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司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曹操、曹丕、曹叡、曹芳),而曹叡是曹魏第二位皇帝,年輕有為,曹魏在他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有人說,天不怕地不怕的司馬懿偏偏非常害怕曹叡,他為什麼那麼害怕曹叡呢?個人認為有四個原因,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司馬懿只是一個臣子,而曹叡是皇帝,臣子對皇帝,那是天生的害怕。

    司馬懿再有本事,再牛,他也是一個臣子,在曹操時期,他看不起曹操是宦官的孫子,不想為曹操辦事,裝病在家。沒想到曹操強行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這曹操如果知道司馬懿將來會架空自己的後代,說什麼也不會強行讓司馬懿當官的。在曹叡時期,司馬懿升為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將軍曹真一同抗蜀。

    他當的官再大,也是一個臣子,翻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他得聽從君主的命令,為皇帝辦事。從這一方面說,司馬懿不是怕曹叡,而是怕皇權,怕這個世間的最高權力。其他大臣,如陳群、曹真,見了皇帝曹叡,也會害怕吧。

    其次,曹叡掌權時期,還有不少曹氏、夏侯氏宗親掌握兵權,司馬懿自然不敢飛揚跋扈。

    曹叡掌權時期,還有曹真,監視著司馬懿,與司馬懿一同防禦蜀漢。在曹叡病重將亡時,他第一次選的託孤大臣是燕王曹宇(曹操之子),還有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這些人都是曹氏宗親,對曹魏忠心不二。

    這時的司馬懿,只是一個在邊疆領兵打戰的勞力,只是資格有點老而已。他只是在有戰爭時,帶領軍隊出戰敵國,這些士兵不是他的私兵,不是他的鐵粉。只要曹叡一句話,曹魏軍隊就站在皇帝一邊,對不會聽司馬懿的。

    再次,曹叡是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牢牢掌握大權。

    曹叡登基時,已經是22歲的成年人了,完全有能力接過父親曹丕的班,將曹魏治理得井井有條。他處事沉著、剛毅,深諳帝王制衡之道,剛當皇帝不久,便將四個輔政大臣玩的團團裝,多次將曹休、曹真與司馬懿調往邊境,有效降低了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便於自己掌權。曹休與曹真也在頻繁的調動中,積勞成疾,不久去世,只剩下了司馬懿和陳群兩個輔政大臣。這兩人是外姓,對曹叡不構成威脅,還非常聽話。此時的曹叡,大權在握,在朝中說一不二。《三國志》中相關描述如下:

    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

    最後,司馬懿做出害怕曹叡的表象,是明哲保身的明智之舉,最終取得勝利。

    司馬懿,善於偽裝,尤其是在皇帝曹叡面前,就和小兔子一樣乖,曹叡說啥,他聽啥。司馬懿深諳自保之策,他沒有和曹叡對著幹,相反,他還故意做出一副害怕的表象。司馬懿成功騙過曹操、曹丕、曹叡,還有曹爽,於公元249年,成功發動高平陵之變,滅曹爽三族,掌握曹魏大權。

    總結:曹叡剛剛登基時,司馬懿對於皇帝曹叡,那不叫怕,是一個臣子對皇帝起碼的尊重。後來,曹叡從四個輔政大臣手中奪權,掌握曹魏大權,司馬懿才真的感覺到曹叡厲害,為了存活下去,便一直以一個乖孩子的表象出現。司馬懿是明智的,他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子孫三代,最後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大權,奠定了西晉基業。

  • 2 # 昊陽閒看歷史

    曹睿是曹魏的第二代皇帝,雖然沒有他爹曹丕那麼手段狠辣,也沒有他祖父曹操那麼梟雄,但是他從小的生長環境也很艱苦,還是學到一些治國的本事。

    曹睿是曹丕的長子,生長在富貴之家,因為父母感情不好,受母親甄宓的拖累,在做皇子時並不得寵。因為曹丕還有其他的寵妃,也誕生了皇子,導致曹睿的處境尷尬,時時有喪命的危險,可謂成長得曲折。這些磨礪了他陰狠的性格,若是其他人觸犯他的權利,他就會先下手為強。

