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色歸讀
-
2 # 百一雜談
“父”字非常古老,其意義變化也非常大。在甲骨文中,“父”是一個人手裡拿著一柄石斧,其最初意義便是“斧”,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斧”,“父”字不再有此義。
《釋名》中解釋“父”字:父,甫也。始生已者。故“父”多與“甫”通假。
關於“甫”的諸多解釋:
“甫”,《說文》和《疏》中解釋為男子美稱也。
《儀禮. 士冠禮》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為其所當。
《疏》中言,某是天子之字,甫是男子美稱也。
《注》中言,甫是丈夫之美稱。孔子為尼甫,周大夫有嘉甫,宋大夫有孔甫。
《雜記疏》,甫,且也。五十以伯仲,為正字。二十之時曰某甫,是且字。言且為之立字也。
什麼意思呢?
根據周朝舊制,二十以後,五十以前,但稱“某甫”,五十以後,稱某伯某仲某叔某季等等。春秋戰國時期,依然尊奉周朝為正統,文化上依然遵循周朝禮制。所以稱呼某人為“某甫”,如“伯禽父,仲尼父等等”,實際為“伯禽甫、仲尼甫”。實際上,無論是“伯禽父還是仲尼父”的稱謂,都是後人對其記錄和稱謂,並不合乎禮制。
真正合乎禮制的稱呼為,二十歲以後,五十以前稱“禽甫,尼甫”,五十以後稱“伯禽,仲尼”。
當然,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的稱謂、禮制都已經發生變化,所以好多歷史文獻,現在讀起來會相當拗口。說起來,都是對我們古代文化不瞭解或文化缺失有關了,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了。
-
3 # 魚兒讀書會擺尾
“父”其實是古代一通假字,通的是“夫”,意為“美好的男子”。又有稱通的是“甫”字,其實“甫”和“父”都是借用“夫”的意義,才意為“美好的男子”。
《說文·三下·用部》雲:“甫,男子美稱也。從用、父,父亦聲。”《說文》以“男子美稱”為“甫”立訓,是假借“夫”之引申義。《說文》雲:“夫,丈夫也。”
《爾雅·釋詁上》:“甫,我也。”郝懿行義疏:“甫之為言夫也。夫之為言丈夫。”
《左傳·宣公·十二年》:“且成師以出,聞敵將而退,非夫也。”杜預注:“非丈夫。”“夫”由“丈夫”之義引申有“男子的美稱”義,也有文獻稱“夫者,男子之美稱”,“(甫)男子美稱,與父字同為借義”,“父者,丈夫之稱。”顯見,在這裡,“甫”“父”都是“男子的美稱”之義,而且借的是“夫”的本義及其引申義。
回覆列表
春秋戰華人民裡的“父”字是個通假字,其本字是甫(fǔ)。“甫”在古代通常置於男子名字後面加的美稱,後來多用於人的表字(亦作“父”)。有句客氣話“請問臺甫?”(也就是請問您的表字是?)如當時有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叫法。
後世隨著時代的演化,其涵義有向稱呼男性長輩的意思轉化,猶言“父老”,如眾甫(各位父老),這是後話!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甫(fǔ,亦作“父”)用於男子名字或表字裡表示美稱,唐代詩聖甚至直接用於全名而不是用於附加,叫“杜甫”。
《說文》中講:甫,男子美稱也。《三國演義》 裡說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或《梁父吟》,同樣也是附加在一個姓梁的男子後面,大致理解為“梁先生”。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名篇《遊褒禪山記》中最後一句“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其意思是:(與我——王安石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王安國,字平父;王安上,字純父。可見王安石提到的王回、王安國、王安上這三個人的表字裡都帶有甫(“父”)字,即深父、平父、純父,就是依照春秋戰國的用法一直沿用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