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一千五

    來不了啦。

    一則,項羽打仗打厭煩了。在鴻溝對決時,曾與劉邦說,要單獨挑戰。誰勝誰當王,敗的做臣子。但劉邦不幹。必置項羽於死地而後快。

    二則,沒顏面回去。當初的衣錦還鄉,何等風光,而今單槍匹馬,何等悲涼。

    三則,八千子弟全死,獨留君王在世,江東父老怎麼看?項羽沒法面對。

    四則,江東必起戰火,民眾再受兵燹,項羽不想因為自己再讓父老受累,劉邦只要滅項羽,一切就安定了,這點項羽明白。

    項羽的心腸不似劉邦硬,他年輕耗不起內心的厭倦,在烏江邊便住手了。捲土重來又有什麼意思。

  • 2 # 梅里一了

    謝邀,沒有如果,原因有三,一是大勢己去,項羽即便過了江東,至多象季布一樣,流亡民間,沒人再跟他東山再起,因為秦己滅了。二是斬草除根,劉邦不會放過他,這點從劉邦剷除異姓王的堅定就可看出來。三是民心思定。連年征戰,民力疲極,厭戰思定,劉邦能安民,而項羽會擾民,從楚漢戰爭後期的兵源和戰略物資供給就可看出。烏江自刎是一個戰神最體面的結果。

  • 3 # 楊柳青青春之聲

    一、項羽過不了烏江,回不了江東了,他更不能捲土重來。俗話說:兵敗如山倒,可是啊,當時的項王比這還悲慘!以力戰之剩幾人而已,已經逃脫不了韓信的十面埋伏,灌嬰的騎兵追擊,更加狠毒的是劉邦的殺項羽者封萬戶侯以許之,使其漢軍將士以死許身,勇猛無畏的為了侯爵而拼之於項羽,項羽的逃脫恐難成功,劉邦那是絕對不會給項羽一絲的再生機會!

    二、即使項羽過了烏江也成不了氣候,江東也捲不起風浪,更不會捲土重來,人講究氣,軍講究勢,氣勢喪盡,無能為力,垓下一戰可以看出項羽做為軍事統帥在當時力戰的無奈,沒有戰術、更無章法,他厭倦了以往拼殺的戰爭場面,或烹殺、或屠城,以己力戰、生靈塗炭,與劉邦達成鴻溝為界就是項羽厭戰的表露,兵疲的意態,決沒有了彭城以少勝多的酣暢淋漓的快戰,隨勢態的變化項羽到了後來自己知道大勢已去,兵窮勢盡,無力為之,甚至自己給自己有一個解脫:天要亡我!這就是當時項羽內心最好的解脫。

    三、我們在這裡以楚漢戰爭一個不朽的話題來看待二千多年前的歷史迷霧,從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來看,項羽的完敗有兩種,一是身死東城。二是烏江自刎。司馬遷在當時可能是他看到的史料與民間的傳說有兩種說法,因此他用了兩種方法記敘,他是用曲筆的方式來傳記,當然這裡有作者對項羽的鐘愛與溢美之嫌,近古以來未尚有也,三年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有羽出,號為霸王,這些都是事實,但是他一味的以力而為,自矜功伐,奮起私智而不師古!最後以一個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來解脫自己,也算是項羽的一個不朽了。

  • 4 # 黑馬116176011

    不能,因為都死了,你還活著,那不又是害人,做官如做生意,都要本錢,做官要人,做生生活要錢,那朝代或許有人跟,現在絕對沒有,

  • 5 # 雞西穆聞陽

    不確定性太多了,沒準回去之後會被老百姓抓起來問罪。也可能回去以後再組成強大的隊伍反攻(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百姓已經飽受戰爭之苦,估計自殺的時候項羽自己也想到了。)還有回去之後隱居起來,但他心裡無法接受因為自己的疏忽,而死去那麼多弟兄們的糾結。人到了一定程度,心裡是崩潰的,做出不理智的事很正常。很少人會認為他繼續活下去好吧?他死了,戰爭就結束了。逝者已逝,歷史不會重頭再來。希望中國不再受到戰爭的侵擾,希望我們活的越來越幸福。

  • 6 # 使用者穩穩的幸福

    如果說項羽他能過了烏江,難到劉邦就過不了烏江嗎?

