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特性:食材成本對前端客單價有槓桿,傳統餐飲和外賣平臺的運營思維有不一樣,甚至有些規則跟老餐飲人的思維定式完全相反。
上點檔次的餐廳很少大折扣或搞大力度折扣,因為會影響餐廳的定位和長久經營。所以,選單上的價格就是使用者的實付。一般餐廳老闆關於菜品定價基本都採取“三倍法”,即:菜品成本乘三倍,再微調的一下就可以了。
而在外賣平臺上,如果你實物實價,沒有滿減活動是很難擁有高曝光高轉化率,最後的結果沒單。如果增加了滿減活動,那麼就降低了毛利率,同時加上平臺扣點,導致很多商家算下來說自己外賣是虧錢的。
所以外賣的商品定價其實是成本和滿減活動兩種關聯的。基本原則是除去活動支出、平臺扣點後,保證菜品50%的毛利。
以家常菜番茄炒蛋為例:
成本為7元的番茄炒蛋,平臺扣點18%, 活動為36-10(活動力度約28%),那麼此道菜定價為24元,這樣可以保證除去平臺扣點以及活動支出後達到50%的毛利。
假如品質商家想用土雞蛋,每份成本立刻提高為8元的話,那麼根據此邏輯定價為:27元才可以保證50%的毛利。以此類推每道菜的成本高一元,那麼客人平均點三道菜的話實付就會高10元!
各位老闆可以預見一下每單客單價提高10元,這會極大的影響下單轉化率,店內的訂單量會有斷崖的下跌。同時,高成本限制滿減力度的空間,商家無法根據外部市場變化靈活調整。
控制食材成本和走品質路線如何兼得?
失敗商家想法是:我的原料都好,食材成本高,我就做中高階外賣嘛。我是一個有良心的品質商家。結果就是整套選單定完價,價位直逼高階價位,產品高不成低不就,客戶群定位尷尬。訂單量十以內,差評不斷。
愚蠢的商家第一大錯覺就是以為使用者會為你所謂的高品質買單。而有經營智慧的商家,真正是好鋼用在刀刃上。
使用者看到一個滿屏菜品價格都高,每個菜都有原料產地,羅列了各種介紹的店鋪。
第一是視覺疲勞,使用者是沒時間每個菜品都細細琢磨的;
第二是可信度低,使用者很難相信每個食材都精挑細選,太誇張了;
第三是客單價太高,使用者很可能在最後付款環境退縮。
所謂過猶不及,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提高成本,又突出品質的外賣
1:聰明的節約成本
同樣的牛肉,黃牛肉和水牛肉的價格差距很大,但一般的烹飪方法後口感差別並沒有那麼大,顧客願意為這個而承擔高溢價的人數也不多。再比如米飯,本來定價就低,劣質的米雖然便宜,但是分攤到每份訂單裡省下的金額也就幾分錢,同時,碎米、顏色、口感都會影響使用者對店鋪的印象,去省這筆錢就不那麼聰明瞭。
2.選擇高毛利菜品做引流
外婆家為什麼用3元的麻婆豆腐來引流而不是選紅燒大排?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毛利率,做引流產品一定要選擇毛利率高的,做西北菜的商家,用涼皮引流可以把價格打到很低,兼具有吸引力價格又不會虧錢。但如果用肉夾饃的話,價格不夠地引流效果不好,價格太低容易造成虧損。
3.控制成本不如提高客單價
全店選取4~6個特色、主打的菜品,進行作為店鋪的亮點和質感的支撐。不需要每道菜都要介紹,而是普通菜品和重點菜品相穿插,一般是葷菜,主菜。讓使用者每單隻有一個重點菜品。最後整單金額可能提高3~5元,在使用者接受的範圍內,不會影響下單轉化率,同時還提高客戶對店鋪的印象。
平臺特性:食材成本對前端客單價有槓桿,傳統餐飲和外賣平臺的運營思維有不一樣,甚至有些規則跟老餐飲人的思維定式完全相反。
上點檔次的餐廳很少大折扣或搞大力度折扣,因為會影響餐廳的定位和長久經營。所以,選單上的價格就是使用者的實付。一般餐廳老闆關於菜品定價基本都採取“三倍法”,即:菜品成本乘三倍,再微調的一下就可以了。
而在外賣平臺上,如果你實物實價,沒有滿減活動是很難擁有高曝光高轉化率,最後的結果沒單。如果增加了滿減活動,那麼就降低了毛利率,同時加上平臺扣點,導致很多商家算下來說自己外賣是虧錢的。
所以外賣的商品定價其實是成本和滿減活動兩種關聯的。基本原則是除去活動支出、平臺扣點後,保證菜品50%的毛利。
以家常菜番茄炒蛋為例:
成本為7元的番茄炒蛋,平臺扣點18%, 活動為36-10(活動力度約28%),那麼此道菜定價為24元,這樣可以保證除去平臺扣點以及活動支出後達到50%的毛利。
假如品質商家想用土雞蛋,每份成本立刻提高為8元的話,那麼根據此邏輯定價為:27元才可以保證50%的毛利。以此類推每道菜的成本高一元,那麼客人平均點三道菜的話實付就會高10元!
各位老闆可以預見一下每單客單價提高10元,這會極大的影響下單轉化率,店內的訂單量會有斷崖的下跌。同時,高成本限制滿減力度的空間,商家無法根據外部市場變化靈活調整。
控制食材成本和走品質路線如何兼得?
失敗商家想法是:我的原料都好,食材成本高,我就做中高階外賣嘛。我是一個有良心的品質商家。結果就是整套選單定完價,價位直逼高階價位,產品高不成低不就,客戶群定位尷尬。訂單量十以內,差評不斷。
愚蠢的商家第一大錯覺就是以為使用者會為你所謂的高品質買單。而有經營智慧的商家,真正是好鋼用在刀刃上。
使用者看到一個滿屏菜品價格都高,每個菜都有原料產地,羅列了各種介紹的店鋪。
第一是視覺疲勞,使用者是沒時間每個菜品都細細琢磨的;
第二是可信度低,使用者很難相信每個食材都精挑細選,太誇張了;
第三是客單價太高,使用者很可能在最後付款環境退縮。
所謂過猶不及,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提高成本,又突出品質的外賣
1:聰明的節約成本
同樣的牛肉,黃牛肉和水牛肉的價格差距很大,但一般的烹飪方法後口感差別並沒有那麼大,顧客願意為這個而承擔高溢價的人數也不多。再比如米飯,本來定價就低,劣質的米雖然便宜,但是分攤到每份訂單裡省下的金額也就幾分錢,同時,碎米、顏色、口感都會影響使用者對店鋪的印象,去省這筆錢就不那麼聰明瞭。
2.選擇高毛利菜品做引流
外婆家為什麼用3元的麻婆豆腐來引流而不是選紅燒大排?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毛利率,做引流產品一定要選擇毛利率高的,做西北菜的商家,用涼皮引流可以把價格打到很低,兼具有吸引力價格又不會虧錢。但如果用肉夾饃的話,價格不夠地引流效果不好,價格太低容易造成虧損。
3.控制成本不如提高客單價
全店選取4~6個特色、主打的菜品,進行作為店鋪的亮點和質感的支撐。不需要每道菜都要介紹,而是普通菜品和重點菜品相穿插,一般是葷菜,主菜。讓使用者每單隻有一個重點菜品。最後整單金額可能提高3~5元,在使用者接受的範圍內,不會影響下單轉化率,同時還提高客戶對店鋪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