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忽局老同志

    Where there is pain, there is information.

    (1)不怕經受痛苦,(2)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所以人們會希望自己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從某種程度上說,內心強大和成功是正相關的。

    要了解怎樣可以內心強大,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內心強大,什麼不是。

    內心強大有時會和麻木弄混。麻木不是強大。麻木可以讓人不害怕痛苦,那是因為感受不到痛苦。麻木也可以做出正確的決定,但那是在僵化的倫理規則下,權衡利弊做出的“正確”決定(例如犧牲2架飛機的乘客,換來2000個其他人的平安;而不是想辦法救活所有人)。

    麻木可以帶來自我保護的感覺,所以被廣泛採用。但麻木是不好的,因為長遠效果和連鎖反應:對自己痛苦麻木的人,必然會對他人的感覺麻木,所以在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時,不會有孟子說的“不忍人之心”(簡單來說就是“不忍心”),於是會給別人帶來更多的傷害。更可怕的是,這個過程是不知不覺完成的。

    對於傷害的客體(也就是別人)來說,他/她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將同樣程度的傷害回報給你。這樣傷害就變成了惡性迴圈,痛苦也開始惡性迴圈。如果由此將他人變成了麻木的人,那麼傷害將會向更多的人擴散。

    麻木是指對感覺麻木,但同時頭腦的思維可以是很活躍的。所以一個感覺麻木的人,可以引經據典地參照許多道德的規則,來判斷或證明行為的正確性。例如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明明自己很委屈,但是被家長/老師/領導/伴侶指責為做錯了事情。這是在他們的憤怒、膽怯或無力感太強烈,以致於掩蓋了他們感知你的感受的能力的情況下。

    所以,當不怕痛,居高臨下指責或評價他人時,一個人看起來是強大的。這不是真的強大。麻木不是強大。

    內心強大是愛,是相信真理,是傾聽內心的聲音。

    其實這三點是一回事。

    許多宗教信仰有這樣的功效,讓人變得內心強大。你會看到一些很好的基督徒,或者禪修者,他們看起來就很不一樣:他們的笑容恬靜、純粹,他們沒有害人或強烈的提防他人的心,他們的眼睛彷彿可以映見你內心深處的美好,你看到人性的光輝。

    刨去宗教活動各式各樣的習俗,可以看到,許多宗教信仰的核心都是一樣的,有的稱為神,有的稱為佛,有的稱為道,其實涵義一樣:是愛,是自然的真理——即傾聽內心的聲音。

    說到這裡,並不是說要加入一個宗教信仰才能獲得內心的強大。而是要學會上一段的最後一句話:愛,是自然的真理——即傾聽內心的聲音。

    人是脆弱的,所以會有痛苦的感受,這是很正常的。抗拒痛苦,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最常見的是憤怒和指責。當遭遇他人的憤怒和指責,奮起抵抗的時候,或許可以停下來感受一下,是否對方正在經歷痛苦。這樣去感受,愛就出現了。

    痛苦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抗拒遇到的事實,尤其是失去某種東西。個人固化的價值觀裡,越覺得它重要,越不願意失去,痛苦的程度就越深。當接受了失去,改變就出現了。因為任何打擊和痛苦,都是上天給我們的經過包裝的禮物。拆除包裝,露出饋贈的方法,就是接受失去,去經歷痛苦。有痛苦,說明你的內心在向你傳遞某些重要的資訊(我在開頭說的:Where there is pain, there is information),是關於你自己,你未曾發覺的部分。你發現你可以改變,更具體的,是你可以變得更好。你發現心中充盈著愛,你感到希望和力量。

    痛苦不是可怕的,去接受它,經歷它,人會成長。這是為什麼內心強大的人不害怕痛苦,不是因為麻木。

    使人不愉快的除了痛苦,還有兩難情況。我們經常處於兩難的境地:選擇甲,那麼會有不好的後果或者障礙ABC,選擇乙,那麼會有不好的後果或者障礙EFG。兩難的情況可以隨時出現在工作、居家或者親密關係中,帶來無窮無盡的苦惱和悔恨。

    彷彿沉在苦惱中了。跳脫出來的方法是:願意承受任何一種後果,順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選擇,即:願意接受甲,或者乙,或者兩者都選,或者兩者都不選,任何後果都是願意接受的。因為人生的價值,在於它是一種體驗,它豐富你,完善你。所以經歷或遭遇的事情,無論舒服或不舒服,都是有價值的體驗。所以接納它們,會感受到更廣闊的空間。那個時候,你會發現周圍的人在告訴你,他們覺得你有強大的內心(但也許你自己不這樣認為,你感覺自己內心充盈著平安喜樂,你和對話的每一個人,都由衷地願意傾聽他,願意理解和體會他;同時你並不會失去自我,你明白自己想要的、不想要的)。

    正確的選擇,來自傾聽內心,來自真實的感受,而不是僵化的道德框架。所以內心強大的人,能做正確的選擇,不是源於麻木。

    那麼綜上所述,要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就這樣做:

    去經歷,去感受,去接受,順從自己的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稱為“兩週”的西周和東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存在著怎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