    若不是曹丕只做了7年皇帝就喪命,曹睿可能做不了皇帝。因為母親的慘死,少年成長的不安定,曹睿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情緒上更難自控。司馬懿在他底下做大臣,有時候無法摸準他的心思,自然就要小心應對。

    司馬懿一輩子都在謀算,竟然做了曹家的臣子,就要為國分憂。輔佐君王,小心辦差事,這也是做臣子的本分。

    司馬懿怕曹睿,更多是身份上的弱勢,曹睿是君,他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且當時魏國的政權在皇帝曹睿的手上,司馬懿並沒有抗衡的能力,他還沒有積累到資本,只能好好做他的臣子,不敢有僭越之心。

    曹丕死時,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曹睿當上皇帝,身邊的軍方大臣主要還是曹氏有血緣的人,對曹睿登基以後迅速親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國時期之所以亂,就是地方諸侯手上有兵,有能力和朝廷抗衡。包括後來司馬懿也是有了軍權,才敢發動高平嶺之戰,一舉控制了魏國的朝政。

    在曹睿當政期間,他對軍方還是有一定的控制,沒有讓司馬懿一家獨大,司馬懿手上沒有軍權,自然就對抗不了曹瑞,只能乖乖的做他的臣子。

    總結一下,司馬懿怕曹睿,一是他的身份,他是臣,曹睿是君;二是司馬懿手上沒有兵權,沒有能力和曹睿對抗,只能夾著尾巴做人,他怕曹睿,也是擔心司馬家的前程。

  • 3 # 菸酒閣小學士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御人之術在於制衡。

    劉備兵敗夷陵,在白帝城彌留之際,曾託孤諸葛亮,泣言:“君才十倍於曹丕,終能安國,必定大事,嗣子若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啼泣萬死不受。

    後人對劉備託孤時勸諸葛亮自取,是否真心誠意頗有爭議,一派說劉備臨死之言,真情實意;一派說劉備是虛情假意,並非真心話。康熙則說劉備此舉,是帝王心思。

    什麼是帝王心思?有句古話說:伶俐莫過老公,聰明莫過皇帝。

    皇帝是什麼人?九五至尊、孤家寡人、一言九鼎。普天下的人傑名仕都圍著他轉,要瞬間明白臣子想了幾天幾夜言語中的本意,要在無數妙計良言中作決斷,要維護各派力量的巧妙平衡。

    太子,自幼要從十幾個、幾十個兄弟中脫穎而出,自幼受教於天下名師,品學兼優、德才兼備、文武雙全,不能做錯事、不能說錯話,忍常人不能忍,稍有不慎,輕則失去寵愛,重則身首異處。

    有人說皇子從小享盡榮華富貴,會受什麼苦?皇家養孩子絕非富養,清朝後期皇帝為何短命,和自幼捱餓吃不飽飯有關:清祖製為了不讓後代頹廢於富貴,嚴令皇子要受苦,每天只能半飽。

    皇帝自幼成長於爾虞我詐、刀光劍影之中,在幾十個皇子競爭中最終成為孤家寡人,什麼場合沒經歷過?什麼陰謀、陽謀沒見識過?什麼大賢大惡沒有較量過?

    歷史上正常環境下成年繼位的皇帝當政,都沒有出現權臣謀位的故事,因為皇帝一旦學會帝王之術,沒有人敢去挑戰。

    什麼是帝王之術?即御人之術,御人之術核心在兩點,一是恩惠於人;二是相互制衡。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聰明的皇帝如果為太子物色好輔臣,一定先打壓,再讓太子啟用。輔臣必忠心耿耿、輔佐新君。

    唐太宗李世民想以李勣輔佐太子,但摸不清其虛實,便找個藉口將其貶到邊遠之地,並對宣旨的官員說:如果李勣二話不說,立即前去上任則無事;如其磨蹭立即斬殺。

    太子李治繼位後,依先皇李世民安排,立即召回李勣,拜為尚書左僕射。李治有知遇大恩與李勣,一招便收服大將,這便是帝王之術的大招之一:御人。

    中國文化講究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彼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凡受過知遇之恩的權臣,自身不敢謀反,曹操不敢,司馬懿也不敢,甚至高陽也不敢。