    在說江東是項羽的軍營大後方,大家不要以為回去整頓軍旅就可以從新捲土重來。

    項羽與秦之戰用了長達八年的時間,秦滅了以後,楚漢相爭又打了長達四年,共計十二年的戰爭,按這樣計算,後方的實力早就掏空了,經濟方面,人力方面極遠遠不夠,極度缺財缺人,再加上士兵和將才都已經人乏人困,消耗殆盡,要想抗擊劉邦的浩蕩大軍,只能是依靠游擊戰術,地利優勢多拖幾年罷了。單靠以一地之勢,要抗擊劉邦手下百戰雄獅得需要多長時間啊?

    再一個問題,關於范增之人,不是范增的智商不夠,而是項羽不能用之心思太多。

    在當時的形勢下,如項羽即使重用了范增的策略,滅了劉邦,以後也還會出現更多象劉邦之類的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到頭來最後還是一個敗亡!

    如重用范增又能如何是好,垂垂老朽。張良歸漢,是因為韓王成被殺;陳平韓信歸漢,是因為在楚不受用。這些都是范增在世時候的事情,得一范增難道就可同天下英傑抗衡?根本就是笑話!

    不過,項羽如果能回到江東,三思而後行,以長補短,總結自己經驗教訓,以他的臨戰能力,也夠劉邦吃上一壺的,這只是後話!

  • 7 # 方言講史

    謝謝邀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在垓下上演最後決戰,一向實力派的項羽卻被屢敗屢戰的劉邦聯軍擊潰,無奈之下,項羽自刎烏江邊,一代英雄就這樣灰飛煙滅。面對霸王往事,詩人杜牧揮毫寫下:“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李清照也感慨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少人認為,項羽如果重回江東,還是會有機會捲土重來的。那麼,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假如當年項羽渡江東歸,他真的有機會重整霸業嗎?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逐鹿中原。以項羽和劉邦為代表的兩支義軍在推翻暴秦之後,為了爭奪勝利的果實,由此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帷幕。在長達四年多時間裡,他們進行了殊死的搏鬥。統步統計,楚漢雙方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雙方僵持不下。

    公元前203年8月,由於漢、楚雙方長時間的對持,雙方都非常疲憊。劉邦派人去楚軍談和,項羽同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根據雙方協議,“楚漢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這一協議也就是象棋中“楚河漢界”的由來。

    同年9月,項羽率十萬楚軍由固陵方向撤軍,而劉邦也欲西歸。然而,張良、陳平卻建議劉邦撕毀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從其背後發動偷襲。二人認為,此時劉邦集團已經佔領了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四川、貴州、湖北、安徽等天下的大半勢力;但項羽集團只佔領著蘇北及河南滎陽的小部分土地,並且項羽軍遠離蘇北,不但退路被切斷,糧食也已用盡,正是“天要亡楚”絕佳之機。

    劉邦雖然不善領兵打仗,但他卻能聽從下屬建議。於是,他果斷撕毀和約,遂向楚軍發起追擊戰,還約集韓信、彭越共同合圍。哪知,韓、彭未如約出兵,孤軍作戰的劉邦集團又一次在固陵被項羽軍打敗。劉邦連忙率軍退入陳下(今河南淮陽縣)。對於劉邦這種毀約行為,項羽大為惱火,立即率十萬楚軍又一次包圍了劉邦軍。

    這一結果讓劉邦措手不及。而張良認為,韓、彭二人之所以不出兵相助,是因為沒有利益相許。於是,劉邦再次聽從建議,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又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合圍,五路大軍60萬共同伐楚。

    羽眼見大勢已去,便趁著黑夜率精銳騎兵突圍,最終逃到烏江(今安徽和縣的烏江浦)邊時,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年僅31歲。

