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沒有漢唐雄風的關鍵,或者說宋朝文弱不堪的根本原因是其“重文抑武”的國策所導致。具體說有三個方面:
一是宋朝“杯酒釋兵權”開啟的“重文抑武”政治傳統的影響。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帶領大軍開拔到陳橋,被將士們突然披上龍袍,登上了皇位。但是,初登大寶的宋太祖卻並不開心。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宋太祖與高階將領們一起聚會喝酒時,將領們發現太祖鬱鬱寡歡。於是石守信問道,“皇上怎麼不開心呢?”宋太祖回答說:“原來我以為做皇帝富有四海、為我獨尊,非常快意。現在我才發覺,做皇帝其實很難,還不如當初做個節度使快樂啊,我想睡都不敢安枕而臥啊。” 石守信等人驚恐的問他原因,宋太祖說:“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來當呢?”石守信等人嚇壞了,連忙叩頭說:“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你們雖然沒有異心,但是你們部下卻想要更大的富貴,一旦有人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皇帝,也身不由已了!” 將領們知道受到了猜忌,擔心惹來殺身之禍,全部跪地而哭,請太祖給一條生路。 太祖說:“人生苦短,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做富家翁,廣置良田豪宅留給兒孫,同時多買歌女,日夜飲酒歡娛,頤養天年,朕再和你們聯姻,那麼咱們君臣之間就沒有猜忌了,相安無事,不挺好嗎?”
第二天,這些將領們紛紛上表稱病,主動要求解除兵權回家養老。宋太祖欣然答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至此,“杯酒釋兵權”拉開了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大幕。 宋太祖身為武人,本就是一位功夫高手,他是太祖長拳、盤龍棍創立者,他的武功為其軍事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他看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武人造反則後果嚴重,出於防範武人爭奪皇權的考慮,開始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國策,這項國策貫穿於整個宋朝。
這個政治傳統的影響必然導致勳貴集團開始偏離尚武的傳統。
二是宋朝“重文抑武”國策的制度化影響。
雖然“重文抑武”的國策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也導致武人地位低下,整個社會以文人為尊。文武之間的裂痕難以彌縫,就連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也終身堅持“文不換武”。
北宋年間,為了更好的協調指揮西北四路對西夏的軍事行動,中央下令把范仲淹、韓琦、龐籍和王沿四位文官統帥的文職,改為屬於武職的觀察使。
時任龍圖閣直學士的范仲淹接到命令後,立即上書請辭,他給皇帝上書裡寫道:“我守邊數年,邊疆的羌人很親近我,尊稱我為‘龍圖老子’。今天,皇上你讓我與王興、朱觀(二人均為觀察使銜帶兵將領)為伍,我恐怕要被敵人輕視了。” 雖然范仲淹勇於指揮作戰,但是他非常不願意任武職,因為一旦加入武職,在宋朝“重文抑武”國策的影響下,今後再要進中樞就非常困難。
在個人前途和榮譽面前,“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決然選擇了文官職位。後來,在幾個人大力請辭之下,皇帝不得不恢復了他們的文官職位。 如同范仲淹一樣,文官普遍不願意改換武職,即使有個別文職改成武職的,其仕途發展也常受朝廷壓制,往往多年難以升遷,更有甚者還會被貶謫。
宋代文壇俊傑柳開,性情豪邁,有志於軍旅,由殿中侍御史的文職改為崇儀使的武職,一度到前線任職。但其武人身份讓他後來一直困頓於地方,終死於七品如京使的武職之位。不僅如此,因為他的武人身份,還被士大夫文人描繪成一個嗜殺、喜吃人肝的醜陋形像。
官員由文職轉為武職,不僅自身前途渺茫,還會留下身後的罵名,試想誰還願意“投筆從戎”呢? 在整個社會“重文抑武”的氛圍下,成功的都是“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這形成了一示範效應,整個社會以讀書做官為榮,以習武報國為恥。“重文抑武”政治傳統開始制度化的影響到全社會。
三是宋朝理學文化反感儒生習武的影響。
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推崇“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十分討厭練武,更是把習武與賭搏等同,禁止學生參加,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文人很少習武,“君子六藝”的時代成為絕響,身體變得孱弱無比。
身體的陰柔,也必然影響到精神的陰柔,擴大到整個社會,就形成了一種陰柔恬淡、清瘦婉約的社會風尚。
透過宋代的書法,我們可以一窺宋代的人文風格。 宋徽宗發展出了“瘦金體”的書法,清瘦挺拔、斬釘截鐵,是一個書法史上才華橫溢的創新。
但是宋代清瘦挺拔、斬釘截鐵的“瘦金體”不同於唐代氣象恢弘、法度莊嚴的楷書,其隱含的清秀媚態和陰柔恬淡,也映射出了宋代士人精神上的文弱陰柔。
縱觀整個宋代,即便是宋代經濟再繁華似錦,也掩蓋不了其常年“割地賠款”的懦弱王朝形象,好不容易出個文武雙全的嶽武穆,還被屈死在風波亭。
最終精神上的陰柔,也影響到了宋朝武備,導致了宋朝軍力低下,一敗於遼,二敗於金,三敗於元,可謂最弱的漢人王朝。
宋朝沒有漢唐雄風的關鍵,或者說宋朝文弱不堪的根本原因是其“重文抑武”的國策所導致。具體說有三個方面:
一是宋朝“杯酒釋兵權”開啟的“重文抑武”政治傳統的影響。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帶領大軍開拔到陳橋,被將士們突然披上龍袍,登上了皇位。但是,初登大寶的宋太祖卻並不開心。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宋太祖與高階將領們一起聚會喝酒時,將領們發現太祖鬱鬱寡歡。於是石守信問道,“皇上怎麼不開心呢?”宋太祖回答說:“原來我以為做皇帝富有四海、為我獨尊,非常快意。現在我才發覺,做皇帝其實很難,還不如當初做個節度使快樂啊,我想睡都不敢安枕而臥啊。” 石守信等人驚恐的問他原因,宋太祖說:“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來當呢?”石守信等人嚇壞了,連忙叩頭說:“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你們雖然沒有異心,但是你們部下卻想要更大的富貴,一旦有人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皇帝,也身不由已了!” 將領們知道受到了猜忌,擔心惹來殺身之禍,全部跪地而哭,請太祖給一條生路。 太祖說:“人生苦短,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做富家翁,廣置良田豪宅留給兒孫,同時多買歌女,日夜飲酒歡娛,頤養天年,朕再和你們聯姻,那麼咱們君臣之間就沒有猜忌了,相安無事,不挺好嗎?”