    制衡之術在於置身事外,讓大臣們相互牽制。只要權臣沒有做到權傾天下,必有人治他。

    派系這個東西,在歷朝都是避免不了的。蛋糕和利益就那麼大,不夠幾個人分的,所以做官就要選擇門庭,投錯了派系,相當於終身打上烙印,不得翻身。

    歷史上的派系爭鬥,或明或暗,但都是腥風血雨,你方唱吧我登場,觀眾就是那個坐在深宮中的皇帝,大臣們斗的越厲害,江山越穩固。

    借用電視劇《康熙王朝》孝莊太后教訓康熙的話語:“大臣們斗的越厲害,皇上的位置就越重要,他們最終都會來求你。你現在參與其中,把自己繞進去了。”

    這才是制衡之術的關鍵,任何一派坐大,必然侵犯其他人利益,必遭受反擊。這時候,什麼把柄、弱點、醜聞都會從反對派口中出來,大臣暴露的弱點越多,皇帝就看的越清楚。

    皇帝清楚每個大臣的弱點和把柄,知道誰能制衡誰,但是他什麼也不說,只是你們斗的要有底線,誰過底線收拾誰。這樣的皇帝才是最可怕的。

    誰都有弱點和怕的人,司馬懿也不例外。曹睿就是那個懂得帝王之術的皇帝,手下謀臣良將無數,分分鐘能替代司馬懿位置、制他於死地,只需要曹睿一紙召令。

    敢冒天下之大不諱的,如王莽

  • 4 # 畫素說

    確切的說,司馬懿並非是害怕曹叡,而是假裝懼怕曹叡。

    曹叡是曹魏第二個皇帝,算的上是一有為明君,且能牢牢握住大權。我們要明白,對於司馬懿來說,他需要的是一個昏聵之君,或年少可欺之君,顯然曹叡都不符合,那麼作為“野心家”的司馬懿,自是需要表現出溫順、懼怕曹叡,達到騙過天下人的目的。

    司馬懿也並非從一開始就狼性十足,他曾經也是個負責任的官員,同時也是一個聰明人,曹操時司馬懿自是沒有任何的權勢,加之曹操知道曹丕能控制住司馬懿,司馬懿這才有了後來,這個時候說司馬懿害怕曹操是對的。

    在到了曹丕時期,雖然司馬懿為曹丕老師也有著扶持曹丕登基之功勞,曹丕也給了司馬懿足夠的權勢,但終其曹丕一朝,曹丕個人的閱歷與治國能力並不在司馬懿之下,司馬懿忙的是和朝臣們勾心鬥角,以求保得身家性命,所以這個時期司馬懿是不敢動任何的不臣之心的,他想要的只是在眾臣之中能脫穎而出。

    到了曹叡時期,司馬懿這才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原本只要曹丕能多活一段時間,司馬懿還是可能老老實實在曹丕的手底下終老,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晉朝了。但曹丕的死有點讓人猝不及防,司馬懿就這樣成了輔臣,這才有了不臣的心理。

    但曹叡並非一個合適的君主,也沒有接受過一位君主的教育。說白了曹叡沒有將自己的聰明用在治國理政之上。加上曹叡曾經動過殺了司馬懿之心,好在朝臣們的幫助,司馬懿這才免於一死,看著皇帝的任性讓司馬懿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所以司馬懿這才特意去討好曹叡,出山與諸葛亮決戰,直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給了曹叡一個定心丸,至此以後曹叡在司馬懿的謀劃之下,每天不問朝政,貪圖享樂,而司馬懿呢,假意害怕,為曹魏東征西討,為了就是騙過曹叡、騙過天下人。

    沒多久曹叡步了自己老爹的後塵,三十多歲就去死了,這一次司馬懿在一次成了託孤的大臣,加上新任的君主曹芳僅有8歲,並不具備任何能力,曹魏的果實終究被司馬家所竊取。

  • 5 # 可可真君

    司馬懿字仲達,在歷史上,司馬懿是一個非常善於偽裝與隱忍的政治家,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裝病甚至自殘。

    其人胸懷異志抱負,曹操生前就對他很不信任,並對其有過評價: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甚至於把對司馬懿的這種防範意志傳給下一代,以示警戒。

    那麼讓人奇怪的是,戰功赫赫、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為什麼不敢在魏明帝曹叡在的時候奪權呢?為何選擇韜光養晦,蟄伏起來呢?

