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石頭LEO
-
2 # 星月時空3
誰告訴我們明朝皇帝奇葩的?清人寫的《明史》。可,我對這部《明史》一直不大相信,一個奇葩皇帝可以在關鍵時刻出現在關鍵地點,並能從容調兵遣將,最後數十萬人打得昏天黑地……結果才死了幾人!結果,蒙古邊患基本解除了……這才是真正的“奇葩歷史”!所以,明朝皇帝奇葩是極不可信的!我總是感覺明朝皇帝個個是權術高手,英明得很……總是在關鍵時刻出手,穩定大局。最後那個皇帝才是真正“廢才”!
-
3 # 夢香寒冰
明朝所謂不靠譜的皇帝,大多數儒家觀點。
舉個栗子,天啟皇帝。
天啟皇帝是個木匠皇帝,工藝高超,據說他沉迷工藝,拒不上朝,是歷史上少有的大權旁落時期,魏忠賢當政時期。
天啟時期有自然災害嗎?有,很嚴重的冷害,旱災。死人多嗎?不多。天啟皇帝時期的人口比康熙時期多多了,大概和雍正時期差不多。明朝沒有攤丁入畝,手段是以工代賑,因為天啟工業發達,全國上行下效,明朝手工業高峰就是天啟皇帝。中國工業產品大量出口外地。
天啟皇帝做工業是不是不務正事?雖然中國儒家認為是。但是看歐洲的王室,哪個不鑽研工業?俄國彼得大帝去給荷蘭人當工人,學習工業。西班牙王室玩具就是槍炮和大船,法國最無能的鎖匠皇帝也在鑽研工業。天啟皇帝應該是他們水平最高的,因為他最後是死在船上。這個歷史記載不祥,若這個船是他自己發明的,他可真是為自己事業奉獻終身。因為大明最大的優勢在海上,當時可能只有天啟皇帝自己最瞭解,別人都不知道。要知道,天啟皇帝的太監是到了菲律賓收稅的。大船,是當時工業最高成果。
魏忠賢當政,以工代賑,而且大明對後金是壓制之勢。這個策略不能算錯,總不能說因為儒家說不好,因為儒家死了人,就不好吧?百姓活的好才是真的好,畢竟儒家仗著他們的話語權一直是古代統治者象徵,他們的話不能全信。魏忠賢時期可沒有大量農民起義。
而天啟繼任者崇禎皇帝專心事業,十七年而亡,這又怎麼說?
所以所謂的正業,需要我們自己思考。
-
4 # 夜闌聽史
明朝自1368年立國,到1644年清軍入關,共歷276年。我們無論在史書上還是電視上好像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崇禎帝朱由檢外好像就沒有什麼有功績和才能的皇帝了,那麼大明是如何延續這兩百多年的統治呢?
