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ín林bū逋 cháng長xiāng相sī思 wú吳shān山qīng青,yuè越shān山qīng青,liǎng兩àn岸qīng青shān山xiāng相duì對yíng迎,shuí誰zhī知lí離bié別qíng情?jūn君lèi淚yíng盈,qiè妾lèi淚yíng盈,luó羅dài帶tóng同xīn心jié結wèi未chéng成,jiāng江biān邊cháo潮yǐ已píng平。
作品原文
長相思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長相思:詞牌名,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
⑵吳山:泛指錢塘江北岸的群山,古屬吳國。
⑶越山:泛指錢塘江南岸的群山,古屬越國。
⑷誰知離別情:一作“爭忍有離情”。
⑸淚盈:含淚欲滴。
⑹同心結:將羅帶系成連環迴文樣式的結子,象徵定情。
⑺潮已平:指江水已漲到與岸相齊。
林逋 [lín bū]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人物生平
林逋少孤力學,好古,通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貧困,勿趨榮利。及長,漫遊江淮,40餘歲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以湖山為伴,相傳20餘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終身。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丞相王隨、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為人,又愛其詩,時趨孤山與之唱和,並出俸銀為之重建新宅。與范仲淹、梅堯臣有詩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聞其名,賜粟帛,並詔告府縣存恤之。逋雖感激,但不以此驕人。人多勸其出仕,均被婉言謝絕同,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林逋終生不仕不娶,無子,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既老,自為墓於廬側,作詩云:“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有人問:“何不錄以示後世?”答曰:“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有心人竊記之,得300餘首傳世。天聖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諡“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廬側。事見《宋史》卷四五七《隱逸傳》。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傳》。
今存詞三首,詩三百餘首。後人輯有《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其中《將歸四明夜話別任君》、《送丁秀才歸四明》等為思鄉之作。故宮繪畫館藏有所書詩卷。
張岱在《西湖夢尋》說,南宋滅亡後,有盜墓賊挖開林逋的墳墓,只找到一個端硯和一支玉簪。現杭州西湖孤山面對北山路一側,仍有“放鶴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紀念林和靖的景勝。
lín林bū逋 cháng長xiāng相sī思 wú吳shān山qīng青,yuè越shān山qīng青,liǎng兩àn岸qīng青shān山xiāng相duì對yíng迎,shuí誰zhī知lí離bié別qíng情?jūn君lèi淚yíng盈,qiè妾lèi淚yíng盈,luó羅dài帶tóng同xīn心jié結wèi未chéng成,jiāng江biān邊cháo潮yǐ已píng平。
作品原文
長相思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長相思:詞牌名,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
⑵吳山:泛指錢塘江北岸的群山,古屬吳國。
⑶越山:泛指錢塘江南岸的群山,古屬越國。
⑷誰知離別情:一作“爭忍有離情”。
⑸淚盈:含淚欲滴。
⑹同心結:將羅帶系成連環迴文樣式的結子,象徵定情。
⑺潮已平:指江水已漲到與岸相齊。
林逋 [lín bū]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人物生平
林逋少孤力學,好古,通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貧困,勿趨榮利。及長,漫遊江淮,40餘歲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以湖山為伴,相傳20餘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終身。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丞相王隨、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為人,又愛其詩,時趨孤山與之唱和,並出俸銀為之重建新宅。與范仲淹、梅堯臣有詩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聞其名,賜粟帛,並詔告府縣存恤之。逋雖感激,但不以此驕人。人多勸其出仕,均被婉言謝絕同,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林逋終生不仕不娶,無子,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既老,自為墓於廬側,作詩云:“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有人問:“何不錄以示後世?”答曰:“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有心人竊記之,得300餘首傳世。天聖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諡“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廬側。事見《宋史》卷四五七《隱逸傳》。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傳》。
今存詞三首,詩三百餘首。後人輯有《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其中《將歸四明夜話別任君》、《送丁秀才歸四明》等為思鄉之作。故宮繪畫館藏有所書詩卷。
張岱在《西湖夢尋》說,南宋滅亡後,有盜墓賊挖開林逋的墳墓,只找到一個端硯和一支玉簪。現杭州西湖孤山面對北山路一側,仍有“放鶴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紀念林和靖的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