    項羽自刎後,垓下餘下的八萬楚軍被全殲。劉邦又乘勝追擊,楚地皆降,唯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相信項羽自刎訊息,三千子弟兵仍在谷城與漢軍頑強作戰,拒不投降。劉邦得知後,就派人把項羽的首級送上,令其投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即位皇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垓下之戰作為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這次戰役,劉邦集團可以說羽翼已豐,項羽再沒有實力與之抗衡。

    如果我們做個假設,項羽過江逃到江東,那麼,劉邦會放過他嗎?答案是否定的。項羽逃得了一時,逃不過一世,因為劉邦還是會追殺過來的。做為史上最大規模一次的以多打少圍殲戰,不要說60萬的五路大軍,僅擅於征戰的韓信率十萬大軍也足以把江東踏平。項羽想在短時間內翻身,根本沒有可能。

    項羽是司馬遷比較喜歡的人物,甚至不惜用帝王“本紀”的規格來描寫他的生平事蹟,尤其是對他生命的尾聲,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那麼,項羽被圍攻時,曾率精兵成功突圍,這說明他本身是打算捲土重來的,可為什麼最終又會選擇自刎呢?

    垓下之戰被圍攻時,項羽深感大勢已去,在送別虞姬後,趁著黑夜從大軍中抽調了800精銳騎兵突圍,這部分人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江東子弟。由於黑夜,再加上急於奔命,騎兵隊伍渡過淮水後,只剩下了一百多人了。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快速追擊。項羽他們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因迷路耽擱了時間,被漢軍追及,遂即又突至東城。當到達烏江邊時,手下僅剩28騎。

    根據《項羽本紀》中“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的記載,項羽本身是打算渡過烏江的,然而看著身邊僅數幾名狼狽不堪的殘兵敗將,他又萬念俱灰、感慨萬千,開始感到了猶豫。烏江亭長勸他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十萬人之多,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唯獨我有船,漢軍即使趕來,也沒辦法渡江。”

    從項羽與烏江亭長談話的內容分析,此時追兵距離還遠,項羽完全可以在亭長的幫助下,渡江後跨馬東去的。不過,項羽從被圍後的慷慨悲歌、到埋葬送別美人虞姬、帶八百將士潰圍出逃,再到烏江邊遇烏江亭長,他內心的思想鬥爭是持續不斷的,而烏江亭長言辭誠懇的一段勸話,讓他徹底認清了形勢,深感大勢已去,氣數已盡,於是瞬間讓他做出了拒絕過江的決定。

    從烏江邊亭長的對話來分析,江東雖說有眾數十萬人,但如果依據秦末戰亂時的人口結構,十萬之眾如果除去女人、老幼,具有作戰能力的青壯年估計不會超過2萬人。更何況能征戰沙場的,基本上當初都被項羽帶到了戰場上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相當嚴酷,基本上是靠實力來PK的。可以說,在戰鬥力方面,項羽不再有與劉邦再戰的資本。

    其次,當初項羽起軍時,是打著“滅秦復楚”的旗號,大批江東子弟背井離鄉追隨他征戰,自然是眾志成城,所到之處才有了“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大好局面。而此時的現狀是秦政已滅,項羽沒有了這面“大義旗幟”,出師無名,難以得到民眾響應的。

    此外,垓下之戰,項羽幾乎“全軍覆沒”的敗局實在太慘了。正如項羽所言,八千子弟兵只有他生還江東,百姓會心寒的,他又有何臉面去面對鄉親呢。更何況這些兵卒都是有家室的,甚至還有妻兒老小要扶養,即使項羽想再東山再起,江東子弟會聽從他的號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並且由於連年作戰,江東的經濟實力大幅下滑,甚至普通百姓的溫飽都成了問題,項羽即使能召集一批軍隊,但後勤供給也是很大難題。

