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國病

    先回答這一題吧,畢竟端午節快到了,我們不要傳謠言了。端午節與屈原沒有關係。

    其實都不用考證,因為中國陰曆節日是非常工整的,很明顯大部分節日都是在某個時期統一編纂陰曆時就已經確立了。目前的確很難考證陰曆始於何時,但可以肯定的是遠遠早於周代。

    中國陰曆節日兩種方式,一種是對偶數理,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等。還有一種是月圓日,所以都是十五。有媚洋者說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是源自印度,可是他又這麼解釋中元節和下元節呢?他沒法解釋,也不解釋,反正篤定只要外國有類似的就一定是源自外來就好了。就像某省考古隊竟然有人說秦始皇陵是波斯人設計的,他有什麼證據呢?無非是發現了秦帝國有白種人存在。他們的意思是有白人存在當然就應該是人家設計的,因為不相信你有能力。華人媚洋,尤其知識分子媚洋對這個社會傷害是最大的。因為普通人尤其年輕人,他們會相信。我也不是不願尊重事實。而是你得有完整確鑿證據,你怎麼能信口開河呢,你怎麼能天然認為我們不行呢?其實那個事很好解釋,秦人出自西戎,西戎與斯基泰就是一個聯盟,雙方有文化類似和人員交流是再正常不過了。

    回到正題,端午節同樣是這個工整的節日體系裡的一個。從時間上看,就不可能與屈原有關係。南韓的端午祭甚至是一個薩滿節日,很明顯與屈原毫無關係。如果端午是後來由中國傳過去的,那就有茅盾了。事實上並不是後來傳過去的,而至少是周滅商後就有萁子族帶過去了。就像南韓人愛用勺這個餐具,很明顯是中國的筷子普及之前的重要的餐具。商代才開始出現筷子,而商代餐具主要是刀叉勺,尤其勺才是最主要的餐具。南韓人是保留了部分很早傳統。端午也一樣,本質上就是薩滿節日。

    很多人一聽薩滿就以為與滿族有關,其實並不是。廣義的薩滿曾經是一個世界性文化,薩滿是一個以太陽月亮崇拜,以萬物有靈為核心的巫文化。全世界都如此,都有這個文化。中國稱華夏可想而知,夏是核心文化之一。端午是曆法改為陰曆之後最接近夏至日的節日。今年尤其接近,端午6月18日。我們看世界文化都能發現一個核心成分就是在夏天的太陽神。比如芬蘭薩米人,薩米就是夏天的太陽,薩為夏,米就是八茫星太陽。所以我才留言給小米,建議生產一款八芒星高階手機,但人微言輕沒用。基督教做彌撒其實也是,就是在夏天的太陽。拉薩和薩拉都是,薩為夏,拉是太陽神的其中一個名字,比如埃及拉神就是太陽神。還有很多,有的敏感這裡不說了。

    端午也叫端陽,無論稱午還是陽已經很明顯了,就是正陽,就是夏至節。古代夏至日在曆法上可能是六月二十四,所以彝族火把節和印第安太陽祭都是六月二十四。可見古代一定有一個太陽曆與今天的公曆錯了三天。今天的所謂公曆也並不是後來才有的,六月二十四隻有類似於今天的太陽曆才可能合理,什麼彝族十月曆都不可能合理。神奇的是芬蘭盛夏節是六月二十五。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代表黃種的太陽祭是以五為基礎數理的。二十四是白種數理四六相乘,不著四六我解釋過一回,沒有引起注意。其實是兩支白種的數理代號。芬蘭人源頭是黃種老大支系極北基因N系,所以這一發現,說明五月五代表黃種的太陽祭是有更早傳統的。

    目前發現猶太聖歷很可能源自中國陰曆,只是時間錯了兩個月,猶太節日裡既存在七七節,還有五旬節。很像是華人到了中東保持得中國傳統。反過來,羌人是從中東返回的,我在雲南羌系彝族文化裡清晰地發現了猶太文化,比如補過節日,觸控的日子等等。

