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堅海闊
-
2 # 儒者讀書
我想先問一個問題,現代社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從國內來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傳統與創新並存,道德與反道德並存,拜金主義與奉獻精神精神的一個多元化而混亂的社會。
從國際來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和平與戰爭並存,民主與專制並存,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並存,霸權與多元制衡並存的一個複雜而又不斷創新的社會。
那麼很明顯的,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無法解決現代社會所湧現出來的這麼多的問題,既然都無法解決,那麼也不提誰更適合的問題了。
況且對於現代社會的治理,主要是集中在政治上,無論是儒家的“禮”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很明白的講,都有太大的侷限性。
那麼什麼才能適應現代社會?
從國內來講,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為什麼?因為中國走的路和主要發達國家即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就是不一樣的,以至於他們到現在都還在針對中國,其中不僅僅是資源的問題。
從國際來講,適應現代社會的只有超越階級意識形態的政治外交,這一點,道家比較適合,但是需要明白道家思想更偏向貴族思想,所以需要進行調整。
個人拙見,若有不同,能論也論,不喜勿噴。
-
3 # 本草行者17612170246
我認為我們真正瞭解儒釋道的人,鳳毛麟角,只是現在我們的角度,以我們的認知去做片面的概括。別談實修,就是三家經典,有幾位朋友看過的?
以下一段內容節選自當代儒釋道大家劉忠義老師(道家西派峨眉紫霞派第二十九代傳承人)。
大多數的人聽說過“儒釋道三教一家”的說法,但是三家畢竟各有各的立點不同。
比方釋家講出世法,儒家講入世法。
道家講什麼呢? 道家講陰陽,講順逆,講二元對立。
核心思想是講“人是什麼?人在世間的生存方式及人應該怎麼樣看待這個世界。”這是道家主要闡述的。
這中間包括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積極的面臨人生百年的態度。道家是一個積極的認知方式。
以上內容節選自劉忠義老師講座《以體悟道真諦》。
從實修的角度來說,儒釋道闡述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在大師的世界裡,儒釋道三家的經典是可以相互註解的,是相通的。核心講的都是一個東西,只是立點不一樣。
至於那一家的思想更適合現代的社會?我個人認為不管是哪一家,精髓的東西你能夠觸及到,都很好。
如果僅僅停留在意識形態上的學習,頂多是個永遠不入門的,有很多知識的學者而已!
-
4 # 喜茗堂
儒家叫你講理數,道家叫你講規律。
我們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都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存在。這兩種思想無時無刻都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我認為,當今社會生活中,儒家思想不可以除掉!“禮,義,仁,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這不但在每個家庭中時常需要應用,而且在社會生活上更加需要經常使用。這是社會上一個正常人的基本常識和生活本能。
無“禮",則無規矩。無“義",則無勇氣。無“仁”,則無愛心。無“智",則無變化。無“信”,則無誠意。
一個人再強大,再偉大,能造富一方,受人人敬仰,如果缺其一項,他也將難以得到其他人的尊敬,擁護和支援。就是一個普通人,如果缺其一項,也都顯得與人不善,做人有缺,行事無巧,辦事無信,有違人倫理數。
道家思想告訴我們,在現代社會活動中一定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道法自然,按照客觀社會規律辦事。
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遵守社會生活規律,按生活規律行事。否則,會被時代淘汰,難以生存!
我們普通人在經濟活動中,更要遵守經濟發展規律,按客觀規律參加經濟活動。否則,會被人利用或者被人(被己)破壞,造成經濟損失,導致經營失敗!
三言二語是說不盡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內涵的。只要我們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遵守社會公德,遵循社會規則,按客觀規律辦事,我們的生活將很美好!
2018年4月30日
-
5 # 含氧水2
儒家和道家是東亞這塊古老土地人群社會發展產生人群社會需要和一類人群需要。
在過去交通和通訊不發達的時代.每個不同地域
不同的生產方式和文明進化的程度社會群體.產生與其相適應社會文化和宗教.一個社會文化優劣直接決定了這個民族文明程度和具備智慧的高低。
中國封建王朝二幹年輝煌.離不開中華文化.從這點就證明中國文化優越性.只是後來當權者.固步自封.不與時俱進.被西方與時俱進.堅船利炮敲開國門掠奪.仁人志士如夢初醒自身制度己不適應社會發展了.但不是中國文化過錯.中華自古以來相容幷蓄.一刻停止完善自我.儒家文化實際是一個安定穩固社會潤滑劑.當下中華復興時.也是最好社會文化!