1.經濟上,明朝出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雖然重農抑商但是商品經濟還是得到了發展,為稅收創下了基礎。明朝手工業發達,農業實行移民墾荒、減免賦稅的政策。引進了經濟作物。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所有這些都為統治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政治上,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內閣制的出現。朱元璋為防止宰相專權裁撤中書省,六部直接歸皇帝領導。內閣制的創立更加保證了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延續性。正因為內閣制的產生才能讓明代的皇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也能掌控大權,也正是因為內閣制讓皇帝顯得無能平庸。
統治思想的完善讓統治階級的統治更加合理化,對當時的被統治階級加強了思想上的束縛,不敢輕易去質疑統治者。
4.社會上,明代統治者是漢族貧苦出身。朱元璋率領義軍趕走了蒙古人得到了漢族人的擁護,漢族在整個大明的統治階級中佔有絕對優勢地位,因此明代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5.周邊環境上,明代繼承了元代的部分疆域。明代疆域遼闊,除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沒有其他勢力會對明代江山造成威脅,只要防範好北境就能守好大門。
6.軍事上,實行衛所制。衛所制的實行讓全國的軍事重鎮都掌握在朝廷手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掌軍務的體制讓明代基本無法出現軍閥割據的現象。而京軍三大營的創設更讓皇帝直接掌控了全國的大部分精銳部隊。
7.明史是清王朝所修訂,必然對前代統治者有所摸黑,明代也出現了許多有功績的皇帝,如明仁宗、明孝宗、明世宗等。
-
5 # 誩哥有話說
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透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政務處理上堪稱高效、實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以萬曆朝權臣張居正推行新政為例,我們來看一下內閣的運轉方式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按照規定,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紫禁城東部的文淵閣就是明朝的內閣所在。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讓這個紫禁城裡最不起眼的房子成為聲名顯赫的所在。在文淵閣辦公的內閣成為實際上的政務決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務流程似乎並沒有改變,但決策權卻出現了轉移。首先,當時的大明萬曆皇帝還是個孩子,張居正身為皇帝的老師,很容易影響皇帝的決策。再者,萬曆帝的“批紅”是在司禮監馮保指導下完成,而馮保跟張居正關係密切。內閣首相張居正把自己的意見授意他人,寫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擬”贊同。幼年皇帝的批紅自然毫無問題。於是大臣的“奏章”,閣臣的“票擬”,皇帝的 “批紅”,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一手操控,張居正手裡的權利真正做到了權侵朝野。他的新政也就毫無障礙地順利推進。而這個制度也是張居正、馮保、萬曆生母三個上位者互相妥協的結果。張居正掌閣初期真的是一人之下,玩萬人之上。
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萬曆成年後,自然對張這一套不滿,逐步收回了權利,在張死後更是剝奪了所有的封賜。但是內閣依舊保留了下來,無他,用起來確實方便。
至於後來,東林黨崛起,開始以黨爭為主要基調,做事兒的人每天都深陷鬥爭的泥潭,自然內閣的作用也就荒廢了。明朝的滅亡道路上,又被加上了一塊沉甸甸的磚。
-
6 # 林下嵇康