    這裡就不得不來談談魏明帝曹叡這個人了。曹叡這個人是有真本事的,作為曹操的嫡系子孫,曹叡深得曹操真傳。曹叡雖然年輕,但不得不說他很有謀略,並不比曹操和曹丕差,在駕馭朝臣方面更是比他的父輩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曹叡有自己獨立見解,是一個有主見的君主,這讓他在大局上有著屬於自己的判斷,不會聽由司馬懿的,更不會受其支配。再者,此時的司馬懿力量還不夠雄厚,沒有實權,所以他必須要小心翼翼,畢竟自己的生死掌握在曹叡手裡面。

    曹叡也是一個很有能力、很有城府的皇帝。從宏觀來看,曹叡積極發展國家的軍事實力,政治和文化領域也有較大進步,魏國在他的統治下,走向了頂峰。所以史學家王仲犖先生對曹叡有過這樣一句評價:“曹叡統治時期,是魏王朝的全盛時期”。可見曹叡本身確實是有硬實力,有魄力,不容小覷。

    再者,除了曹叡問題外,曹叡在位時期,曹家當時的整體勢力也依舊還是很強大的。雖然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等老臣大多已經戰死,但勢力威望仍然還在。除此之外,當時還有著一批忠於曹魏的文武百官,他們同樣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這些人讓司馬懿不敢妄動。

    其實在那時,曹叡想殺司馬懿,可以隨便找個理由,但之所以不殺,是因為惜才,畢竟能夠對付諸葛亮、陸遜這種級別人物的人還是少數。

    司馬懿是無奈之下選擇隱忍的,他選擇對曹叡唯命是從,以退為進,保全自身,他確實是怕了曹叡,怕了這個有能力作為的君主。

    因為怕了,他選擇隱忍,不過事後證明他是對的,司馬懿用他的壽命把對手都熬死了,曹叡由於後期的驕奢淫慾掏空了自己的身體,只活到三十六歲便駕崩,立了還只有八歲的曹芳為帝,並讓曹爽和司馬懿進行輔佐。

    曹爽當政,年幼的曹芳不能控制朝廷。機會終於來了,此時的司馬懿就如一頭飢渴的猛虎,慢慢的露出了他猙獰的獠牙,他先是透過裝病騙過了的曹爽,再趁機將其誅殺。從此以後,司馬家族徹底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成為了三國曆史的人生贏家。

  • 6 # 峰少看世界

    【我是小咖筆記,我來回答】

    司馬懿在魏明帝曹叡當國時期,他的軍事才能得到極大發揮,數次領兵抵禦蜀漢北伐。他能得到曹叡的信任,還多虧了魏文帝曹丕對司馬懿的賞識。早在曹操在世時期因為立儲大事,司馬懿暗結曹丕,為他繼承魏王位出謀劃策。曹操死後曹丕篡漢自立,自此開始了司馬懿步步高昇,平步青雲位極人臣的黃金歲月。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為皇太子,即位於洛陽,是為魏明帝。司馬懿以顧命大臣身份輔佐曹叡(據《晉書》:“及天子疾篤,帝與曹真、陳群等見於崇華殿之南堂,並受顧命輔政”)。曹叡在位期間,大力提拔宗室曹真、勳舊司馬懿等人。這段時間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數次領兵出征抵禦蜀漢、東吳的北伐。

