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已有2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它只是一部可以改變 力度的鍵盤樂器 (這對於大鍵琴來說是很難表現)。 它與更早的擊弦鍵琴在機械裝置方面的主要不同點在於鋼琴的琴槌擊弦後被彈回, 這就使得各種力度對比成 為可能,並因此而獲得Pianoforte(意思是能發出弱音Piano和強音Forte的)之名。 由於這件樂器既能發出弱音,又能發出強音,能掌握小錘敲擊琴絃的力度。 才有了這樣一個形象的名字。 但是後來,西班牙語卻採用不正確的縮寫字piano(即今譯鋼琴), 將表示強音的“forte”略去,只保留表示 弱音的“piano”,而沿用至今。 而保留至今的全名則用來稱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期的古鋼琴(德華人稱 之為Hammerklavier)。 鋼琴雖誕生在義大利,卻在德奧和英國得以發展成長。 鋼琴是在17世紀末1709年由製作家巴爾託洛奧.克里斯托夫裡(Bartolomeo Cristofori) 所發明的鍵盤樂器, 並取名為(gravicembelo colpiano e forte), 他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製作師。 1709年,他以撥絃古鋼琴為原形, 製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在鋼琴上採用了 以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 代替了過去撥絃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絃發音的機械裝置。 從此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 並能透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 在克里斯福裡的第一架鋼琴出現後的一百年裡,撥絃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 但大多是為演奏特定作品時而使用。 故以弦槌代替撥絃發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 亦是鋼琴的代表象徵。 1709年後,克里斯托福裡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 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槓桿系統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槓桿, 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 可以快速連續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 他的這一發明為以後的鋼琴制師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 但遺憾的是,克里斯托福裡的發明並沒有得到他 的義大利同行們及當時演奏家們的注意,卻在異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最早的鋼琴具有從鍵盤伸展的許多弦,如直大鍵琴和現代平臺鋼琴等型別, 或(就方形鋼琴而言)與琴鍵成直角,如擊弦鍵琴。 鋼琴的前身是撥絃古鋼琴,也稱作羽管琴鍵。它與鋼琴的內部原理大致相同, 都是在琴體內部裝有音板和許多拉緊並列的琴絃。不同的是鋼琴的弦槌擊弦發音, 撥絃古鋼琴用羽管制的撥子撥絃發音。此外,還有 一種與它們同一血統的鍵盤樂器----擊弦古鋼琴, 它同樣是一種裝有擊弦裝置的樂器,用銅製的 形槌擊弦 發音;它的應用範圍不如撥絃古鋼琴廣泛,主要用在當時的貴族家庭中演奏。 德國管風琴師、製作師戈特弗裡德.西爾伯曼, 在1730年根據一份繪製極不準確的義大利鋼琴草圖, 借鑑克里斯托福裡的發明,製造出德國第一架鋼琴。 他把這架琴送到音樂大師巴赫那裡鑑定,巴赫卻 不屑一顧,只是說道:“觸鍵太重,高音音色太弱。”, 但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採用了巴赫的建議之後,於1747年又加以革新。 