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56747462343

      國,從囗(圍,wei)從或。  或,從囗(人口)從一(疆界)從戈(守衛城池)。或和國是古今字,本義邦國、疆域。  (1) 會意。從“囗”( wéi),表示疆域。從或(即“國”)。“或”亦兼表字音。本義:邦國。  (2) 周代,天子統治的是“天下”,略等於現在說的“全國” [state]  “國”字最初讀:gui,同“龜”字,因為最初黃帝從“洛出書,河出圖”得到建立邦國的想法和理念,洛河所出的靈龜所附之圖,就是國家九州的思路,具體這邑邦怎麼叫,就叫龜gui,而“龜”不好聽,就另擇字“或”加個框,就是現在的“國”,期間“國”字一直叫“gui”,後來才改成"guo",這就是國字的由來,與域同義。  說文解字  【卷六】【囗部】國  邦也。從囗從或。古惑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邦也。邑部曰。邦,國也。按邦國互訓。渾言之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從囗。從或。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國”字是個常用字,在現代漢語中主要表示“國家”、“祖國”等義。它的形體古今變化很大。  從上列甲骨文形體來看,左邊是個“口”,表示一片土地“國土”,右邊是一個“戈”,意思使用“戈”這個武器來保衛這篇土地。這個字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或者”的“或”字。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或”字和“國”字時分不開的,它是一個會意字。金文的形體,右邊基本沒變,仍是個“戈”字,而左邊表示“國土”的“口”外邊加了“國界”,仍是以“戈”衛“國”的意思。到了周代,“或”字已被借用為無定代詞,於是在“或”的基礎上又加了意符“口”,成為“國”字。小篆的“國”字就變成了外形(口)內聲(或)的形聲字“國”字了。繁體的“國”字形體是從小篆形體演變過來的,後來簡化字寫作“國”,中間的“玉”,只是個符號,既不表示音,也不表示義。  “國”字的形體從“或”到“國”又到“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的含義卻變化不大。一般情況下都是指“國家”,如《商君書·更法》裡說“便國不必法古”,意思是說只要便利於國家,就不必效法上古治國之道。在古代“國”字有時也特指諸侯王的封地,如《說文解字》說:“國,邦也。”“邦”就是指諸侯的封地。柳宗元《封建論》裡說:“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這裡的“郡”是指行政區劃,“國”是指諸侯封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漢朝建立時,天子的政令只在郡裡推行,而在諸侯國內不推行。另外,在古代“國”,“家”二字的含義也有區別,它分別代表是兩個詞,諸侯統治的區域叫“國”,大夫統治的區域叫“家”,在現代漢語中,“國”、“家”二字的含義則有了更大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STWO燒錄卡需要下載什麼東西才能能玩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