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網上一種說法,說他是分裂國家的海盜頭子,防礙民族融合的歷史罪人。 鄭成功抗清其實是為了他自己。而無論哪個朝代總有前朝遺民,不是據說明亡後,有臣子把後主帶到閩南一代嗎,究其民族或是國家情結來說我覺得是沒有錯的。鄭成功要是頂著這個大義,我覺得也未必有錯。
10
回覆列表
  • 1 # 白馬非馬1001

    人人效法抗拒蠻夷,

    還能不能愉快地融合開疆?

    人家手中1700萬,

    嚇得都不敢來了!

  • 2 # laqpzm

    沒有對不對之分,都想搶天下,都想當皇帝。沒有一個是為老百姓著想的。所以古_今_中_外搞政治的沒有一個好人。

  • 3 # 行者昊一

    歷朝歷代總有更替交換,成王敗寇,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

    沒有哪一個朝代是永遠正確,人類社會夾雜許多的個人、群體情感。江山可以一統,人心難以統一。

    撇開歷史朝代的問題,如果你把內心認為正確的事情都不敢付諸行動,又何談正確與否。

    做內心認可的事情,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不能因為畏懼失敗放棄追求。

    所以,在我看來追求內心這件事是正確的。

    我不談歷史,不談國事,但就人性而言,其作為並沒有太多的問題。

    就如今我們很多人明明內心有追求,卻畏首畏尾不敢,甚至不願有所行動,這樣更是不堪。

  • 4 # 真的愛你9326669

    華人要都是樓主問題裡面的有些人的想法,早他媽沒有中國了。現在說不定講什麼鳥語。那還會有什麼華夏,漢族,中華民族!

  • 5 # 惡人谷的貓

    歷史為現實服務,別管我這個政權是暴政還是仁政,只要能實現統一就是好的,只要你對抗統一就是壞的。不這麼說,統一臺灣的理由就站不站腳啊。照此推導下去,岳飛、楊家將這些過去的民族英雄都是阻撓統一的敗類。

  • 6 # 大霖論歷史

    筆者認為,鄭成功抗清是反侵略反奴役的正義鬥爭,是正確的。

    從滿族人努爾哈赤起兵反抗明朝以來,統一的中國大地逐漸陷入分裂。到李自成農民軍攻佔北京,分裂程度達到了最大化。黃河以北、山海關以南的由農民軍控制,明朝統治體系大部分瓦解,但是農民軍並沒有建立新的統治體系,完全是真空狀態。長江以南雖然還有完整的明朝統治體系,但是因為明朝的藩王制度和黨爭帶來的惡果,南明實際上是一種各自為政的碎片化統治狀態。相比之下,只有控制東北的清王朝是一個完整的封建政權。

    在中國,自古以來,版圖一統始終是廣大華人民最大的政治訴求,也是民心所向最大的一個判斷標準。誰有能力完成大一統,那麼誰就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也就是得民心。

    因此,從明末那種分裂割據的狀況看,只有滿清王朝具備統一天下的能力。

    但是滿清在統一天下的程序中奉行屠殺、剃髮、易服、圈地這些殘酷而野蠻的民族政策,極大的摧殘了華夏文明,特別是對漢文化的摧殘,這理所當然的激起了廣大漢族人民的反抗。從小深受漢族忠君、報國文化薰陶的鄭成功自然不可能接受這樣的野蠻行徑。更何況,清王朝用誘騙的方式使鄭成功擁兵數十萬、富可敵國的父親鄭芝龍一槍不放就放下武器投降,然後又背信棄義的將其軟禁直到殺害。可以說,鄭成功是在揹負著國恥家仇的狀況下起兵抗清的,這和所謂的阻礙民族融合毫無瓜葛。因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民族矛盾,就民族矛盾而言,這實際上和200多年後華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戰爭是一個道理。因為日本人當時奉行的是消滅華夏文明、奴役和殖民中國的野蠻民族政策。所不同的是,200多年前的漢族人根本沒有一個完整而統一的抵抗力量,鄭成功完全是在孤軍作戰,這也是他反清復明沒有成功的根本原因——形勢比人強!

