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書生學歷史
-
2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問題:韓非以書幹韓王,不用。轉而進秦國,為秦謀劃,算不算叛國?為何?
當然不算,春秋戰國、諸子百家遊歷效力別國已是常態,更何況此時國與國雖說情勢緊張,但它們都出自周王室分封,異國同脈,如何算叛國?
七國間早有客卿制度,就是為了重用他國有能之士,俗稱“互挖牆腳”,只不過秦國更勝一籌罷了。
而且韓非不贊同李斯的“滅韓”計劃,而主張“存韓滅趙”的計劃,結果被李斯陷害慘死,所以只能說韓非是擇良木而棲,並無對不起南韓。
再看看秦國曆史,多半文臣武將都是異華人士。
變法大家商鞅——衛華人。
縱橫大家張儀——魏華人。
謀略大家范雎——魏華人。
政治大家李斯——楚華人。
投機家呂不韋——衛華人。
大家熟知的人屠白起,居然是楚平王之孫公孫勝的後代,韓非若是算叛國,白起豈不是滅祖?
雖然這些異華人士為秦國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但他們的下場多半很慘,讓人唏噓不已。
-
3 # 浮沉的歷史
韓非為秦謀劃統一戰爭的行為,以今天的觀點看無疑是赤裸裸的賣國行為。但是這只是看到了該事件的一部分,並沒有從當時韓非子所處的年代和實際情況考慮,只有在徹底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才會明白韓非是愛國者還是叛國者。
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雖然韓非貴為南韓公子,但是當時南韓國力已經徹底的不行了,僅僅是苟延殘喘的存在著。
韓非見南韓危在旦夕,多次上書覲見韓王,希望韓王能夠採納自己的理論來治理國家,韓非上書的結果遭到韓王上拒絕。因為此時南韓實在是過於弱小,韓王即便韓非這樣的人才並且採納了建議,也不能使南韓重新強大,韓非在南韓是根本沒有什麼用武之地。
正在韓非空有一身才華無處施展,而秦王嬴政此時卻關注到了韓非的學說,對此大加讚賞。為了得到韓非這個人才,嬴政下令攻打南韓逼迫韓王派出韓非出使秦國,在這個背景下韓非來到了秦國。來到秦國的韓非心懷著祖國南韓,在明知秦要滅韓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南韓特地寫了一篇《存韓》來闡述秦國不能滅亡南韓,並且欲禍水北引於趙國。也正是韓非的這篇文章,最終引來了殺生之禍,李斯和姚賈以此為藉口毒死了韓非。
韓非作為一個擁有極高智商的人,在寫下《存韓》後,韓非肯定是知道後果會怎麼樣的。在理想與現實中,韓非還是選擇了理想。因此,韓非為秦謀劃之事的完全是迫無無奈,韓非雖身在秦國,可是卻心繫著南韓。韓非絕對是一個愛國者、而非叛國者。
-
4 # 世界史圖鑑
韓非自始至終都在為自己的國家考慮。在學成出山之後,他也沒有向自己的師弟李斯那樣投奔最強大的秦國,而是選擇回國,韓非本就是南韓貴族,看著自己的國家一天天弱小下去,對現實十分憤慨,於是多次上書韓王要求變法圖強,但是韓非的各項理論和主張都不被當時認可,南韓內部的各大貴族家族也都對這個貴族另類頗有微詞。韓王一個也不敢得罪,所以最多隻將韓非奉為上賓,但是不予任用。
說韓非轉而投靠秦國簡直是無稽之談。韓非自始至終也沒有為秦國謀劃如何統一天下。他從頭到尾都是以南韓的切身利益考慮,保證自己的國家不被滅掉。很多人對此抱有疑慮,韓非在出使秦國的過程當中,提出了統一六國的方略,只不過不被秦始皇所採納而已。這怎麼能說韓非沒有幫助過秦國的?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一點,韓非給秦始皇所提出的統一六國的方略究竟為了什麼?是為了秦國統一還是為了南韓永存?
