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瑾璇煮酒論江湖
-
2 # 財經老莊
投資,出口,消費三者即我們常說的拉動經濟發展三駕馬車,可見這三者的重要程度。
投資一般指政府的投資,包括基礎建設---鐵路、公路以及樓宇環衛等等,也包括各企業的投資,比如房地產開發商建房子、企業投資遊樂場、農場主建農家樂,等等。
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最直接的手段,因為投資經常會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鐵路公路房地產的投資拉動鋼鐵、水泥、建材的擴張,也解決建築工人的就業。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投資一般作為刺激經濟第一手段。
出口,指本國企業製造的產品出口到國外地區,賺錢外匯。可以直觀理解:我把自己生產的東西賣給外華人,賺他們的錢。有了這些錢,我可以在國內買房、旅遊、消費,這樣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出口是一個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出口產品多種多樣,比如中東國家出口石油,東南亞國家出口大米農產品,中國出口工業品。
消費,指的是居民透過購買產品或者服務從而促進商品和貨幣流通,拉動經濟發展的過程。比如居民買房,房地產開發商就有錢去蓋新樓盤;居民購買消費品,賣家就有錢去擴大生產或者從事其他消費,整個經濟鏈條就動起來,從而保持經濟活力。
一般,經濟良性發展的國家,投資、出口、消費都比較活躍,之前其中兩個要比較活躍。若只有一個活躍或者都不活躍,那麼經濟發展就會陷入困境。
-
3 # 夜雨行路人
第一,投資、出口、消費的經濟模式就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也被稱為“三大需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第二,投資需求是增加社會總供給的重要途徑,投資規模要和經濟發展狀況相協調,投資不足可能減緩經濟發展,投資增長過快則可能引發經濟過熱;
第三,出口直白的說,受貿易戰、疫情等影響,中國出口高增長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出口看天吃飯的時代,受外部需求的變化影響極大。出口這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現階段比較弱,處於易受外界形勢影響的非穩定狀態。
第四,消費需求是生產的目的,可以創造出生產動力,並刺激投資需求。因此,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最終需求和目的,拉動生產力的發展。
-
4 # 風口有金
投資, 出口 ,消費是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經濟發展乃至企業生產靠政府計劃指導,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明顯。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於經濟總量(即GDP)是由居民總消費 + 總投資 + 政府支出 + 淨出口四項構成的,而政府支出的佔比有限,所以,消費、投資、出口,就成了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在不同歷史時期或不同經濟環境下,“三匹馬”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
增加投資是過去中國經濟的主要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連續高速增長,中國GDP從2010年起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2015年更超過日本GDP一倍以上。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三十年持續增長,主要拉動力是投資的不斷增加。
消費,是把今天的收入分配給現在;而投資,是把今天的收入分配給將來,今天的投資會賺取明天的回報。投資不僅能帶動現在GDP的提高,還可以帶來未來GDP的提高。
擴大消費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
統計分析顯示,中國經濟增速減慢,存在明顯的下行壓力,投資的邊際效應日益顯現。這個時候,擴大消費就成了拉動GDP的主要動力。在中國,擴大消費的潛力巨大。
-
5 # 清風細說九州
這是GDP的三駕馬車,也是發展經濟最為重要的三個方面,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都要做好這三個方面,在投資、出口、消費三個方面發力,推動地區或者國家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提高綜合競爭力。
-
6 # Mr張小俠
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也就是GDP增長由三個部分組成:投資,消費,淨出口
GDP很有意思,比如把一棟樓拆掉,又重新在原地建一棟樓,從結果看沒有增加新的東西,但是從GDP的角度看卻完全不一樣,拆除舊樓和建設新樓都要花錢,反應在GDP上就是經濟增長了,但其實社會財富並沒有增長,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概念,GDP增長了並不代表社會財富同步增長。
為什麼GDP增長並不代表財富增長?因為GDP中的投資,消費和出口都只反應新增量,而不反應增加的成本。比如建設一棟新樓花了5個億,GDP增加5個億,但是舊樓被毀壞的價值5不會計算在GDP之內。
一 投資
投資能夠拉動經濟增長,其原理主要是透過增加生產,增加供給來滿足消費需求,當投資量超過需求量的時候,會造成供給過剩,價格下降。
根據投資主體的不同,分為民間投資和政府投資。無論是哪種投資,其最終要有正回報,否則就是對資源的浪費,這就對投資提出了效率的要求。
