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雨飄渺

    因為美國也有稱霸世的野心,美國當時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倫敦與紐約已經成為大西洋兩岸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貿易中心,美英兩國又同屬英語作為國語,文化交流上無任何障礙,同屬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核心價值觀相同,彼此互相認知度高。

    而德國是君主專制,無法互相有認同感,既然道不同,不相為謀了。

    英國當時仍然是世界中心,面臨著美國與德國的挑戰,美國這時與德國做法上截然不同,美國奉行中立開放政策,而德國走上了一條軍國主義,以武力來索取從新瓜分殖民地,獨霸歐洲大陸版圖。

    美國當然會選擇與英國聯手,遏制德意志武力擴張。

    使美國可以透過維護世界和平,來實現新興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道路。

    如果英國垮臺了,德國將直接與美國之間交鋒,三國演義貴在平衡,一但打破了平衡機制,美國將無法控制住局面。

  • 2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GDP早就是世界第一了。美國經濟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開拓海外市場。美國要取得海外利益、維護海外利益,最好的做法就是獲得世界秩序方面的話語權。

    美國要獲得世界秩序方面的話語權,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美國參與維護世界秩序,要麼美國主動建立由美國掌控的世界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秩序是由英國主導建立的,是由英國把持的。美國要麼參與英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要麼推翻英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就是德丶意丶奧匈意圖打破英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當時的美國選擇了等待,當美國看出德丶意、奧匈無力戰勝英國時,美國就立馬選擇站在英國一邊。美國當時這麼做的原因有三點:

    1,選英國,可以穩操勝券。戰後可以參與世界秩序的維護,從而獲得一定的世界秩序話語權,使美國的海外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2,假如美國不參戰,大戰雙方一勝一負或最終議和,世界秩序就沒有美國什麼事了。

    3,假如美國與德、意、奧匈站在一起,勝利後的利益分配還挺麻煩,十之八九還不如押寶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已經是英國的合夥人了,也已經是英版世界秩序的第大二股東的了,支援英國是必須的。之所以美國直到最後階段才參戰,主要原因是:

    1,要儘可能的消耗掉列強的實力,使得列強在二戰後,無力與美國抗爭。

    2,英國只有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才會將世界秩序的主導權交給美國,進而被迫接受坐第二把交椅的事實。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美國之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都選擇聯合英國幹德國,是美國的利益需求決定的。

  • 3 # xlisfo

    以上很多回答都是從國家利益的進行分析的。這個本身有一定道理,一個國家是否參戰 何時宣戰 是有利益考慮的。不過作為一個被侵略國家中國的公民 完全忽視了戰爭的侵略與被侵略 正義與非正義也是令人失望的。

    一個只講究利益 而毫無正義感的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是走不遠的。

  • 4 # 諶人

    謝小秘書邀; 

    一戰!是歐洲帝國主義之間為爭奪勢力範圍爆發的非正義戰爭。點燃於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

    歐洲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原本由奧斯曼帝國控制。1877—1878年沙俄在“第十次俄土大戰”打敗奧斯曼,讓塞爾維亞擺脫土耳其人獨立。沙俄實際控制了巴爾幹。

    1904年在遠東爆發日俄戰爭,沙俄波羅的海遠征艦隊在對馬海峽覆滅,沙俄大傷元氣。奧匈帝國在德國撐腰下,動手搶沙俄在巴爾幹的“乳酪”。

    1914年,奧匈帝國借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青年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它的王儲斐迪南大公為由,對塞爾維亞宣戰!沙俄理所當然對奧匈帝國宣戰!德國則站出來向沙俄宣戰!不甘寂寞的奧斯曼帝國也跳出來向沙俄宣戰!法國、英國為防止德國、奧匈帝國坐大,也向他們宣戰!

    一場以俄英法為首的“協約國”與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為首的“同盟國”之間的帝國主義混戰就打了起來!

    美國隔岸觀火了三年,為何選擇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宣戰?

    一戰爆發,美國宣佈中立,向參戰雙方賣武器等戰略物質、併發放貸款賺錢。由於英國海軍控制著大西洋,德國得不到美國軍援,美國的中立實際上變成了援助英法打德國。德國則在大西洋展開無限制潛艇戰,不分青紅皂白擊沉美國商船,美國與德國結怨;接下來爆出德國支援墨西哥收復被美國侵佔的德克薩斯等領土傳聞,美國半信半疑時,德國(為反制美國支援英法)乾脆公開承認!美國勃然大怒,於1917年對德國宣戰!派遣潘興將軍率領200萬美國遠征軍登陸歐洲打德國。

    二戰是一戰的延續,是納粹德國(糾結義大利、日本)對英法俄發起的、對一戰戰敗的復仇之戰!