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地方想造反幾乎不可能。再加上明朝社會經濟相對發達,老百姓基本沒有生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的情況;再看看周邊環境:蒙古部落內亂不斷,對明朝的威脅越來越小,而對於東北的女真,明朝李成梁的以夷制夷方略也很好。
-
7 # 談歷解史
建於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的天安門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大清朝與大明朝的國運,居然都是二百七十六年。清朝在位的十位皇帝,基本都是勤政的,都不能說是昏君。但明朝的皇帝,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創立弘治中興的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以外(明仁宗朱高熾雖然短命,但和他兒子朱瞻基共同創造了仁宣之治,爺倆也都算不錯的皇帝,上吊的明思宗朱由檢也湊合),其他的卻基本都是奇葩有點不靠譜的皇帝。相比大清朝,明朝有這麼多不靠譜的皇帝,為什麼還能和維繫國運近三百年?以下我就和大家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首先咱看看這些奇葩逗比不靠譜的皇帝是怎麼樣的: 明英宗朱祁鎮:職業:皇帝、階下囚 評價: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絕對是一個好人: 朱祁鎮同志無論是對手下人,甚至敵人,都會一視同仁,他相信任何人,對大太監劉瑾言聽計從,視作兄長,甚至在做階下囚的時候,能和看守他的敵人成為戀戀不捨的朋友,在他結束階下囚生活,返回大明朝廷的時候,對方的一個叫伯顏的首領居然與他垂淚離別,演繹了一場十里相送的千古美談。這樣的好人,在大明朝,居然能兩起兩落,做了兩屆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職業:皇帝、搞姐弟戀 評價:做皇帝不合格,但絕對是用情專一的好男人: 在朱見深同志兩歲的時候,他就遇到了自己一輩子愛著的女人萬貞兒。當朱見深同志17歲當了皇帝的時候,萬貞兒已經是三十六歲又胖又醜的女人了。朱見深同志卻立馬就要立萬貞兒為皇后,只是因為萬貞兒地位鄙微,只好立為貴妃。從此,後宮佳麗三千,朱見深同志獨寵萬貴妃。這樣用情專一,有戀母情結的皇帝,千古難尋。明武宗朱厚照:職業:玩家、大將軍、皇帝 評價:一個聰明,喜歡追求個性的大玩家,果敢的大將軍,順便做了一個還算合格的皇帝: 朱厚照同志聰明絕頂,但唯一的缺點,就是喜歡玩,而且不是一般的玩。建立了早期的動物園豹房,曾經帶兵大敗韃靼軍,立下戰功。為了顯示他的軍事才能,居然要王陽明放掉叛軍首領寧王,由他親自再抓一次。玩能玩去花樣,但也沒有耽誤做皇帝的本職工作的朱厚照,絕對是個天才。 明世宗朱厚熜:職業:化學家、皇帝 評論:一個少有的天才,閒暇之餘治理國政,居然做了一個不錯的皇帝: 朱厚熜同志十四歲做皇帝,給親生父親正名,二十年不上朝,卻能取得的抵抗倭寇的大勝,且牢固的掌握政權,創立了大明的嘉靖中興,的確屬於牛人。 明熹宗朱由校:職業:木匠、皇帝 評價: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一個好木匠: 朱由校同志從小不喜歡讀書,長大後又不喜歡做皇帝,唯一的愛好,就是做木工活。自己在後宮裡做小板凳,做小桌子,做雙人床,甚至還發明瞭摺疊床。據說,朱由校同志做的木工,由於質量過硬,拿到市場去賣,比一般木匠的同類作品,要貴的很多。還有那個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皇帝做的還湊合,後三十年基本宅在家裡的後宮玩,基本不理朝政。以至於有些做了三十年內閣大臣,從來沒有見過萬曆皇帝到底長的什麼樣子。總之,明朝是個神奇的朝代,自從豬腰子臉朱元璋打下天下後,出了很多奇葩的皇帝。有喜歡做木匠的,有喜歡帶兵打仗玩的,有喜歡趕集的,有喜歡鬥蟋蟀的,有戀母情結的,有宅在深宮不出門,不理朝政的;還有玩失蹤的,裝瘋賣傻的,還有上吊的.......但明朝出了這麼多奇葩不靠譜的皇帝,卻維持了國體近三百年,到底是什麼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體制,相對來說是比較先進的,明朝的晚期,無論是經濟上,還是體制上,已經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基本接近了資本主義的議會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政權後,為了加強自己皇權,於是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後來設定內閣,內閣的作用開始只是顧問,六部的權力也比較弱。