1 、投資效率與花錢主體有關
民間投資的主體一般是民營企業,外資或者自然人,投資回報和風險是他們決策的主要依據,無論結果是賺還是虧都需要自己承擔,一旦某個產業競爭激烈,利潤降低風險加大,這個時候民間資本必然遠離這個行業,所以資金自然會流向利潤回報豐厚的地方,這就是市場中無形之手在調節,正是這個原因讓民間資本的投資浪費最少,效率最高。
財政撥款,主要是來自於稅收,財政撥款的專案大多帶有公益性質,比如學校,醫院等;
國債:透過發行國債,籌集資金搞建設
地方融資平臺:比如城投公司,一般也是透過發債融資,或者銀行支援
政府因為並非企業,第一考慮的因素並非利潤,而是政績,主要指標是GDP。所以一些可投可不投的專案,沒有利潤的專案也會上,因為GDP會增長。比如日本當年在和美國簽訂廣場協議之後,出口降低了,GDP增長也降低了,於是出臺了公共建設計劃拉動經濟增長,撥款幾十萬億日元刺激經濟增長,但大多數專案成為了半拉子工程,爛尾工程。
比如在一個人口只有30萬的縣裡建設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室內溜冰場,花了幾萬億日元,開業後門票錢都不夠電費,每年虧損20億日元。再比如建設一些縣級高速公路,花了幾十萬億但根本就沒有車跑,看是GDP上去了,但是卻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這就是在事前根本沒有做充分的調查分析,只考慮GDP的結果。
2 投資效率和花錢方式有關
當不把利潤作為第一考慮的因素就必定會產生低效率的現象,為什麼呢?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花錢有幾種模式:
1 花自己的錢給自己辦事,這是效率最高的,自己的錢賺的不容易,自然精打細算;
2 花自己的錢給別人辦事,比如花自己的錢請別人吃飯,肯定也會心痛錢,但第一想到的是把事情辦成,所以會比自己吃飯的時候點更多的菜,造成浪費,這種方式效率第二;
3 花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那肯定就不會心痛了,把公家的錢中飽私囊就屬於這種,比如公家的東西是100元一斤進貨的,但如果管理鬆懈的話,會以50元賣出去然後放到自己口袋裡,必然很浪費,
4 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比如建設一條沒有效益的高速公路,如果是個人投資就不會投資,因為沒有錢賺,但是當錢是公家的,做了有GDP增長,而且自己有私利,就一定會做,雖然最後可能私利只得到100萬,但專案本身會花5000萬,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5000萬都是不必要花的,所以這是效率最低的花錢方式。
很不幸日本政府的投資大多都是這個型別,所以很多時候GDP增長上去了,但是專案變成了一地雞毛,很多體育場館建設完就長草,就是典型的浪費。
3 投資佔GDP的比例
2004年到2007年中國投資佔GDP的比例分別為44.1%,48.6%,52.5%,55.6%。可以看到投資佔中國經濟增長的比例逐年提高,2007年達到了55.6%,當然這個比例也包含了民間資本投資,但是這個投資佔GDP的比例在全球是最高的,意味著消費和出口佔GDP的比例只有44.4%。而發達國家投資佔GDP增長的比例一般都是20%到30%。
另一方面,投資的增長速度要遠高於消費增長,比如2006年1-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1.8萬億,與上年同期比增長29.6%,而消費的增長只有13.6%。
二 消費
消費包含一個人(也包含企業,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孩子教育,醫療,買車都算在消費裡,但是買房是算在投資裡。
1 為什麼消費佔GDP的比重是最大的
一般情況下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佔GDP的比重也是最大的,發達國家消費佔經濟GDP的比例有的達到80%,世界平均為72%。
為什麼是消費呢?因為消費者人數眾多,每人一年消費3萬元,14億人口一年就是42萬億,佔GDP總量就一半多。而一年3萬多,一個月二千塊真的很少,換成美元才300-400美元一個月,是很低的標準。
而且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最終也應該體現在消費上,因為消費的主體是人,如果經濟增長不能為民眾增加幸福,那麼經濟增長有什麼意義呢?
這些年中國消費佔GDP的比重越來越高,根據發改委《2017年居民消費報告》,去年的消費支出為43.5萬億(人均3萬多),佔GDP的比重為53.6%,連續6年佔GDP的比重超過50%,可喜可賀。
2 為什麼消費不振?
這幾年國內一直在提振消費,希望消費拉動經濟的增長,因為只有當消費佔GDP的大頭,中國的經濟才能真的完成轉型,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就是健康的,因為人的消費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只要有錢就一定會消費,這就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無盡的動力。
但中國消費一直比例很低,綜合來說有以下原因:
第一,投資增長過快,壓制了消費
第二,人們不敢消費,因為醫療,教育,養老等都需要錢,所以老百姓習慣性的存錢,華人的存錢習慣是世界第一,儲蓄率居高不下就是不敢花錢。而老百姓不花錢都存銀行也不是事,所以就政府幫你花,都花在投資上去了。
而國外之所以消費比例特別高,是因為沒有後顧之憂,從出生到死都不擔心,福利好的驚人,所以根本沒有存錢的習慣。
第三,人們沒有錢花,因為收入增長很慢,近十年居民收入增長一直都是在10%以內,口袋裡的錢增長速度比不上物價上漲速度,當然沒有錢花。
第四,房價對消費的抑制作用,如果中國的房價不是像現在這樣高,那麼中國的消費力也會比現在好很多。以2萬一個平方的房價計算,100平方的房子200萬,加上裝修,傢俱,稅收 需要250萬以上,貸款70%每個月要還12000元以上,而中國一線城市的人均收入才1萬左右,像長沙 的二線平均收入還只有5000元。所以哪裡還有錢消費呢?
