節腹板變形,形成產卵器。膜翅目昆蟲的產卵器極度特化,適於鋸、鑽孔和穿刺等,同時有產卵、蜜刺、殺死、麻痺及儲存活的動物寄主食物的功能。產卵器的形狀變異很大,有的呈長針狀,有的呈短錐狀,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只作為防禦器官而已失去產卵作用。 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節腹板及生殖節組成,生殖節主要包括生殖突基節、陽莖、陽莖腹鋏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隱藏於體內,一般種間變異很大,是種類鑑別的重要特徵。 (四) 幼蟲 根據食性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可將膜翅目幼蟲分為兩類。一類為蠋型幼蟲:體型近似鱗翅目幼蟲。即體表通常有毛斑,頭部骨化程度強,上顎強大,具觸角及下顎須,常有側單眼,除胸足止常發達外(少數退化),還具腹足。與鱗翅目幼蟲的主要區別是,腹足數目在6對以上(如葉蜂類為6—8對),無趾鉤。蠋型幼蟲多營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類為無足型幼蟲:如腰亞目的幼蟲。體無色斑,無足,頭部骨化弱,口器及觸角退化,觸角柔軟不分節,下顎須乳突狀,上顎弱,無單眼。多營寄生或擬寄生生活,或生活於由母蜂準備好的飼料中或由工蜂餵食,少數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蟲癭。 二、生物學特性 [編輯本段] 全變態。一般為兩性生殖,也有的行單性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單性生殖較為普遍,如蜜蜂已交配的蜂產的未受精卵,產生雄性個體;胡蜂及葉蜂的一些種類未交配過的雌蜂產的未受精卵,可產生雌或雄兩性個體。多胚生殖多見於繭蜂、小蜂及緣腹細蜂科中的一些種類,如多胚跳小蜂1個卵可產生2000多個後代個體。 膜翅目昆蟲的絕大多數種類是對人類有益的傳粉昆蟲和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敵昆蟲,只有少數為植食性的農林作物害蟲。植食性者如葉蜂科幼蟲食葉,莖蜂科幼蟲蛀莖,樹蜂科幼蟲鑽蛀樹木,癭蜂科幼蟲形成蟲癭等。寄生性者包括細腰亞目大部分種類,其中又分為內寄生和外寄生兩類。捕食性者主要包括胡蜂、泥蜂、土蜂等科的成蟲。以花粉和花蜜為主要食物的蜜蜂有助於作物授粉,提高作物的結實率,併為人類提供蜂產品。 胡蜂、蟻、蜜蜂等高等膜翅目昆蟲具有不同程度的社會生活習性,有的已形成習性、生理及形態上的分級現象。如後蜂(蟻)專司產卵繁殖,雄蜂(蟻)通常於交配後不久死亡,工蜂 (蟻)專司採集食物、營巢、撫幼等職,蟻科中有專司保衛的兵蟻。社會性種類在成蟲和幼蟲間還存在“交哺”現象,如胡蜂成蜂飼餵幼蟲時,幼蟲分泌—種乳白色液體,供成蜂取食。蜜蜂巢群中的不同級型,分工明確,不同級的幼蟲巢室大小不同,飼育方式也不同,如後蜂幼蟲期一直被喂以王漿,直至化蛹。蜜蜂等為了群體的覓食、繁殖及維持其穩定性,群體內各成員間透過各種發達的感官接受和傳遞資訊,如透過不同的“舞姿”傳遞蜜源植物的方位、與巢的距離等。同巢蜂群的特定氣味是維持本群、防止異群進入的指示氣味,守衛蜂即透過嗅覺在巢門口守衛本群。蜂群的穩定性是通過後蜂上領腺分泌的外激素“後蜂物質”來維持的,該物質可抑制工蜂生殖腺的發育和新後蜂的產生,從而避免發生分蜂現象。蟻是透過腹部腹面在爬行過程中留下的蹤跡外激素指示同巢成員找到食物及歸巢路線的。
膜翅目包括蜂、蟻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12萬種,中國已知2300餘種,是昆蟲綱中第3個大目、最高等的類群。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以熱帶相亞熱帶地區種類最多。植食性或寄生性,包括各種蟻和蜂。也有肉食性的,如胡蜂等。部分種類營合群生活,是昆蟲中最進化的類群。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如蜜蜂、熊蜂、胡蜂和螞蟻等都是熟知的種類。也有危害農作物的小麥葉蜂、梨實蜂等。 一、形態特徵 [編輯本段] (一) 頭部 頭部明顯,正面觀橫形,有時幾成球形,頸部細小,可自由轉動。觸角形狀多變化,有絲狀、棒狀、膝狀、櫛狀和扇狀等,通常以雄性為發達,多為13節,雌性較短,多為12節,少數種類節數減少到6—8節。複眼1對,較發達,位於頭部兩側。單眼3個,位於額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數種類單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為咀嚼式,各組成部分的形態構造以及下顎須和下唇須的節數、形狀、長短常可作為分類特徵。蜜蜂總科的口器為嚼吸式,下顎、下唇延長成喙,用以採食花蜜。 (二) 胸部 胸部包括前、中、後胸及並胸腹節。前胸一般較小,橫形或不明顯。