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問題,是英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在《人性論》中提出的一個著名問題。大衛·休謨是個“不可知論”哲學家,他闡發的問題,實際上是泛指的。
休謨的意思是,人類的思考活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直覺上的判斷,一種是知識上的判斷。在遇到某一未知事物時,人類對其的第一印象,總是以直覺判斷為先,而並非透過研究得出的結論來判斷。因此,實際上人類在第一步已經走錯了,這可能導致人類在認知事物的根本方向上發生了錯誤,就算思考得出結論,也與事實真相不符。這個問題在西方近代哲學史上佔據重要位置,許多著名哲學家紛紛介入,但終未有效破解。
舉個例子。盲人摸象。
休謨問題反映了事實與價值的關係的問題,反映了人類社會與自然規律的關係以及衝突。在科學理論上,休謨問題至今尚未真正得到解決。
休謨是17世紀的人。都17世紀了才僅僅達到這樣的高度,也真夠差勁的了。歐洲的哲學智慧是個硬傷啊。
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國有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老子。老子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寫出了《道德經》,第一句話,就闡述了這個問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多數人連這句話的正確斷句都不知道。“道可道”的那種斷句法,把自己都繞迷糊了,怪不得讀不懂《道德經》了。
其實這個“常”字,原本是“恆”字。為了避漢明帝劉恆的名諱,才改掉的。還原這句話的本來面目,並正確斷句,應該是: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其實這兩句話是一樣的意思。細分的話,道,指事物的本質,名,指事物的表象,它倆是一個整體,統稱為道。
一件事物誕生,人接觸到以後,認識、瞭解這事物,會給它下一個定義,並且認可它,就是“道可”;但是,人是不斷進步的,在人進步以後,會重新認識、瞭解那事物,推翻之前的定義,這就是“道非”。這種“可”“非”不斷迴圈,觀念不斷更新的過程,就是“道”。
比如,我們以前認識的天地,認為“天圓地方”,這就是“道可”;後來我們知道了,地球是個星球,學術上發展成出了地心說,那麼,“天圓地方”就成了“道非”,地心說就是“道可”;再後來,又有了日心說,那,地心說就是“道非”,日心說又成了新的“道可”。
這種推翻前論、不斷進步的過程,正是人瞭解天地萬物、宇宙蒼生的最基本的規律。
休謨問題非常客觀。休謨認為,對於某些問題,科學是無能為力的,科學只能判斷事物的性質,告訴人那“是什麼”,卻不能告訴人類那事物存在的意義,以及人類“應該怎樣”面對那事物。
但是,休謨問題的狹隘之處,就在於他忽視了人類觀念不斷進步的客觀事實。人類很無知,但不會永遠那麼無知,終是會有進步的。
所以,全世界現在都講“以人為本”,並且正視科學發展上的不足。科學發展以後,改過以前的錯誤認知就是了。就算人類曾經走錯方向,但最終能夠回到正路上來。這是態度問題,並不需要什麼技術手段。
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無比複雜的,根本不是公式、法則能夠運算出來的。但是科學界一直把它當作一道有跡可循的數學題目來解答,因此,問題至今尚未真正得到解決。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順其自然呢?
老子是偉大的哲學家。只可惜他沒料到,後世之人,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聰明。
休謨問題,是英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在《人性論》中提出的一個著名問題。大衛·休謨是個“不可知論”哲學家,他闡發的問題,實際上是泛指的。
休謨的意思是,人類的思考活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直覺上的判斷,一種是知識上的判斷。在遇到某一未知事物時,人類對其的第一印象,總是以直覺判斷為先,而並非透過研究得出的結論來判斷。因此,實際上人類在第一步已經走錯了,這可能導致人類在認知事物的根本方向上發生了錯誤,就算思考得出結論,也與事實真相不符。這個問題在西方近代哲學史上佔據重要位置,許多著名哲學家紛紛介入,但終未有效破解。
舉個例子。盲人摸象。
休謨問題反映了事實與價值的關係的問題,反映了人類社會與自然規律的關係以及衝突。在科學理論上,休謨問題至今尚未真正得到解決。
休謨是17世紀的人。都17世紀了才僅僅達到這樣的高度,也真夠差勁的了。歐洲的哲學智慧是個硬傷啊。
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國有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老子。老子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寫出了《道德經》,第一句話,就闡述了這個問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多數人連這句話的正確斷句都不知道。“道可道”的那種斷句法,把自己都繞迷糊了,怪不得讀不懂《道德經》了。
其實這個“常”字,原本是“恆”字。為了避漢明帝劉恆的名諱,才改掉的。還原這句話的本來面目,並正確斷句,應該是: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其實這兩句話是一樣的意思。細分的話,道,指事物的本質,名,指事物的表象,它倆是一個整體,統稱為道。
一件事物誕生,人接觸到以後,認識、瞭解這事物,會給它下一個定義,並且認可它,就是“道可”;但是,人是不斷進步的,在人進步以後,會重新認識、瞭解那事物,推翻之前的定義,這就是“道非”。這種“可”“非”不斷迴圈,觀念不斷更新的過程,就是“道”。
比如,我們以前認識的天地,認為“天圓地方”,這就是“道可”;後來我們知道了,地球是個星球,學術上發展成出了地心說,那麼,“天圓地方”就成了“道非”,地心說就是“道可”;再後來,又有了日心說,那,地心說就是“道非”,日心說又成了新的“道可”。
這種推翻前論、不斷進步的過程,正是人瞭解天地萬物、宇宙蒼生的最基本的規律。
休謨問題非常客觀。休謨認為,對於某些問題,科學是無能為力的,科學只能判斷事物的性質,告訴人那“是什麼”,卻不能告訴人類那事物存在的意義,以及人類“應該怎樣”面對那事物。
但是,休謨問題的狹隘之處,就在於他忽視了人類觀念不斷進步的客觀事實。人類很無知,但不會永遠那麼無知,終是會有進步的。
所以,全世界現在都講“以人為本”,並且正視科學發展上的不足。科學發展以後,改過以前的錯誤認知就是了。就算人類曾經走錯方向,但最終能夠回到正路上來。這是態度問題,並不需要什麼技術手段。
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無比複雜的,根本不是公式、法則能夠運算出來的。但是科學界一直把它當作一道有跡可循的數學題目來解答,因此,問題至今尚未真正得到解決。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順其自然呢?
老子是偉大的哲學家。只可惜他沒料到,後世之人,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