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丞相李斯功不可沒,李斯為秦始皇制定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戰策。

    我們都知道,李斯只是一個文官,文官出出主意動動嘴還行,要想讓李斯上陣指揮有點強人所難。

    (丞相李斯劇照)

    秦始皇是一國之君,要坐鎮後方統籌全域性,脫不開身,再說也不能讓皇上親自上陣吧?

    如果沒有一個陣前指揮官,再好的戰策也只能停留在竹簡上。

    這時秦始皇的另一個重要謀士,著名的軍事家尉繚橫空出世。他很好地執行了李斯的“遠交近攻”的戰策,同時在軍隊中灌輸自己的軍事思想,教育士兵遵守戰爭規則:

    “什麼樣的人該殺,什麼樣的人不敢殺,要進行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

    尉繚的這種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性,秦國軍隊在這種思想武裝下,戰無不勝,最終橫掃六合。

    傳說尉繚是鬼谷子的門生,其所著的奇書《尉繚子》,在古代被列為軍事學名著,兵家的教科書。和《太公兵法》、《孫子》、《吳子》《司馬法》等,被後人稱之為《武經七書》。

    然而,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論功行賞的時候,立下不世之功的尉繚卻悄然而去。尉繚為什麼不告而別?他最終的下落如何?

    尉繚其人其事

    尉繚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兵家人物,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

    尉繚最初是魏國魏惠王的幕僚,因此當時叫魏繚。魏惠王經常請教他軍事方面的知識,魏繚熟讀兵法,精通六韜三略,深受魏惠王的賞識。

    轉眼到了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秦國在秦始皇的治理下實力遠超魏國,顛覆了之前秦國是魏國小弟的格局。

    魏惠王感到了危機,為了和秦國聯盟,於是派魏繚出使秦國。魏繚來到秦國拜見了秦始皇,二人坐下來進行了一番交談。

    實際是秦始皇想試探一下尉繚有多大的才能,看看魏國有沒有人才。秦始皇在觀察尉繚,尉繚也在觀察秦始皇,兩人在心理上進行了一番搏殺。

    秦始皇開口問道:“全國一片混戰,先生對戰爭有什麼看法呢?”

    尉繚稍作思索道:“君上,依我看來,戰爭不過有兩種”。

    秦始皇道:“先生請講”。

    “一種是正義戰爭,一種是非正義戰爭,正義戰爭會得到百姓的支援,非正義戰爭會失去民心。”尉繚徐徐道來。

    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禍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

    總之尉繚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行不義之戰”

    隨後魏繚列舉了12條觀點,從正反兩方面進行了論證,告訴秦王,如果行正確的辦法就會取勝,採取錯誤的辦法就會失敗。兩相對比,形成鮮明的對照,具有很強烈的說服力。

    二人從早上,不知不覺交談到了黃昏。魏繚之於嬴政,好比是姜子牙遇到了周文王、劉備遇到了孔明。

    吃罷晚飯,二人接著探討。

    秦王接著問:“如何治軍,先生有何高見?”

    魏繚道:“將士同心,其力斷金,將帥與士卒之間,就好比大腦和四肢一樣,要想協調,必須同心。將帥和士兵要同甘共苦,制定嚴明的紀律,將帥以賞罰監督執行,軍隊則戰無不勝。

    治軍必須先立法制,並嚴格執行,才能整齊統一,高山敢越,深水敢渡,堅陣敢攻,天下莫能當其戰!