    清王朝統一全國後,康熙皇帝全方位傳承和發揚漢族文化,以此作為治國理政之道,迅速緩和了民族矛盾,廣大的漢族人民開始由反抗、不合作轉為順從與合作。而鄭成功後代依託臺灣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已經不合時宜,反倒是幹起了劫掠沿海的海盜行徑,自然是成為阻礙民族融合的因素。

  • 7 # 笑似花解語ID

    石國鵬,北京四中國際校區校長

    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在演講的時候稱:

    當年鄭成功被大清帝國打的哭爹喊娘,走投無路,僅剩的5萬殘病和後援部隊最終發現臺灣這個島做反清基地,一不留神成了民族英雄。

    後來他的兒子鄭經聽說康熙大帝平三藩,就立即聯絡吳三桂來支援,可惜還沒等支援,耿精忠就已經投降,可是鄭經要支援的事情已經傳到了康熙大帝的耳朵裡。

    鄭經表示,要想和大清22個附屬國一樣孤懸海外,獨立做一個附屬國可不可以。康熙大帝回覆。臺灣群眾大多是大陸遺民,與其他附屬國"不等同",必須收復。

    鄭經很難過,並表示:你要收復我,我死給你看。

    於是康熙派施琅收復了臺灣,如今他們又要搞獨立,中國的新航母起名叫"施琅號"就是警告你們,今天的我們,依然有當年大清帝國的霸氣和能力。

  • 8 # 荒漠甘泉56

    這個問題看你站在哪個立場看,站在漢人立場是抵禦外族侵略者民族英雄,站在滿人立場看,就是不能順應歷史的發展螳臂擋車不自量力。過幾代人再看,就是當年的人都是有病吧,放著好日子不安生過,淨扯淡,搞亂人生啦!

    現在的傳統教育有誰信呢?

  • 9 # zz有了新名字

    這和說抗日對不對一樣!連這個都要拿來討論,這還是人嗎?還有一點廉恥嗎?建議這樣的人,直接開除,封殺!民族危難之時,不管是誰,不管他曾經做過什麼,都有責任奮起反擊。我們給予這些英雄的只應該是崇敬和讚譽。背後捅刀,說三道四的和漢奸有什麼區別!應該受到嚴懲!

  • 10 # 穿插游擊隊

    明清時期的東亞海洋。

    在這個時期,中國的民間,而不是帝國朝廷,如何成為東亞的海上霸主,但是這些人又是如何註定會失敗的。

    這裡麵包含著我們理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的一些重要密碼。

    明朝官方的海上活動

    要說明清時期的海洋活動,大概你的第一反應就是鄭和下西洋。經常有人在感嘆,說鄭和下西洋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壯舉 !如果繼續堅持下去,不是半途而廢,征服世界的就不是西方人而是華人了!

    是這樣嗎?一方面,鄭和下西洋確實挺偉大,這壯舉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將近九十年,船隊的規模也是哥倫布望塵莫及的。哥倫布的船隊只有三艘小船,鄭和的船隊有兩百多艘大船;哥倫布的旗艦,船的長度還不如鄭和艦隊當中一般的船的寬度。

    但另一方面,鄭和的壯舉是肯定不可持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這是純官方行為,而不是民間行為。

    鄭和下西洋,要的是顯示天朝國威,要的是一個派頭,而不是斤斤計較掙了幾毛錢。民間行為則是要賺錢的,不賺錢的事兒就沒人幹了。

    由於大明的海禁政策,鄭和船隊遮天蔽日,但後面不可能有民間的船隊跟上。朝廷總這麼燒錢,卻沒法透過民間貿易的方式把燒的錢回收回來,那這個事情當然持續不下去了。梁啟超也曾評價,說鄭和下西洋這事兒,基本上就是雄才大略的皇上自娛自樂而已。

    哥倫布那種小破船開創的事業,為啥就能夠持續下去成為一個龐大的歷史過程呢?

    因為其中的行為主體起於民間,一群又一群的冒險家到海外去搏機會,多數沒搏成,就死了。少數搏成的,就發了大財,發財的傢伙再用這筆錢反過來促成歐洲國家的政治變化。

    因此可以知道,海上和陸地上的秩序原則是不一樣的。

    在陸地上,可以靠帝國的征服來解決問題。而到海上去活動,要想能夠堅持得下去,一定是以發達的貿易為基礎,這就只能是以民間行為為主。

    民間貿易積累起鉅額財富,推動著國家政治變遷。變遷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國家要出動海軍力量,保護民間商人們在遠方的貿易利益,商人則從貿易利潤中拿出一部分來交稅,以便支撐國家的這種軍事行動。

    西方國家的現代政治秩序,以及它們所主導的現代世界秩序,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明朝民間的海上活動

    那麼,古代的中國是否有民間力量要到海上去貿易呢?