第二天,這些將領們紛紛上表稱病,主動要求解除兵權回家養老。宋太祖欣然答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至此,“杯酒釋兵權”拉開了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大幕。 宋太祖身為武人,本就是一位功夫高手,他是太祖長拳、盤龍棍創立者,他的武功為其軍事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他看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武人造反則後果嚴重,出於防範武人爭奪皇權的考慮,開始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國策,這項國策貫穿於整個宋朝。
這個政治傳統的影響必然導致勳貴集團開始偏離尚武的傳統。
二是宋朝“重文抑武”國策的制度化影響。
雖然“重文抑武”的國策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也導致武人地位低下,整個社會以文人為尊。文武之間的裂痕難以彌縫,就連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也終身堅持“文不換武”。
北宋年間,為了更好的協調指揮西北四路對西夏的軍事行動,中央下令把范仲淹、韓琦、龐籍和王沿四位文官統帥的文職,改為屬於武職的觀察使。
時任龍圖閣直學士的范仲淹接到命令後,立即上書請辭,他給皇帝上書裡寫道:“我守邊數年,邊疆的羌人很親近我,尊稱我為‘龍圖老子’。今天,皇上你讓我與王興、朱觀(二人均為觀察使銜帶兵將領)為伍,我恐怕要被敵人輕視了。” 雖然范仲淹勇於指揮作戰,但是他非常不願意任武職,因為一旦加入武職,在宋朝“重文抑武”國策的影響下,今後再要進中樞就非常困難。
在個人前途和榮譽面前,“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決然選擇了文官職位。後來,在幾個人大力請辭之下,皇帝不得不恢復了他們的文官職位。 如同范仲淹一樣,文官普遍不願意改換武職,即使有個別文職改成武職的,其仕途發展也常受朝廷壓制,往往多年難以升遷,更有甚者還會被貶謫。
宋代文壇俊傑柳開,性情豪邁,有志於軍旅,由殿中侍御史的文職改為崇儀使的武職,一度到前線任職。但其武人身份讓他後來一直困頓於地方,終死於七品如京使的武職之位。不僅如此,因為他的武人身份,還被士大夫文人描繪成一個嗜殺、喜吃人肝的醜陋形像。
官員由文職轉為武職,不僅自身前途渺茫,還會留下身後的罵名,試想誰還願意“投筆從戎”呢? 在整個社會“重文抑武”的氛圍下,成功的都是“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這形成了一示範效應,整個社會以讀書做官為榮,以習武報國為恥。“重文抑武”政治傳統開始制度化的影響到全社會。
三是宋朝理學文化反感儒生習武的影響。
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推崇“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十分討厭練武,更是把習武與賭搏等同,禁止學生參加,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文人很少習武,“君子六藝”的時代成為絕響,身體變得孱弱無比。
身體的陰柔,也必然影響到精神的陰柔,擴大到整個社會,就形成了一種陰柔恬淡、清瘦婉約的社會風尚。
透過宋代的書法,我們可以一窺宋代的人文風格。 宋徽宗發展出了“瘦金體”的書法,清瘦挺拔、斬釘截鐵,是一個書法史上才華橫溢的創新。
但是宋代清瘦挺拔、斬釘截鐵的“瘦金體”不同於唐代氣象恢弘、法度莊嚴的楷書,其隱含的清秀媚態和陰柔恬淡,也映射出了宋代士人精神上的文弱陰柔。
縱觀整個宋代,即便是宋代經濟再繁華似錦,也掩蓋不了其常年“割地賠款”的懦弱王朝形象,好不容易出個文武雙全的嶽武穆,還被屈死在風波亭。
最終精神上的陰柔,也影響到了宋朝武備,導致了宋朝軍力低下,一敗於遼,二敗於金,三敗於元,可謂最弱的漢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