    《三國演義》裡面有一段就講到曹睿和司馬懿之間的關係。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太子曹叡繼位。遠在西蜀的諸葛亮想乘魏君新立政局不穩之機發動北伐,但又非常忌憚司馬懿,參軍馬謖乃獻一計,譴人到洛陽、鄴都散佈訊息,言皇帝新立,司馬懿不服新君陰懷二心,正在操練兵馬準備造反。同時偽造榜文在洛陽城中到處張貼。曹叡當時正在朝中議事,訊息很快由守門兵士傳人宮中,本性就多疑的曹叡大怒,在一班對司馬懿早就不滿的朝臣的挑撥離間添油加醋下,立即傳詔,調兵遣將,準備親自去捉司馬懿。此時大將軍曹真及時站出來言真偽難辨不可輕付罪名,陛下可親往探知訊息真假。

    曹叡乃統領御林軍前往涼州(此時司馬懿正在雍、涼二州操練兵馬)問罪,司馬懿于軍中得到訊息,乃整軍親往迎接皇帝,見到曹叡,司馬懿伏拜於地,說:“臣受先帝託孤重任,無有二心,此定是吳、蜀兩國使的反間之計,請陛下給我一支軍馬,我先攻破蜀國,後破吳國,以報答陛下對臣的恩寵!”聽了司馬懿的表白,曹叡躊躇不定,遲遲不能做出處罰決定。一直對司馬懿心懷戒備的華歆藉機說“真假難辨,陛下不可再付其兵權,可削職放歸”。西蜀巧施反間計,再加上本性就多疑猜忌的曹叡,就這樣讓司馬懿及兩個兒子被削去一切職務歸閒鄉野,司馬懿是一肚子的委屈不敢說啊。

    由此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確實還挺怕曹叡,而他之所以能在明帝一朝安安分分不敢造次,原因不難理解:一,魏國才歷二世,魏明帝曹叡作為一國之君大權在握生殺予奪他一人說了算。二:司馬懿樹敵太多,華歆、王朗等資歷威望比他高的託孤重臣都對他極度防範,華歆更是對明帝直言司馬懿鷹視狼顧久必為患不可付之兵權。三:司馬懿當時雖是驃騎大將軍,但與他分掌兵權的還有宗室曹真、曹洪,駙馬都尉夏侯懋等人,司馬懿必須小心翼翼和這些人搞好關係。勳臣舊將還有這麼多,司馬懿怎敢有異心。

    司馬懿直到西蜀來攻,駙馬都尉夏侯懋兵敗岐山時才再次被曹叡起用。面對魏明帝的多疑猜忌,司馬懿是如履薄冰小心謹慎,此後便長期領兵作戰遠離朝廷。直到明帝死後才成為顧命大臣與曹真之子曹爽輔佐齊王曹芳繼位。

  • 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史間奇事,曉悟歷朝真理!

    歷史再一次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心機和年齡永遠不會成正比的。曹睿心機之深,有時候司馬懿都會膽戰心驚。

    曹睿,曹家第三代掌權者,第二代皇帝,即位時二十二歲。曹睿當皇帝的時候,朝中勢力分佈如下:

    司馬懿所代表的司馬大家族有一定的話語權、曹真所代表的軍團有很大話語權、曹休所代表的曹家勢力有更大話語權。而反觀曹睿呢?只能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連臺面都上不了。

    可就在這被動的場面上曹睿僅僅用了半年就將皇權奪了回來,並且從名義上的皇帝變成實實在在的皇帝。

    曹睿是如何做到的呢?很簡單,簡單的有些可怕:

    曹睿將司馬懿和曹真派遣出去督戰,將曹休來回調換,短時間內抹除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只成為一個頻繁調換的將軍和謀臣,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短時間內,曹休和曹真瑟瑟發抖,再無實權;而司馬懿和陳群因為原本就是外姓,更沒有太大影響力,曹睿重登皇權,成為北魏的王。

    在這樣的主子面前,司馬懿還是有點先見之明的,這時候要是不老實點,估計早就被做掉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

    除此之外,司馬懿害怕曹睿還有其他原因麼?