    雖然美國孤立保護主義勢力強大,但羅斯福選擇了支援英俄(蘇)對德國作戰(當時法國已投降德國)。道理簡單;美國當然支援它的一戰盟軍,鞏固美國在一戰既得利益不被德國清算。

    羅斯福把美國變成“民主國家”反法西斯戰爭“兵工廠”賺錢,後來嚴厲制裁德國的幫兇日本,逼得日本偷襲珍珠港對美國宣戰!希特勒出於盟友道義也向美國宣戰!美國名正言順派出艾森豪威爾將軍率領美軍61個師(其中包括15個裝甲師、42個步兵師、4個空降師)登陸歐洲再次打德國。

  • 5 # 東來閣公爺

    德華人太聰明瞭,科技精尖,產品精品,軍事強大,美國不聯合英國和其它國家,市場,戰場,美國都不是德華人的對手。

  • 6 # 銳度何老師

    這個事兒咱們還得從俾斯麥談起。

    俾斯麥號稱鐵血宰相,給人的印象非常強悍。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有分寸的外交家,非常注意保持平衡的政治家。他並不追求:大德意志。

    俾斯麥是希望把德國打造成一箇中等強國,和法國、英國、俄國勢均力敵,然後大家互相牽制,誰也吃不掉誰。你不要吃掉我,我也不準備吃掉你。你怎樣才能相信我不會吃掉你呢?就是我不把自己搞的特別的龐大。

    俾斯麥打造的這個德國是個小德國,領土30萬平方公里,裡面以德意志人為主體。

    但是,那段時期的德華人太強悍了,人才輩出,沒用幾年,就把德國打造成一枝獨秀的強國。當時美國的GDP是世界第一,德國第二。但人均GDP是德國第一。他的工業、鋼鐵那些玩意超過英法總和。

    實力太強。

    於是德華人的野心也就開始膨脹。到了威廉二世的時候,就已經不滿足俾斯麥的小德意志了。

    俾斯麥的德國是甘心做一個歐洲強國,在本地當小強。而威廉二世和希特勒追求的都是大德意志,要當世界霸主。當然,一戰時期的威廉二世和二戰時期的希特勒的大德意志還不一樣。威廉二世的大德意志指的是海外殖民地很大。希特勒的大德意志是陸地很大,把波蘭、法國、蘇聯、奧地利、捷克的地盤都划進德國。

    大德意志,明顯是侵犯了所有人的利益。

    因為一戰以前,世界上的殖民地幾乎已經被英法瓜分乾淨了。德國也想要殖民地,那就得跟英法搶。這就得罪了西邊的鄰居。德國如果打敗了英法,會變得極其強大,這就又威脅到了東邊的俄國。所以俄國也不會坐視德國擊敗英法。希特勒更是要直接吃掉法俄。

    大德意志就是破壞了這幾個國家之間的平衡。德國想自己變大,把鄰居壓小。

    所以兩次世界大戰打德國最積極、最堅決的就是英國。因為它奉行的就是歐洲平衡的戰略。跟俾斯麥是一樣的。大家體量都差不多,誰也吃不掉誰最好。道理也很簡單,歐洲要是平衡被打破,出現一個大國,其他的小國服從於他,那這個大國就可以調動整個歐洲來壓制英國。到時候英國也只能屈服了。

    而美國奉行的也是平衡政策,到現在也是,聯合國五常就是這個意思,五大國保持個互相牽制。美國也不會允許歐洲的平衡被打破。因為一戰、二戰時期的歐洲還是人類經濟、文化、科技最發達的地區,誰控制了這裡,誰就控制了世界。歐洲的老大就是世界的老大。歐洲的老大收服了英國,掉過頭來就會威脅到美國。

    對於歐洲大陸,英美的利益、立場是一致的。

    法國和俄國是德國的鄰居,德國對他倆一直保持著優勢,他倆是弱勢。所以這兩家也是平衡戰略的支持者。不希望德國破壞平衡,因為所謂的破壞平衡就是德國揍他倆。

    兩次世界大戰給人的感覺是德國跟別的大國都是仇敵。實際上俾斯麥時期的德國在外交上非常成功,人緣好的很。跟沙俄、英美都是朋友。就是因為英美法俄和俾斯麥帶領的德國奉行的都是平衡戰略,大家有共同的政治理念。李鴻章曾經有東方俾斯麥的綽號,讓我們國內的很多人不滿:愚蠢軟弱的李鴻章怎麼能跟強悍睿智的俾斯麥比呢?把李鴻章和俾斯麥相提並論其實指的就是外交這塊,都在玩平衡。俾斯麥時期的德國朋友很多,敵人只有一個:法國。但當時的法德兩國屬於總打,打出仇來了,也沒到俾斯麥想滅亡法國的程度,還是不去打破平衡。俾斯麥時期的德國,在外交領域非常圓滑。

    這個鐵血宰相比大家想象的要柔和的多。

    說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也不過分,確實是德國率先想打破平衡,是德國自己先準備對沙俄、英國這些朋友下手的。這才把原來的盟友變成了敵人。

