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圖喲1
-
2 # 道法心印
書本語言和我們生活語言畢竟有所不同,而三年級的孩子,確實還太小了。不管是作為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多多耐心解釋和精心引導。但即使我們都做了非常努力的協助和幫助,也不要期待他們能理解所有句子的真正意思。閱讀和理解,除了需要教師家長不斷指引之外,它還必須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寫實說事的句子,基本都能很快助其理解,而那些涉及到主觀思想以及述說義理的句子,更多是要娃娃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親身經歷方能一步步加深領會。特別是那些蘊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有可能是前輩先賢們用一生經歷而感悟總結出來的東西,不要說三年級的孩子,就是我們成人,也未必能夠理解得透徹無遺。所以有必要為娃娃提供大量的閱讀活動,同時也要常安排他們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面有個漸進的過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是形成一個人完整三觀的必經之路,乃是一生的修行,更應該從孩提時代就開始重視起來。
願你我的、大家的孩子們都能有個好的引路人,願他們將來都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
3 # 易查分
大人也有“讀過句子,但是不理解”的情況
我們先從我們大人身上看,我們的中文當然沒有問題,而且也說了這麼多年了,但是我們在看一些比較難懂的書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過“讀過去了,但是沒明白”於是又反過頭來多讀幾遍,像我最近在讀王澍的《造房子》,因為白天工作很忙,常常是晚上的時候讀,我最近常有這種“句子讀過去了,但是不理解意思”,我反思了一下,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有一些專業名詞我不認識不理解
二、白天工作很累,晚上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即便是我很有興趣去讀這本書
三、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會隨著作者提到的一些內容去聯想
孩子“讀過句子,但是不理解”的原因我認為以上的三條原因是同樣適用於孩子的。
一、孩子雖然認識一些名詞,但是不見得他能懂得這個詞的意思
二、孩子的注意力比大人要難以集中
三、孩子的聯想能力要比大人更活躍
一、小孩從小就要培養閱讀習慣,這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小的時候陪孩子讀繪本,我還要提出一點就是,我們讓孩子看英文動畫片就是鍛鍊孩子的英語口語,那麼我們讓孩子看動畫片怎麼就不是鍛鍊孩子的中文口語了呢?其實我一說“中文口語”這個詞,大家都想笑,本來就是華人,練什麼中文口語?那麼既然大家都是華人,為什麼人和人之間的表達能力會差距這麼大?
二、語言的使用,我見過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問他們一些比較幼稚的問題時,很不耐煩的讓孩子閉嘴,這裡我是非常反對的,很多家長覺得,陪孩子說一說幼稚的話,只是一種“陪伴孩子”的方式,其實多和孩子說說話更是一種“教孩子說話”的方式,大家都知道,我們在學英語的時候最希望有個老外陪我們說英語,其實我們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我們就是那個陪孩子練口語的“老外”,其實說到“語感”我們都會想到英語,其實語感對於中文來說更加重要,孩子越會說話,語感就越好,閱讀能力一定會相應的提升。
三、興趣班,我並不是讓孩子去報那種演講班、作文班、閱讀班,你可以根據家裡的情況,還有孩子的興趣,去給孩子報興趣班,孩子能不能學到什麼特長,我們在此不討論,只要能讓孩子的跟大多數同齡人、比他們小的孩子、比他們大的孩子在一起玩就行,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跟大孩子在一起,就會“被教壞了”“被欺負”等等,其實我覺得,孩子跟比自己大的孩子在一起玩,不見得就一定會被教壞了,反而是更容易孩子成長的,他會去了解比自己大的孩子會怎麼說話,說什麼樣的話,這樣就相當於豐富了我們孩子的“交流物件”,如果孩子只是在學校裡的話,他只能接觸到自己的同齡人和老師家長。
回覆列表
家長不要著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孩子現在處於讀過但記不住更理解不了的階段,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首先,孩子在幼兒時期,是否一直堅持讀繪本,是否可以自己給爸媽複述出故事
另外,家長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是一直替孩子拿主意,還是全家各抒己見,擇優選擇的模式
再者,帶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多不多
個人認為,孩子理解不了,可能是詞彙量不夠導致真的理解不了某些詞的含義,從而詞語連不成句
也有可能是,平時讓小朋友闡述自己內心想法的機會比較少,想象力略差,明白意思,但自己卻表述不出來想說的話
也有可能是,有自己的小心思,比較排斥這些題目,沒有放心思在上面,不想去理會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建議父母耐心指導,不要焦慮,平時帶孩子多看書,可以先從孩子喜歡的方向選擇,慢慢的多領域進行,多闡述自己的讀後感,親子同樂,慢慢的就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