    項羽是帶著“復仇”的角色登場的,所以這就決定了他的歷史使命。在戰爭中,他不是坑殺屠城,就是燒殺擄掠,這種兇殘使他喪失了民心,缺乏壯大的機會。

    想要坑殺20萬兵士,恐怕沒有人會坐以待斃。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描述是“羽詐坑殺”。 由此判斷,項羽是設計了一套計謀來矇蔽秦軍兵士。據說,楚軍先以勞役作掩護,趁著黑夜把秦軍趕到新安故城外的深壕裡,而後又澆上火油進行燒殺。可以想象,無數的長矛鐵槍對準坑內的軀體,瘋狂的刺殺,鮮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鳴、求饒和怒罵交織著,那一夜,一場慘絕人寰的血腥,哀嚎撕裂長空,慘絕人寰。要知道,這些士卒也是有家庭的。保守估計,如果每一降卒有至親四、五人,這一坑殺事件就使項羽與百餘萬秦人結下了血海深仇。

    據《項羽本紀》記載,除了坑殺20萬秦軍降卒,項羽還做下幾件滔天罪行:進軍襄城時,久攻不下,項羽就威脅說,如果拒不投降就“屠城”,後來果然付出實施,數萬秦軍全部被殺;進兵咸陽後,殺秦降王子嬰,火燒秦宮室,三月不絕;攻打齊國時,殺田榮,坑降兵,擄婦女,毀城燒房屋無數。這些事例表明,項羽對戰敗國從不會有一絲仁慈,他對百姓生命極端蔑視也導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嚴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反觀窮苦百姓出生的劉邦,則大不一樣,比起項羽的殘暴,他更喜歡打“感情牌”。比如,劉邦入關後,深感民間疾苦,每每行事,總是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不但約法三章撫慰百姓,還封存國庫,重用前秦賢才,深得民心,因此也引來四方豪傑來拜,隊伍由弱變強,不斷壯大。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歷史的不變規律。賈誼在《過秦論》中認為,秦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暴政。但項羽非但不吸取教訓,反而從走以暴制暴的老路,即使過了江東,也註定他必敗的歷史命運。

    楚漢之爭中,大小戰役數以百計,項羽幾乎百戰百勝,而劉邦屢戰屢敗,面對這種“大好形勢”,為什麼項羽最終又反被劉邦所滅呢?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驍勇善戰,“攻定陶”、“拔襄陽”、“殺宋義”、“攻鉅鹿”、“霸咸陽”等,這些無疑顯示出他的豪氣和神勇。然而,他過分崇尚打仗,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不懂謀略經項,最終白白葬送了自己的爭霸事業。

    項羽雖然在戰爭取屢屢獲勝,但除了擄奪一些戰利品外,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他狂妄自大,總認為只有項家軍才能打勝仗,其他雜牌軍是在“拖後腿”。試想,大小戰役中俘秦將士保守估計也有50萬人,他如果將這些俘兵收編、分流到自己麾下,這樣的戰鬥力想要取得天下不要太容易哦。然而,項羽卻對選擇了不是坑殺,就是流放。

    在推翻暴秦後,項羽自認為霸業已定,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裡,以至於在鴻門宴上幾次錯失殺掉劉邦的機會,放虎歸山。即便身邊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紛紛背楚歸漢時,項羽也仍然沒有意識到劉邦已成為勁敵。直到楚漢兩軍在滎陽會戰時,漢軍奪取了齊地,項羽才感到了劉邦的威脅,但為時已晚。

    據《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在推翻暴秦之後,殺了子嬰,燒了秦宮,擄寶貨婦女要東歸的時候,有人曾勸他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可項羽卻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項羽聽後大怒,竟然殘暴的把勸說者活活烹殺。事實上,這個時候正處於楚漢之爭的關鍵的時期,項羽的衣錦還鄉的虛榮心竟讓他錯失良機。由此看來,性情浮躁的項羽目光短見,在他心中只把“仇秦復楚”看作自己主要的歷史使命,而對“平天下”卻缺少政治眼光和謀略。

    《史記》稱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士兵有了病,他也很關心,甚至痛哭流淚,但對有功將士卻是非常吝嗇,不願獎賞。不少人認為,項羽領兵打仗可以,管理團隊不行。

    出身名門的項羽身上有講義氣、重信用等優點,然而他年輕氣盛,好面子,不注重自我管理,遇事率性而為,這種個性是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求賢若渴,善於用人,不拘小節,胸懷大志的他雖然屢戰屢敗,但他始終不服輸,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強”,從不放棄任何一次追求目標的機會。因此,他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即便項羽捲土重來,最終還是會輸給劉邦。

