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狗旦345

    當我們的祖先從茫茫的洪荒中走出來的時刻,是火的烈焰,照耀著他們的足跡。中國商代的殷墟甲骨文中的“明”字,用的是方式圓形窗子及月亮表意,這充分說明,引月光入窗是我們祖先最原始的夜間照明形式。在中國,用火光照明的歷史非常悠久,但“燈”字卻出現得很遲。

    鐙——“燈”的鼻祖

    在戰國前,我們的先民是怎麼稱呼照明器具的,這已不得而知,查遍所有商周時期的文獻,都沒有關於燈的記載,在甲骨文中也不見“燈”的字樣,考古學家在商周的遺物中,更沒有發現燈的實物。志怪小說《拾遺記》,記載著周穆王這位周朝第五代天子在公元前10世紀東巡時多次提到燈燭,但這部志怪小說是後人的著作,為晉人王嘉所撰,也有人認為是南朝梁肅綺所撰,這是藝術的創作,並非是周朝的文獻記載,不能見證歷史。

    最早出現照明器具的名稱是在戰國時期,當時稱為“鐙”。據《楚辭·招魂》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這是見諸於文獻的最早的照明器具的名稱,意思說用澤蘭煉製成明燭,燈臺裝飾得非常華麗。由此可見,這個“鐙”字,就是後來的“燈”的鼻祖。那麼,“鐙”字又從何來呢?

    豆燈與“鐙”、“登”、“錠”

    原來,“鐙”是從豆名“鐙”假借而來的。豆,是商周時期的一種飪食器,用以盛放醃菜、肉醬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禮器,多用青銅、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在戰國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盤底中央呈乳狀突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質豆,它就是當時的照明器具,也是中國古代燈具的主要形式之一。從追溯豆燈的歷史,去理解“鐙”字的產生,我們就不能不看到我們的祖先在創造光明的同時,為燈具命名的思維性與創造性。

    先民們在創造“鐙”字時,又不與“登”字相通,在《爾雅·釋器》中有這麼一段話:“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又據《儀禮·公食大夫禮》雲:“實於鐙。”鄭玄注:“瓦豆謂之鐙”。可見,“登”與“鐙”是通用的,只不過是瓦製作的豆稱為“登”,用金屬製作的則為“鐙”。

    在漢晉時,鐙又作“錠”。在漢代的銅燈自銘中就常出現“錠”字,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曰:“鐙,錠也。”而據文獻記載,鐙與錠還是有區別的,“豆有足曰錠,無足曰鐙。”那麼“錠”字原意是什麼?《正字通·金部》說:“錠,薦熟物器,上環以通氣之管,中置以蒸飪之具,下致以水火之齊,用類甗。”原來錠與豆同為古代的飪食器。

    從“鐙”到“燈(燈)”

    大約在鐙、錠互用時,“燈”字也出現了,三國時的嵇康有《雜詩》詠:“光燈吐輝,華幔長舒。”從“鐙”字到“燈”字,“金”字旁改成了“火”字旁,表明了古代的燈具,從金屬質地演變出多元化的材質,例如陶、木、竹,棄“金”從“火”,更能表意,更為貼切。這便是我們祖先造字的偉大與不朽。現在,“燈”字又簡化成“燈”字。

    有趣的是,燈在歷史上曾出現過眾多的異名別號,今天已不再使用。例如“晴虹”。《韻府》解釋道:“晴虹即燈也。”又例如“西明夫人”,《異聞錄》說:“楊穆於昭應寺讀書,見一紅裳女子,雲:‘明皇封妾為西明夫人’。驗之,乃經幡中燈也。”再例如“開晦公子”,此典源於《文房圖贊續》:“明詔使名光,字德耀,號開晦公子。”據此典,燈,又有“明詔使”的美譽。另外,燈還有異名“金釭”、“銀釭”、“蘭釭”、“紅釭”、“明釭”、“星釭”、“月釭”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藥學三基包括哪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