對於一些淺顯理解的人而言,韓非為秦國確實出了統一戰爭的謀劃。對於今天而言,算得上是賣國行為,但是這只是通盤事件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甚至還是南韓自己送給秦國的。韓非明知這是一場鬧劇,但是當秦國鐵騎陳列於南韓邊境之上時。要不陪著南韓繼續這場鬧劇,要麼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做的結果自然是南韓被滅國,但是繼續這一場鬧劇,卻可能在一定的時候扭轉這一局面,雖然這一機率很小,但是韓非作為一個愛國者,他還是要嘗試一下。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當中記載,韓非是南韓的公子,但卻才幹出眾。在秦國軍隊進攻南韓之時,韓王安命韓非出使秦國。當然,這也是秦王嬴政所要的結果。在此前數年韓王安從來沒有聽從韓非的意見圖強變法,整軍備戰,但是面對這一情形韓非依然選擇同意出使秦國。果然韓非到秦國以後受到秦王嬴政的熱烈接待。而當時韓非的師弟李斯也對自己的師兄崇拜有加。
當時秦國朝堂之上對於吞併六國已經開始激烈討論之中,討論的內容並不是該不該統一,而是如何統一避免遭到六國合縱反噬。畢竟秦國在任何一個時候,其國力都無法與六國之和相提並論。當時的主要方略依然是率先滅掉處於四戰之地,並且力量弱小的南韓和魏國,切斷合縱的可能性,也被朝堂之上的文武重臣所認可。但是韓非卻提出應該先攻打趙國,當時秦王嬴政對韓非屬實崇拜,對於這一意見屬實也發生了動搖,這使得秦國原有的文武重臣展開反擊。韓非給出的理由無非以下幾點:
首先南韓和魏國經歷大戰已經長期使、是秦國的盟友一直追隨秦國之政策。不論是在軍備還是在朝堂之上,都奉秦國為宗主國。秦國每一次出戰,這兩個國家尤其是南韓都允許秦國借道南韓攻打別國,儼然成為秦國的一個郡。
在此情況之下,進攻南韓其實並沒有任何意義,而且還容易遭到其他五國合縱的威脅。而如果秦國能夠保留南韓,南韓可以成為秦國東出的緩衝地帶也可以在軍糧等方面為秦軍提供便利。
隨即韓非將戰火引向了趙國,說秦趙之間的爭雄持續了50多年,並且一直是秦國東出的巨大障礙,如果能夠攻得下趙國,那麼南韓魏國指日可待,甚至不需用兵。對於趙國而言,如今朝堂混亂,正是進攻的絕佳時機,可以說韓非提出的這一系列理由對於嬴政而言都是實實在在的,嬴政不可能不考慮。
但是我們也要想到韓非在此時,他的身份是南韓特使是嬴政的座上賓。同時,他也是法家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在當時就已經名滿天下。但令人諷刺的是韓非自己是一個磕巴,他卻要承擔起為國家遊說強敵的任務。韓非此舉確實給秦國提出了統一天下的第二條方略那就是率先進攻趙國。但問題在於韓非此舉就是為了保護南韓不被秦國所滅,韓非知道秦國統一天下志在必得,也是大勢所趨,自己沒有任何的實力和理由,阻止秦國統一天下,但是卻可以幫助南韓苟延殘喘數年。
當然,韓非的理論就是支援統一,韓非最終走向了自己的對立面。不得不說,韓非的孤憤,天下無人能理解。有人說韓非的死是李斯和姚賈造成的,但我更認為李斯和姚賈顯然是看到了韓非對於秦王的作用。這一作用不是韓非能夠取代李斯和姚賈成為秦王嬴政眼前的紅人,而是他的政治理論和走向實則對秦國不利。李斯和姚賈都是統一大業的支持者,同時也是統一過程當中支援滅掉韓魏一舉統一天下戰略方向的主要支持者。
兩者之間的分歧之大直接會導致秦國未來的統一走向。而且對於韓非來說,韓非在朝堂上提出自己的統一規劃之後,就已經知道自己的遊說失敗了,並不在於秦王嬴政對此產生懷疑,更在於韓非看到了秦國君臣上下一心其國家方略的制定不僅理性,而且極具實踐性。
自己讓秦國率先進攻趙國的方法,根本不會受到朝堂認可。反而在提出之時便遭到群臣非議。這也意味著韓非希望南韓能夠在秦國進攻趙國的這數年的時間進行變法的機會,不復存在。對於韓非是否毒死,只有歷史的單方面記載。而且是否是李斯毒死韓非也不見事實佐證。但至少我可以說,即便沒有人毒死韓非,韓非恐怕也心灰意冷。
他將自己滿腔孤憤奉獻給自己的國家,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繼續存在下去。但是南韓內部沒有人聽他的,在秦國也沒有人聽他的。天下名士法家大才卻無用武之地。保國存家不能為。對於韓非而言,自己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即便是一個愛國者也沒有一個叛國者,更有歷史價值。
回覆列表
韓非子作為南韓貴族,轉而去入秦,算不算叛國?這個問題我們從以下幾個層面來考慮。
首先,我們知道,韓非子生活在戰國時代,而春秋戰國時的國和後世的國家概念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諸侯國都受封於周天子,所有國家理論上都受周天子節制,各個諸侯國相當於現在的省,國君相當於高度自治的省長。所以嚴格來講,大家都是周朝的百姓,那時候人才改換門庭和今天的跳槽差不多,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事。
其次,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國家觀念淡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連年戰亂,很多國家都匆匆滅亡了。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諸侯國有一百多個,到了戰國末期,主要的國家就剩下了我們熟知的戰國七雄。所以,很多人都說不上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哪華人,自然愛國思想就淡了。
最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思想特別開放,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並不如後世一般處於統治地位。很多歷史名人,如孫子、樂毅等都先後供職於好幾個國家。那時候人才都喜歡遊歷四方,興致來了在某個諸侯國上幾天班也是很正常的事。
綜上所述,韓非子跳槽這件事在當時是很正常的,遠遠達不到叛國這個層面。而且,據史料記載,韓非子並不是自己主動去的秦國,而是韓王懼怕秦國,不得已派遣韓非子出使秦國。並且,韓非子在秦國曾試圖阻撓秦國滅亡南韓,因此被下獄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