    粽子是最簡單的,她的歷史就更早。因為那是遠古由於烹飪器皿缺乏,所以採用包食。包食文化最原始遺留,一是粽子,二是叫花雞。演化出的就是餃子、包子之類的。所以是完全沒有可能與屈原有關的。中國文化歷史上也好,還是現在也罷,不懂而張嘴瞎解釋的非常多。我覺得只要說不出醍醐灌頂的理由,都不要相信。古人比我們嚴謹得多,不會那麼簡單和隨便。

  • 2 # 臥龍村116

    端午節的成型應該比屈原投江時間早。楚國有個大事件,就是周王南征,死於湘水。當時肯定有龍舟設祭的過程。粽子是飯的一種,撒粽子就是薦飯。至於演變成端午節祭屈原,是從民間開始的,其間的轉折難以詳考了。就象《蘭亭序》裡的“暮春之初"就是現在的“三月三,換單衫",必以沐浴後自然風吹乾,再換上春服。至於“曲水流觴",晉人說是始於周公營建洛邑始成,明令諸侯八方來貢時。

  • 3 # 帝國中興

    端午節起初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的節日,這個節日在周朝就已經存在,端午節在吳越一帶是當地的一種民俗,和屈原沒有什麼關係。最早把屈原和端午節聯絡到一起的是南朝時期的梁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裡記載的。在中國農曆的五月初五是傳統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這個節日現在被解釋為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民俗節日,但是這個節日在屈原投江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在周代人們對五月是十分忌諱的,把五月稱為是毒月,初五為毒日,因為這個月裡大量的蛇蠍鼠蟲蟻出現被稱為五毒,而且這個月多災多難很多孩子會莫名其妙的死去,因此人們會在這個月舉行盛大的驅除無毒和災禍活動,祈求平安。很多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比如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喝雄黃酒,由於雄黃酒味苦辛辣很多小孩子就不願意喝這種酒,大人們就用雄黃酒在小孩的額頭寫一個“王”字,寓意為孩子為一頭兇猛的老虎,蛇蠍百蟲都不能傷害他們。

    其實這些活動的實質是,人們在生活中逐漸發現,農曆五月處在春夏之交,蚊蠅開始大量滋生,大部分蟲子開始活動,人們的身體健康容易受到它們的毒害,所以用一些辦法來預防疾病和增強體質,中醫認為雄黃具有解毒和殺蟲的作用,所以被人們廣泛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端午節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下來,漸漸的還有了一些喜慶的成分,可見端午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地方都會產生各種習俗,同時賦予它不同的意義。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端午節已經成為中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包粽子,喝雄黃酒,龍舟競賽,在門前掛大蒜和艾草等等,這樣的活動主要在南方比較常見,而在北方人們會用一種香草和雞蛋放在一起煮,據說具有祛病強身的作用,而吃粽子或是喝雄黃酒並不是主流,可見由於南北差異人們過傳統節日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 4 # 飛鴻鳴春

    端午應該算是一個節氣,它是仲夏天的開始。

    最初的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春秋之前,百越之地(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就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龍圖騰祭祀的習俗。

    在中國,端午不只是紀念屈原,還有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的,他們三人的死都跟水有關。紀念活動最先在江浙一代,後來廣泛流傳開來,成為全中國乃至漢文化圈的一個節日。

  • 5 # 建民聊聊那些事

    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憂國憂民的屈原大夫投身泊羅江,激起無盡的波瀾。從此,端午節便成為屈原的忌日。

    端午節古時就已經存在,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而竟龍舟,吃粽子的慶祝端午的習俗、也遠早於屈原投江之前。也就是說,這個節日以及慶祝這個節日的方式,還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的。