但事與願違,正是這種內閣制,致使以後的皇權被一步一步的剝奪,皇帝的權威也受到了大大的約束。 皇權受到明顯約束,是在仁宣(仁宣之治)之後,因為當時明朝文官治國的思想開始逐漸濃厚,具體的行政權向內閣和六部轉移。同時還設有監察機構和特務機構,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在地方設立三司,加強地方管理。 由於行政權向內閣和六部轉移,再加上明朝的言官制,致使明朝皇帝的權利,進一步受到了約束。當時的明朝,每次的內閣會議,都會像現在的西方議會類似,吵吵鬧鬧是經常的事情,甚至到了拳打腳踢,打死人的程度也經常見到。言官的權利也相當大,那些言官,甚至以被杖打屁股或者坐牢為榮,卻每次都搞的皇帝灰溜溜的下不了臺。 牛逼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因為一定要認自己的親爹為親爹(不過分吧?親爹就是親爹,怎麼能認大爺為親爹),居然傷透了腦筋,搞了好幾年才認成親爹...... 明景帝朱祁鈺,在朝廷上目睹大臣從吵架到打架,打死人,居然嚇呆了,死活不想接哥哥的班,當皇帝了...... 這一切都表明,明朝的皇權是被削弱的,明朝的內閣制度,言官制度是比較民主的。明朝的皇帝雖然無能,但大臣是有能力的,也有血氣的。也許,正因為明朝的大臣太能幹,皇權越來越小,於是明朝就出了那麼多奇葩皇帝:你們有本事就去幹吧,我去玩自己的。 總之,雖然明朝的出了幾個奇葩皇帝,但因為政治體制上相對的先進性,不但能維持了大明朝近三百年,也促進社會的的發展。明朝時期,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繁榮,文化與科技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文化上,除了《紅樓夢》,其他的都出在明朝,還出了像王陽明等眾多的哲學家。明朝科技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頂尖之 一,在造船、天文、醫學、數學及農 學等,均對世界有莫大貢獻。而且在明朝的中期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假如沒有以後大清朝皇權政治體制的倒退,也許我們大中華到現在,早已經傲世全球了,可惜,歷史沒有假設。政治靠人治的社會,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好皇帝;比較完善的政治體制的社會,社會的發展,不一定需要什麼好皇帝。正因為明朝的政治體制相對完善,這就是雖然明朝出了很多奇葩的,不靠譜的皇帝,卻能維持近三百年的主要原因。
-
8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看來這一段歷史雖有狹隘的漢民族主義作祟,大家還是公認是一個不靠譜的朝代,特別在公元1644年前後,一個看上去還是不可一世的帝國在短短几年間轟然倒地,另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漁獵民族,總人數不過二十幾萬,軍隊最高峰不超八萬,居然打得百萬明軍無回天之力,無數明軍望風而降,只說明一個問題:明朝是一個看上去不可一世,實際上是個不堪一擊腐朽王朝,天命難違,一旦生機勃勃的滿清興起,明亡清興就是歷史不可阻擋的趨勢。
明末的歷史似乎是明粉們心中永遠的痛,無外乎它是漢民族政權被另一個境內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所取代,漢民族主義的情緒讓一部分人至今耿耿於懷,無法接受滿清是一個不輸於漢唐的偉大朝代,居於統治地位的民族雖為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少數民族滿族,但已徹底真誠漢化,沒有人為的製造種族隔離和不平等,康熙皇帝起就提出“滿漢一家”,對於所統治的臣民的態度都視為天下蒼生,遠遠好於朱明王朝對待自己同族的同胞,明朝時期許多在歷史上絕跡的野蠻陋習,如皇帝死後將生前寵幸的妃子、丫鬟、隨從活埋的人殉又死灰復燃,更別說東廠,西廠,錦衣衛等特務政治登峰造極,在明粉心目中偉大的明朝,實際上既無大漢的朝氣,隋唐的輝煌,兩宋的富有,蒙古的霸氣,是一個視野狹小,胸襟逼仄,小肚雞腸,連才偷才盜都沒有都的朝代。但總有明朝的精神遺老一遍一遍的追問勵精圖治的崇禎為啥救不了大明?