    當然有,宋代以後,東南沿海地區逐漸變得地狹人稠,這些地方的百姓,靠種地已經不夠吃了,有很多是到海上討生活的。他們透過家族成員遷徙的方式,在很多重要的貿易港口都有自己的據點,發展起遍佈環中國海地區的貿易網路。

    東南亞很多貿易城邦以朝貢貿易的名義和中國這邊做生意。實際上居間操作的,多半也是這些華人,他們形成了很大的海上力量。

    但對這些人來說很鬱悶的是,大明朝一立國,就開始了海禁政策,也就是不許民間到海上去貿易了。

    為什麼大明要搞海禁呢?

    明朝開國的時候把人分成四種戶籍,搞起了一種準計劃經濟。這個政策讓大明王朝在貨幣嚴重短缺的情況下,能比較快地恢復了經濟。但是對於準計劃經濟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就是,不能讓人隨意移動,否則沒法計劃了。所以大明必須得搞海禁,免得沿海的人到處亂跑。

    問題是,朝廷能夠搞海禁,可是民間到海上貿易的需求還在。東南沿海地狹人稠的狀況,到了明朝越來越嚴重,朝廷又沒法給這些人找到別的飯吃。不讓做貿易了,那這些人就只能變成海盜,進行走私貿易。

    東亞海面上這些海盜被稱作什麼呢?也許你已經猜到了,就是倭寇。

    倭寇這個名字聽上去好像是一群日本海盜,實際上,倭寇裡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是馬仔,真正的大Boss都是華人。

    當時最有名的倭寇首領是個安徽徽州人,叫做汪直。汪直極為精明能幹,逐漸地把各路走私商人都整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海盜走私集團,差不多壟斷了整個東亞海面上的貿易。

    他把大本營設定在日本長崎,在這立國號為宋,自稱徽王。他募集了大批的日本武士聽他號令,手下有五千多人作為常備武裝,必要的時候能夠鼓動起來差不多十萬人。汪直長期是大明朝剿倭寇的重點物件,後來終於被逮著殺掉了。

    大明沒想到,此後倭寇問題反倒更嚴重了。因為過去的各種倭寇海盜還是受汪直節制的,大明要想談判的話,還知道找誰去談。汪直沒有了,各種倭寇海盜沒有了統一的頭目,大明不知道該跟誰去談判了,這成了明朝中後期極為頭痛的一個問題。

    到最後這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不是靠戚繼光剿倭寇的神勇,而是靠開放海禁。能夠合法經商的話,人們做海盜的衝動就下降了。

    鄭成功的海上帝國

    但是,雖然大明朝廷開放了海禁,卻仍然嚴格限制對日本的貿易,只有限度地開放了對東南亞的貿易,這就仍然給了海盜以生長的空間。

    到了明朝末年,又一個強大的海盜兼海商崛起了,這就是鄭芝龍。鄭芝龍以長崎和臺南兩個地方作為他的海上大本營,縱橫東亞洋麵。巔峰時期,他手上有超過三千艘大小船隻,擁有一支二十萬人的軍隊,軍隊中包括華人、日本人、北韓人、南洋人甚至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種。

    任何人要到東亞海面上做生意,都必須向鄭家交保護費,一艘大船要交三千兩白銀,交了保護費,就會得到鄭家的一面令旗,可以平安航行。荷蘭人是那個時代歐洲的海上霸主,但是到了東亞照樣得給鄭家交保護費。

    鄭家在東亞洋麵的這種保護費生意,每年入賬上千萬兩白銀,富可敵國。而由於這個大海盜的存在,其他小海盜都被滅掉了,東亞洋麵上反倒獲得了一種秩序。

    注意,我在後面說的都是鄭家,而不是鄭芝龍。原因在於,他在崇禎年間被大明招安了。到了大清入關之後,又投降了清朝,他的龐大的海上帝國就被他堅決不肯降清的兒子鄭成功繼承了下來。

    鄭成功接手這個海上帝國還是頗費了不少力氣,但是接手下來之後,就以廈門為根據地,進行了長期的反清復明戰爭。在清兵入關十幾年後,鄭成功還走水路發動了一次規模巨大的北伐,從長江順流而上,差點攻克南京,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這次戰役結束後,鄭成功反思失敗的原因,決定進駐臺灣,畢竟廈門這個根據地還是太小了點。

