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磨史作鏡

    府:

    清朝時,乾隆《欽定大清會典》:“王府營建,悉遵定製。如基過高,或多蓋房屋者,皆治以罪”。…“逾制者罪之”。一般來說清朝的執政王、親王、世子、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這些官員才夠上條件稱為府,比方說:恭王府、親王府,郡王府、X國公府、X公主府、貝勒府、貝子府等等,只有獲得封爵者的居住地,才能稱為府、府邸。府一般來說是“皇產”是“國資”歸內務府總管。獲封爵後,內務府根據尊卑,分發各式各樣的府邸,並且府邸都是由皇帝賞賜的,屬正宗皇產房,不是自己出資建造的私產,相當於現今的各級政府大樓。

    其它達官貴人包括宰相、尚書、軍機大臣,都是自己掏錢修建宅、第,不準誑稱為府。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官員,由皇帝“賜第”,但也不能稱為府,也就是說“府”制,是王親國戚們才能享受的制。“家臣”只能自掏腰包建宅建第。

    宅:

    貴、富人的住處,當官的,富人們的房子稱為大宅院、宅院。比方說坐北朝南,前後幾排,古稱幾進,就是一排為一進,三排為三進,當然也也四進、五進、六進的,幾進是不限制的;進與進之間有耳房連線,東西二邊為耳房,有二插廂(房間)、四插廂等,耳房間數多,天井長度長,房子更明亮通風,也更有氣派;反之天井小,氣派小,房子也陰暗潮溼。

    宋朝普通官員的住宅,分為一門三進,進門是門屋,而後是堂屋,格局為前堂後寢。《宋史》:“六品以上宅舍,許作烏頭門”。他門的門屋可以設牆和大門,上有屋頂,前後兩面有柱子,前後兩面無牆,半進房的樣子,足以使人剛進門,就感受到氣派不凡。(北京:和坤宅在定阜大街、明珠宅在什剎後海、班第宅在班大人衚衕…。)

    寓:

    本來是指寄居的意思,後來也稱自己家住處以外的住所,稱為寓,和現代是指的公寓含意有所不同。

    一般情況下是高階官員的住所,除去公爵以上的住宅稱之為“府”以外,其餘高階官吏住宅稱之為邸(第),在古代建築規制中僅次於“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ySQL判斷是否存在某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