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天的蟲4

    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自己不覺得混亂嗎?農曆的24節氣當然是和農曆相關。

    目前流行的歷法有三種:以太陽週期為主的公曆,有以月亮週期為主的回曆,還有就是陰陽兼備的農曆了。

    農曆的節氣是按太陽週期計算的陽曆,農曆的月是按月亮週期計算的陰曆,所以24節氣和公曆的日期基本一致,而月的計算則和回曆相似。

    中國的農曆經過很多次修正和改革。春秋戰國時期用的夏曆,到漢朝的時候誤差很明顯了,漢朝重新修正了曆法,漢武帝時頒佈的太初曆是今天農曆的雛形。唐朝的時候吸收了隨佛教傳來天文知識發明了大衍曆,元朝的時候吸收了隨回教傳來天文知識發明了受時歷,明末清初的時候吸收了隨基督教傳來的天文知識發明了時憲曆。

  • 2 # 六甲番人

    1、什麼是陰曆?

    陰曆是指依據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也就說是根據月圓月缺來安排週期,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為一月,一年為十二個歷月。

    由於月亮的圓缺是最為直觀的天象,各大文明古國包括中國在內最早都是使用陰曆的,懂得陰曆的人們不需要任何測量工具和記錄,只要抬頭望月就可以知道日期,同時運用農曆也可預知潮汐漲落等自然氣象。

    但是陰曆也有明顯的缺點,地球繞太陽一週大約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而月亮的盈虧朔望週期卻只有29天或30天,每年12個月合計會和地球實際繞日天數差11天,如此十幾年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霜的不合理情況。

    2、什麼是陽曆?

    陽曆就是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迴歸年,然後將一年又分為12個月,注意,這個“月”,與月亮的月並無直接關聯。

    一開始使用陽曆的國家比如埃及將每個月規定為30天,合計一年是360天,與地球繞日天數誤差大約有5天,於是又修正為一年365天,接著古羅馬又改進為儒略曆,每年分12個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月為小月,小月每月30天。

    但是365天與實際地球繞日天數還是有大約四分之一日的誤差,於是後來陽曆又透過設定閏年來解決,閏年為366天。

    3、公曆和陽曆有區別嗎?

    公曆紀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公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曆或西元,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也是陽曆的一種。公元是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根據天文精確計算結果,平均迴歸年是365.242199074日,而古羅馬的儒略曆歷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於是義大利人又修正為格里曆,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這樣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更接近平均迴歸年實際天數,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

    公曆雖然解決了每年天數誤差的問題,但是卻沒有解決原來陽曆設定的月天數脫離實際天象的問題,比如每個月的1日就只是個數字而已,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呢?

    4、農曆就是陰曆嗎?

    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這是不對的,實際上,農曆是陰陽曆,也就是說,農曆是陰陽合一,既有陰曆又有陽曆。

    農曆的每月天數採用陰曆,朔望月平均長度為29.530588天,所以農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

    同時,農曆規定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3-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閏年設定閏月,全年383-385天,從而協調朔望月和迴歸年之間的關係。

    此外,農曆又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把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從而給農事作業和日常生活提供指引。

    小結:透過以上4個小問題,我們可以知道農曆並不只是陰曆,而是陰陽曆,與公曆相比,農曆更加科學,既解決了各種曆法的天數誤差問題,又保留了陰曆的優點。而二十四節氣更是中國古人問天的智慧,至今仍有很重要的意義。

  • 3 # 國粹繁榮絢麗日

    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即“陽曆”的一種,一年365天,分為十二個月,一、三、五、七、八、十、(臘)十二月為大月,每月三十一天,四、六、九、十一月為小月,每月三十天,二月是二十八天。但因地球繞太陽一週實際為365.24219天(太陽年),所以每四百年中有九十七個閏年,閏年在二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閏年的的計算方法是:公元年數用四除得盡的是閏年(如1960年),用一百除得盡的是平年(如1900年),用一百除得盡用四百也除得盡的又是閏年(如2000年)。

    那麼“農立二十四節氣為啥不和農曆相關而和公曆相關呢”?

    其實公曆就是陽曆~紀元,是從傳說的耶穌生年算起。也叫“格里曆”,通稱為陽曆。

    中國自民國元年釆用陽曆(即太陽曆),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公曆。它與中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曆又稱“新曆”。陽曆以地球饒太陽的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又規定七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八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積至四年約滿1天。這一天就加在第4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而農曆則是中國獨特的一種曆法,是陰陽曆的一種,一般就叫陰曆。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那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定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劇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週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

    夏曆又稱農曆或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時間為1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而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只有34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農曆(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農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應季節,這是個很大的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的歷法,就是所謂陰陽合曆。夏曆(農曆)現中國仍在使用,使提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春、夏、秋、冬四季。

    由此不難看出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從每年的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至大寒,是和公曆密切相關的。因為公曆每年365天~366天以迴歸年為準,且大小月年同(除2月份外)也很有規律。二十四節氣時間的準確表明更能跟季節氣候的變化和農事關聯。公曆歷時的標準及農曆四季時間的調整在農業生產上有重要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七重天?有沒有什麼關於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