    秦始皇聽罷不住地點頭,對魏繚崇拜如滔滔江水,脫口讚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朕只恨無緣早結識先生”。

    秦始皇話中有話,意思是說,如果我早認識先生,統一六國早就完成了。

    此時秦始皇心中暗想:“絕不能再讓魏繚回國了,這個人才我要定了”。

    夜已深,二人同榻抵足而眠。

    天還沒放亮,秦始皇匆匆起床梳洗一番,急忙找到了李斯,商量如何留住魏繚。

    史書沒有記載秦始皇和李斯用的什麼辦法留住了魏繚,無非不排除這兩種情況:一是威脅魏惠王,二是賄賂魏惠王。

    按當時秦國的實力,威脅魏惠王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魏惠王讓魏繚回國,那麼接下來秦國就會攻魏。

    當初秦始皇為了得到南韓公子韓非就是用的這種辦法,可惜韓非入秦後,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能,毒死了韓非。

    當然也有種說法是韓非為了儲存南韓,反對秦始皇的“遠交近攻”政策,最後被秦始皇賜死了。

    不管怎麼說,韓非這個人才沒留住。

    現在魏繚到了秦國,絕不能再放他走,這是秦始皇當時的內心想法。

    不管用什麼辦法,反正魏繚留在了秦國,被秦始皇任為國尉(相當於秦軍的一把手),從此魏繚改名為尉繚。

    尉繚為何飄然而去?

    說實話,尉繚並不想留在秦國為秦始皇效力,之所以留下來是迫不得已,自己回國的路早被秦始皇和李斯堵死了。

    原來尉繚是鬼谷子的門生,得師傅的真傳,不但在軍事上排兵佈陣獨樹一幟,而且把師傅的相面術繼承了。

    在看到秦始皇的第一眼,尉繚從秦始皇的面相上讀出了一些資訊。按照相書,尉繚看出秦始皇這個人寡恩,也就是用著人時能夠禮賢下士,等用完後一腳踢開。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史記·秦始皇本紀。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秦王長著馬蜂一樣的長鼻子,猛禽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少仁愛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禮賢下士,得志的時候也能輕易吃人。

    說白了就是能和他共苦,不能和他共富貴。

    尉繚早就看出了秦始皇的為人,迫不得已留下為他效力,等秦始皇統一六國,一掃六合,尉繚覺得不能再留在秦始皇身邊了,於是在慶功宴上飄然而去。

    說實話,這就是尉繚的聰明之處,你看後來的張良就和他一樣,在劉邦取得勝利以後隱居深山,韓信則不識時務,留在了劉邦身邊,最後被殺了。

    李斯就沒有尉繚聰明,李斯貪戀權勢,最後被趙高腰斬滅三族。

    尉繚飄然而去,他去哪裡了?

    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人們猜測,尉繚有可能隱居到了雲夢山中,跟隨師傅鬼谷子修仙去了。

    也有人說尉繚是鬼谷子的門生中,除徐福之外善終的弟子,這得益於尉繚不施陰招的思想,都說春秋無義戰,然而尉繚卻始終堅持正義的戰爭,你看他的許多師兄弟都沒好死,比如孫臏、龐涓、韓信等人。

    這就應了那句話——好人有好報,我相信尉繚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不知你也這樣認為嗎?

  • 2 # 奮鬥的沙

    史學上,秦始皇時代充滿詭異,很多應有記錄的人和事,卻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比如:秦始皇的皇后是誰?平原君的生平如何?尉繚的下落怎樣?似乎統統被人刻意抹去。

    我帶領大家發掘歷史記錄,從中找出尉繚的生平和下落。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十年,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

    從中解讀三大資訊,

    其一,秦王十年(公元前237),尉繚已是成年,來自魏國大梁。假設尉繚能活到80歲,大致能勾勒他的生卒年區間。最老79歲來秦是公元前316-236,最年輕16歲來秦是公元前253-173。

    其二,尉繚出現時候的身份是秦始皇的謀士,提出了重金買通六國豪臣,破合縱之策。

    其三,秦王採納他的計策,並且很重視他,禮遇於他。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又記載:

    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

    這段有幾個重要資訊點,

    第一,尉繚善於觀人,不僅謀略出眾,而且也會看面相,屬於一個奇人。

    第二,尉繚剛開始與秦始皇接觸後,是要逃離的,但是被發覺後阻止了。

    第三,尉繚留下後,官拜國尉,為秦始皇出謀劃策。

    此外還有史料《尉繚子》一書提到尉繚,

    尉繚子二十四篇 第一篇 天問

    梁惠王問尉繚子曰:『黃帝刑德,可以百勝,有之乎?』尉繚子對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謂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也。黃帝者,人事而已矣