同年,巴赫在波茨坦進宮晉見腓特烈大帝時彈奏了西爾伯曼的新型鋼琴。 西爾伯曼對鋼琴改革的主要貢獻在於對鋼琴制音器的運用。 他利用手動音拴使全部制音器離弦, 以使鋼琴的音響效果更豐富並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 對於我們今天的演奏家來說,這種效能在現在 鋼琴中是用腳迅速而敏捷地控制著,很難想象當時是用手來操作的。 至18世紀中葉,人們對鋼琴的製作工藝實行革新,以使其演奏效能日益完善。 這一時期,西爾伯曼及其子弟在鋼琴的變革中據有著主導帶領的作用。 西爾伯曼的名徒被稱為“十二弟子”,他們分別製造出 兩種不同風格的鋼琴,即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和英國式擊弦機鋼琴。 他們具有不同的機械效能和不同的音響效果,由此形成兩大不同的鋼琴製作流派。 這兩種流派,也對當時的音樂家們產生了具有歷史 意義的影響。 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的鍵盤觸感較輕,能夠彈出快速的音符,音色變化細微, 在與管絃樂隊協奏時,音色對比清晰。 這正符合莫扎特溫文爾雅又富有歌唱性的快板的音樂需要。 約翰內斯.楚姆佩是西爾伯曼的名徒之一,他於1760年來到英國, 成為著名鋼琴製作師;他的產品被稱為英國式擊弦機鋼琴。 這種鋼琴觸鍵感覺較重,但聲音渾厚深沉,正適合於 克萊門蒂那堅實有力的音樂風格。 在19世紀中,直立式鋼琴得到發展, 藉以滿足人們對聲音響亮、全音域、並能放置於小屋中的要求。 現代鋼琴裝有兩個踏板控制的機械裝置,左踏板使聲音變輕, 另一踏板則使聲音在鍵釋放後仍能延續。 某些現代平臺鋼琴還有第三個中間踏板, 表演者用以保持某些音符而減弱其他音符。 在現代鋼琴中除最低音區是一個音一根弦外, 其餘的都改為兩弦或三絃為一個同音弦組。 這主要是考慮到流行音樂的現代要求, 為此鋼琴經常被調音成為略帶同度音和感覺得出的變音, 以便得到鮮明鄉土音樂的音色。 鋼琴的發明,最初頗不為人們重視, 因為對它複雜的機械結構的必要性瞭解不多。 巴哈(Johnn Sebastian Bach)曾擁有過一架鋼琴, 但他卻沒有使用它,而寧可彈奏大鍵琴。 此外,在十八世紀中期, 巴瓦拉.德.布拉甘薩王后也擁有三架鋼琴,也置之不用,而改用大鍵琴, 其緣由是他不喜歡鋼琴的音色。 第一個推廣鋼琴作曲家兼演奏家是巴哈。1762年前後, 他在倫敦的某些音樂會公開演奏了鋼琴; 而自那時起,在他的創作生涯中, 也有一段重要時期是用來譜寫一些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 後來,莫札特也跟著仿效了他的作法,巴哈將鋼琴樂器引進樂壇之時結識他的。 在以後的歲月裡,由於像席爾貝曼(Silbermann) 等一批鋼琴製作家和作曲家們的努力,而使這種樂器得以改進逐步趨於完善。 作曲家們在創作鋼琴曲時,又不知不覺地採用了同樣的藝術創作手段, 以達到大鍵琴的音響效果.... 可是這些手段,對於鋼琴曲的創作來說是不必要的 (如此冗長的震音、重複的敲擊的和絃等)。 海頓,特別是莫札特,始終關注於鋼琴的革新, 同時也比其同時代的音樂家們更適應此一新樂器的風韻。 (如果倫敦的布洛伍德(Broadwood))和演奏藝術家們 (如克萊曼悌(Muzio Clementi)或費爾特(John Field))的努力, 也推廣流傳到其他的一些國家。鋼琴逐漸地擴大了他的音域和影響力。 後來艾拉爾(Ssbastien Erard)引進了一種叫作(雙向滑動double escapamiento) 的結構後,更加快的鋼琴在運鍵上的速度...即移動的小錘立刻回到原位, 也加強的同一鍵子持續跳動的力度。 17世紀到18世紀間,撥絃古鋼琴在當時的音樂生活中有著相當顯赫的位置, 可以說是它的全盛時代。至18世紀初,歐洲大陸音樂迅速發展, 音量弱小的撥絃古鋼琴已不能滿足當時音樂家們的需要,因而 逐漸被音量洪大的鋼琴所取代。 19世紀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鋼琴製造家, 其中有布羅德伍德(J.Broadwood,1732-1814)、 埃拉爾(S.Erard,1752-1831)、貝希施坦(K.Bechstein,1826-1900)、 布呂特納(J.R.Bluthner,1824-1910)和史坦威(H.E.Steinway,1797-1871)。 他們在許多方面改進了鋼琴,增加音量和連續演奏的能力, 擴充套件了音域,並改善了鋼琴的機械裝置(尤其是在快速發音方面)。 