我們重溫大明王朝的歷史會使人很失望,大明歷史上就找不到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從朱元璋開始就把國家當成他們朱家發家致富的自留地,朱棣奪嫡追殺建文帝朱允炆時,大臣方孝孺冒死訓斥阻攔,朱棣無恥的而振振有詞的說辭是:這是我們朱家的家事,與你們無關!皇帝的家事就是國事,天下為公,這是歷朝歷代皇帝貴為天子不會否認的皇家倫理。
另一方面,朱家子孫享有的福祉和特權翻遍二十四史找不到第二例,從搖籃到墳墓全程保障,全國民眾都成他家的衙役,明朝中後期,朱家從王朝財政歲入中汲取的錢財比例高達37%,國家社稷已經被掏空了。與此同時,帝國公務員卻在虛偽的艱苦奮鬥的旗幟下拿著微薄的俸祿而被逼上貪腐的梁山,明朝清宮楷模海瑞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不貪不佔只拿明朝規定的俸祿,結果是他家買肉都會成為縣裡的新聞,女兒被餓死,死後喪葬費都靠同僚認捐;一代名相張居正的“一條鞭”改革本身是提高納稅效率,改善帝國財政,客觀效果則變味成遇上財政困難動輒加稅,剿匪征剿餉,伐遼徵遼餉,稅外加稅,“一條鞭”成為勒死大明王朝的一根繩索。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橫徵暴斂而亡的王朝,這跟明粉們想象中認為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他的子孫會身同感受,體恤民間疾苦的想法背道而馳。這是個德薄而位尊,智弱而權重,力小而謀大,學淺而自私的家族,根本無法勝任一個帝王必不可少的偉大責任。
明朝享國276年並非是治理得當,國祚綿長,而是運氣好,這是最最關鍵的。自北元逃入草原深處後,北方邊境竟然二百多年間沒有崛起什麼有力量的草原部落,這算是歷史的奇蹟,更是明朝的福氣,比起唐宋時期北方草原反覆交替崛起突厥,契丹,西夏,遼,金,蒙古等彪悍的草原蠻族來說,明朝所處這一歷史時間段顯得格外的寧靜,讓明朝這一不靠譜的朝代多苟活了兩百多年。但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之後就沒有在對外戰爭中完勝的記錄,公元1449年明英宗年間發生的“土木堡之變”就暴露了明朝外強中乾的本質,蒙古也先部落七八千人就打得明朝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滅,英宗皇帝也被擄去;公元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入侵北韓,從島山一戰可以看出,明朝抗倭戰爭,並不像教科書上寫的那麼光鮮亮麗,並不是一次簡單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是艱苦卓絕的拉鋸戰,時間長達7年之久,耗盡了明朝的國力,與後來的明亡清興都有脫不盡的干係。
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長時間的無強敵外患,明朝皇帝一代又一代得過且過,無野心,無理想,一代不如一代,滿足於長城以內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狹小的一畝三分地裡,當滿清崛起於關外時,朱家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明王朝並不是亡於清,而是亡於比朱元璋出身高不到哪裡去的驛站郵差李自成,滿清不過是撿了一個大便宜罷了。煤山上吊的崇禎皇帝看似勵精圖治,細究他登上皇位後乾的一系列事件,則是把老朱家猜忌多疑,小肚雞腸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這其中就包括總督袁崇煥。這些有能力的大臣都不能倖免,證明其有無可辨別的昏君特質,這正是明亡的根本原因。兩百多年後的大清咸豐、同治年間太平天國運動蜂起,情況比明末李自成起義更危難,但是卻能放手一搏,讓漢族官員回鄉召練鄉勇,在撲滅太平天國過程中沒有猜忌擅殺一名大臣,這些中興之臣不但重用,最後都得已善終,兩朝對比,皇帝的眼光,格局以及職業操守高下立現。
客觀的歷史學家都會認為這是個暴君、昏君、混君交替出現的不靠譜的朝代,只有他的精神遺老們為它惋惜和招魂。
-
9 # 金兔歷史
明朝皇帝確實有些特殊,有喜歡煉丹的嘉靖皇帝,有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有貪玩、喜歡角色扮演、給自己封官的明武宗,也有可以當木匠的天啟皇帝。
明朝有這麼多不務正業的皇帝,為何能享國276年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歷史是由勝利者編寫的,清代統治者出於統治需要,刻意去醜化歪曲明朝的皇帝,明朝雖然有些皇帝不務正業,卻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不堪。
而且,明朝不務正業皇帝的出現,也有一個“間斷性”。