    很多文章在講述尉繚時候,常常會提到《史記》和《尉繚子》兩書中的尉繚。他們是不是同一個人?我的觀點是他們不是同一個人,最可能的是梁惠王中的尉繚子是秦王時尉繚的先人。因為梁惠王時代公元前400-319,與上文尉繚的時間區間不重疊。

    透過這些史料,我們大致勾勒出尉繚其人:

    尉繚來自魏國首都大梁,祖上世代位列國尉,少時拜師鬼谷。公元前237年,尉繚來到秦國為說客,獻上連橫計策,大受秦王賞識。秦王賜其飲食、服飾,並對其禮遇有加。尉繚觀秦王不善,想逃,都被秦王阻止。秦王封其為秦國國尉,在國政上採用他的計謀。最後,尉繚的下落應該有二種可能:

    一:從此一直為秦王效力,待其統一六國後辭官歸隱,並被秦王抹去記錄。歸隱後的尉繚,專心學術,收集、整理其先人的資料,結合自己的思想著書《尉繚子》,最後善終。

    二:和韓非、昌平君類似下場,尉繚剛開始也為秦王出謀劃策,待秦國滅魏時,反對秦王入侵故國,被其賜死並被秦王抹去歷史記錄。

  • 3 # 玄坤文史

    尉繚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都知道秦王嬴政身邊,從不缺乏能征善戰的將領,也不缺足智多謀的智囊,但要一統天下還需要一位諳熟軍事理論,在戰略上可以把控全域性,制定全面作戰計劃的軍事家,尉繚就為秦始皇填補了這個空缺。

    尉繚

    尉繚是鬼谷子的弟子,他才見到秦王時,就指出秦國的強大,足以打敗天下任何一個國家,但就怕這些國家聯合起來,秦國一時難以應付,他建議秦王不要吝惜財物,去賄賂各國的高官,權臣,擾亂他們的計劃,讓各國難以團結一致,如此一來,要滅了六國就易如反掌。

    尉繚的謀略深受秦王賞識,他因此得到秦王重用,為秦軍制定了具體的戰略方針。在尉繚看來,戰爭的形勢有兩種,一種是殺人越貨,掠奪他國財物的非正義戰爭,不應該發動這種戰爭,而另外一類則是“誅暴亂、禁不義”的正義戰爭,這種戰爭在法理上是可以得到支援的。

    尉繚認為要打贏一場戰爭,應該先了解敵情,然後慎重的選擇合適的將領,這樣才能出兵應戰,作為將領應該和士兵之間保持默契,軍紀嚴明,這樣將領才能高效的指揮部隊,而最難得的是尉繚提出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建立在穩定的政治環境上的觀點。

    秦國以一國之力要滅天下諸侯,顯然這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此尉繚向秦王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伺機而動的軍事主張,建議秦王“權先加人者,敵不力交。”從內部裂解敵人,主動出擊不給敵人反擊機會,尉繚的很多軍事理論,在當時看來是很超前,並且富有新意的。

    尉繚除了在軍事戰略上有深刻的見解外,也很善於識人,他和嬴政接觸沒多久就得到了一個結論,秦王刻薄寡恩,心似虎狼,共患難易,同享樂難,秦王若得天下,必然會顯出殘暴的本來面目,秦王對百姓缺少仁德之心。

    這之後尉繚多次想要離開秦國,但都沒能得逞,也只能在秦王身邊輔佐秦王,但是嬴政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史書就再也沒有了關於尉繚的記載,那麼尉繚他究竟去了哪裡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做一些簡單推斷,嬴政非常欣賞尉繚的才華,為了表現對尉繚的優待,讓他吃穿都和自己一樣,每次去請教尉繚時,都像學生對待老師一樣謙卑,而在秦滅六國,天下一統,尉繚對秦國就沒有價值了,但這樣的人才又不能放他走,所以尉繚很有可能被秦始皇秘密處死了。

    但尉繚對秦始皇是有深刻認知的,他應該也很清楚,當秦國滅了六國後,天下再無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秦始皇,到時候自己處境就會非常危險,所以他很可能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就已經成功逃離秦王的監視隱居起來。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尉繚是秦王嬴政一個非常重要的謀臣,他對秦國統一六國所做出的歷史貢獻,絲毫不亞於李斯、呂不韋等人。不過,他在歷史上卻不怎麼出名。那麼,這麼一個厲害的人物?為什麼卻不怎麼出名呢?