莫扎特和克萊門蒂當時是名聲同噪的鋼琴演奏家,由於他們演奏風格的不同, 他們分別使用結構各異的維也納式和英國式鋼琴。1789年1月, 莫扎特和克萊門蒂在維也納奧國國王的王宮裡舉行了世界上第一 次鋼琴演奏比賽,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 這次比賽對提高鋼琴在諸樂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法國,新鋼琴的偉大推廣者,有李斯特及其支持者艾德拉等人 (他們在上層社會推廣這種樂器)和蕭邦--偉大作曲家和 製作家浦雷爾(Ignaz Pleyel)之子卡米萊(Camille)的好友。在德國, 史坦威(Steinweg)的鋼琴曾名噪音一時,後來傳到美國, 卻被譯為Steinway--他的金屬框架和響亮的音色引人們的注意。 在1850至1860年期間,以及以後的的時間內,鋼琴業已趨成熟, 它可以演奏任何樂曲。鋼琴的演奏技巧,又是多方面的。 在鋼琴將近三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國還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演奏流派, 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西班牙最大的鋼琴流派的代表人物, 是葛拉納多斯(Ennque Granados); 這是流派至今還在巴塞隆那的法蘭克馬歇爾音樂學院中, 繼續發展擴大。 鋼琴誕生的頭一個世紀中....曾經歷許多次改良。 雖然剛開始它被形容為是鍋爐工製造出的粗陋機械, 少有優雅之色,在表現細膩的情感上遜於撥絃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許多;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 音樂開始由巴洛克風格向古典主義演變, 聲音尖銳、古板、缺乏生機的撥絃古鋼琴,被音域豐富寬廣; 音色細膩、洪亮的鋼琴所替代。一直到18世紀末期, 鋼琴到19世紀鋼琴樂器終於傲居群雄登上“樂器之王”的寶座.
鋼琴已有2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它只是一部可以改變 力度的鍵盤樂器 (這對於大鍵琴來說是很難表現)。 它與更早的擊弦鍵琴在機械裝置方面的主要不同點在於鋼琴的琴槌擊弦後被彈回, 這就使得各種力度對比成 為可能,並因此而獲得Pianoforte(意思是能發出弱音Piano和強音Forte的)之名。 由於這件樂器既能發出弱音,又能發出強音,能掌握小錘敲擊琴絃的力度。 才有了這樣一個形象的名字。 但是後來,西班牙語卻採用不正確的縮寫字piano(即今譯鋼琴), 將表示強音的“forte”略去,只保留表示 弱音的“piano”,而沿用至今。 而保留至今的全名則用來稱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期的古鋼琴(德華人稱 之為Hammerklavier)。 鋼琴雖誕生在義大利,卻在德奧和英國得以發展成長。 鋼琴是在17世紀末1709年由製作家巴爾託洛奧.克里斯托夫裡(Bartolomeo Cristofori) 所發明的鍵盤樂器, 並取名為(gravicembelo colpiano e forte), 他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製作師。 1709年,他以撥絃古鋼琴為原形, 製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在鋼琴上採用了 以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 代替了過去撥絃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絃發音的機械裝置。 從此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 並能透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 在克里斯福裡的第一架鋼琴出現後的一百年裡,撥絃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 但大多是為演奏特定作品時而使用。 