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邦德零零曉
-
2 # 惡棍村大少
哈雷彗星的軌道的形成其實和其他的彗星是一樣的,要追溯到彗星的形成時期
哈雷彗星的最早觀測記錄是在公元前240年,76年一週期,已經穩定的遊走在太陽系幾千年了,但是也不是說與其他天體相撞的可能性沒有,有是有,不過估計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
彗星的軌道與行星的很不相同,它是極扁的橢圓,有些甚至是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
軌道為橢圓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陽身邊,稱為週期彗星;軌道為拋物線或雙曲線的彗星,終生只能接近太陽一次,而一旦離去,就會永不復返,稱為非週期彗星
彗星的起源是個未解之謎。有人提出,在太陽系外圍有一個特大彗星區,那裡約有1000億顆彗星,叫奧爾特雲,由於受到其它恆星引力的影響,一部分彗星進入太陽系內部,又由於木星的影響,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陽系,另一些被“捕獲”成為短週期彗星;也有人認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還有人認為彗星是在太陽系的邊遠地區形成的;甚至有人認為彗星是太陽系外的來客。
因為週期彗星一直在瓦解著,必然有某種產生新彗星以代替老彗星的方式。可能發生的一種方式是在離太陽105天文單位的半徑上儲藏有幾十億顆以各種可能方向繞太陽作軌道運動的彗星群。這個概念得到觀測的支援
彗星的軌道可能會受到行星的影響,產生變化。當彗星受行星影響而加速時,它的軌道將變扁,甚至成為拋物線或雙曲線,從而使這顆彗星脫離大陽系;當彗星減速時,軌道的偏心率將變小,從而使長週期彗星變為短週期彗星,甚至從非週期彗星變成了週期彗星以致被“捕獲”。
1986年2月9日,哈雷彗星又一次如期回到太陽的身邊,當時,歐洲空間組織、日本和前蘇聯等國的科學家,紛紛將他們設計製作的探測器發射往太空,飛向彗核進行實地探測,並抓回一些彗核物質進行化驗,試圖徹底弄清這龐大而空虛的怪物內部的奧秘。 哈雷彗星每隔76年就要光顧地球一次,1986年,它剛剛離開地球,下一次的迴歸是在65年之後,也就是2062年,年青的朋友們有幸能在下個世紀中葉再次日睹它的風采。由於哈雷彗星就像一列準點的列車一樣定時光顧地球,有人生動地戲稱,它像遠嫁的姑娘一樣,每隔76年回—趟孃家。 哈雷彗星的得名是為了紀念17世紀的偉大天文學家——哈雷。正是他以睿智的目光發現了每76年就回歸地球一次的這顆彗星。 哈雷於1656年11月8日出生於英國倫敦的一個富商之家。他真正從事天文學研究始於1676年。當時,20歲的哈雷正在牛津大學四年級唸書,他聽說當時所有的天文研究機構都在北半球,而南方美麗的星空從未被人認真觀測過。於是,他下定決心:拋棄學業到南半球去,以自己的觀測填補這一空白。 1676年秋天,哈雷與兩名青年助手搭乘一艘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揚帆南下,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航程,到達了南大西洋的聖赫勒納島。這個小島遠離英國11000多公里,島上只有幾百個居民,沒有商店,沒有旅館,生活十分艱苦。在那裡,哈雷和助手們克服種種困難,建成了南半球上的第一個天文臺。 艱苦的觀測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哈雷測編成第一個南半球星表——《南天星表》。星表一經發表,哈雷聲名大震,23歲的他由此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682年,哈雷正在聖赫勒納島進行南天觀測,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奇特的怪物:它被頭散髮,拖著一條搖曳不定、變化多端的尾巴,放射著時而血紅、時而金黃、時而灰白色的光芒。這個怪物突然出現在神秘的天空,又神秘地消逝在茫茫的宇宙深處。這怪物就是中國民間所說的“掃帚星”,天文學學名叫“彗星”。 當人們都用驚恐的目光看著這個縣花一現的怪物,心中充滿著無盡的恐懼時,哈雷卻連夜對這個一生差不多隻能見到一次的怪物進行觀察,以期獲得更詳細的觀察資料。 後來,哈雷受聘於牛津大學,致力於彗星的研究。他大量收集了歷史上關於彗星的觀測資料,並且對1337年至1698年期間觀測到的24顆彗星的執行軌道進行了計算,結果發現:1682年出現的那顆彗星,與1531年、1607年出現的彗星的執行軌道十分相似。 哈雷又敏銳地注意到:1607-1531=76;1682-1607=75。這表明這3顆彗星出現的時間間隔十分接近。於是,哈雷猜測這3顆彗星也許並不是大家以為的3顆不同的彗星,而是同一顆彗星3次經過那裡。 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測,哈雷又開始分析更早的彗星曆史資料,果然又發現每隔75或76年就有一顆明亮的大彗星出現。 接著,哈雷又對這顆彗星的執行軌道作了長達幾個月的計算,這次更為精確的計算取得了振奮人心的結果:這顆彗星在執行軌道上環繞太陽執行的週期與歷史上的記錄完全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