    傑也。吾能用之,此吾能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故其所以為我擒也。”對此,司馬遷也作了較為中肯客觀的評價:“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伐功,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

    一場楚漢戰爭,劉邦以其勝利而登上了政治舞臺,項羽卻以其失敗而戴上了蓋世英雄的桂冠。兩千多年過去了,項羽的霸氣形象至今令人難以釋懷,尤其他在烏江邊的悲愴自刎壯舉,更讓人們對他捲土重來充滿想象。然而,功過是非雖自有人評說,但歷史終究會作出公正的判決。項羽雖說武功蓋世,但他急躁易怒,兇猛殘暴,目光短淺,缺乏經營管理,這些客觀事實也註定了他在爭霸戰爭中失敗,既便過了江東,又如何?

  • 8 # 才子八怪

    即使項羽渡過烏江回到江東,也無法東山再起了!除劉邦不會放過他這個因素外,項羽本身存在的問題才是最主要的:他失敗並不是因為實力弱小,而是性格缺陷,這才導致了他幾次三番地將一手好牌打爛!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又名項籍,生有重瞳,秦末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人,是臨死前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項羽由叔父項梁扶養長大,身長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武力值驚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隨項梁殺死會稽太守殷通起兵後,一路勢如破竹,先後在東阿、鉅鹿兩戰中大破秦軍,各路諸侯無不拜服!項羽進軍關中後,放棄了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和在關中稱霸的好機會,殺掉秦王子嬰,將阿房宮付之一炬,乃返回楚地,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

    公元前206年,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戰爭開始了。起初,威名赫赫的項羽將劉邦殺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但由於劉邦採納屬下意見,以“仁義”形象示人,受到諸侯和百姓擁護;並設計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勝利的天平逐漸向劉邦傾斜。

    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困垓下,主力被破。僅有八百部眾跟隨項羽突圍,漢軍窮追猛打,項羽率殘部逃至烏江江畔,下馬與追擊的漢軍交戰,項羽一人殺掉數百名漢軍(真實數字)後自刎而死——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羽到死都不明白自己錯在何處!個人認為,項羽為人有以下幾個缺點:

    1、暴虐:鉅鹿之戰後,20萬秦軍降卒被坑殺殆盡;進軍關中後,殺掉被劉邦禮遇的秦王子嬰,焚燬秦宮,搶奪財寶婦女東歸(與土匪無異);坑殺田榮降軍;盡失人心!

    2、多疑:范增在項羽軍中屢獻奇計,最後落得個被項羽猜忌驅逐、惶惶而終的下場!

    3、剛愎自用:沉溺於自身武力和極高的軍事天賦中不能自拔,欠缺政治頭腦。“亞父”范增屢次為項羽創造殺掉劉邦的機會,但項羽自恃甚高,不將劉邦放在眼裡!

  • 9 # 豬豬大師

    項羽兵敗山倒,被追殺,因為不肯渡江回江東,自刎而死。杜牧:“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似乎成了定論,而項羽真能過江東東山再起嗎?江東:又名江左,指今蕪湖市、南京市之間的長江河段以東的地區。史載:“當時項羽率領一百多騎逃到了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迷路了,問老農,老農騙他向左,陷於大沼澤中。”連敵方逃亡中遇到什麼人,說了什麼話都知道,如同跟隨在項羽身邊,只是史書沒有交代資訊來源。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

    又逃到東城,只剩二十八騎,漢軍追趕上了,項羽說了一句被後人詬病的話:“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並非我指揮戰爭不當而造成的過錯。”於是分四隊衝殺漢軍,漢軍披靡,斬殺漢軍一將,又斬殺一都尉(略低於將軍)並近百人。二十八騎對漢騎兵幾千人,竟然佔了上風,項羽竟然只損失兩騎。