    當時的臺灣已被荷蘭人侵佔了三十多年,但畢竟鄭成功才是東亞海上霸主。鄭成功攻打臺灣雖然費了些事,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但荷蘭人肯定是扛不住的。到臺灣被鄭成功打下來時,大清這邊順治已經不在了,是康熙繼位了。可見鄭成功的海上帝國曾經堅持了多久。

    但是很快這個帝國就要堅持不住了。不是因為鄭成功攻克臺灣沒有多久就去世了,而是因為康熙朝一開始就頒佈了遷海令,規定從山東向南到廣東,沿海二十里的範圍內不許住人,都得遷到內地,沿海的船隻也都毀掉,寸板不許入海。

    龐大的大陸市場一下子關閉了,鄭成功的繼任者馬上面臨了財政困難。鄭氏家族在臺灣又堅持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終於被大清滅掉了。

    到了這有一個問題就需要解釋了,為什麼汪直和鄭成功最終都無法成功,都被大陸帝國給滅掉了呢?和後來到來的英華人對比一下,問題就更明顯了。

    鄭成功面對的大清,還在初創時期,清朝的統治仍未被中原百姓普遍接受,而鄭成功手下有約二十萬將士。

    英華人所面對的大清,是康乾盛世之後的時期,清朝的統治早就獲得了百姓的認同,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最多的時候也不過兩萬人,並且這會兒英國對大清的武器優勢並不是特別大。

    兩相比較看來,鄭成功面對的困難比英華人小得多。那為什麼鄭成功最終失敗了,英華人卻能成功呢?

    原因就得到海上帝國的生存邏輯當中來找了。

    英華人建立的是一個全球海洋帝國,它依賴的是全球市場。而鄭成功、汪直他們建立的只是一個東亞海洋帝國,依賴的只能是東亞大陸市場。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

    海上貿易的一個關鍵是什麼呢?是遠距離信用機制的建立。就是說,我到遠方去做生意,貿易雙方都相信對方會依照合同履約。

    如果你不能建立遠距離的信用機制,那就意味著你的貿易成本極高,因為你總得用軍隊來強制對方履約,這種貿易成本,基本上也就沒多少利潤了,持續不了多久。

    遠距離信用機制的基礎,本質上是一種行為規則上的共識,只要雙方都認同這個規則,發生糾紛大家也能有公認的解決機制,那麼貿易就能低成本持續。因為這對於雙方都有好處,貿易還能不斷擴充套件到更大的範圍。

    那麼,汪直、鄭成功他們這些人,遠距離貿易的信用機制是什麼呢?他們的共識基礎是,同鄉關係、宗族關係、媽祖信仰等等。這就很麻煩了,這樣一種信用機制,擴充套件力很有限,沒法擴充套件到陌生人社會。

    在空間上,大概只能擴充套件到東亞洋麵,往更遠擴充套件就很難了。如果你只能擴充套件到東亞洋麵,你最大的市場就在大陸。那就意味著,你會在本質上被大陸帝國掐住脖子,最終大陸帝國想剿滅就能剿滅你。

    英華人過來了,為什麼清朝非但奈何不了他們,反倒吃了英華人的虧?因為英華人是以法律為基礎,建立起了一套能夠突破熟人社會的普遍信用機制。

    這使得他們可以以全球海洋為單位,實際上也就意味著他們可以以整個世界市場為活動單位。世界市場對大陸帝國的市場是有壓制力的。

    假如只以東亞海面為活動單位,則大陸市場對你是有壓制力的。所以英國不會被大清反制,反倒會壓制大清。

    說到這裡,就能看出來,中國在歷史上已經發展起自己的海洋世界,但是這個海洋世界很容易受制於大陸世界,因為它沒有辦法擴充套件為一個全球秩序。

    那會帶來什麼結果呢?就是如果中國需要融入海洋的話,就得從外部世界吸收各種新的經濟資源和制度資源了,否則中國沒法真正地進入到海洋秩序。

    那麼,中國是否有必要進入海洋世界呢?

    隨著中國在大陸世界的秩序走到了某種完備狀態,它逐漸讓自己陷入一種走不出來的陷阱,從而進入到一個至關重要的歷史節點,必須透過加入海洋世界才能實現自我突破。——施展《中國史綱50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什麼洗衣服洗的最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