    (尉繚)

    我們先來說說他不怎麼出名的情況。

    尉繚究竟是誰,歷史上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定論。根據《史記》記載,魏惠王時期曾經有過一個尉繚,秦王嬴政時期也有一個尉繚。這兩個尉繚,相差100多年。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他們不但同名同姓,而且思想主張各方面都非常一致。而且根據《史記》介紹,秦王嬴政時期的尉繚,也是從魏國來的。這樣一來,讓人感覺這就是同一個人。

    但是,這兩個人前後相差100多年,怎麼可能又是同一個人呢?

    不過,關於這個問題,我倒有一點自己的看法。因為尉繚的這個名字,其姓是一個官名,因為他擔任的國尉,是一個比宰相稍稍低一等級的高階官員。也就是說,很有可能魏惠王時期的那個尉繚,和秦王嬴政時期的尉繚,是同一個家族的人。或者說,後面一個尉繚,很有可能是前面那個尉繚的子孫後代,他們的學說,也就是家傳的學說。同時,因為他們擔任的職位也差不多,名字也可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感覺到了一些錯覺。

    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說尉繚這個人物,是相當厲害的呢?

    (秦始皇)

    尉繚對於秦始皇統一戰爭的歷史功績是很大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尉繚為秦國的統一戰爭,做好了前期準備。

    秦國當時的實力是最為強大的,原本趙國還能夠與秦國相抗衡,但是自從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就已經完全趴下去了,根本就不是秦國的對手了。

    但是就算這樣,也不表明秦國就可以開始統一六國了。後來秦國在圍攻趙國邯鄲的時候,出現的一幕,讓秦國明白,他們想要統一六國,為時尚早。當時魏國和楚國紛紛帶兵前來援助趙國,因此秦國不得不撤軍。

    這個結果,使得秦國明白,如果他們單獨與趙國作戰,趙國肯定不是秦國的對手。但是如果要去打其中任何一個諸侯國,其他諸侯國必定會帶兵來援助。因為所有諸侯國都知道,秦國在攻打其他國家的時候,如果不去援助,那麼接下來倒黴的,可能就是自己了。

    尉繚當時對秦國的貢獻,就是他極力破壞諸侯國之間的合縱。

    想要破壞諸侯國之間的合縱,尉繚當時想了一個非常好的主意,就是去賄賂六國中那些掌控大權的大臣。賄賂了他們,他們必然幫秦國說話。這樣一來,秦國單獨對付那些諸侯國,就容易一些了。

    (長平之戰)

    尉繚對於秦國所做的第二個重大貢獻,是他寫了一部兵書,叫做《尉繚子》。

    這部兵書,有人認為並不是他寫的,而是後人偽託的。不過,從尉繚整個家族歷史上都很懂得這方面知識來看,尉繚寫出這樣一部兵書,也是順理成章的。或者說,這就是這個家族的一部祖傳的兵法。

    當時的秦國,雖然戰將非常多,但是他們出現一個軍事理論家,這一點,與秦國的強大的國際地位是不相稱的。

    尉繚的這部兵書,給秦國做了很好的戰略規劃。在排兵佈陣上,還給予很好的指導意見。

    後人對秦國的“軍功獎勵制度”研究得比較多,肯定得比較多,認為這是秦國之所以能夠打敗六國的最核心的一個原因。但是,這並不表明,有了這樣一個“軍功獎勵制度”,秦國就能夠打大勝仗,他們必須還要有一套符合自己的兵法。應該說,尉繚的這部兵書《尉繚子》對秦國的幫助,確實是很大的。

    (李斯)

    那麼,既然尉繚對於秦國做了這麼大的貢獻為什麼他卻不怎麼出名呢?

