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面積達1.7億平方公里的太平洋,位居“四大洋”之首,是二戰中最大的一個戰場。麥克阿瑟深信,必須由一名最高統帥來指揮整個太平洋戰區,而自己奉命從菲律賓冒死逃出,是擔任這個職務的不二人選,更何況大多數民眾也都支援他。

    顯然,麥克阿瑟抱有這樣的期待,是虛榮心的膨脹,權力慾望強的表現。很快,美國海軍金上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日本是個島國,反攻一定是一場海上決戰,太平洋戰區的戰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海軍,並決定著戰爭的程序。

    金上將堅持認為,海軍拒絕接受由一名陸軍將領對他們發號施令。說白了,就是反對麥克阿瑟出任太平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當然,背後的原因是,戰爭勝利取得的榮譽,都歸麥克阿瑟一人,這是海軍所有將領都不會答應的事情。

    美國陸、海兩軍種的積怨很深,常因一些事情互不相讓,甚至不得不由總統出面協調。現在的情況也是如此,為了協調雙方的矛盾,軍方高層乾脆將太平洋戰場劃為兩個獨立戰區,尼米茲負責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依然負責西南太平洋戰區。

    這樣的結果,讓一向自我意識很強的麥克阿瑟十分懊惱。更讓他倍感侮辱的是,從劃分的區域看,他只負責澳洲、索羅門群島和菲律賓等區域,在戰略地位上明顯低於太平洋戰區。也就是說,真正把握太平洋戰場的,是尼米茲而不是他。

    更讓他接受不了的是,華盛頓在任命他為戰區司令的同時,又分別任命了下屬部隊的指揮官,其中相當一部分直接聽命於參謀長聯席會議。從管理的角度看,麥克阿瑟無法安排自己的人,還要處處請示馬歇爾,這和“光桿司令”沒有什麼區別。

    這些不順心的事情,讓麥克阿瑟一段時間一直懷疑,在國內有一個針對他的“小團體”,在故意限制和處處為難他,就是要看他的難堪、笑話。可是,局勢的緊張容不得麥克阿瑟胡思亂想,當務之急是如何擋住日軍南下的腳步,保住澳洲。

    軍人的職責要求他專注打仗,而不是怨天尤人。

    1942年,隻身來到澳洲的麥克阿瑟,遇到的煩心事一件接一件,部隊少、武器差,遭到海軍“排擠”。但他屬於“給點顏料就能開染坊”,到哪裡都能“閃光”的人,他要利用現有條件,狠狠地教訓日本人,用戰績回擊看他笑話的人。

    首先,以攻為守。按照原先防禦計劃,澳洲將丟失3/4的國土,憑險據守、苦苦支撐,這分明就是巴丹防禦的翻版。麥克阿瑟受夠了被動挨打的滋味,他提出主動出擊,將戰線北移2000公里,在新幾內亞建立反攻基地。

    也就是說,將戰火引向澳洲以外的戰場,不僅遏制日軍南下的腳步,而且“以攻為守”,為機動防禦提供了更廣闊的迴旋餘地。更要緊的是,為日後反攻積蓄能量。事後證明,麥克阿瑟的設想和計劃是正確的,日軍就是在這裡停滯不前的。

    其次,想辦法要部隊、裝備。麥克阿瑟十分清楚單靠自己,是不可能讓美國政府重視澳洲的,他唆使流亡至此的菲律賓總統奎松,以及澳洲總理向華盛頓呼籲,給澳洲運送物資和部隊。“這一招”果然奏效,羅斯福同意援助。

    很快,在北非作戰的兩個澳洲師回來了,在美國受訓的兩個步兵師也啟程海運,同時,8個空軍大隊和14艘各類艦艇也增援到位。源源而來的部隊,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麥克阿瑟的壓力,儘管規模不大,但抵禦日軍的進攻綽綽有餘。

    更主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指揮系統。隨著一大批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指揮官,來到麥克阿瑟的麾下,他也一改過去凡事親力親為的做法,充分信任和依靠部下的智慧。他只考慮戰略規劃,戰鬥計劃的制定一概不管,反而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正是他善於協調的能力,將英華人、美華人、澳洲人和菲律賓人組成的司令部,打造成一個能夠通力合作、緊張有序的指揮機構。短短几個月,西南太平洋戰區的武裝力量初具規模,並開始著手向日軍發起反攻。

    所以,一個人不可能簡簡單單的成功,在麥克阿瑟“光鮮”的背後,也有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擔當和標準。儘管他含著“金鑰匙”出生,有聲名顯赫的父親,也有善於“走後門”的母親。但最終,能力決定一切,想不“閃光”都難。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剩菜的危害有多大?有哪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