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掀開科學的超短裙

    答案:一是為了“潤膚保溼”,二是為了“乘涼”

    “你們人類臉上塗的泥都不天然!補水居然不是用的水!”

    其實瞭解背景後,我們也能猜出一二來。

    河馬是在哪裡分佈的呢?非洲,又熱又幹燥是肯定的了。

    避免被幹死熱死,應該是非洲動物都要面臨的問題。

    而我們的河馬,體表沒毛(僅尾部有少數剛毛),面板會直面烈日暴曬,也沒有汗腺。

    這樣肯定不行,河馬必須做出自身的努力。

    雖然沒有汗腺,但河馬有粘液腺,可以分泌紅色的黏性液體,來防曬、保護面板免受脫水龜裂。有的人稱之為“血汗”。

    但這“血汗”效果持續不了太久,河馬暴露在空氣中,面板的水分蒸發量要比其他哺乳動物多得多,外層的薄皮很容易因乾燥而很快爆裂。自身解決不了了怎麼辦?

    藉助於環境也是不錯的選擇。所以河馬找到了水,必須有規律地泡在水中,或者在泥漿中弄溼自己(一般在旱季水體水量減少的時候),以此來防止暴曬,並調節體溫。

    河馬白天幾乎都泡在水裡,只露出眼睛、鼻子、耳朵,來看、聽、呼吸。晚上才出水覓食,可以畫整個晚上。

    而且拉的時候,還非常的高調。它們會快速旋轉尾巴,來拋灑便便,可能“便便所到之處皆為我土”。可能男生小時候經常比賽“誰尿的高”,也是源於類似的動物性?

    而河馬在陸地上就沒有領地意識了,所以便便這麼“珍貴”,也是要用在點子上的。

    另外,和河馬類似也喜歡泡在水裡,還有離我們更近的,水牛。牛的汗腺不發達,江南的水牛在炎熱的中午,就喜歡泡在水裡,這樣還能避免牛虻和家蠅的騷擾。

    夏天就要到了,大熱天我也想泡在水裡、游泳池裡、有很多美女的游泳池了……

  • 2 # 笑之王

    河馬最特殊的是面板,能自動修復傷口,即使傷口很大,也會自動修復,不會爛壞,至於老在水裡是一種生活習慣,比如人為什麼不長期在水裡度過一樣。

  • 3 # 日日悅讀

    河馬是很特殊的存在,它是有蹄動物中唯一一種水陸兩棲的。那麼河馬為什麼選擇水陸兩棲生活?它為什麼無法長時間離開水呢?

    生理上的原因:高度依賴水

    首先,河馬必須大量喝水。河馬消化道與其他偶蹄類(包括反芻動物、豬、駱駝)的一個顯著區別是結腸很短,而且沒有盲腸,這一段是負責吸收水分的。這就導致河馬對水分的吸收效率特別低下,糞便含水量達90%以上,它必須大量喝水才能滿足身體對水的需求,否則就會脫水。

    其次,河馬的面板嬌嫩,在Sunny照射下很容易被灼傷或乾裂。為了適應水生生活,河馬面板做了相應的改進,通體光滑無毛,以減少在水中運動的阻力。有得必有失,這種面板的弊端是缺乏保護,對Sunny很敏感,尤其是熱帶非洲的Sunny還那麼毒。因此河馬需要泡在水裡保持面板溼潤,從不敢離開水源太久。

    當河馬長時間遠離水源時,面板表面會分泌一種紅彤彤的、被稱為“汗血”的液體。實際上,這種液體既不是汗,也不是血,呈現紅色是因為其中含有酸性色素。汗血具有防曬霜、保溼霜和抗生素三合一的功能,能起到保護面板的作用。

    再次,河馬代謝率很低,適合一個比較小的生活圈子。河馬代謝率低,通俗地說就是吃得少,不愛動。做個對比,河馬每天進食5小時,而白犀牛每天進食12個小時。一頭1.3噸的河馬,每天吃13千克草料就夠了,而同樣重量的白犀牛每天需要26千克草料。