房價過高是壓在年輕人身上的大山,不但讓年輕人沒有錢消費,也拖累了中國整體經濟增長。
3 怎麼才能把消費提振起來?
其實很簡單:
第一:減少投資,其邏輯是這樣的,投資的錢來自稅收,減少投資就是減稅,減稅了企業負擔輕了,發的工資也高了,個人口袋裡的錢就多了,自然有錢消費了。
第二,把醫療,教育等費用降一降,這是一個家庭主要的花錢渠道,老百姓沒有後顧之猶,必然會消費,而這需要把福利慢慢的提上去,把社會保障系統慢慢健全。而作為家庭來說,透過保險轉移風險也是很好的方式。
第三,把房價降下來,房價吃掉了家庭的全部剩餘消費能力,房價下不來,消費起不來。
只有當這三個方面做好,消費必定會節節攀升,國內經濟增長又會走上快車道,而且這屬於內迴圈模式,對外的依賴少,是可以長久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
三 淨出口
為什麼淨出口也算在GDP裡呢?因為出口的是商品,是國內投資生產銷往國外,當然算國內的經濟增長,但因為同時還進口了,所以要減去進口,這就是所謂淨出口,也叫貿易順差,這是GDP增長中最後一架馬車。
2017年中國的淨出口總額為27.79萬億,比2016年增長了14.2%,淨出口額為2.87萬億,下降了14.2%。
雖然下降了,但是依然是巨大的順差,而很多國家的淨出口是逆差,比如美國的逆差達到了5660億美元,而中國就佔了3752億美元。
上面幾個數字說明中國出口很厲害,但出口也在減少,哪些因素會影響進口和出口?
1 生產成本增加
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漲了,所以體現在生產製造上就是成本增加了。而其他的東南亞,印度等國家就像我們的90年代,人工更便宜。
生產成本上升是一個國家必然的發展結果,因為不可能民眾的收入永遠不漲,原材料永遠便宜,依靠便宜獲得競爭優勢只能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階段,而不能一直依靠賣便宜貨發展經濟。隨著經濟的發展必然要產業升級,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把利潤做高。比如日本50到60年代也是便宜貨,假貨橫行,但是到了80年代日本製造就是高品質,精品的代名詞,這就是產業升級的結果。如果產業不升級就無法消化成本增加帶來的問題。
但問題是國內的產業升級還做的很不好,國內在技術研發,品牌塑造等方面沒有多大建樹,並沒有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出現一大批像日本當年一樣的大品牌,國際市場對中中國產品的印象還是便宜。產業沒有升級,品牌沒有競爭力,自然價格就漲不起來,於是還停留在地價競爭階段,但是成本又比周圍國家高,所以出口下降。
反過來當國內的生產成本增加,必然意味其他國家的成本更便宜,所以進口就會增長,在這種狀況下比如淨出口會下降。
2 出口與匯率有關
這個問題在幾篇文章中介紹過了,就不詳細談了,總之匯率下降會讓國內商品競爭力加強,促進國內商品出口。
但是匯率降低也會降低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因為匯率降低增加了出口商品,換回了更多的美元,而人民幣是根據外匯儲備發行的,所以匯率越低人民幣發行越多,自然在國內的購買力會下降。
3 出口與關稅有關
比如我們出口一批衣服,價格為10美元一件,如果對方是零關稅,那麼就賣10美元,如果對方的關稅是20%,那麼就要買12美元,必然會讓一些人放棄買,所以出口量就會下降。
關稅越低,貿易量越大,消費者付出的成本就越低,所以關稅本質上是國內消費者掏更多的錢支援國貨。
GDP三駕馬車的關係,消費拉動投資,投資增加生產供給,國內消化不了就賣到國外變成出口,他們共同拉動經濟增長。
優質的經濟結構是消費佔比大,一般70%以上,而投資和出口佔比20%-30%。
回覆列表
首先,投資、消費、出口不是經濟模式。經濟模式的一種分類比如計劃經濟、市場經濟。
投資、消費、出口是以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GDP=總消費+總投資+淨出口。淨出口就是出口減去進口。
從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終需求─投資、消費、淨出口這三種需求之和,因此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對經濟增長原理最生動形象的表述。
如此來看,要想保持GDP的增長,就必須在投資、消費或者出口方面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