頭與前胸之間有頸,有的前胸前緣明顯鋒銳,將前胸與頸分開,有的前緣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無溝縫,有的則有1對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縱溝,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圓形、三角形、卵圓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長或具叉狀突起。並胸腹節是由腹部第1節併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狀、大小、長短、傾斜度等變化很大。許多種類(細腰亞目)腹部第2節縊縮成細柄狀,稱為腹柄或“腰”。 多數種類都具有兩對正常的膜質翅,且前翅顯著大於後翅,僅少數種類的翅退化或變短。前翅前緣通常有翅痣,其形狀多有變化。多數種類的翅脈較複雜,縱脈多癒合或變形,並與橫脈圍成若干翅室。對脈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學者意見不一,較常用的為康氏系統(Comstock和Ross系統)。有的種類翅脈極為退化,翅脈在膜翅目分類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胸足3對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種類的轉節為2節;有的前足腿節膨大,如腫腿蜂;有的後足腿節特別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種類;蜜蜂總科的後足則特化成攜粉足。跗節2—5節,末端具爪1對。 (三) 腹部 腹部通常l0節,少的只可見3—4節。細腰亞目的第1腹節已併入胸部形成並胸腹節,第2節通常很小,或呈柄狀。雌蟲第7、8節腹板變形,形成產卵器。膜翅目昆蟲的產卵器極度特化,適於鋸、鑽孔和穿刺等,同時有產卵、蜜刺、殺死、麻痺及儲存活的動物寄主食物的功能。產卵器的形狀變異很大,有的呈長針狀,有的呈短錐狀,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只作為防禦器官而已失去產卵作用。 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節腹板及生殖節組成,生殖節主要包括生殖突基節、陽莖、陽莖腹鋏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隱藏於體內,一般種間變異很大,是種類鑑別的重要特徵。 (四) 幼蟲 根據食性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可將膜翅目幼蟲分為兩類。一類為蠋型幼蟲:體型近似鱗翅目幼蟲。即體表通常有毛斑,頭部骨化程度強,上顎強大,具觸角及下顎須,常有側單眼,除胸足止常發達外(少數退化),還具腹足。與鱗翅目幼蟲的主要區別是,腹足數目在6對以上(如葉蜂類為6—8對),無趾鉤。蠋型幼蟲多營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類為無足型幼蟲:如腰亞目的幼蟲。體無色斑,無足,頭部骨化弱,口器及觸角退化,觸角柔軟不分節,下顎須乳突狀,上顎弱,無單眼。多營寄生或擬寄生生活,或生活於由母蜂準備好的飼料中或由工蜂餵食,少數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蟲癭。 二、生物學特性 [編輯本段] 全變態。一般為兩性生殖,也有的行單性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單性生殖較為普遍,如蜜蜂已交配的蜂產的未受精卵,產生雄性個體;胡蜂及葉蜂的一些種類未交配過的雌蜂產的未受精卵,可產生雌或雄兩性個體。多胚生殖多見於繭蜂、小蜂及緣腹細蜂科中的一些種類,如多胚跳小蜂1個卵可產生2000多個後代個體。 膜翅目昆蟲的絕大多數種類是對人類有益的傳粉昆蟲和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敵昆蟲,只有少數為植食性的農林作物害蟲。植食性者如葉蜂科幼蟲食葉,莖蜂科幼蟲蛀莖,樹蜂科幼蟲鑽蛀樹木,癭蜂科幼蟲形成蟲癭等。寄生性者包括細腰亞目大部分種類,其中又分為內寄生和外寄生兩類。捕食性者主要包括胡蜂、泥蜂、土蜂等科的成蟲。以花粉和花蜜為主要食物的蜜蜂有助於作物授粉,提高作物的結實率,併為人類提供蜂產品。 胡蜂、蟻、蜜蜂等高等膜翅目昆蟲具有不同程度的社會生活習性,有的已形成習性、生理及形態上的分級現象。如後蜂(蟻)專司產卵繁殖,雄蜂(蟻)通常於交配後不久死亡,工蜂 (蟻)專司採集食物、營巢、撫幼等職,蟻科中有專司保衛的兵蟻。社會性種類在成蟲和幼蟲間還存在“交哺”現象,如胡蜂成蜂飼餵幼蟲時,幼蟲分泌—種乳白色液體,供成蜂取食。蜜蜂巢群中的不同級型,分工明確,不同級的幼蟲巢室大小不同,飼育方式也不同,如後蜂幼蟲期一直被喂以王漿,直至化蛹。蜜蜂等為了群體的覓食、繁殖及維持其穩定性,群體內各成員間透過各種發達的感官接受和傳遞資訊,如透過不同的“舞姿”傳遞蜜源植物的方位、與巢的距離等。同巢蜂群的特定氣味是維持本群、防止異群進入的指示氣味,守衛蜂即透過嗅覺在巢門口守衛本群。蜂群的穩定性是通過後蜂上領腺分泌的外激素“後蜂物質”來維持的,該物質可抑制工蜂生殖腺的發育和新後蜂的產生,從而避免發生分蜂現象。蟻是透過腹部腹面在爬行過程中留下的蹤跡外激素指示同巢成員找到食物及歸巢路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