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和“臘”是兩個字
我們經常以為,“臘”是“臘”的簡化字,其實不然,我們現在使用“臘”其實是來自漢字的合併。在古代“臘”和“臘”是兩個字,而臘的另一種寫法是“臈”
【臘 xī】
臘在古代的讀音是xī,左邊的是“肉月旁”,是形聲字。從肉,昔聲。本義是乾肉。我們可以理解為“有一定存放時間的肉”。
金文,臘 xī
臘,脯也。——《廣雅·釋器》
噬臘肉。——《曷·噬》
魚臘。——《穆天子傳》。注:“乾魚。”
無臘與膚。——《儀禮·有司徹》。注:“臘為庶羞。”
布千匹,臘五百斤。——《晉書·謝安傳》
上面這些引用,都是臘xī,而不是臘。臘有時候還做動詞,表示曬乾肉,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裡的“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嚴格來說,應該念做xī。
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九成宮》中的“臘”
【臘、臈 là】
“臘”字, 巤, 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獵”的省略,表示捕獵、並將獵物醃曬成肉乾。古人在冬季大雪封山前大量捕獵,並將富餘的野味醃燻烤曬,以便長久儲存,為過年和來年開春儲備肉食佳餚。
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說文》。字亦作臈。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漢曰臘。—— 蔡邕《獨斷》
臘先祖五祀。——《禮記·月令》
虞不臘矣。——《左傳·僖公五年》
臘”最早是描述“打獵”的動態和成果,後來專門指一種祭祀形式。而“臘”只是指曬乾肉和肉乾這兩個具體含義,臘的含義包含了“臘”。
因此,“臘”與“臘”合併,多用“臘”表示“臘”和“臘”兩個含義。簡化字方案推行之後,用“臘”來表示表示“臘”和“臘”。需要注意的是,“臘”合併“臘”之後,“臘”不讀它原有讀音 xī ,轉讀被合併字“臘”的讀音 là ,這是合併簡化過程發生的“變讀”現象。
(以下的表述,根據簡化字習慣,通用“臘”)
蜡祭與臘祭的合併
前面我們說到,臘和臘的含義合併。這是因為古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具體,更加講究用字的效率,於是相近的含義就慢慢合併了。另一方面,是一些生活方面的細節的變化,讓古人無須分辨細節,於是合併。
中國是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農業就更加看重天時,所以從官方到民間,都會產生祭祀的形式,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很多祭祀活動,如對祖先的祭祀,對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的祭祀等,並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時間。其中冬季有兩個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臘祭
“臘”和“臘”是兩個字
我們經常以為,“臘”是“臘”的簡化字,其實不然,我們現在使用“臘”其實是來自漢字的合併。在古代“臘”和“臘”是兩個字,而臘的另一種寫法是“臈”
“臘”和“臘”是兩個字
【臘 xī】
臘在古代的讀音是xī,左邊的是“肉月旁”,是形聲字。從肉,昔聲。本義是乾肉。我們可以理解為“有一定存放時間的肉”。
金文,臘 xī
臘,脯也。——《廣雅·釋器》
噬臘肉。——《曷·噬》
魚臘。——《穆天子傳》。注:“乾魚。”
無臘與膚。——《儀禮·有司徹》。注:“臘為庶羞。”
布千匹,臘五百斤。——《晉書·謝安傳》
上面這些引用,都是臘xī,而不是臘。臘有時候還做動詞,表示曬乾肉,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裡的“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嚴格來說,應該念做xī。
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九成宮》中的“臘”
【臘、臈 là】
“臘”字, 巤, 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獵”的省略,表示捕獵、並將獵物醃曬成肉乾。古人在冬季大雪封山前大量捕獵,並將富餘的野味醃燻烤曬,以便長久儲存,為過年和來年開春儲備肉食佳餚。
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說文》。字亦作臈。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漢曰臘。—— 蔡邕《獨斷》
臘先祖五祀。——《禮記·月令》
虞不臘矣。——《左傳·僖公五年》
臘”最早是描述“打獵”的動態和成果,後來專門指一種祭祀形式。而“臘”只是指曬乾肉和肉乾這兩個具體含義,臘的含義包含了“臘”。
因此,“臘”與“臘”合併,多用“臘”表示“臘”和“臘”兩個含義。簡化字方案推行之後,用“臘”來表示表示“臘”和“臘”。需要注意的是,“臘”合併“臘”之後,“臘”不讀它原有讀音 xī ,轉讀被合併字“臘”的讀音 là ,這是合併簡化過程發生的“變讀”現象。
(以下的表述,根據簡化字習慣,通用“臘”)
蜡祭與臘祭的合併
前面我們說到,臘和臘的含義合併。這是因為古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具體,更加講究用字的效率,於是相近的含義就慢慢合併了。另一方面,是一些生活方面的細節的變化,讓古人無須分辨細節,於是合併。
中國是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農業就更加看重天時,所以從官方到民間,都會產生祭祀的形式,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很多祭祀活動,如對祖先的祭祀,對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的祭祀等,並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時間。其中冬季有兩個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臘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