    還是有的,而且還有很多。

    其一:曹睿時期,司馬大家族強盛不假,可是曹家的人丁更加興旺,曹爽、曹宇等人掌握軍權和政權,司馬懿根本沒有立足之處。

    其二:司馬懿說穿了也就是個臣子罷了,曹睿對於司馬懿有著最直接的生殺予奪權利。

    其三:司馬懿詭計多端,或許只是裝做害怕也不一定。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曹睿在,可以剋制住司馬懿的成長,可是曹睿一去世,司馬懿在無敵手。

  • 8 # 靜逸堂堂主

    司馬懿在魏明帝曹叡當國時期,他的軍事才能得到極大發揮,數次領兵抵禦蜀漢北伐。他能得到曹叡的信任,還多虧了魏文帝曹丕對司馬懿的賞識。早在曹操在世時期因為立儲大事,司馬懿暗結曹丕,為他繼承魏王位出謀劃策。曹操死後曹丕篡漢自立,自此開始了司馬懿步步高昇,平步青雲位極人臣的黃金歲月。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為皇太子,即位於洛陽,是為魏明帝。司馬懿以顧命大臣身份輔佐曹叡(據《晉書》:“及天子疾篤,帝與曹真、陳群等見於崇華殿之南堂,並受顧命輔政”)。曹叡在位期間,大力提拔宗室曹真、勳舊司馬懿等人。這段時間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數次領兵出征抵禦蜀漢、東吳的北伐。

    《三國演義》裡面有一段就講到曹睿和司馬懿之間的關係。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太子曹叡繼位。遠在西蜀的諸葛亮想乘魏君新立政局不穩之機發動北伐,但又非常忌憚司馬懿,參軍馬謖乃獻一計,譴人到洛陽、鄴都散佈訊息,言皇帝新立,司馬懿不服新君陰懷二心,正在操練兵馬準備造反。同時偽造榜文在洛陽城中到處張貼。曹叡當時正在朝中議事,訊息很快由守門兵士傳人宮中,本性就多疑的曹叡大怒,在一班對司馬懿早就不滿的朝臣的挑撥離間添油加醋下,立即傳詔,調兵遣將,準備親自去捉司馬懿。此時大將軍曹真及時站出來言真偽難辨不可輕付罪名,陛下可親往探知訊息真假。

    曹叡乃統領御林軍前往涼州(此時司馬懿正在雍、涼二州操練兵馬)問罪,司馬懿于軍中得到訊息,乃整軍親往迎接皇帝,見到曹叡,司馬懿伏拜於地,說:“臣受先帝託孤重任,無有二心,此定是吳、蜀兩國使的反間之計,請陛下給我一支軍馬,我先攻破蜀國,後破吳國,以報答陛下對臣的恩寵!”聽了司馬懿的表白,曹叡躊躇不定,遲遲不能做出處罰決定。一直對司馬懿心懷戒備的華歆藉機說“真假難辨,陛下不可再付其兵權,可削職放歸”。西蜀巧施反間計,再加上本性就多疑猜忌的曹叡,就這樣讓司馬懿及兩個兒子被削去一切職務歸閒鄉野,司馬懿是一肚子的委屈不敢說啊。

    由此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確實還挺怕曹叡,而他之所以能在明帝一朝安安分分不敢造次,原因不難理解:一,魏國才歷二世,魏明帝曹叡作為一國之君大權在握生殺予奪他一人說了算。二:司馬懿樹敵太多,華歆、王朗等資歷威望比他高的託孤重臣都對他極度防範,華歆更是對明帝直言司馬懿鷹視狼顧久必為患不可付之兵權。三:司馬懿當時雖是驃騎大將軍,但與他分掌兵權的還有宗室曹真、曹洪,駙馬都尉夏侯懋等人,司馬懿必須小心翼翼和這些人搞好關係。勳臣舊將還有這麼多,司馬懿怎敢有異心。

    司馬懿直到西蜀來攻,駙馬都尉夏侯懋兵敗岐山時才再次被曹叡起用。面對魏明帝的多疑猜忌,司馬懿是如履薄冰小心謹慎,此後便長期領兵作戰遠離朝廷。直到明帝死後才成為顧命大臣與曹真之子曹爽輔佐齊王曹芳繼位。