    《史記·項羽本紀》「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更過分的是出現了驚人的小說描寫。當時,赤泉侯楊喜為漢騎兵將領,追殺項羽,項羽瞪眼呵斥,楊喜人馬受驚,嚇得避開了幾里。簡直是《三國演義》的原形,張翼德長坂坡一聲吼,坡水倒流,嚇退了曹兵,嚇得曹軍將領夏侯傑肝膽碎裂。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於是項羽欲渡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附近),“欲”是想要,心理活動,《史記》經常出現心理描寫,也是被後人詬病的地方。巧的是烏江亭長停船靠岸正在等待,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有千里,人口幾十萬,足夠稱王。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沒法渡江。”項羽笑著回答說:“天要亡我,還渡江做什麼……”然後項羽就拔劍自刎了。前文交代他想渡江,見到亭長撐船等待,又不渡江了。前後太不一致了。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乃自刎而死。」

    以上項羽傳記的描寫沒可信度。劉邦傳記稱:“使派灌嬰為騎兵將領追殺項羽至東城,斬首八萬,便平定了楚地。”灌嬰傳記記載詳細:“項羽從垓下(今安徽靈璧東)逃走,御史大夫(最高監察)灌嬰受詔率領車騎兵追殺項羽到東城,攻破項羽軍。屬下兵士五人共同斬殺項羽,都賜為列侯。招降左右司馬(最高軍政之副)各一人,士卒一萬二千人,擒獲所有楚軍將領和官吏。接著攻下東城、歷陽(今安徽和縣),而後渡江攻破吳郡都會(今江蘇蘇州市),擒獲吳郡太守,遂平定吳、豫章(治所今江西南昌)、會稽(治所今浙江紹興市)三郡,再揮師北上,平定淮北五十二縣(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灌嬰傳記可信度高,基本就是流水賬,他的軍功檔案。

    《史記·高祖本紀》「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項籍敗垓下去也,(灌)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劉邦和灌嬰傳記都記載殺項羽於東城,東城(今安徽定遠縣)隔烏江浦(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直線距離有100公里左右,他還沒到烏江就被殺了,何來渡江?就算沒被殺,渡江也沒用。因為在垓下之戰前漢軍已經撒下天羅大網,成合圍之勢。項羽和劉邦滎陽對峙約和後,向南退到了陽夏(今河南太康縣),彭越乘勢攻下昌邑(今山東鉅野縣)近旁二十幾座城池,得到糧谷十多萬斛(秦漢1斛=20公升),供給劉邦。劉邦又率領樊噲攻打項羽,拿下陽夏,俘虜周將軍(疑似周蘭)兵卒四千人。包圍項羽於陳(今河南睢陽縣),大破楚軍。並血洗胡陵(今山東魚臺縣;郭嵩燾認為是固陵之誤,今河南太康縣南)。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漢五年秋(冬),項王之南走陽夏,彭越復下昌邑旁二十餘城,得谷十餘萬斛,以給漢王食。」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樊噲)從高祖擊項籍,下陽夏,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圍項籍於陳,大破之。屠胡陵。」

    另外,當韓信平定齊國自立為齊王后,派灌嬰攻破楚將公杲於魯北(魯縣北),而後率軍南下,擊潰了薛郡郡長(治所魯縣,今山東曲阜),親虜騎將一人。攻佔傅陽(山東棗莊市)後,又先後佔領下相(江蘇宿遷)、僮(江蘇睢寧)、獲取慮縣(江蘇睢寧南)、徐縣(江蘇泗洪)。而後渡過淮河,奪取了淮南的各個城邑,直到廣陵(江蘇揚州市)。這時項羽遣項聲、薛公、郯公(兩位史失其名)又奪回了淮北。於是灌嬰又渡淮北上,在下邳(江蘇邳縣)擊敗項聲、郯公軍,斬薛公,佔領下邳。接著又在平陽(山東鄒縣)擊潰楚國騎兵,招降了楚都城彭城(江蘇徐州市),俘虜了柱國(略次於丞相)項佗,招降了留縣(江蘇沛縣東南)、薛縣(山東滕州市南)、沛縣(江蘇沛縣)、酇縣(安徽蕭縣北)、蕭縣(今安徽蕭縣)、相縣(安徽濉溪)。在攻克苦縣(河南鹿邑縣)、譙縣(安徽亳州市)的時候,又俘虜了楚副將周蘭。灌嬰與劉邦在頤鄉(河南鹿邑縣南)會師後,隨劉邦在陳縣(河南淮陽縣)擊潰項羽軍,灌嬰部下士卒斬殺樓煩(古代北方部族,善射)將領二人,俘虜騎兵將領八人。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齊地已定,韓信自立為齊王,使(灌)嬰別將擊楚將公杲於魯北,破之。轉南,破薛郡長,身虜騎將一人。攻傅陽,前至下相以東南僮、取慮、徐。度淮,盡降其城邑,至廣陵。項羽使項聲、薛公、郯公復定淮北。嬰度淮北,擊破項聲、郯公下邳,斬薛公,下下邳,擊破楚騎於平陽,遂降彭城,虜柱國項佗,降留、薛、沛、酇、蕭、相。攻苦、譙,復得亞將周蘭。與漢王會頤鄉。從擊項籍軍於陳下,破之,所將卒斬樓煩將二人,虜騎將八人。」