    端午節最早源於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銳龍神的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節兩個最重要的活動是吃粽子和竟渡,也都與對龍祖的祭祀有關。粽子投入江河之中,是為了祭祀龍神,而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的盛大祭祀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做競渡。以圖騰的方式祭祀龍神,娛樂大眾,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的說法始於南朝文獻。《 荊楚歲時記》:“按5月5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泊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續齊諧記》:去年5月5日自投泊羅而死,楚人哀之。……世人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泊羅之遺風也。

    到了隋唐時期,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成為全國性的節日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時至今日,我們也要為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愛國情懷而感動。

  • 6 # 繆弗陵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1)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華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 7 # 王蒙緣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農曆五月五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起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傳統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原本是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吳、越兩地先民的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端午節現在是我們國家的法定節日,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 8 # 長壽星898

    宗觀歷史,從意義上來說,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殉國。但現在人們對它的實際意義關注不大,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了,端午節假期如何吃喝玩樂了。什麼龍舟賽,吃粽子等等花樣上了。不過也給商人帶來了很大的商機!給旅遊業,餐飲業,交通業等有關行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紅利!實際紀念意義大多乎弱了!

    所以我再端午佳節那天寫了一篇短文如下:

    端午假期人狂歡,屈原投江不回還;粽子飄香楚江溢,只是後人把君奠;滿江哀鴻隨江浙,留下《離騷》萬代傳!

  • 9 # 三分文說

    端午節,為中國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或者粽子節,提起端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端午節必須吃粽子、賽龍舟、掛香包等活動,對於端午節的來歷自古以來也是總說紛紜,著其中又有紀念人物說、上古夏至說和華夏祭龍說。

    紀念人物說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屈原看著自己的國家君主昏庸,而且被秦軍滅國,隨即跳入汨羅江自盡身亡。在一說是為了紀念吳國著名將領伍子胥,根據記載,伍子胥經常勸誡吳王夫差殺掉越王勾踐,但是吳王夫差夫差非但不聽,而且還聽信讒言將伍子胥殺掉丟進江中。最後一說是為了紀念救父的曹娥,傳說在東漢時期曹娥的父親不慎墜入江中,曹娥就沿著江四處尋找著自己父親的下落,但是找尋了很久都沒有找到,十四歲的曹娥就跳入江中,五日後,曹娥抱著自己父親的屍體漂浮在了江面,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孝女,就把這天設立為端午節。

    上古夏至說

    最早提倡上古夏至說的是黃石先生,黃石先生認為端午節是發源於夏至傳聞於後,學者吞吐百家。端午端午,端為開始的意思,而午通五。古人認為五月即為惡月,而五日又為惡日,所以這天人們為了進行去除毒害,會進行一些鬥百草、採百藥、掛菖蒲等民俗活動。

    華夏祭龍說

    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是聞一多先生,聞一多先生考證研究發現,在中國吳越地區,也就是現今的江浙一帶,存在著圖騰崇拜,而端午這天人們就是為了祭祀圖騰龍而設立的。端午最主要的兩個活動,吃粽子和賽龍舟,都跟龍有關,把粽子丟進河裡是為了喂河裡的蛟龍,而賽龍舟實則是因為五月時期江浙地區雨量較大,人們賽龍舟就是為了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

  • 10 # 表情姐愛生活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等,是中國極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端午節都與屈原緊密相連,那麼端午節真的是因紀念屈原而產生的嗎?其實並不是,端午節的起源較早,至於紀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說法,極有可能是後人構建出來的。

    屈原與端午節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這種說法,是根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和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而來的,而兩人距離屈原去世已經過去了700多年,雖然在唐朝歐陽詢轉抄的《風俗通》中,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便已經有了屈原的影子,但那距離屈原去世也有400多年了。

    端午節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有了,並不是專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

    粽子又是什麼時候成了華夏民族的美食呢?

    既然端午節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麼粽子又是什麼時期出現的呢?

