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熙mm

    首先在於積累,看優秀的建築設計都是怎樣提出好立意來的,總結經驗用於自己的設計中。然後充分挖掘自己所做建築當地的文化背景,根據建築型別選擇合適的立意和概念。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概念有時不是一開始創作就有的,而是隨著建築設計的深入慢慢形成的,不可心急。希望對你有幫助

  • 2 # 忠誠與實際

    我認為建築設計如何從概念設計入手的問題,實質是指作為設計者與委託建築設計者,也就是建築的主人(建築資產持有人)之間,委託設計之初的探討設計方案,成為概念設計。

    一個概念在沒有能力被貫徹下去時可笑的收尾。這是我們現在提及建築創意就喜歡到願意去捨本逐末的一件事情。並不是說亮點不應該有,倒不如說怎樣的亮點才是站得住腳的。

    而設計者與委託建築設計者,雙方能夠達成設計之初的探討概念設計一致,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為了簡捷說明,摘錄幾個“概念設計”闡述例項:

    【從基地出發】:

    XXX設計師的經歷:讀Master的時候,課程設計是一個科技實驗大樓在我們學校某個校區的一塊草地上。很多同學沒有發現哪裡有一批加拿大鵝(canada geese,據說還是英女王送的),我記錄了鵝的數量,生活規律,又上網找了資料看它們和人類可能的距離,我的新出發點就是怎麼樣建一個新房子不驚擾到鵝,這就直接影響了整塊基地的使用關係甚至建築形態(後來採用覆土建築)。我記得一個本地建築師評圖時問我那修房子的過程會影響到鵝嗎?我已經準備好了鵝的警戒距離和加拿大鵝遷徙的習性研究,預想了施工週期。

    【從使用者出發】:

    庫哈斯波爾多住宅的業主是輪椅的使用者,在這個專案中庫哈斯不但設計了輪椅高度的視角能開到外面的窗戶,還在核心位置設定了可升降的工作平臺並配備了通告的書牆。以及由此發展起來的結構體系。

    【從結構出發】:

    瑞士的KEREZ最近在河南鄭州接的活,一個高層,他首先反思的是普通樑柱結構在這種樓層垛疊的情況下的不經濟和臃腫,有探討了高層建築受剪力和壓力的影響。他的解答是利用斜拉桿和斜撐杆建立新的高層結構(後來演變成類似剛性三角的設計)下密上疏力學合理,特別是由此把核心筒的從結構必要性釋放出來,平面(第一版,即“概念設計”)真的帥爆了。

    當然可以說要是我的基地上沒有鴨子,沒有腿腳不方便的人我又不懂結構那我怎麼找到我的“概念”?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我舉例的出發點都是透過觀察和思考往設計本身上施加限制條件?這樣的限制條件讓你如鯁在喉一旦發現無法忽視,唯一能做的就是想辦法解答它,這樣就迫使你走出你習慣的定性思維,尋求改變。這樣的限制條件可能來自於基地上的一棵樹,業主家星期天的慣常活動,又或者任務書裡一個面積指標的不清不楚。有多重的可能供你去挖掘,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突破口可以伴隨你的敘述,你可以把評委or老師or甲方帶入到你的故事裡,讓他們接受你的設定(如果這個設定是有道理的話。)Ken Robinson(教育學家)把創造力定義為大腦形成所謂“原創的”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裡最重要的就是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並整合出帶有相互作用的結論。

  • 3 # 大禹治水之源

    其實不止建築設計,可以這樣說,凡是跟建築有關的設計,都需要從概念入手。如果我們把概念換成另一個詞語——意向,可能更好理解。具體來說,就是甲方有什麼想法,或者由你提供給甲方意向方案,有了意向,就有了方向,接下去,你就可以引導甲方,按照你的思路來走。

    設計就是溝透過程,你認為好的,不一定符合甲方的審美觀。設計其實是一個雙方溝通妥協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每天不看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