    所以兩次世界大戰,英美表面上是玩命的打德國,在本質上是誰破壞了平衡,他倆打誰。歐洲誰強了,他倆就打誰。不能允許歐洲大陸出來個老大。

    一戰以後,德國戰敗。英美為了打贏這場戰爭死了100多萬人,按理說跟德國苦大仇深吧?沒有!打完了,立即給德國貸款,支援德國重建,扶植德國經濟。他倆為的就是防止法國崛起,防止法國再破壞這個平衡。用德國來遏制法國。然後在支援波蘭復國,用波蘭牽制德國和蘇聯。

    二戰英美跟德國打,又死了幾十萬人。打完了,還是立即扶持自己佔領下的西德,加上法國,以抗衡已經崛起的蘇聯。也是為了防止蘇聯獨霸歐洲,破壞平衡。

    再往前追溯,拿破崙帶領法國崛起,也是英國玩命的打,都是一個意思。

    英美在歐洲大陸之外,法德俄則是大陸上傳統的三強。英美就在這三家之間玩平衡,總是讓你們之間的力量差不多。所以現在英美對俄國也不可能太下狠手,俄國完了,法德不又崛起了嘛。蘇聯解體,華約解體,現在的俄羅斯已經被削弱很多了。力量此消彼長,歐盟、法德才是英美要遏制的潛在對手。

    如果當年八旗不進關,東北、蒙古、新疆、西藏、雲南廣西、臺灣和中原分立七國,那現在美國和日本在亞洲也會大搞平衡遊戲。

  • 7 # 8578997642aghjk

    殖民主義國家之間的苦肉計而已。由於共產主義的興起,殖民主義國家遇到了反抗對手,他們不得不透過苦肉計來把自己偽裝成民主國家來遏制共產主義國家,即幾個國家英美法裝好人,幾個國家德意日裝惡人。

  • 8 # 雄鷹展翅長空

    英國一個海權島國,美國本質上也是一個海權國家;在近代以後歐洲一直是人類的工業、經濟與科技文明中心,如果歐洲陸權強國主導了歐洲必將成為世界霸主,這對孤懸於海外的英美是相當不利的。作為海權國家的美英對歐洲大陸一直採取勢力均衡政策。任何一個強大了的歐洲陸權大國如果稱雄於歐洲、甚至是統一了歐洲大陸;那麼作為海權島國的英國與美國在歐洲事務當中必將被邊緣化,特別是近在咫尺的英國更會有亡國的危機。英國與美國執行大陸均衡政策,讓歐洲大陸的陸權強國相互制衡,誰強就聯合弱者打強者,讓歐洲的陸權國家陷入相互衝突與力量制衡當中對英美最有利,這樣才能讓英美左右逢源或插手歐洲事務。

    上面的這點是兩次世界大戰當中英美聯合起來打擊德國的共同原因。

    1,一戰當中美國對德國宣戰的原因有很多:1871年德國統一歐洲後迅速在海外擴張。在海外擴張的道路上,美國與德中國產生了矛盾衝突。在薩摩亞島、拉丁美洲,德國跟美國矛盾頻頻。在一戰中期美國在經濟上支援英法,德國了牽制與報復美國:在墨西哥煽動墨西哥與美國發生衝突。這就更加加劇了德國與美國矛盾。另外德國在海外殖民擴張的過程當中與當時的日不落殖民地大國英國也頻頻產生衝突。1916年後,美國與協約國集團的貿易激增,同時美國對協約國的軍事貸款迅速增加。在親英的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財團的壓力下,威爾遜政府準備介入戰爭。1917年,德國為徹底擊潰協約國,宣佈實行無限制潛艇戰,使美國商船遭受重大損失,美國遂與德國斷交。

    在一戰中後期,協約國作戰失利,俄國發生革命,協約國陷於困境。

    美國擔心協約國失敗會導致美國對外貸款的損失,為維護經濟利益與控制戰局,美國於1917年4月6日,以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為由,對德宣戰。

    2,二戰德國與美國發生戰爭的原因如下。

    二戰初期,英國頻頻失利,英國利用美英的特殊關係,取得了美國在外交上與經濟上偏袒英國的政策,例如《中立法修正案》《租借法案》明顯對英國有利。這個引來德國的不滿,德軍潛艇收到中立國影響,無法對美國軍艦掩護下的英國商船進行有效打擊。所以希特勒一直對美國心懷不滿想對美國宣戰。另外德國與日本同為軸心國,英美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與在亞太擴張的日本產生巨大的利益衝突,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對美國宣戰,早已對美國不滿的德國也被迫捲入對美國的戰爭。另外納粹在歐洲的侵略擴張與屠殺,導致很多的歐洲難民流亡於美國,特別是很多的猶太精英流亡到了美國,這幫難民在美國國內也策動美國對德國發動戰爭。

    在國際上對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在國際上一個國家對外政策都是基於本國利益,一戰與二戰美國與德國發生戰都是基於美國在國際上的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很帥的男朋友是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