道家是在社會文化主流儒家文化基礎上.有一群更高層次人群精神需求產生的.在中華百家爭鳴時代.就有老子思想產生.其實老子思想反應社會一個群體的想法.在安定穩固社會形成道家.儒道到後來不分家.釋傳入到華夏.我們先輩相容幷蓄.發展儒釋道互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延續至當下。
如果我們華夏復興.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和智慧.是我們子孫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復興發展源泉。
這一點中華當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只用僅僅四十年時間.而且是和平復興.沒有強大的文化基因是絕不可能做到的。
-
6 # 一片陽光喲
兩者不可同日而語,一個是宗教信仰,一個是社會治理理念。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變革開放的社會,世界各國文化的交融已成為常態,人們的思想意識已悄然發生了變化,與此的傳統文化已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有著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發展內在要求,是順應社會的應變之舉。
在中國這樣一個農耕文明侵蝕了幾千年的民族,文化的改良或創新或是不可接受的。但事實上,無論我們怎樣的維護祖宗的精神遺產,有些傳承正在緩慢的消失。
比如說,儒教的禮儀和繁雜的道德情懷說教,在強大的市場經濟法則面前,已很難化解經濟競爭條件下的利益糾紛。
-
7 # 長風浩蕩
人家儒家道家各是一種思想脈絡,一種理論體系,是對社會現象宇宙萬物的描述和規律的抽象,只有對錯之分,跟適應社會有什麼關係?要考慮是否適應社會的問題,只有人而已。只有人才有是否“適應社會”的問題,某某家沒有這個問題。
有的人,很奇怪,總想指望透過傍上什麼東西,由那東西替自己解決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比如“適應社會”。
-
8 # 文利wenli
中國文化一脈三流。易經闡釋的是自然發展規律與變化,儒道是易經發展的流派,儒家重現實實用,道家順其自然講智慧知進退安撫心靈重修身。在千年發展中相互融合發展各有所長。中國道教文化以黃帝為文化發端,以治心為上,講道、德、無為而治。老子是其文化的集大成者,儒教是以西周文王為文化發端,以入世、治世為上,儒家由孔子所創立,脫胎於周朝禮樂傳統。可以說孔子是周朝之學的集大成者,這就是儒家的由來。其根本思想是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透過中國曆代的不斷文化實踐融合,形成了儒表,法內的社會政治生態。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佛、道、儒三家不斷融合發展,並集百家思想為一體的文化。
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之“正統”,千百年來沒有變過,即便現在,也沒有過太多變化,所謂家國情懷更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喜歡儒家文化也是理所當然的。另外,兩千多年來的文化浸淫,華人早已經身在廬山。而儒家文化也是東方世界的主流文化,對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文化是相互促進和發展的。東西方在很久以來都在進行著交流和促進,絲綢之路便是最明顯的例證。西方文藝復興之後,特別是在近現代科學技術得到大發展之後,思想體系趨於成熟,文化外擴,影響著全球的文化發展,對東方文明也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放眼全球,主要有基督教文化體系、伊斯蘭教文化體系和東方儒家思想的文化體系。現階段以歐洲、美洲的西方文化為主題文化,並逐漸對其他文化和文明直接產生衝擊。
自鴉片戰爭以來,東方各國因科技的落後,不斷地對自身文化進行反省,甚至還有“劣等人種說”,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直接衝擊,“打到孔家店”是五四運動的主體訴求,同時很多文化學者和思想家也在推動新文化運動,甚至提倡全盤西化,力求像日本一樣“脫亞入歐”。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和我們現在的馬列主義,也都是脫胎於西方文化。所以,經過半個多世紀,華人已經充分借鑑了西方文化。
文化都有其優點,同時還有諸多糟粕。同時,文化和文明本身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歷經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雖然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同時肯定還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肯定是順應了社會潮流和歷史的發展了的,不然也不能傳承這麼久,所以我們需要理性看到自己的文化,要有文化自信。
儒家文化並不是單純的“孔家”文化,而是在長久的歷史中,經過諸多鴻儒博採眾家之長,整合發展而來。(董仲舒也是在整合了道、法等家思想之後,提出的儒家思想體系),即便到現在,儒家思想也在因應新的發展而不斷地相容幷包,吸收發展。
所以,喜愛儒家思想沒什麼問題,但不忽視其他文化,並建立好自己的文化自信。正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我們生活中,真的很少有人做到誠、義、禮、信,尤其這社會,都是虛偽的。
儒家文化,是天人兩分之後效法天倫而來,講的是人倫秩序,它是對天倫之序的模擬還原。
人倫秩序想要模擬並還原出來整套的天倫秩序,上事天下愛民,那麼,它必然繁複、精緻到極致。
因此,真正的儒家之美,就是從文化的點滴中滲透出的精緻之美。
華夏文化,道家,儒家,法家。
道家文化體現出的是樸素之美,它將人們導向了不可抑制的親近自然;
傳統文化,正是由“道”而來。
“傳”是指傳承,“統”是指正統,“文”是指人文,“化”是指教化。
傳承:
我們的民族,從一開始,在文化上就是萬世一系地傳承下來的,這和其他的民族,完全不一樣。我們是獨一無二的。聖王是天下文化的創制者,也是一代代往下傳的傳承者。這個傳統,是從羲皇開始的。我們的民族,就像一個大家庭,聖王如同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把國之神器,傳給下一代聖王,一代代地往下傳。
正統:
正統和非正統,判別標準就是要看文化是不是以天地為依據。因為我們的文化,自始至終都是以天地為錨的文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我們的文化,便是這麼來的。
文化: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聖人起到的作用,是以真人真言,來把天地之道,抽象成人文之理,進而教化天下。所以,人文的根源,都來自天文。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獨特的地方。
教育:
先有天地,接著有聖人出,聖人以天文為依據,創造人文,進一步,創制立教王天下,以人文教化百姓,化育萬物。讓天下百姓,和天下萬物,都自然而然地健康成長與生息,這是我們文化裡的教育觀。教,必須得聖王得天道,然後才可以為天下立教,教化百姓,不是什麼都能去立教的。
真正的傳統文化,不是教人奉妖事鬼,不是教人做奴隸,不是教人做聽話的乖寶寶;