    這主要是由於河馬的消化道結構比較特殊。河馬那個大牙對吃草毫無用處,還會礙事。當嘴巴閉合的時候上、下犬齒是相互鎖住的,不能側向咀嚼,咀嚼效率異常低下。與其他偶蹄動物一樣,河馬依賴前胃中共生的消化菌群消化植物,由於它的咀嚼能力很差,作為補償,它前胃中的微生物活性更強。

    河馬咀嚼效率不行,想透過增加食物攝入量來獲取更多能量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共生微生物處理食物需要一定時間,吃得多隻會導致食物過快透過消化道,消化效率降低。所以河馬乾脆少吃,好好進行消化。它住在水裡,吃的是水邊的青草,水和食物捱得很近,不用走太多路就都能獲得,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節約能量。

    進化上的原因:半水生祖徵

    傳統上河馬被歸於偶蹄目,但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它最近的親戚其實是鯨和海豚。因此,一些學者主張將鯨目與偶蹄目合併,稱為鯨偶蹄目。該目分四個亞目,除鯨-河馬型亞目外,其他三個亞目按與河馬親緣關係由近到遠依次是:反芻亞目(牛、羊和鹿)、豬亞目和胼足亞目(駱駝)。

    鯨與河馬的共同祖先與其他偶蹄類分化已久,它們的共同祖先就是半水生的,出現在距今6000萬年前。從那時起河馬就沒離開過水,因此它的半水生習性是繼承了祖徵。約5400萬年前,原始的鯨-河馬型動物分化為兩支,一支為鯨和海豚,另一支為石炭獸和河馬。到260萬年前的上新世末期,石炭獸全部滅絕,只留下了河馬孤零零地存活至今。

    河馬有很多特徵適應水棲生活。首先,它皮很厚,能隔熱,一頭1.4噸的河馬面板最厚的地方居然達到了3.5釐米,這對在水裡維持體溫很有幫助。其次,它的鼻子、眼睛和耳朵都是長在頭頂上的,當它泡在水裡的時候,只要把頭頂露出水面就可以洞悉水面環境。

    而且,河馬潛水的時候耳朵和鼻孔都可以完全閉合,它的閉氣能力很強,只需要每隔5分鐘浮出水面換一次氣。河馬幾乎所有生命活動都可以在水下進行,交配的時候雌河馬完全淹沒在水下,幼仔在水下出生,哺乳也可以在水下完成。河馬還能在水下睡覺,下意識地浮出水面換氣而不會醒來。

    然而,與它的近親——鯨相比,河馬對水的適應能力又是遠遠不及的。它根本就不會游泳,只能用腳蹬河底,在水中跳躍前進。而且,河馬的主食是岸邊上的青草,而不是水生植物,也就是說它的飲食無法脫離陸地的限制,因此專家把河馬稱為半水生動物。

    行為學上的原因:躲避敵害

    河馬通常在晚上上岸覓食,晚上沒有灼熱的Sunny,但河馬依然不敢長時間離開水,因為它最大的敵害獅子也是在晚上活躍。由於河馬體型過於巨大,而且長時間呆在水裡,獅子很少能捕殺河馬。例如,在塞倫蓋蒂、卡拉哈里、馬尼亞拉和內羅畢等地的調查中,都沒有發現獅子捕殺河馬。而在克魯格,獅子捕殺河馬僅佔其狩獵總次數的千分之一,在卡福公園和喀輔埃河國家公園也只佔1.4%。

    在旱季,河馬有時無法從岸邊獲取足夠食物,可能遠離河岸達4千米。這時候如果遇上獅子就很麻煩了,河馬在陸地上行動頗為笨拙,一旦獅群的力量能阻止它下水,河馬會很快因脫水、體力不支而失去抵抗能力,被獅子活活啃死,尤其小河馬的處境更危險。所以,河馬在晚上也不敢長時間離開水。

    河馬選擇半水生生活是佔據未開發的生態位,非洲食草動物都是陸生的,淡水裡的就只有河馬一種,這是河馬繁榮至今的奧秘。然而,對水的高度依賴,也限制了河馬的分佈和擴散,今天河馬就僅見於非洲,歷史上曾見於歐亞,但從未進入過北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服吃雞為什麼還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