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司馬遷繼承父業,在後人看來是源於司馬談寫的(命子遷),”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其實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有它潛移默化的作用。命子遷固然有它的作用,也要司馬遷本人有這個志向的本錢,還有在熱衷愛好之中才能出彩。但是古代人的孝道有時有的迂腐,顧名釣譽。但司馬遷還真的很虔誠,答父言"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
學而不思則殆
用古人的話說就是言傳身教,司馬談是漢代公認的大文豪,在文景之治時,司馬談拜在三位名師的門下學習,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者。
他拜唐都為師,學習天文方面的知識;拜楊何為師,學習《易經》;拜黃子為師,學習黃老之術。司馬談不僅是個好學生,還善於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認識。
通六家之要,成一家之言
他對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等六家就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陰陽家闡述了事物的客觀規律,但讓人多生敬畏之心,人總是對未知的事情充滿好奇和恐懼;儒家以《六藝》為法,但是內容太多不夠提煉,大多數人一輩子也學不出個所以然,因此“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墨家崇尚兼愛非攻,但是和方今之勢不相吻合,難以讓每個人都達到;法家不分貴賤,不別親疏,全按照法律來辦,只能用於一時,不能常用,這就是所謂的“嚴而少恩”,秦二世即滅就是明證;名家也是專注於名而忽視了人情,不能從人的本性出發,因此也是有缺陷的;只有道家的無為、無不為,可行性強,自成體系,符合客觀規律又通達人性,才是最好的治理天下的原則。
可見司馬談是十分推崇黃老之術的,但他既不是聽恩師點撥,也不是所謂的順勢應時,而是透過自己的分析判斷才最終得出的結論,這樣的人具有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多維的角度,全面的思考,客觀的判斷。
臨終重託,修史傳世
司馬談畢生的志願就是完成一部史書,實現“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夢想,但是夢想還沒有開始的時候,他中道崩殂。而這個想法只能由他的兒子司馬遷來實現。因此在臨終前,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平生的夙願就是修史傳於後世,現在我不行了,這個願望只能由你完成了。
司馬遷從小跟隨著父親身邊耳濡目染,言傳身教身的父親,學者之風,治學之要,盡職之責,在他的心裡根深蒂固,這也是後來司馬遷雖能堅持不懈,克服萬難完成《史記》的重要原因。
盡職盡責,直諫無悔
都說司馬遷替李陵求情,惹怒了漢武帝,在我看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如果健在也會做同樣的事情。因為“父子同心,史者同命”,史者的職責就是本著客觀公正的觀點,來闡述一個問題。
他不是沒有漢武帝作為一代雄主,是容不得半點非議的,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不違本意,不忘初心,是所謂史者進盡職盡責之明證。
謝邀!司馬遷繼承父業,在後人看來是源於司馬談寫的(命子遷),”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其實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有它潛移默化的作用。命子遷固然有它的作用,也要司馬遷本人有這個志向的本錢,還有在熱衷愛好之中才能出彩。但是古代人的孝道有時有的迂腐,顧名釣譽。但司馬遷還真的很虔誠,答父言"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
學而不思則殆
用古人的話說就是言傳身教,司馬談是漢代公認的大文豪,在文景之治時,司馬談拜在三位名師的門下學習,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者。
他拜唐都為師,學習天文方面的知識;拜楊何為師,學習《易經》;拜黃子為師,學習黃老之術。司馬談不僅是個好學生,還善於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認識。
通六家之要,成一家之言
他對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等六家就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陰陽家闡述了事物的客觀規律,但讓人多生敬畏之心,人總是對未知的事情充滿好奇和恐懼;儒家以《六藝》為法,但是內容太多不夠提煉,大多數人一輩子也學不出個所以然,因此“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墨家崇尚兼愛非攻,但是和方今之勢不相吻合,難以讓每個人都達到;法家不分貴賤,不別親疏,全按照法律來辦,只能用於一時,不能常用,這就是所謂的“嚴而少恩”,秦二世即滅就是明證;名家也是專注於名而忽視了人情,不能從人的本性出發,因此也是有缺陷的;只有道家的無為、無不為,可行性強,自成體系,符合客觀規律又通達人性,才是最好的治理天下的原則。
可見司馬談是十分推崇黃老之術的,但他既不是聽恩師點撥,也不是所謂的順勢應時,而是透過自己的分析判斷才最終得出的結論,這樣的人具有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多維的角度,全面的思考,客觀的判斷。
臨終重託,修史傳世
司馬談畢生的志願就是完成一部史書,實現“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夢想,但是夢想還沒有開始的時候,他中道崩殂。而這個想法只能由他的兒子司馬遷來實現。因此在臨終前,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平生的夙願就是修史傳於後世,現在我不行了,這個願望只能由你完成了。
司馬遷從小跟隨著父親身邊耳濡目染,言傳身教身的父親,學者之風,治學之要,盡職之責,在他的心裡根深蒂固,這也是後來司馬遷雖能堅持不懈,克服萬難完成《史記》的重要原因。
盡職盡責,直諫無悔
都說司馬遷替李陵求情,惹怒了漢武帝,在我看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如果健在也會做同樣的事情。因為“父子同心,史者同命”,史者的職責就是本著客觀公正的觀點,來闡述一個問題。
他不是沒有漢武帝作為一代雄主,是容不得半點非議的,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不違本意,不忘初心,是所謂史者進盡職盡責之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