而是教人做志士仁人,做正人君子,做大丈夫。
一步步進階,最後通天徹地,超凡入聖,內聖外王。
中國的文化,所有的一切,都根植於天地,這是基本的常識
天地是永恆的,所以,以天地為錨的中國文化,也是永恆的。
“能知古史,是為道紀。"“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們需要找到天地之根,找到民族之根,然後,我們才可以進行革新。革新的部分,就是要更新我們應對“今之有”的方略。
革新的目的,是為了應變,而不是掘自己的根,挖自己的祖墳,背離天地之道。
以經學經世濟國,以緯學權通達變。
《道德經》說:“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便是這個道理。
儒家之道——人仁之道
儒家之道,雖然偶爾也涉及天道,但中心內容則是談人道,也即是人之道。儒家以仁為邏輯原點。
《論語》及後世儒家,都是圍繞仁這個核心在仁的基礎上,確立忠恕禮義廉恥信智勇中庸中和君子小人孝悌慈格物致知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等等理念,成為我們民族幾千年來顛簸不破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
為政之道
恭寬信敏惠這一說法,最初見於《論語·陽貨第十七》: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是說子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
孔子說: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可以說是仁了。子張又問是哪五種品德?孔子說是恭敬,寬厚,信實,勤敏,慈惠。
所有對仁的論證都是實行仁的方法和途徑,而最終的目的或理想,就是實施德政,只有德政才能夠救世。
為人之道
仁義禮智信在《論語》中均有多次論述。曾參、子思、孟子等孔門弟子也多有發揮。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見《孟子·公孫丑上》)。
在此,孟子集中概括並闡發了人的四種固有品質和德性——仁義禮智,但獨不見信。
後來,西漢大儒董仲舒根據陰陽五行說,確立了三綱五常論,以五常配三綱,以處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關係,仁義禮智信作為五常,遂成為一個完整的概念,並完成了它作為封建倫理道德準則的構建。
君子之道
君子在孔子時代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對貴族的通稱,與庶民的小人相對;二是指品德高尚的人,與無德的小人相對。
孔子對君子作了豐富闡述,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等等。
忠恕之道
忠,盡力為人謀,中人之心,故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為恕。孔子最先提出恕,併為其下定義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裡記載,孔子告曾參雲: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門人問曾子何意,曾子在解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還說,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
後來朱熹也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盡己是從自家心上發出而及於別人,推己是以己之心推人之心而及於別人。簡言之,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孔門的弟子以忠恕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仁的具體運用。自此,忠恕成為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
忠恕之道強調要尊重人,即尊重人的人格和尊嚴,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要遵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準則。
忠恕之道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和道德準則,要求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要將心比心、寬以待人、誠信友愛、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道家之道——自然之道
老子所說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老子在道德經中將道闡發為萬事萬物運動發展的總規律,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
《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人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宇宙觀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觀的基礎。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有時指道是物質實體,有時指道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老子道的物質屬性及執行法則都屬於自然的範疇,故老子哲學體系道的本性是自然。
老子之道的含義在保留道的多種多樣的同時。他更把道作為產生並決定世界萬物的最高實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時又在社會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義上使用,即分析人生、獲取知識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道法自然
莊子認為道先天地而生,這是同老子思想中的道相吻合的部分。但是莊子認為道不可定義。
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知北遊》
道無形: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知北遊》有形的萬物來自無形的道,那就意味著,無形隱含著一切的形,否則它就不可能成為一切有形之物的根源。
道無為:覆載萬物,並非有意而為,而是無為的。無為為之之謂天《天地》,雖然萬物秩序井然,似乎都是合乎目的的,卻並不是有意識地安排,而是事物自化的結果。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天道》萬物之本也就是道,無為也就是虛靜恬淡寂漠。
天人合一,無為而治
道彷彿是虛無的,但這虛無卻包含著最大的有,萬物莫不出乎道;道好象是寂靜的,卻包含著一切運動變化;道沒有任何欲求,卻擁有一切。因此,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無名故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不強求。
-
9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怎麼說呢?