    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尉繚對秦始皇很不信任。他覺得如果在秦國追求權勢,最終必然是一個悲劇的結局。他對秦始皇有一個概括性的描述,《史記》繪聲繪色地寫了下來:“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後人知道秦始皇長成什麼樣子,也是根據尉繚的這個描述。

    尉繚因為知道秦王嬴政的為人,所以他一直試圖遠離秦王嬴政,避免自己遭到殺身之禍。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尉繚此後是不是已經成功躲開了秦王。但從後面歷史上再也沒有尉繚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他是躲開了的。

    另外兩個追求權勢的大臣呂不韋和李斯,最終都走到了悲劇的結局。由此也可以看出,尉繚雖然沒有把自己的官當得太大,沒有在秦國曆史上留下太多的名聲,但是他也沒有像呂不韋、李斯那樣,走向悲劇的結局。

    (參考資料:《史記》等)

  • 5 # 史裡淘聲

    有一天,秦國將軍蒙恬遇上一個算命先生。看他相貌非凡,蒙恬於是請他到府中坐一坐,聊聊天,喝喝茶。

    交談中,算命先生對蒙恬稱自己名叫繚,是鬼谷子的弟子。蒙恬一聽,料知是高人,心想秦王贏政不是正想尋找這樣的人才嗎?此人準讓秦王滿意。

    於是蒙恬將繚引薦給秦王。

    原來,秦王嬴政正在謀劃,想建立一個統一的大中華,那就必須要統一六國,但是秦國現在雖然很強大,一個個的打,是有勝算的把握;可是就怕攻打其中一個國家的時候,其他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支援,那就麻煩了,而且秦國很可能會吃敗仗。當年攻打趙國時,魏國和楚國就來救援過,使得秦國不得不退兵。

    因此贏政正在尋找有軍事戰略才能的人來幫助自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的秦國雖然有許多戰將,但是沒有一個真正諳熟軍事理論的軍事家,如果有這樣一個軍事家也好指揮這些只善於拼殺的戰將。

    可是,尉繚見到秦王后,看出秦王是一個喜怒無常、面相剛烈的人,就是有求於人時會虛心誠懇,但是一旦冒犯他時會變得極其殘暴,這樣的國王缺乏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

    尉繚看出秦王的性格後,於是不想為之效勞。秦王有心請教尉繚都遭到拒絕,甚至在一天夜裡偷偷出走了。

    秦王得知尉繚出走的訊息後勃然大怒,下令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要將他抓回來斬首,以洩心中之憤。

    李斯對秦王苦苦央求,並且對秦王說:“俗語云:小不忍則亂大謀!大王難道不想統一中國了麼?請您冷靜的想一想,如果殺了此人,很可能大王的理想會實現不了。”

    經李斯這麼一提出,秦王這才清醒,於是同意讓李斯將其追回。李斯遂親自帶上人馬去請尉繚,在李斯的耐心勸說下,尉繚終於答應願意扶助秦國,入朝為臣。於是尉繚又被請了回來,並且被授予國尉官職(後人因此稱他為尉繚)。

    尉繚任職後,建議秦王派遣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帶上錢分別去賄賂六國中那些掌控大權的大臣,使得六國各自各管各的,不去管他國閒事。這樣分裂了六國,使六國不再合縱,從而幫助秦國在統一戰爭中避免過多的糾纏,最大程度地減少國力的消耗。

    其次,尉繚還教會了秦王手下將軍們排兵佈陣的方法。這些戰術都被寫在了一本《尉繚子》的兵書裡。

    不過,在看到秦國將六國統一得差不多了的時候,尉繚因為覺得跟秦王不能長久相處,終於找準一個機會出走了,走到一個地方隱居了起來。

    不得不說,尉繚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換氣扇註冊商標屬於哪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