故以弦槌代替撥絃發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 亦是鋼琴的代表象徵。 1709年後,克里斯托福裡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 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槓桿系統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槓桿, 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 可以快速連續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 他的這一發明為以後的鋼琴制師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 但遺憾的是,克里斯托福裡的發明並沒有得到他 的義大利同行們及當時演奏家們的注意,卻在異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最早的鋼琴具有從鍵盤伸展的許多弦,如直大鍵琴和現代平臺鋼琴等型別, 或(就方形鋼琴而言)與琴鍵成直角,如擊弦鍵琴。 鋼琴的前身是撥絃古鋼琴,也稱作羽管琴鍵。它與鋼琴的內部原理大致相同, 都是在琴體內部裝有音板和許多拉緊並列的琴絃。不同的是鋼琴的弦槌擊弦發音, 撥絃古鋼琴用羽管制的撥子撥絃發音。此外,還有 一種與它們同一血統的鍵盤樂器----擊弦古鋼琴, 它同樣是一種裝有擊弦裝置的樂器,用銅製的 形槌擊弦 發音;它的應用範圍不如撥絃古鋼琴廣泛,主要用在當時的貴族家庭中演奏。 德國管風琴師、製作師戈特弗裡德.西爾伯曼, 在1730年根據一份繪製極不準確的義大利鋼琴草圖, 借鑑克里斯托福裡的發明,製造出德國第一架鋼琴。 他把這架琴送到音樂大師巴赫那裡鑑定,巴赫卻 不屑一顧,只是說道:“觸鍵太重,高音音色太弱。”, 但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採用了巴赫的建議之後,於1747年又加以革新。 同年,巴赫在波茨坦進宮晉見腓特烈大帝時彈奏了西爾伯曼的新型鋼琴。 西爾伯曼對鋼琴改革的主要貢獻在於對鋼琴制音器的運用。 他利用手動音拴使全部制音器離弦, 以使鋼琴的音響效果更豐富並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 對於我們今天的演奏家來說,這種效能在現在 鋼琴中是用腳迅速而敏捷地控制著,很難想象當時是用手來操作的。 至18世紀中葉,人們對鋼琴的製作工藝實行革新,以使其演奏效能日益完善。 這一時期,西爾伯曼及其子弟在鋼琴的變革中據有著主導帶領的作用。 西爾伯曼的名徒被稱為“十二弟子”,他們分別製造出 兩種不同風格的鋼琴,即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和英國式擊弦機鋼琴。 他們具有不同的機械效能和不同的音響效果,由此形成兩大不同的鋼琴製作流派。 這兩種流派,也對當時的音樂家們產生了具有歷史 意義的影響。 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的鍵盤觸感較輕,能夠彈出快速的音符,音色變化細微, 在與管絃樂隊協奏時,音色對比清晰。 這正符合莫扎特溫文爾雅又富有歌唱性的快板的音樂需要。 約翰內斯.楚姆佩是西爾伯曼的名徒之一,他於1760年來到英國, 成為著名鋼琴製作師;他的產品被稱為英國式擊弦機鋼琴。 這種鋼琴觸鍵感覺較重,但聲音渾厚深沉,正適合於 克萊門蒂那堅實有力的音樂風格。 在19世紀中,直立式鋼琴得到發展, 藉以滿足人們對聲音響亮、全音域、並能放置於小屋中的要求。 現代鋼琴裝有兩個踏板控制的機械裝置,左踏板使聲音變輕, 另一踏板則使聲音在鍵釋放後仍能延續。 某些現代平臺鋼琴還有第三個中間踏板, 表演者用以保持某些音符而減弱其他音符。 在現代鋼琴中除最低音區是一個音一根弦外, 其餘的都改為兩弦或三絃為一個同音弦組。 這主要是考慮到流行音樂的現代要求, 為此鋼琴經常被調音成為略帶同度音和感覺得出的變音, 以便得到鮮明鄉土音樂的音色。 鋼琴的發明,最初頗不為人們重視, 因為對它複雜的機械結構的必要性瞭解不多。 巴哈(Johnn Sebastian Bach)曾擁有過一架鋼琴, 但他卻沒有使用它,而寧可彈奏大鍵琴。 此外,在十八世紀中期, 巴瓦拉.德.布拉甘薩王后也擁有三架鋼琴,也置之不用,而改用大鍵琴, 其緣由是他不喜歡鋼琴的音色。 