像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統治下,社會生產逐步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明成祖朱棣雖是篡位,可在位22年,勤勤懇懇,勤於政務,在他的統治下,也出現了“永樂盛世”。
明成祖之後的兩任皇帝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兩人前後在位十年,休養生息,輕徭薄賦,使百姓生活富足,後世將其稱為“仁宣之治”,可以與西漢的“文景之治”相媲美。
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前者執政中庸,但也談不上昏君,後者在土木堡之變後率大臣力挽狂瀾守住北京城,也不是如我們想象中的那麼不堪。
成化皇帝朱見深,算得上是明朝第一位昏君,他性格文弱,沒有什麼治國之道,在他統治下,朝廷綱紀混亂。但他之後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期間,長期勤於政務,也算得上是有所作為。
明孝宗之後的明武宗朱厚照,此人貪玩,好角色扮演,經常給自己封官玩,是繼成化皇帝后的又一個昏君。
而之後的嘉靖、萬曆兩個皇帝,一個沉迷煉丹,一個長達三十年不上朝,但卻不代表他們不問政事。
拿嘉靖來說,他雖然天天煉丹,可朝廷的格局他都看在眼裡,他維持著各個權臣間的制衡,且朝中大事,也得到他的批准,他和萬曆之所以敢不上朝,在於明太祖廢了丞相,之後確立起的內閣無實權,皇帝掌握著絕對的權力。
在他們兩人之間,是明穆宗朱垕,在位6年,先後任用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為內輔,使得明朝煥發出新氣象,後人稱之為“隆慶新政”。
萬曆之後的兩任皇帝都很不稱職,先是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但他是一個典型的昏君,上位後沉迷於酒色,不過只在位一個月。之後是天啟皇帝朱由校,酷愛木工活,在位7年,因荒於政務,導致魏忠賢等人掌權。
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他也算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但他生性多疑,且即位時權臣當道,內閣權力過大,已有“封駁權”,即可以駁回皇帝的權力,只能說朱由檢生不逢時。
明朝的皇帝並非不靠譜,相反他們很多都勤於政務,中間雖有幾個不靠譜的皇帝,可哪一個朝代沒出現過昏君?只是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皇帝的某些醜化歪曲,影響了我們對明朝皇帝的印象。
-
10 # 偽裝的觀點
明朝皇帝根本不需要靠譜,所以國祚長久,越到後來越是皇帝藏深宮,沒事跟大臣玩文字遊戲,或者乾脆棄政。
其實問題出在儒教理學的興盛身上,原本好好的一門大道學問,被明朝計程車大夫們玩壞了,變成了一門盡顯儒家變態的東西,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未過門的寡婦守節上吊建貞節牌坊,大臣以被皇帝打板子為榮,等等等等。
烏煙瘴氣之下,是儒家實現了對皇權的制衡,皇帝被逼的一步步縮回了深宮,三廠一衛再強大,也管不了天下那麼多計程車大夫,你越是兇狠,士大夫越是變態。。。
這樣的平衡產生了一個還算不錯的結果,那就是王朝的國祚被延長了,若非碰到了銀荒和小冰河期,大明說不定會一步步的開放,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做夢。。。)。
回覆列表
這和明朝的政治生態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自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文官集團就成為一個獨特的群體而存在。在朱元璋時代,他廢除了丞相制度,將大權獨攬。此時的文官集團,在強勢的朱元璋治下,受到了非常殘酷的對待,乾的多,掙得少,動不動還小命不保。
但是在朱元璋死後,由於他的繼任者們,沒有像他一樣的能力和精力,不能將天下所有的事情全部都自己處理,所以在明成祖朱棣時,就設立了內閣制度,成員五到七人不等,全部都是文臣。由他們共同輔佐皇帝處理天下大事。所以文臣能夠進入內閣,甚至成為內閣首輔,就成為了一生奮鬥的目標。他們的權利甚至超過了之前的丞相,對於皇帝的命令也可以公然拒絕。
漸漸的,這些文官集團們形成了自己一套處理問題的方式,天下大事只要按照既定的程式進行,就可以迎刃而解。在這種情況下,皇帝的作用就被極度弱化了。往往更像是一種象徵,一種祭拜天地,祈福敬天的媒介。真正的國家大事並不需要皇帝作出決策。能夠哦按照既定的流程運轉。所以皇帝是否賢明,並不影響明這個帝國的運轉,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奇葩的皇帝,還會綿延近三百年的國祚。