    我們都知道,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夫,而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一種用菰葉(茭白葉)把黍米包成牛角狀,然後蒸熟,叫做“角黍”,也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叫“筒粽”。

    根據描述大家肯定看出來了,“角黍”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吃的粽子;而“筒粽”,就是現在的竹筒飯,在春秋時期,它們統稱為“籺”。

    逢年過節做“籺”,用於拜神祭祖,不同的節日做的“籺”也不同,而端午節時,用的“籺”正是“角黍”。

    當然了,神靈祖先是不會真的吃粽子的,不浪費糧食向來是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在儀式過後,這些粽子還是會成為人們口中的美食。

    所以,粽子至少在春秋時期就有了,而作為戰國時期的楚華人,屈原屈大夫當然也吃過粽子的。

    事實上,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源自於古代先民對天象的崇拜,是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的。

    具體說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乃龍飛天之日。

    所以端午節的第一個名字叫“龍升節”,中國先民會在這一天進行隆重的龍圖騰祭祀。

    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節會能成為華夏民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重要原因,光靠一個屈原分量顯然是不夠的。

    戰國時期的屈原,正是在端午節抱石投入汨羅江,人們也因此將端午節視作紀念屈原的節日。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華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

    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嚎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雖然端午節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存在,但是千百年以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因此,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了主流地位。

    反正不論如何,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既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也給我們帶來的美食,還有假期,我們要把它傳承下去啊!

  • 11 # 一葉輕舟85

    端午節除眾所周知的汨羅江紀念屈原之外還有以下一些原因及內容。一、漢安二年,公元143年,浙江一個年僅14歲的小女子曹娥因父親駕舟在江中遇狂風暴雨翻船,見父久久未歸,便投江救父,為了紀念曹娥之孝道,該江命為曹娥江,該村為曹娥村,並在山上立曹娥廟在每年五月初五紀念烈女曹娥。二、春秋時期,公元前770一476年,楚王將伍子胥的父兄所害,伍子胥亡命投吳國,並幫吳滅了楚國,才有"掘墓鞭屍"的典故。後伍子胥被讒言陷害,自刎而死,吳王夫差仍不解恨,命人將伍子胥頭顱掛在城樓上,並將屍體裝入皮囊投江餵魚。五月五日人們為了紀念伍子胥而設。三、惡月惡日趨避說。四、祭祀水神和龍神說。五、防疫闢穢除病說。六、體育鍛煉強身壯體說。現在看來防疫祛邪除病蟲害,環境衛生保健康,意義重大。故衛生防疫治未病很重要。所以在端午有"五毒"和"五瑞"的說法。五毒——指毒蠍、毒蜈蚣、毒蟾蜍、毒壁虎(毒蜘蛛)、毒蛇。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頭、龍船花。五月天,氣候趨熱,瘟疫易流行,毒蟲及有毒動物出來咬傷人,人們便在五月初五噴灑雄黃酒、門插艾蒲、繫上大蒜頭、並插石榴花、龍船花、戴香包(囊)、飲少許雄黃酒、搽大蒜雄黃酒、熬百草為藥洗澡等這些好習慣都是為了衛生、防疫、除穢、驅蟲保健康。故五月五日有人認為是衛生防疫日。你還有新知嗎?歡迎交流並予關注。

  • 12 # 剪花嫂剪紙坊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五月節,午日節,龍舟節等等有多個別稱,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節日習俗有賽龍舟和吃粽子,除此之外,還有沐蘭湯,掛艾草,戴香包,飲雄黃酒等諸多習俗。而端午節一直以來廣為人知的由來是屈原投江,但是很多專家學者質疑這個說法,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人們說法不一,眾說紛紜,約有10種說法。

    一是聞一多先生《端午考》的考證,認為端午節是源於古代百越地區,現在的東南沿海一帶,以龍為圖騰的部族進行圖騰祭祀的節日,有以龍舟競渡的形式舉行祭祀的習俗。從考古研究的發現和出土的文物來看,認為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是有道理,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確實居住著以龍為圖騰的部族,即古百越族。

