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湯圓電影Vlog

    《楚辭》是收集屈原等作品的辭賦總集。西漢劉向編輯,作者包括屈原、宋玉、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等。《楚辭章句》的作者是王逸。東漢安帝元初初年,王逸給劉向所編的《楚辭》作注,又加進他自己寫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書為《楚辭章句》,為十七卷。 劉向編的十六卷本《楚辭》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十七卷本《楚辭章句》流傳至今,這就是現存最古的《楚辭》注本. 楚辭,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國文學)。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楚辭》作為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歌的形式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西漢末年,,劉向蒐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是中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楚辭》是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辭作者。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顧可謂之‘楚辭’。”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戰國時期楚國文學總集: 西漢劉向輯,東漢王逸章句。原收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辭賦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該書以屈原的作品為主,其中《離騷》、《九歌》、《天問》等篇儲存了較多的歷史資料和神話傳說,可供治史者參考。屈原(約前339~約前278),名平。初任楚懷王左徒、三閭大夫。因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受懷王稚子子蘭及靳尚等人譖毀而革職。頃襄王時,屈原被放逐,他無力挽救楚之危亡,又無法實現政治理想,遂投汨羅江而死。《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這篇宏偉的政治抒情詩表現了作者的進步理想,為實現理想而進行的不懈鬥爭,和鬥爭中所遇到的挫折及自己的苦悶。屈原常常徵引歷史以抒發情懷,從中尋找經驗教訓,“上述唐、虞、三後之制,下序桀、紂、羿、澆之敗,冀君覺悟,反於正道而還己也。”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和史書互相參證補充,例如《離騷》雲:“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天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慾而不忍。日康娛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此段所述夏代歷史相當完整,可與《左傳》互相參看,而補《史記·夏本紀》不言羿、浞之事的疏漏。此外,從《離騷》中關於羲和、望舒、飛廉、豐隆、宓妃的記述,也可窺見上古神話傳說的一斑;而“攝提貞於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則是考證古代天文曆法的資料。 《九歌》本為古代樂歌,相傳是夏啟從天上偷來的。屈原在民間祀神樂歌基礎上創作的《九歌》,襲用了古代樂歌的名稱,共十一篇。其中儲存了關於雲神、山神、湘水神、河神、太陽神等的神話故事,是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珍貴資料。 《天問》是一首長詩,它對自然宇宙和社會歷史提出的一百七十多個問題中,儲存了許多神話傳說和古史資料。例如,關於鯀、禹治水的傳說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就涉及鯀和鴟龜的關係,禹和鯀治水方法的不同,禹治水時曾得應龍之助,禹娶塗山氏女等細節;關於后羿的傳說所提的問題又涉及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嬪,被寒浞殺害等細節。關於商之始祖契,以及自契至湯的歷史,文獻資料十分缺乏。《天問》透露了許多關於這段歷史的重要線索,其中涉及契、王季、王亥、王恆、上甲微等殷人先公先王的內容,尤為寶貴。 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歷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儲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薰陶分不開的。 同時,楚辭又是南方楚國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後,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匯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楚辭》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 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四庫全書總目》說:「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而各為之注。」但劉向編定的《楚辭》16卷原本已佚。《楚辭章句》即以劉向《楚辭》為底本,它除了對楚辭做了較完整的訓釋之外,還提供了有關原本的情況。在《楚辭章句》的基礎上,南宋洪興祖又作了《楚辭補註》。此後,南宋朱熹著有《楚辭集註》,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辭通釋》,清代蔣驥有《山帶閣注楚辭》,等等。他們根據己見,作了許多輯集、考訂和註釋、評論工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悖是什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