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胤國學

    難得遇到好題目,應當,好好寫;可以,慢慢品。

    一、語句本身的含義

    1、"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一句,來源於林清玄先生的《月到天心》一文。文中該句完整的內容為:“鄉下的月光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簷、牆垣內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

    2、"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有時候,由於世間萬事萬物反射月亮的光明,讓人看到後就誤以為是,世間萬事萬物本身能夠發出“自在”的光明。這種光明,有別於太陽的奔放熱烈,而是輕柔、溫和的光明;就如同,萬事萬物能夠自身發出來的,它們就在那樣靜靜地綻放著。

    3、“自在”——自帶的;自身保有的、自身存在的;自由自在的、不受阻礙的,一種由內而的表現。

    二、語句在文章中的含義

    1、若要更深刻了解該語句的含義,需要將它放到整篇文章去理解。

    2、《月在天心》有兩個層面的指意。一個是物質層面,月——真實的月;萬事萬物——真實的萬事萬物;人——真實的個人。二個是精神層面,月——真實的個人經過修行之後達到潔白無瑕、清涼明淨的光明狀態,月下萬事萬物——真實的個人在修行過程中發現的萬事萬物的美。

    3、通讀全文,就可知,該語句的含義為:真實的個人在修行過程中,由於心性得到了鍛鍊,給自己予以光明,就很容易發現萬事萬物的美。而眾生平等中的萬事萬物,,也會體現出其自身之美。而人不應當拘泥一事一物,不應當為一事一物所困,更需要從更大角度去看待萬事萬物,方可達到真正的“自在”。

    4、“自在”是全文的文眼,全盤文字,都為了說明各個層次的“自在”。

    三、作者的經歷及該語句在他人生中的含義

    1、《月到天心》作者為臺灣省高雄林清玄先生,其祖上世代務農;祖籍福建省漳州,到他一輩已遷入臺灣省13代。作者自小文筆極佳,30歲前幾乎得遍了臺灣文學類大獎;多篇文章入選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亞太新加坡語文課程。作者32歲遇見佛法,至此開始演習禪宗,到此文章宗教寓意濃厚。

    2、從作者人生經歷角度,更好理解文章的寓意。心經有言,“觀自在菩薩”、“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月到天心,風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淨的意味,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3、禪宗講“明鏡本非臺,菩提亦非樹”,人生自來就有佛心佛性。那麼只要世人願修行,即可明心見性,即可凸顯佛性,方可“自在”。

    禪宗以月志物,以月志心,在很多故事中都有體現。如“斜月三星洞”,又如大足石刻的,“月下牧牛”,亦是反映此類道理。降服心中雜念,達到平和,方能“四大皆空”,方能“自在”。諸位,請看菩薩之像,“自在”是否就是其身後那一輪明月呢?

    四、我的體驗

    1、眾生平等,萬事萬物皆有其獨特的存在意義,都有其美好的一面。我們需要的是觀察和發現,不必一味牴觸抗拒。而萬事萬物,在月光之下,接受共同的輕撫,也能夠自己發揮自身“自在”的美好。也即,萬事萬物除了自己的美好,也可以透過接受外物而獲得美好。因此,“自在”是由內而外,又由外而內的。

    2、心經有言,無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個道理就如同文中所言,例如王陽明的《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確實,如果我們能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不就在其中嗎?

    3、唯有不斷修行,提高自身修為,方能視野開闊,以達無人相我相眾生相;方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方有大視野,方有大格局,方才大“自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山蘭葉片黑點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