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oland321
-
2 # 帝國中興
毫無疑問會對日本更為有利,日本雖然是一個小國家但是戰爭潛力巨大,而且在開戰以前日本已經向歐美等西方國家發行了大量的戰爭債券,特別是英國對日本對華戰爭大力支援,雖然戰爭末期清朝和日本都陷入了財政緊張,如果日本的經濟堅持不下去歐美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會對日本進行追加戰爭借款,使日本能夠把戰爭繼續下去。而清政府雖然每年的稅收高達8000萬兩白銀,但是國內起義不斷,加上天災人禍等原因清政府的國庫也已經空虛,想要繼續和日本戰爭唯一的道路就是舉借外債。
自從日本聯合艦隊在豐島海域襲擊清朝北洋水師之後,兩國相繼宣戰。在開戰之初華人認為這一場戰爭清軍一定能夠取得勝利,一雪自道光皇帝以來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恥辱,他們有這樣的想法很是正常,清朝經過洋務運動以後,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且花費巨資請洋人幫助訓練清軍,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就是當時世界第六遠東第一的強大海軍——北洋海軍。這支海軍一直就是華人的仰仗,他們有理由唯有這樣一隻海軍艦隊自豪。但是當時的他們可能並不知道在北洋海軍成軍以後由於戶部侍郎翁同龢的阻撓和蠱惑清政府就暫停了對北洋海軍先進裝備的更新換代,在那樣個軍事科技日新月異的正等於是自斷手腳。
而日本雖然國土狹小資源貧乏,但是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已經大為增強,特別是海軍受到日本政府的高度關注,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他們自知唯有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才能維護日本的安全,同時實施對外侵略擴張的宗旨,明治天皇甚至一天只吃一頓飯來表達他對發展海軍的支援,到了甲午海戰時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北洋海軍,而日本同時也在時時刻刻關注西方海軍的發展方向,只要是西方海軍裝備了新式的裝備無論是火炮,鍋爐,火炮測距儀等日本的軍艦都要裝備,而這一點是當時的清政府完全不能比擬的,一個固步自封一個奮起直追,戰爭從開始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勝負。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清政府中的有識之士是拒絕同日本簽訂議和條約的,他們上書朝廷從南方調集軍隊北上繼續和日本戰鬥,同時把福建和南洋水師調往北方與日本在海上繼續作戰甚至有讓福建和南洋艦隊直接進攻東京的超前想法,但都沒有被清政府採納,因為當時的日本陸軍已經兵臨山海關,突破山海關就可以直接打進北京城,慈禧已經沒有心情再繼續與日本交戰,倘若與日本繼續交戰北京肯定保不住,以福建和南洋水師的失利似乎也不足以同日本聯合艦隊對抗,否則下場可能和北洋水師沒有區別。我認為清政府處在那樣的地位簽訂合約是正確的無奈之舉,如果清政府不簽訂和約北京會淪陷,慈禧和大臣還要在此出逃,東北和華北會被日本佔領,如果這時向日本祈和日本所提的要求可能就不是簡單的三億兩白銀和割讓臺灣和澎湖了,有可能東北都保不住。
回覆列表
堅持打下去,清朝會崩潰,那時候華人還沒有民族意識,不具備全民抗戰的基礎,清廷直接掌握的軍事力量耗盡後,就無力再掌控全國的局勢了,各地將陷入混亂,群雄自立。日本也沒有全面佔領中國的實力,最大可能是長期佔住已佔領的東北各地,以後再與合適的中國政權談判停戰。
當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清廷狠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不顧代價的議和了。事實上,如果不是顧及國際干預,日本開的條件是一點也不會讓步的,因為日本也明白清廷沒有還價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