  • 9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曹叡能整死司馬懿。

    雖然皇帝是帝制時代的國家元首,名義上擁有生殺予奪大權,但皇帝真正長期擁有這項權力,還得是在明確時期皇權專制極度加強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權遠遠達不到大權獨攬的程度,反而因為衰弱造成雄主一逝則權臣迭出,乃至改朝換代。

    曹魏作為魏晉南北朝門閥政治的形成期,皇權已經受到了很大掣肘,士族勢力整體是膨脹的,除了魏明帝時期有所壓抑。

    曹魏禪代本身就經歷了一些政治動盪,魏文帝曹丕當了六年皇帝就離世,年少繼位的魏明帝曹叡面對的政治形勢是非常嚴峻的,但成功平衡各個派系,穩定了曹魏政局,之後厲行法治,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士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士族勢力在魏明帝時期已經很龐大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曹叡出巡時的擁立事件看出來。

    魏略曰:是時訛言,雲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植。

    皇帝西巡長安,忽然傳來一則訊息,皇帝駕崩了,群臣也不去證實真假,直接就打算擁立新帝,可見此時曹魏政權不穩。這一點曹叡心知肚明,所以他回來後誰也沒動,不是不想,而是不行。

    經歷此事後,曹叡怎麼還會對士族勢力無動於衷?自然是想盡辦法打壓,而司馬懿本人,就是司馬氏在朝堂上最出眾的代表,也是河北一窩士族中最為聲望的幾位,敲打他是符合曹叡政策的。

    奈何,司馬懿的能力很強,曹叡很多地方又要用到他,用完敲打,敲打完還得用。而司馬懿捱了敲打,也知道皇帝對自己不放心,要是哪天出了差錯,整死自己殺雞儆猴也不是不可能的,做事更加謹慎。

    作為文帝朝留下的老臣,司馬懿在明帝朝也是任勞任怨,但他權威過重,單憑這一點,曹叡就無法絕對信任他,所以在青龍三年(235年),也就是諸葛亮病逝的次年,鮮卑柯比能掛掉的同年,司馬懿從大將軍“升任”太尉。

    鳥盡了,良弓就得藏起來,西線和北線都平靜下來了,司馬公就把兵權交出來,安心當太尉吧。

    這一年,司馬懿才56歲,遠沒有到當虛銜退休的地步,可曹叡就是給了,司馬懿半句怨言都不敢有,畢竟殺太尉這事又不是沒有過,而且他相信自己有復出的機會。

    果然,景初二年(238年),遼東公孫氏反魏,大軍遠征千里,需要一個能力很強的帥才,曹叡看來看去,還是請司馬懿出馬。

    此次出征,司馬懿身份還是太尉,曹叡擺明是想告訴他:這是很重要,別人我怕擺不平,可軍權你就別想了,大將軍不會給你的,你麻溜地滅了公孫氏。

    司馬懿聽了,轉身就出徵,也是沒有怨言,實在是不敢有。

  • 10 # 白馬不是馬

    簡單來說,司馬懿之所以怕曹叡是因為:

    第一,曹叡是明君,沒了他司馬懿,以曹叡的能力也不會使魏國滅亡。

    第二,曹叡辦事果決,該狠時絕不手軟。

    兩條加起來,哪個權臣不怕,哪個不得夾起尾巴做人,要不他殺你隨便一個理由,縱使你有經天緯地之才,縱使你能統帥千軍萬馬,殺你只要派一個人去就做到了,你說你怕不怕?!

    最次了,假設上面兩條優點曹叡都沒有,如果他是個不計後果的二愣子,司馬懿還是會怕,君不見清末載灃要殺袁世凱時袁世凱也是嚇得屁股尿流。一個人的命只有一條啊,它不會是你能力大就血厚的砍九刀都砍不死。

    所以權臣成功也不容易,條件極苛刻,你的能力大隻是前提,最重要的是眼前這個皇帝要認為沒有你國家就完了,要既恨你又不敢動你。

    他要是有這個認識了,早晚你會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籤裝修整裝合同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