第一個推廣鋼琴作曲家兼演奏家是巴哈。1762年前後, 他在倫敦的某些音樂會公開演奏了鋼琴; 而自那時起,在他的創作生涯中, 也有一段重要時期是用來譜寫一些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 後來,莫札特也跟著仿效了他的作法,巴哈將鋼琴樂器引進樂壇之時結識他的。 在以後的歲月裡,由於像席爾貝曼(Silbermann) 等一批鋼琴製作家和作曲家們的努力,而使這種樂器得以改進逐步趨於完善。 作曲家們在創作鋼琴曲時,又不知不覺地採用了同樣的藝術創作手段, 以達到大鍵琴的音響效果.... 可是這些手段,對於鋼琴曲的創作來說是不必要的 (如此冗長的震音、重複的敲擊的和絃等)。 海頓,特別是莫札特,始終關注於鋼琴的革新, 同時也比其同時代的音樂家們更適應此一新樂器的風韻。 (如果倫敦的布洛伍德(Broadwood))和演奏藝術家們 (如克萊曼悌(Muzio Clementi)或費爾特(John Field))的努力, 也推廣流傳到其他的一些國家。鋼琴逐漸地擴大了他的音域和影響力。 後來艾拉爾(Ssbastien Erard)引進了一種叫作(雙向滑動double escapamiento) 的結構後,更加快的鋼琴在運鍵上的速度...即移動的小錘立刻回到原位, 也加強的同一鍵子持續跳動的力度。 17世紀到18世紀間,撥絃古鋼琴在當時的音樂生活中有著相當顯赫的位置, 可以說是它的全盛時代。至18世紀初,歐洲大陸音樂迅速發展, 音量弱小的撥絃古鋼琴已不能滿足當時音樂家們的需要,因而 逐漸被音量洪大的鋼琴所取代。 19世紀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鋼琴製造家, 其中有布羅德伍德(J.Broadwood,1732-1814)、 埃拉爾(S.Erard,1752-1831)、貝希施坦(K.Bechstein,1826-1900)、 布呂特納(J.R.Bluthner,1824-1910)和史坦威(H.E.Steinway,1797-1871)。 他們在許多方面改進了鋼琴,增加音量和連續演奏的能力, 擴充套件了音域,並改善了鋼琴的機械裝置(尤其是在快速發音方面)。 莫扎特和克萊門蒂當時是名聲同噪的鋼琴演奏家,由於他們演奏風格的不同, 他們分別使用結構各異的維也納式和英國式鋼琴。1789年1月, 莫扎特和克萊門蒂在維也納奧國國王的王宮裡舉行了世界上第一 次鋼琴演奏比賽,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 這次比賽對提高鋼琴在諸樂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法國,新鋼琴的偉大推廣者,有李斯特及其支持者艾德拉等人 (他們在上層社會推廣這種樂器)和蕭邦--偉大作曲家和 製作家浦雷爾(Ignaz Pleyel)之子卡米萊(Camille)的好友。在德國, 史坦威(Steinweg)的鋼琴曾名噪音一時,後來傳到美國, 卻被譯為Steinway--他的金屬框架和響亮的音色引人們的注意。 在1850至1860年期間,以及以後的的時間內,鋼琴業已趨成熟, 它可以演奏任何樂曲。鋼琴的演奏技巧,又是多方面的。 在鋼琴將近三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國還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演奏流派, 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西班牙最大的鋼琴流派的代表人物, 是葛拉納多斯(Ennque Granados); 這是流派至今還在巴塞隆那的法蘭克馬歇爾音樂學院中, 繼續發展擴大。 鋼琴誕生的頭一個世紀中....曾經歷許多次改良。 雖然剛開始它被形容為是鍋爐工製造出的粗陋機械, 少有優雅之色,在表現細膩的情感上遜於撥絃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許多;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 音樂開始由巴洛克風格向古典主義演變, 聲音尖銳、古板、缺乏生機的撥絃古鋼琴,被音域豐富寬廣; 音色細膩、洪亮的鋼琴所替代。一直到18世紀末期, 鋼琴到19世紀鋼琴樂器終於傲居群雄登上“樂器之王”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