中國文化人往往外儒內道,
這可能就是中庸之國的呈現。
達則兼濟天下,儒乎?
窮則獨善其身,道乎?
進退皆有可據之地。
范仲淹說: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
更是儒道精神互融為用!
回到儒道兩家的原典:
《論語》與《道德經》,
讀到最後,儒道並不如我們所知(障?)那樣分而明之,
半部論語治天下,為政之外無幾篇;
老子無為反政治,滿書皆是治國章!
所以關鍵是修身心成聖賢,
儒道其實在終極上都是體天道以治人的君子之學。
(補充:政(正)治一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
10 # 新人類醫學創新者李傑
儒家是治國學,道家是建國學。所以帝王靠道家打天下,天下打下後,道家退隱了。而儒家這時侯就要大顯身手了。
道家的對帝王的作用是打天下的工具,道家的陰陽五行在兵法中廣為應用,最後成了兵法之要了。而道家的練金術和練丹術,為帝王冶煉了更堅硬而鋒利的金屬武器,為戰爭的勝利起了關鍵作用,也推動了國家冶煉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所以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但六國統一後,戰爭結束了,該加強民眾思想教育,該用文官治理天下,給民眾安樂舒適的生活環境和豐足的衣食住行的物質產品了。所以道家的作用就只偏重於修身養性,練丹成仙了。
而這時帝王需要一個統一和平,鞏固國家,休兵熄戰的理論和思想了。所以以合和為主,禮義為先的儒家學說就登上國家政治舞臺了。最後董仲書的獨遵儒術,也被歷代帝王所採用了。最後道家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而儒家成了歷代帝王的座上賓了。
-
11 # 弄萬七
天下皆心的距離產生美,
地上的人從眾近視眼鏡。
看準還是看不準有愛心?
平安日月同吻狂詩醉詞!
《人民廣場立豐碑,英雄本色有資料,祖國的花朵更紅。》麼麼麼一二三四噠地球村。
-
12 # 富春葉語
這個必須放到歷史長河裡去探討,儒家和道家,都曾經風光無限。
儒家和道家都誕生於春秋時期。道家開創者老子,繼承先祖黃帝的思想,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強調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反對天命思想,崇尚建立“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主張“無為而治”的出世。儒家創始人孔子,崇尚西周的禮樂制度,致力於恢復周朝的禮,提出“禮仁”等思想,力主積極入世。由於歷史上有孔子問道老子的典故,從這一層面上看,春秋時期的道家思想應該略優於儒家思想(儘管當時還沒有那麼具體的思想劃分)。
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秦國,重用法家思想,實現強國目標。到了秦王嬴政當朝,奮六世之餘烈,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統天下,建立秦朝),威振四海。此時最風光的思想非法家思想莫屬。之後出現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宣佈了儒家正式進入低谷期,從此,儒法之爭伴隨封建社會達兩千年之久。
秦朝命短,僅二世便滅亡。可見法家利於打天下,不適合保天下。西漢政權就是看到了法家治國的弊端,轉而採取道家(黃老學說)治國,“無為而治”讓西漢順利擺脫了國家建國初期的千瘡百孔,在韜光養晦中走上富強的道路。可以說,這段時間,就是道家思想作為相對獨立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的階段。
到了西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道家的“無為”出世思想,已經無法適應國家繼續向前發展的需要。此時,大儒董仲舒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精華,創立了新儒家。漢武大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儒家完成從低谷到輝煌的華麗轉身,正式登上社會主流思想的寶座。雖然在之後的歷史程序中,儒家思想的地位也有過起伏,但是始終處於一流前列。可以說,從漢武帝開始,儒家思想成為社會正統思想達兩千年之久,這就是儒家思想最輝煌的時期,也是它與時俱進的結果。而道家,從漢武帝時期開始,逐步退出主流社會,轉向道教發展。
可見,從歷史事實上看,儒家顯然比道家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
13 # 趕超未來
兩個都不適合現代社會,今只有信仰黨和領袖才是最佳選擇。黨的宗旨和領袖的風範足以給人一精神與物質的寄託追求,催人奮進。
回覆列表
儒家道家都管理過國家。第一個應該是周朝,八百年的歷史,你看周天子誰有為了?漢唐之初都是道家思想治國而強盛,儒家思想治國而送葬。儒家思想的問題主要是完美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