    二是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種說法最早出現於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但是端午節在此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都沒有屈原的記載,相隔百年史書上卻沒有關於屈原的相關記載,因此胡適懷疑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這個人,將端午與屈原聯絡在一起是在南朝,他認為可能是司馬遷道聽途說下寫了《屈原列傳》。

    但是中國數千年來,官方一直在宣傳端午節的起源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因在於屈原是忠君愛國的典型,符合統治階層的需要。本質上屈原是忠心的臣子,就算楚王放逐他,他依舊心繫楚國,心繫君王,當秦軍攻破楚國,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國家被毀,投江自盡。屈原是忠君愛國的榜樣,符合統治階層的根本利益,端午節就成了用來紀念屈原的節日。

    三認為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出自東漢蔡邕《琴操》記載。介子推跟隨重耳(後來的晉文公)逃亡衛國時,被一個隨從偷走糧食,重耳快餓暈過去,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重耳說以後做了君王一定好好報答。重耳後來當了國君,介子推卻入綿山成為隱士,為逼出介子推,重耳下令三面燒山,最終發現母子兩人的的屍首。

    四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正逢吳越之爭,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越國賄賂吳國太宰,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令自盡。伍子胥臨死前交代,死後把眼睛挖出來,要親眼看著越國入城滅吳。夫差聞此大怒,在五月五日這天將伍子胥的屍體投江。因此也有傳言說端午是紀念伍子胥。

    五是紀念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東漢時,曹娥父親不幸溺水,曹娥年僅14歲,在江邊號哭,在五月五這天投江,五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首。此事傳入縣府知事耳中,以碑紀念。後人有感曹娥的孝節,還在曹娥投江處修建了曹娥廟。

    六是源於越王勾踐操練水軍。

    七是據《禮記》記載,端午起源於周的蓄蘭沐浴。

    八是認為五月五祭祀先祖日,源於《道書》的說法。

    九認為源於夏、商、周的夏至說。這種說法最開始是由黃石先生在《端午禮俗史》提出。而後學者紛紛補充,提出端午即夏至的說法。

    十是為了紀念在五月五投江而亡劫富濟貧的四位豪傑,當地百姓在這天悼念這四位豪傑。

    端午節由來說法不一,學者更多認為是祭祀龍圖騰說和夏至說,無論是哪種起源,端午節是我們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對中華民族有特殊意義。在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09年,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13 # 亨特保羅拉桿箱主悅讀

    對於端午節的起源,歷史上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為了紀念戰同時因不願看到自己的國家被秦國滅亡而投江自盡的楚國詩人屈原,有的說是遠古時代越地先民舉行龍圖騰祭祀儀式的一種延續,又有的說是由中國最早的夏、商、週三代的夏至節演變而來。但不管怎麼說,端午節的歷史淵源是夠久遠的。

  • 14 # 雲鶴166082174

    不做深層解讀了,就算是吧,把這個開了詞賦之宗的人物放到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裡說明中華文明的博大決不是浪得虛名的,是每個華人的素質使然。

  • 15 # 品山103510031901

    說法很多,還有傳說是吳王夫差聽信讒言,殺害伍子胥後,在五月五日將其屍體拋入江中。人們為紀念伍子胥而設端午;還傳說五月五日是兇日,吃雄黃酒插艾蒿是為避邪。但最盛傳的說法是紀念屈原。

  • 16 # 探知者劉玉明

    端午節夲是吳越先民拜祀龍祖的日子,後傳楚戰國時期愛國詩人曲原為抗爭政腐投入汩羅江徇身。主要是紀念曲原,在舊曆五月初五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像吃粽子,插艾技,賽龍舟等,目前節日已被聯合國批准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匯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是同一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