    上文繁瑣的細節證明項羽的重要地盤已經被佔領,連老巢彭城都被拿下了。《中國曆代戰爭史》評論:“韓信此次遣灌嬰對楚大後方做此種深入之縱橫掃蕩,實予項羽一致命打擊。因慮、鄒、薛等地,為項羽之北境糧倉,淮南北則為項羽之南境糧倉。楚經此一大破壞,遂使在滎陽、廣武等地前方軍士益以糧食缺乏,後方擾攘,而不能堅與劉邦相持,乃不得不劃鴻溝以求和焉。”

    接著拿下楚更多地盤和策反楚將:劉邦用了張良的計策,招來了韓信和彭越的兵馬。劉賈(劉邦族人)攻入楚地,包圍了壽春(今安徽壽縣)。漢軍派人誘降了楚大司馬周殷(最高軍政),周殷叛楚,率領“舒”(今安徽廬江)的兵馬對“六”(今安徽六安市)進行屠城,奪取九江(今安徽淮河以南大部與江西全境)兵馬迎接英布,對城父(今安徽亳縣)進行屠城,再與劉賈會合。再攻打下臨江王共尉(楚將共敖子)的地盤(臨江,相當今湖北大部、湖南全境及貴州東北部地區。),以臨江為南郡。

    《漢書·高帝紀下》「十一月,劉賈入楚地,圍壽春。漢亦遣人誘楚大司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迎黥布,並行屠城父,隨劉賈皆會。」

    《史記·荊燕世家》「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臨江為南郡。」

    垓下之前,項羽的地盤被急劇侵吞,手下重要將領死的死,俘的俘,叛的叛,就算他能逃到江東,原來九郡只剩下三郡,吳、會稽、豫章。三郡人口幾十萬,能在短時間召集二十萬士卒嗎?打仗需要精壯男性。還有糧草兵器車馬輜重怎麼解決?加上後有追兵,已無力迴天。杜牧、李清照只是詩詞感性抒發,不能當歷史。

  • 10 # 是阿維啊

    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對於項羽不肯過江東,千百年來一直都是人口相傳的佳話。多少人對於項羽有著不一般的戀想。由此可見項羽在中國歷史上的人格魅力。霸氣的英姿,豪邁的性格,唯我獨尊的帝王氣概,項羽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失敗者了。

    但是項羽要是真的過了江東,他真的還能有機會嗎?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大一統的王朝,都是從北向南打的,這其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理由,那就是過了長江天險,整個南方几乎是無險可守。所以打過了長江,幾乎就會兵敗如山倒了。而從南向北打,無疑是困難十足。

    江東子弟多才俊,這句話不無道理,但是天時地利並不是僅靠人才就可以的。再者,此時劉邦已經得了天下,項羽幾乎已經一無所有,再想重頭再來那絕對是莫大的挑戰。

    所以,我還是希望項羽不要過江東,這樣他還是我心中的那個西楚霸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從小到大,老是會做同樣一個夢,就是會飛,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